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中日海上第一戰——白江口戰役,完勝倭寇,擊沉戰船四百餘艘

大唐名將劉仁軌

隋唐時期, 朝鮮半島局勢複雜多變, 主要勢力範圍由高句麗、新羅和百濟組成, 也有外部勢力包括突厥、靺鞨及倭國等周邊勢力的借入。

其中以高句麗實力最強, 常常侵擾大唐遼東地區。

唐高宗於永徽六年(655年)高句麗與百濟聯合作戰, 伐新羅, 侵佔了三十多座城池。 新羅王派使者向大唐求援, 唐高宗命營州都督程名振伐高句麗, 為新羅解圍。 顯慶三年(658年), 高宗任命程名振、薛仁貴等名將率唐軍繼續攻打高句麗。

顯慶五年(660年), 唐朝廷派蘇定方率水軍從山東成山渡海伐百濟。 大軍到熊津江口, 很快就打敗百濟軍。 百濟王義慈及太子隆帶著殘兵敗將逃到北部邊境, 次子扶余泰自立為王。 義慈的嫡孫文思沿城牆順著繩索下來投降, 很多老百姓緊跟其後, 新立的國王泰阻擋不了投降的民眾, 也只好出城繳械。 百濟王義慈和太子隆被他的手下大將挾持向唐軍自首,

百濟宣告滅亡。 唐王朝將百濟分為五個都督府, 各統州、縣, 任命百濟王文度為熊津都督, 派總兵鎮守。

不久, 百濟的一個僧人道琛和一個王室成員福信佔據周留城發動叛亂, 迎過去的王子扶余豐為新王。 西部、北部及多個城鎮緊跟著叛亂。 扶余豐又派使者聯繫高句麗、倭寇, 請求支援。

唐高宗龍朔三年(662年)六月, 倭國將軍上毛野稚子等率軍二萬七千人進攻新羅, 使新羅與唐軍的聯繫通道受到威脅。 面對百濟殘軍、高句麗軍隊和倭國軍隊的三面夾擊, 唐、新聯軍受地形所限, 處於守勢。 此時, 叛軍發生內訌, 福信除掉僧人道琛, 扶余豐又指使人殺死福信。 叛軍內部爭鬥, 緩解了唐、新聯軍的壓力。

白江口海戰

唐高宗龍朔三年(663年)八月初, 倭國新援軍到達白江口與百濟王扶余豐的軍隊匯合。 八月二十七日, 唐將軍劉仁軌在新羅國王金法敏的配合下, 率水軍從熊津沿江直下, 抵達白江口時, 與倭國水軍相遇。 當時倭國與百濟的水軍共有士兵四萬七千人、戰船八百餘隻,

氣勢囂張。 而此時的唐與新羅水軍卻只有士兵一萬七千人、戰船一百七十餘艘, 場面處於下風。 雙方發生了激烈的海戰。 由於唐軍裝備精良, 艦大而堅利於防守。 倭軍船多是舢板小艦, 船小而薄弱不利於攻堅, 雙方戰船一接觸, 倭軍立刻處於劣勢。 唐軍憑藉船高艦厚, 自上而下發射火箭, 倭戰船紛紛中火燃燒, 倭軍水兵紛紛棄船跳入海中, 又於海中中箭, 頓時丹血四溢, 血紅一片。 戰鬥以唐、新聯軍勝利而告終, 共計擊沉倭戰船四百餘隻, 倭軍殘部投降。 據《資治通鑒》記載:唐軍與倭軍此戰, 四戰皆克, 焚四百船, 海水為丹。 岸上守備的百濟王扶余豐化妝成一個樵夫倉惶逃竄, 傳說他逃往高句麗, 史書沒有準確的記載。

古戰船

縱觀此次海戰, 唐軍取勝的主要原因有兩個:

一是, 裝備精良。 隋唐時期我國的造船技術高超, 船壁高而堅, 設計精良, 日本的戰船與之相比較, 簡陋單薄。

二是, 戰術得當。 劉仁軌精通兵法, 熟讀史書, 效仿三國火燒赤壁的戰術是成功的關鍵。

海上大敗,百濟、倭國陸軍也抗不住唐、新聯軍的進攻,被殺得一敗塗地,四處奔逃。百濟諸城,皆複歸順。

海上大敗,百濟、倭國陸軍也抗不住唐、新聯軍的進攻,被殺得一敗塗地,四處奔逃。百濟諸城,皆複歸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