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國醫大師李振華 用中醫如何治炎症?

炎症是西方醫學病名, 有急性、慢性之分。 人體各個發病部位都可以發生不同的炎症, 如急性、慢性的胃炎、腸炎、肺炎、各種腦炎等。 西醫確診炎症是通過儀器或檢驗, 發現病變部位出現紅、腫、熱、痛、功能障礙五種症狀, 才確定為炎症。 由於炎症有急慢性的不同, 這五種症狀會各自有輕重的不同, 但在未治癒之前, 炎症這個病名仍然不變。

中醫學沒有炎症這個病名。 中西藥都在治療各種炎症, 而且都有不同的效果。 關於炎症的病因、病理, 中醫著作或文章很少有論述。 由於炎症是臨床常見病和多發病, 嚴重威脅著人民的生命健康, 如果能進一步從中醫學理論上分析各種炎症的病因、病理、辨證治療等著作和文章, 必將使中醫藥治療炎症的效果進一步提高。 一則可發揮中醫藥治療簡、便、廉、驗的優勢, 二則可以避免大量甚至濫用抗生素, 從而減少對人體的危害。

李振華老師講:幾十年的臨床, 他確實治療了不計其數的炎症。 對炎症的治療, 他會根據中醫學整體觀念和個性化的理論, 通過四診, 運用“象”和辨證思維, 觀外知內的綜合分析, 判斷出某一疾病的發病原因、病理機制及其病位、病性, 病程, 進行辨證施治。

這也是對某一炎症治法用藥的依據。 同時也是不受炎症病名的限制, 達到同病異治和異病同治。

根據西醫提出的紅、腫、熱、痛、功能障礙是確定炎症的五大條件。 這對中醫在分析、判斷各種炎症的發病原因和發病機制上啟發很大。 中醫學認為炎症這五種症狀的產生,

和各種不同病因形成局部氣、血、水瘀滯不暢, 不通則痛;氣血瘀滯, 加之水液由血管中滲出, 局部則腫;氣血瘀滯, 氣鬱可以化熱, 輕則局部發熱, 重則引起全身高熱;局部氣血瘀滯, 氣血不暢, 表面自然變紅;局部氣血瘀滯不暢, 影響器質功能, 必將出現功能障礙。 根據中醫氣血理論分析, 形成各種炎症的病理機制, 主要是各種不同病因導致局部氣血瘀滯不暢所致。 《素問·至真要大論》所載病機十九條的最後歸納性地指出:“疏其血氣, 令其條達, 而致和平”這是中醫治病的大法, 亦可作為各種炎症總的治療原則。

造成氣滯血瘀的病因是多方面的, 熱壅、氣滯、氣虛、寒濕、飲食不節、外傷等, 均可導致氣血瘀滯而形成炎症。 由於各種炎症的輕重、時間長短以及患者體質的不同, 或治療用藥的失誤, 炎症還可以轉化, 或併發新病, 新舊合病, 或幾種炎症同時存在, 除了要重視引起炎症的病因外, 還要從整體觀分析, “觀其脈症, 知犯何逆, 隨證治之”, 靈活運用, 方可治病求本, 達到根治。一病一方一藥不可能治癒所有炎症。

李振華老師還講:他對各種不同炎症的治療,是根據病因和病理機制辨證施治的。如熱壅局部,導致氣血不暢的炎症,多因外感風熱之邪,或感染細菌、病毒,或感受風寒之邪化熱而引起。這些病邪侵襲機體,可使機體散熱功能失調,內熱不能外散,熱壅於內,而致體溫過高。火熱炎上,侵犯上焦,輕則氣管、咽喉、鼻腔氣血不暢發炎,重則可致肺炎,甚而火熱上沖腦部,引起各種腦炎,出現頭疼、神明失控、心煩急躁、譫語,以致昏迷不醒。這種炎症由於火熱過盛,熱則病進,病情急,發展快,併發症多,常危及生命,屬中醫溫病、瘟疫範疇。在治療上應根據溫病衛、氣、營、血辨證施治。

治療原則:病在衛、氣,以辛涼透表,清熱解毒為主。病入營血者,常出現熱毒犯腦的症狀,治以清熱解毒、涼血透竅為主。如出現抽搐,可酌加平肝熄風之類的蟲類藥;如熱毒夾濕或侵犯胃腸等併發症,可酌加芳香化濕、淡滲利濕之品。總之不可死守成方,宜隨證加減施治,熱清不壅,氣血通暢,陰陽平衡,炎症自消,功能自複。即使有病毒、細菌亦可自消。

中醫稱關節炎為“痹”證,《內經·痹論篇》:“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在辨證上,李老提出:關鍵在於“雜” “合”二字。即風、寒、濕往往不是一氣為病,而是兩氣或三氣合而為病,其次風、寒、濕三氣合而為病,不是固定的,而是複雜的,如可以風寒二氣為病,也可風濕為病,也可寒濕雜至為病,亦可風濕日久,鬱而化熱,轉為風濕熱。

以風邪為主的關節炎常遊走不定,中醫稱之為行痹。以風濕為主的關節炎不僅疼痛還腫脹,腫處固定不移,中醫稱之為著痹。以寒濕為主,關節疼痛、發涼,中醫稱之為痛痹。如關節疼痛腫脹,皮膚灼熱甚至發紅,為熱痹。這些不同的症狀和特點,即是中醫辨證關節炎的依據。

寒濕證的關節炎,多因久臥濕地、淋雨、水中作業以及夏天使用空調,冷風過涼、過久等導致陰寒太盛,血管收縮,血行不暢,尤其關節部位,血液容易瘀滯,易發生炎症,以致關節疼痛,局部發涼,遇寒加重,秋冬後更重。對此,治療上必須以溫經通絡,活血化瘀,調和氣血為主。如腫脹甚者,加辛溫健脾通陽利濕之品,炎症可消。如寒濕化熱或外感濕熱之邪,而發生的炎症,在治療上需用溫通或少用溫通之品,以苦寒燥濕或理氣活血,方可使炎症消失。對各種慢性關節炎氣滯血瘀形成的炎症,必須重視行氣活血通絡;如日久氣虛血瘀,必須重視補氣活血;痰濕血瘀,必須健脾利濕,理氣通陽。同時對治療慢性關節炎因氣血或痰濕瘀滯日久,宜重視用蟲類之藥,以達活血祛瘀通絡之功,則有利於炎症的痊癒。

達到根治。一病一方一藥不可能治癒所有炎症。

李振華老師還講:他對各種不同炎症的治療,是根據病因和病理機制辨證施治的。如熱壅局部,導致氣血不暢的炎症,多因外感風熱之邪,或感染細菌、病毒,或感受風寒之邪化熱而引起。這些病邪侵襲機體,可使機體散熱功能失調,內熱不能外散,熱壅於內,而致體溫過高。火熱炎上,侵犯上焦,輕則氣管、咽喉、鼻腔氣血不暢發炎,重則可致肺炎,甚而火熱上沖腦部,引起各種腦炎,出現頭疼、神明失控、心煩急躁、譫語,以致昏迷不醒。這種炎症由於火熱過盛,熱則病進,病情急,發展快,併發症多,常危及生命,屬中醫溫病、瘟疫範疇。在治療上應根據溫病衛、氣、營、血辨證施治。

治療原則:病在衛、氣,以辛涼透表,清熱解毒為主。病入營血者,常出現熱毒犯腦的症狀,治以清熱解毒、涼血透竅為主。如出現抽搐,可酌加平肝熄風之類的蟲類藥;如熱毒夾濕或侵犯胃腸等併發症,可酌加芳香化濕、淡滲利濕之品。總之不可死守成方,宜隨證加減施治,熱清不壅,氣血通暢,陰陽平衡,炎症自消,功能自複。即使有病毒、細菌亦可自消。

中醫稱關節炎為“痹”證,《內經·痹論篇》:“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在辨證上,李老提出:關鍵在於“雜” “合”二字。即風、寒、濕往往不是一氣為病,而是兩氣或三氣合而為病,其次風、寒、濕三氣合而為病,不是固定的,而是複雜的,如可以風寒二氣為病,也可風濕為病,也可寒濕雜至為病,亦可風濕日久,鬱而化熱,轉為風濕熱。

以風邪為主的關節炎常遊走不定,中醫稱之為行痹。以風濕為主的關節炎不僅疼痛還腫脹,腫處固定不移,中醫稱之為著痹。以寒濕為主,關節疼痛、發涼,中醫稱之為痛痹。如關節疼痛腫脹,皮膚灼熱甚至發紅,為熱痹。這些不同的症狀和特點,即是中醫辨證關節炎的依據。

寒濕證的關節炎,多因久臥濕地、淋雨、水中作業以及夏天使用空調,冷風過涼、過久等導致陰寒太盛,血管收縮,血行不暢,尤其關節部位,血液容易瘀滯,易發生炎症,以致關節疼痛,局部發涼,遇寒加重,秋冬後更重。對此,治療上必須以溫經通絡,活血化瘀,調和氣血為主。如腫脹甚者,加辛溫健脾通陽利濕之品,炎症可消。如寒濕化熱或外感濕熱之邪,而發生的炎症,在治療上需用溫通或少用溫通之品,以苦寒燥濕或理氣活血,方可使炎症消失。對各種慢性關節炎氣滯血瘀形成的炎症,必須重視行氣活血通絡;如日久氣虛血瘀,必須重視補氣活血;痰濕血瘀,必須健脾利濕,理氣通陽。同時對治療慢性關節炎因氣血或痰濕瘀滯日久,宜重視用蟲類之藥,以達活血祛瘀通絡之功,則有利於炎症的痊癒。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