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針刺得氣與補瀉手法大全,中醫不傳之秘!

針灸治病, 現如今很流行, 但如何確保療效, 卻是很多人都關心的。 其實, 運用針灸治病, 有很多關鍵必須掌握, 比如正確的辨證診斷、精准的部位取穴、配穴的合理運用、針灸手法的嫺熟等, 都非常重要。 今天, 小編與您分享針刺得氣與補瀉手法, 若能熟練掌握、靈活運用, 臨床自能通權達變, 左右逢源!

一、針刺得氣的意義

針刺得氣的意義, 《靈樞·九針十二原》篇說:“刺之而氣不至, 無問其數。 刺之而氣至, 乃去之, 勿複針……氣至而有效;效之信, 若風之吹雲, 明乎若見蒼天。 ”《針經標幽賦》引申其義說:“氣速至而速效, 氣遲至而不治。

”凡此足以說明候氣的重要性。

針刺必須得氣而有效, 所謂“得氣”, 就是醫生運用各種針刺手法, 致使針下產生經氣傳導的感應, 也叫氣至, 現在臨床一般稱“針感”。 如果針感向遠處傳導叫做“感傳”。 得氣的表現分醫、患兩方面來看。 在醫者言, 會感到針下沉澀而聚, 如《針經標幽賦》所說:“輕滑慢而未來, 沉澀緊而已至。 ”並形象地比喻說:“氣之至也, 如魚吞鉤餌之浮沉, 氣未至也, 如閑處幽堂之深邃。 ”這是講進針後, 通過手法的操作, 以求達到某種針感。 如覺針下虛滑, 必須持針留撚, 或留針片刻再撚, 至覺針下沉澀, 是謂得氣之候。 然後可根據脈證的不同而施行補瀉手法。 從患者言, 經氣已至就是針刺引起患者機體組織的一種即時性反應,

如感覺酸、困、沉、重、脹、熱、涼、燒灼、麻木、觸電樣傳導感等。

得氣是針刺取效的關鍵, 也是判斷體質強弱、正邪盛衰、施行補瀉手法的標誌。 一般情況下, 只要機體的神經系統反射正常, 取穴準確, 深淺適宜, 手法得當, 針刺時就會發生氣至現象。 《素問·寶命全形論》曰:“凡刺之真, 必先治神, 五臟已定, 九候已備, 後乃存針……手動若務, 針耀而勻, 靜意視義, 觀適之變, 是謂冥冥, 莫知其形, 見其鳥鳥, 見其稷稷, 從見其飛, 不知其誰, 伏如橫弩, 起如發機。 ”是說針刺氣至之時, 好像鳥一樣集合;氣盛之時, 好像稷禾之繁茂;氣之往來, 正如見鳥之飛翔, 無從捉摸其行跡的起落。 故用針之法, 於氣未至時當留針候氣, 如橫弩之待發;氣至後, 當迅速起針, 如弩箭疾出。

候氣的意義既然如此重要, 針刺手法就是根據脈證的不同, 施以“虛則補之, 實則瀉之”。

總之, 得氣迅速則療效較好;若得氣慢或不得氣則療效較差, 甚至無效。 針刺能否取效, 得氣是關鍵。

二、針刺補瀉手法

針灸之要, 首在配穴, 配穴之要, 尤重手法。 古今研究手法者, 其說不一, 然掌握其重要關鍵, 不外補瀉兩端。 《靈樞·九針十二原》篇指出:“凡用針者, 虛則實之, 滿則泄之, 宛陳則除之, 邪勝則虛之。 ”意即虛證用補法來充實;實證用瀉法來疏泄;有邪瘀滯的就當除去;邪氣偏盛的就要削弱它。 《金針賦》曰:“觀夫針道, 捷法最奇, 須要明乎補瀉, 方可起于傾危。 ”這都充分說明了針刺補瀉的重要。 大凡補法針刺宜輕宜淺, 瀉法針刺宜重宜深,

故《難經·七十六難》說:“當補之時, 從衛取氣;當瀉之時, 從榮置氣。 ”這裡所說的榮衛, 是指部位的深淺。 大凡針刺能促進人體衰減的機能恢復和提高的手法即是補法;反之, 能祛除病邪, 使機體擺脫病理性亢進狀態, 從而恢復生理之常的手法即是瀉法。

補瀉手法的種類繁多。 歸納總結不外兩大類:單式手法與複式手法。 單式手法中臨床常用的主要有迎隨補瀉法、提插補瀉法、撚轉補瀉法、呼吸補瀉法、徐疾補瀉法、開闔補瀉法六種。 複式手法主要有陽中隱陰與陰中隱陽法、燒山火與透天涼法、蒼龍擺尾法、白虎搖頭法、龍虎交戰法、赤鳳搖頭法等。 這方面歷代針灸醫家多有論述, 此處不贅。

我過去帶畢業生實習時曾多次說過:針刺補瀉手法一定要經常練習,

熟練掌握。 補瀉不明, 何似盲人瞎馬乎?這裡僅就個人臨床體會常用的五種補瀉手法, 因其療效顯著做簡單介紹, 願與同道交流。

(一)迎隨補瀉及其用法

用針之法, 多本諸經絡之順逆起止。 迎隨補瀉, 即順其經絡之去路隨而濟之是謂補;逆其經絡之來路迎而奪之是謂瀉。 進針後, 虛證是順著該經氣血的走向轉針, 即隨而濟之;實證是逆著該經氣血的走向轉針, 即迎而奪之。 同時還需要視其病證的虛實來分別針刺的先後。 《靈樞·終始》篇說:“陰盛而陽虛, 先補其陽後瀉其陰而和之;陰虛而陽盛, 先補其陰後瀉其陽而和之。 ”大意是:陰經太過則陽經不及, 陽經太過則陰經不及。 太過是實, 宜瀉;不及是虛, 宜補。 但補瀉的先後是先補而後瀉。陽虛當先補陽,而後瀉陰以和之;若陰虛當先補陰,而後瀉陽以和之。

欲知迎隨之補瀉,先明經絡之逆順。手之三陰,從胸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針下之時,隨其經脈長短,以息計之,取其氣至病所為度。逆順既明,左右當分,左手陽經與右手陰經同法(逆時針);左手陰經與右手陽經同法(順時針);左足陰經與右足陽經同法(逆時針);左足陽經與右足陰經同法(順時針)。手足之外,胸背各異,左為陽,為升,為呼,為出,為提,為男子之背;右為陰,為降,為吸,為入,為插,為男子之腹。女子者反之。醫者刺手(右手持針)拇指之前後撚轉依經脈之逆順而行補瀉,亦當分男女,男子左手陽經,以醫者拇指前撚為補,向後為瀉,陰經反之。左手陽經與右足陽經同法,陰經反之。男左(左手右腳)女右(右手左腳),開始時均以左右交叉掌握為便。人體之經絡,上下一貫,周而復始,迴圈無端,左與右不同,胸與背有異,男女上下,憑腰分之。

(二)呼吸補瀉及其用法

呼吸補瀉,即呼氣時進針,吸氣時出針為補;吸氣時進針,呼氣時出針為瀉。《針經標幽賦》雲:“補瀉之法,非呼吸而在手指。”其意當是,完善的補瀉手法,不但要注重呼吸,而且要講究手指的配合。是呼吸與手指並重,而呼吸尤在補瀉之先也。然學者遂以為補瀉之法,是專用手指,而不在呼吸。致此手法,得其妙用者蓋寡。臨床上,我常手指與呼吸同時並用而施補瀉,解決偏盛偏虛之疾甚多,今不揣譾陋,介紹於下。

當補之時,候氣至病所,更用生成之息數,令病人鼻中吸氣,口中呼氣,病家自覺溫熱;當瀉之時,令病人口中吸氣,鼻中呼氣,病家自覺清涼。余初以為語多誇誕,非敢信以為真,及運用在臨床上,始知其法確切不移。又如少陽病寒熱往來、頭暈目眩、目赤耳聾、胸下痞滿、鬱鬱微煩。此等證候,手法用補瀉兼之呼吸,其人便蒸蒸而振,發熱汗出而解。臨床時呼吸出入與補瀉手法必須同時並用,收效始大。其手法操作,比如左手陽經,針合穀穴而用瀉法,令病人口中吸氣,鼻中呼氣,醫者左手按穴,右手下針,食指向前,拇指後退,緊提慢按,徐進疾退,以得氣為度;用補法,令病人鼻中吸氣,口中呼氣,醫者左手按穴,右手下針,拇指向前,食指後退,慢提緊按,疾進徐退,以得氣為度。

以上所言迎隨、呼吸兩法,用針在腹部時,宜用呼吸補瀉;在四肢時,宜用迎隨補瀉。

(三)撚轉補瀉及其用法

此法的要領是將針撚動,依前撚後撚之次數而定補瀉。常與疾徐、提插同時運用。故凡“龍虎交戰”“龍升虎降”“子午搗臼”“陰中隱陽”“陽中隱陰”等複合式補瀉手法,均是依撚轉陽九、陰六之數而定的。

《靈樞·官能》篇提出“補必用方,瀉必用圓”的操作方法。元·竇漢卿在《針經指南》中論述道:“撚針之法有左有右,何謂之左?何謂之右?答曰:以大指次指相合,大指往上進,謂之左;大指往下退,謂之右。”這是除《內經》外最早最明確記載的撚轉補瀉手法。即拇指、食指撚轉針體,拇指往上(外)推,順時針撚轉針體為補;拇指往下(內)退,逆時針撚轉針體為瀉。至於“撚針之法有左有右”,正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雲:“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陽氣行于左,陰氣行於右,針刺撚轉時,拇指往上,順時針左轉從陽,是為補;拇指往下,逆時針右轉從陰,是為瀉。

可見撚轉補瀉,一是按照經脈的循行順逆走向,順經而轉,隨濟補其不足;逆經而轉,迎奪瀉其有餘;一是拇指撚轉的上推(順時針轉動)與下退(逆時針轉動)操作,即左轉順陽為補,右轉逆陰為瀉。

臨證中當與呼吸補瀉配合運用,如用補法,男子針向左轉隨呼為補(左轉屬陽,呼氣進針);如用瀉法,針向右轉隨吸為瀉(右轉屬陰,吸氣進針)。女子反之。若結合提插補瀉,則針左轉插之為熱為補;針右轉提之為寒為瀉。同樣是“陽下之為補,陰上之為瀉”的道理。

(四)提插補瀉及其用法

此法施針的要領是依腧穴之深度分為天、人、地三部。提者,自地部提至人部、天部;插(按)者,自天部插至人部、地部。緊提慢按謂之瀉,可祛邪盛氣滯之病而引陰外出,因此有清涼之感,為瀉法;緊按(插)慢提謂之補,可補真元之虧虛,能導陽內入,陽氣充實於腠理而有溫熱之感,為補法。

《難經·七十八難》雲:“得氣因推而內之是謂補,動而伸之是謂瀉。”推而內,即重插推陽入內(緊按慢提),是為補法;動而伸,即引提而提陰外出(緊提慢按),是為瀉法。提插補瀉法,也叫淺中深補瀉法,古人稱為“三才法”。此法操作有兩種:一是升陽法,即將針刺透皮後直接刺入要求之最深層,然後分三次做階梯狀的提出;二是降陰法,針刺透皮後分三次做階梯狀刺入,由皮膚淺層至中層,再至肌肉的深層,最後由肌肉深層迅速提至皮下並出針。

總之,提插補瀉以“緊按”(推而內之)為補,使陽氣固秘(下陽);以“緊提”(動而伸之)為瀉,使病邪宣散而出(上陰)。

(五)燒山火與透天涼法

歌雲:“燒山之火能除寒,一退三飛病自安,始是五分終一寸,三番出入慢提看。”餘善用此法,取熱之效應甚為迅速,常反復1~2次即得。

歌雲:“透天涼法能除熱,一進三退冷冰冰,吸氣一口鼻出五,須臾熱毒自然輕。”此法與上法恰成一對,上法為補,此法為瀉。

1燒山火施術法

先淺後深,凡九陽而三進三退,慢提緊按,熱至,緊閉插針,以疾徐、提插、九六、開闔四法的補法為主,配合撚轉法的補法組成。操作程式是:先進針至天部(腧穴深度的上1/3處),慢提緊按9次,按針時左轉;次進針至人部(腧穴進度的中1/3處),提插,撚轉如前數;再進至地部(腧穴深度的下1/3處),施術同前;然後從地部一次退至天部,這樣為一度。反復三度,倘熱至,出針揉閉孔穴。如無熱感,可反復再施,直到熱至。

2透天涼施術法

以徐疾、提插、九六、開闔四法的瀉法為主,配合撚轉法的瀉法組成。先深後淺,用六陰而三出三入,緊提慢按,徐舉針。操作程式是:進針直至地部,在該部緊提慢按六次,提針時右轉;次退至人部,同前提插,撚轉六次;再退至天部,亦同前法施術;這樣一進三退,稱為一度。操作三度,若涼生,則可出針,並搖大其孔,不閉其穴。如無涼感,反復再施,直至涼生。

如果三度施術目的未達時,結合10~15分鐘的留針,往往可以提高療效。留針在燒山火與透天涼的意義,正如《靈樞·終始》篇所說:“刺熱厥者,留針反為寒;刺寒厥者,留針反為熱。”燒山火法能補益經絡臟腑之元氣,治療一切虛寒性疾患;透天涼法能疏泄偏盛的陽氣和病邪,可治療一切實熱性疾患。例如,胃寒腹痛,針中脘、足三裡穴用燒山火法,使胃脘部有溫熱的感覺,腹痛立愈。再如急性結膜炎所致結膜和眼瞼的紅腫熱病,針中封穴施透天涼手法,患者不僅足踝部有涼感,而且眼部亦有清涼的感覺,此時症狀減輕,病可速效。

針刺手法直接關乎療效已不言而喻,其與針灸配穴相提並重。若能熟練掌握、靈活運用補瀉手法,臨床自能通權達變,左右逢源。

但補瀉的先後是先補而後瀉。陽虛當先補陽,而後瀉陰以和之;若陰虛當先補陰,而後瀉陽以和之。

欲知迎隨之補瀉,先明經絡之逆順。手之三陰,從胸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針下之時,隨其經脈長短,以息計之,取其氣至病所為度。逆順既明,左右當分,左手陽經與右手陰經同法(逆時針);左手陰經與右手陽經同法(順時針);左足陰經與右足陽經同法(逆時針);左足陽經與右足陰經同法(順時針)。手足之外,胸背各異,左為陽,為升,為呼,為出,為提,為男子之背;右為陰,為降,為吸,為入,為插,為男子之腹。女子者反之。醫者刺手(右手持針)拇指之前後撚轉依經脈之逆順而行補瀉,亦當分男女,男子左手陽經,以醫者拇指前撚為補,向後為瀉,陰經反之。左手陽經與右足陽經同法,陰經反之。男左(左手右腳)女右(右手左腳),開始時均以左右交叉掌握為便。人體之經絡,上下一貫,周而復始,迴圈無端,左與右不同,胸與背有異,男女上下,憑腰分之。

(二)呼吸補瀉及其用法

呼吸補瀉,即呼氣時進針,吸氣時出針為補;吸氣時進針,呼氣時出針為瀉。《針經標幽賦》雲:“補瀉之法,非呼吸而在手指。”其意當是,完善的補瀉手法,不但要注重呼吸,而且要講究手指的配合。是呼吸與手指並重,而呼吸尤在補瀉之先也。然學者遂以為補瀉之法,是專用手指,而不在呼吸。致此手法,得其妙用者蓋寡。臨床上,我常手指與呼吸同時並用而施補瀉,解決偏盛偏虛之疾甚多,今不揣譾陋,介紹於下。

當補之時,候氣至病所,更用生成之息數,令病人鼻中吸氣,口中呼氣,病家自覺溫熱;當瀉之時,令病人口中吸氣,鼻中呼氣,病家自覺清涼。余初以為語多誇誕,非敢信以為真,及運用在臨床上,始知其法確切不移。又如少陽病寒熱往來、頭暈目眩、目赤耳聾、胸下痞滿、鬱鬱微煩。此等證候,手法用補瀉兼之呼吸,其人便蒸蒸而振,發熱汗出而解。臨床時呼吸出入與補瀉手法必須同時並用,收效始大。其手法操作,比如左手陽經,針合穀穴而用瀉法,令病人口中吸氣,鼻中呼氣,醫者左手按穴,右手下針,食指向前,拇指後退,緊提慢按,徐進疾退,以得氣為度;用補法,令病人鼻中吸氣,口中呼氣,醫者左手按穴,右手下針,拇指向前,食指後退,慢提緊按,疾進徐退,以得氣為度。

以上所言迎隨、呼吸兩法,用針在腹部時,宜用呼吸補瀉;在四肢時,宜用迎隨補瀉。

(三)撚轉補瀉及其用法

此法的要領是將針撚動,依前撚後撚之次數而定補瀉。常與疾徐、提插同時運用。故凡“龍虎交戰”“龍升虎降”“子午搗臼”“陰中隱陽”“陽中隱陰”等複合式補瀉手法,均是依撚轉陽九、陰六之數而定的。

《靈樞·官能》篇提出“補必用方,瀉必用圓”的操作方法。元·竇漢卿在《針經指南》中論述道:“撚針之法有左有右,何謂之左?何謂之右?答曰:以大指次指相合,大指往上進,謂之左;大指往下退,謂之右。”這是除《內經》外最早最明確記載的撚轉補瀉手法。即拇指、食指撚轉針體,拇指往上(外)推,順時針撚轉針體為補;拇指往下(內)退,逆時針撚轉針體為瀉。至於“撚針之法有左有右”,正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雲:“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陽氣行于左,陰氣行於右,針刺撚轉時,拇指往上,順時針左轉從陽,是為補;拇指往下,逆時針右轉從陰,是為瀉。

可見撚轉補瀉,一是按照經脈的循行順逆走向,順經而轉,隨濟補其不足;逆經而轉,迎奪瀉其有餘;一是拇指撚轉的上推(順時針轉動)與下退(逆時針轉動)操作,即左轉順陽為補,右轉逆陰為瀉。

臨證中當與呼吸補瀉配合運用,如用補法,男子針向左轉隨呼為補(左轉屬陽,呼氣進針);如用瀉法,針向右轉隨吸為瀉(右轉屬陰,吸氣進針)。女子反之。若結合提插補瀉,則針左轉插之為熱為補;針右轉提之為寒為瀉。同樣是“陽下之為補,陰上之為瀉”的道理。

(四)提插補瀉及其用法

此法施針的要領是依腧穴之深度分為天、人、地三部。提者,自地部提至人部、天部;插(按)者,自天部插至人部、地部。緊提慢按謂之瀉,可祛邪盛氣滯之病而引陰外出,因此有清涼之感,為瀉法;緊按(插)慢提謂之補,可補真元之虧虛,能導陽內入,陽氣充實於腠理而有溫熱之感,為補法。

《難經·七十八難》雲:“得氣因推而內之是謂補,動而伸之是謂瀉。”推而內,即重插推陽入內(緊按慢提),是為補法;動而伸,即引提而提陰外出(緊提慢按),是為瀉法。提插補瀉法,也叫淺中深補瀉法,古人稱為“三才法”。此法操作有兩種:一是升陽法,即將針刺透皮後直接刺入要求之最深層,然後分三次做階梯狀的提出;二是降陰法,針刺透皮後分三次做階梯狀刺入,由皮膚淺層至中層,再至肌肉的深層,最後由肌肉深層迅速提至皮下並出針。

總之,提插補瀉以“緊按”(推而內之)為補,使陽氣固秘(下陽);以“緊提”(動而伸之)為瀉,使病邪宣散而出(上陰)。

(五)燒山火與透天涼法

歌雲:“燒山之火能除寒,一退三飛病自安,始是五分終一寸,三番出入慢提看。”餘善用此法,取熱之效應甚為迅速,常反復1~2次即得。

歌雲:“透天涼法能除熱,一進三退冷冰冰,吸氣一口鼻出五,須臾熱毒自然輕。”此法與上法恰成一對,上法為補,此法為瀉。

1燒山火施術法

先淺後深,凡九陽而三進三退,慢提緊按,熱至,緊閉插針,以疾徐、提插、九六、開闔四法的補法為主,配合撚轉法的補法組成。操作程式是:先進針至天部(腧穴深度的上1/3處),慢提緊按9次,按針時左轉;次進針至人部(腧穴進度的中1/3處),提插,撚轉如前數;再進至地部(腧穴深度的下1/3處),施術同前;然後從地部一次退至天部,這樣為一度。反復三度,倘熱至,出針揉閉孔穴。如無熱感,可反復再施,直到熱至。

2透天涼施術法

以徐疾、提插、九六、開闔四法的瀉法為主,配合撚轉法的瀉法組成。先深後淺,用六陰而三出三入,緊提慢按,徐舉針。操作程式是:進針直至地部,在該部緊提慢按六次,提針時右轉;次退至人部,同前提插,撚轉六次;再退至天部,亦同前法施術;這樣一進三退,稱為一度。操作三度,若涼生,則可出針,並搖大其孔,不閉其穴。如無涼感,反復再施,直至涼生。

如果三度施術目的未達時,結合10~15分鐘的留針,往往可以提高療效。留針在燒山火與透天涼的意義,正如《靈樞·終始》篇所說:“刺熱厥者,留針反為寒;刺寒厥者,留針反為熱。”燒山火法能補益經絡臟腑之元氣,治療一切虛寒性疾患;透天涼法能疏泄偏盛的陽氣和病邪,可治療一切實熱性疾患。例如,胃寒腹痛,針中脘、足三裡穴用燒山火法,使胃脘部有溫熱的感覺,腹痛立愈。再如急性結膜炎所致結膜和眼瞼的紅腫熱病,針中封穴施透天涼手法,患者不僅足踝部有涼感,而且眼部亦有清涼的感覺,此時症狀減輕,病可速效。

針刺手法直接關乎療效已不言而喻,其與針灸配穴相提並重。若能熟練掌握、靈活運用補瀉手法,臨床自能通權達變,左右逢源。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