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探尋中國境內第一個審判日本戰犯的場所,曾為遠東第一監獄

在穀歌地圖上, 提籃橋監獄沒有名字, 只是虹口區東南角一大片方方正正黑色藍色的屋頂。 1903 年, 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拿著 6 萬兩白銀在這裡豎起高牆,

建了監獄。 後經陸續擴建、改建, 直到1935年才形成如今規模, 並使用至今。 由於建築精良, 規模宏大, 提籃橋監獄曾號稱“遠東第一監獄”。

百多年裡, 這裡關押過普通犯人, 也關過進步文人、革命志士、漢奸, 甚至日本戰犯, 在不同的語境裡,

它被稱為“毀滅之城”, “遠東第一監獄”, 以及“東方巴士底獄”。 抗戰勝利後,它是我國境內最早審判日本戰犯的場所,關押過數百名日本戰犯。

提籃橋監獄是由 10餘幢樓房組成的建築群, 占地只有46畝, 但是結構非常合理, 監獄有3600多間監室,每個監室3.3平方米, 據介紹一個被判十年的犯人每天給他換一間牢房,

等他出獄也住不完所有的房間。

提籃橋監獄圍牆, 拍攝於20世紀30年代。

圖為關押日本戰犯的“十字樓”獄房。 正中間是空的, 用網隔開便於以最少的人力進行管理, 1949年5月後 成為上海地區關押犯人最多、歷史最長、規模最大的監獄, 還是新中國首批四個對外開放的監獄之一。

提籃橋監獄“十字樓”穹頂圖, 已經改為監獄博物館。 作為歷史的見證, 提籃橋不僅是一座監獄, 也是特殊的中國近現代歷史的見證地。 同時還是位於上海的一處重要的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紀念地。

青石高牆下,居住在提籃橋附近的市民與監獄相處無礙,甚至有商販在圍牆下開起了排檔,吃喝都在圍牆下。

英國人最初建起了這個監獄,管理者卻不斷易手,從公共租界工部局、侵華日軍、汪偽政權和國民政府,到最後被新中國接手,提籃橋是近現代中國的縮微膠片,也是通往文明的另類橋樑。

青石高牆下,居住在提籃橋附近的市民與監獄相處無礙,甚至有商販在圍牆下開起了排檔,吃喝都在圍牆下。

英國人最初建起了這個監獄,管理者卻不斷易手,從公共租界工部局、侵華日軍、汪偽政權和國民政府,到最後被新中國接手,提籃橋是近現代中國的縮微膠片,也是通往文明的另類橋樑。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