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尋找二戰最後戰場 特別報導之六——把天長山踩在腳下

薩蘇撰稿, 王佳敏編輯

考察隊員發現的螺旋形金屬帶,據推測是日軍包裹通信總纜所用

越向天長山深處行進, 這樣的戰爭遺跡越豐富,

逐漸將這座要塞的全貌展現給後世的人們。 草叢中不時可以看到炸碎的鋼筋混凝土碎塊, 山坡上日軍的塹壕和交通溝在七十年後依然清晰可辨。 我們開始接近天長山的核心工事。

到距山頂約三百米處, 帶隊的當地嚮導說道:“榆樹門到了。 ”

這裡被稱作榆樹門, 並不是後人的叫法 – 在日軍控制天長山的時代, 這裡便叫做榆樹門。 這顆大榆樹, 是天長山沒有被日軍砍伐的倖存者(也有說是日本士兵帶來的東洋榆樹), 當年, 日軍使用的中國勞工運送包括給養等物品, 最高只能上到這裡的日軍警戒哨大門, 越過榆樹一步格殺勿論。 久而久之, “榆樹門”的名字便留下來了。

日軍記者在天長山界碑留下的照片, 背後遠處可以看到天長山主峰, 看起來, 這是一座頗為平緩的山脈

然而, 這座看似平和的山脈, 其實暗藏殺機。 在天長山要塞的核心區, 表面雖有植被, 地下卻幾乎都被鋼筋水泥的工事所填充。 榆樹門之後依稀可以辨認出是日軍的一座永備工事陣地, 雖已被摧毀, 但其鋼筋混凝土堡壘的堅固, 從殘存結構件的情況仍可看出。

日軍地堡殘牆

日軍工事的頂部剖面, 厚度超過1.5米

在從這裡到主峰之間的幾百米路線上,

不斷可以看到各類戰備工事的遺跡。

這可能是日軍的一個被炸開的指揮部, 底部可以看到一個方形池子, 推測為通向下一層地下工事的豎井

日軍大口徑一要塞炮陣地遺跡,雖然火炮已被移走,但其環形軌道留下的痕跡依然清晰可見

天長山上,日軍的防衛陣地可謂環環相扣,而且核心工事的水泥覆蓋層普遍超過一米,是一座精心設計的殺人防禦體系。

然而,日軍重兵駐守的這座要塞,卻在幾天之內被攻陷,在當時的戰爭環境下,可謂奇跡。

東北抗聯教導旅姜煥周少尉

東北抗聯教導旅姜煥周少尉,大多數抗聯的偵察員都只有這個年齡

而東北抗日聯軍的偵察人員,便是創造這個奇跡的關鍵。在1945年8月的遠東戰役之前,東北抗日聯軍部隊與蘇軍有著密切的配合,其主力便是東北抗日聯軍教導旅。這支部隊在1942年由撤退到蘇聯的部分抗聯官兵組成,又接受了蘇聯方面提供的包括傘降,爆破,發包等方面的訓練,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一支獨特的特種部隊。

為了打回祖國,這支部隊與蘇軍進行了密切的配合,為了獲得日本關東軍在“東方馬其諾防線”的兵力部署,工事防禦等做出了巨大努力,也付出了重大犧牲

攻克天長山的過程中,便有這支部隊偵察員的貢獻。蘇軍在進攻計畫中,試圖最大限度利用中長鐵路作為進軍中的後勤大動脈。但是此地,天長山,地久山關閉了綏芬河這個中長鐵路的東口,蘇軍的計畫是先取天長山,再側擊鐵路橋,拿下綏芬河,大部隊隨即突入關東軍在牡丹江地區的第二道防線,直取哈爾濱。

抗聯偵察員在經過周密偵察之後,斷定蘇軍原來的進軍路線,會正撞在這片日軍重兵設伏的防禦陣地上,必將付出重大代價,且不一定能突破。他們根據情況向蘇軍提出,其突擊部隊可從一處叫做別拉窪的谷地深入日軍背後 -- 這裡曾是抗聯的紅色國際通道,中國抵抗戰士對此處十分熟悉,而日軍設防不足。

蘇軍方面採納了中國戰友的建議。1945年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遠東軍隨即發起天長山戰役,盟軍裝甲部隊突破別拉窪,佔領了天長山背後的側翼山脈,利用抗聯偵察員提供的日軍重炮不能向後射擊這一關鍵情報,用坦克炮和自行火炮從背後猛轟日軍要塞的陣地。於是,一座座日軍炮兵,步兵陣地,陷入到一片火海之中。日軍預先設計的對北防禦體系完全無法發揮作用,就這樣,天長山從法西斯的堡壘,變成了日本關東軍的葬身之地。

天長山的主峰

天長山的主峰到了,回頭望去,可以看到美麗的綏芬河。

對抗聯來說,這就是我們的家鄉,這就是夢中的祖國,凱旋的這一天,便是回家的這一天。

在天長山主峰,我們發現了一塊奇怪的碑石,顛倒的字跡,依稀可以看出這是一個“天”字

原來,這是日軍天長山要塞司令平賀留下的字跡,原來整個碑文是“天長山要塞”,便是安放在這個基座上

十四年,中國人終於打贏了這場反法西斯的戰爭,我們,終於把天長山踩在了腳下。抗聯,終於回家了。

這就是我們的勝利,這就是人類公理正義的勝利。

向我們的抗聯致敬,向回家的中國人致敬![完]

編者按:本次活動由中央電視臺,環球網,俄羅斯駐華大使館,季我努學社,騰訊歷史頻道、騰訊新聞用戶端文化頻道、東北抗日聯軍第88旅研究會、一點資訊,國防大學藝術中心,綏芬河文史辦,鳳凰歷史頻道、中華網軍事頻道聯合主辦。

薩蘇老師給讀者朋友的話:這處二戰最後戰場,也是東北抗日聯軍的回家之路。我們說,東北抗日聯軍在這件事情上也在冥冥之中幫助著我們呢,這也使我們對於考察的結果有了更多的期待。還沒有出發,我們已經想對東北抗日聯軍的那些前輩們說,我們等著看你們最後的戰場。

後續報導請朋友們繼續關注軍官團企鵝號及各家聯合主辦方平臺。薩蘇先生系著名抗戰史專家,文字編輯系季我努學社後方報導組成員、南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專業2015級 王佳敏。

日軍大口徑一要塞炮陣地遺跡,雖然火炮已被移走,但其環形軌道留下的痕跡依然清晰可見

天長山上,日軍的防衛陣地可謂環環相扣,而且核心工事的水泥覆蓋層普遍超過一米,是一座精心設計的殺人防禦體系。

然而,日軍重兵駐守的這座要塞,卻在幾天之內被攻陷,在當時的戰爭環境下,可謂奇跡。

東北抗聯教導旅姜煥周少尉

東北抗聯教導旅姜煥周少尉,大多數抗聯的偵察員都只有這個年齡

而東北抗日聯軍的偵察人員,便是創造這個奇跡的關鍵。在1945年8月的遠東戰役之前,東北抗日聯軍部隊與蘇軍有著密切的配合,其主力便是東北抗日聯軍教導旅。這支部隊在1942年由撤退到蘇聯的部分抗聯官兵組成,又接受了蘇聯方面提供的包括傘降,爆破,發包等方面的訓練,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一支獨特的特種部隊。

為了打回祖國,這支部隊與蘇軍進行了密切的配合,為了獲得日本關東軍在“東方馬其諾防線”的兵力部署,工事防禦等做出了巨大努力,也付出了重大犧牲

攻克天長山的過程中,便有這支部隊偵察員的貢獻。蘇軍在進攻計畫中,試圖最大限度利用中長鐵路作為進軍中的後勤大動脈。但是此地,天長山,地久山關閉了綏芬河這個中長鐵路的東口,蘇軍的計畫是先取天長山,再側擊鐵路橋,拿下綏芬河,大部隊隨即突入關東軍在牡丹江地區的第二道防線,直取哈爾濱。

抗聯偵察員在經過周密偵察之後,斷定蘇軍原來的進軍路線,會正撞在這片日軍重兵設伏的防禦陣地上,必將付出重大代價,且不一定能突破。他們根據情況向蘇軍提出,其突擊部隊可從一處叫做別拉窪的谷地深入日軍背後 -- 這裡曾是抗聯的紅色國際通道,中國抵抗戰士對此處十分熟悉,而日軍設防不足。

蘇軍方面採納了中國戰友的建議。1945年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遠東軍隨即發起天長山戰役,盟軍裝甲部隊突破別拉窪,佔領了天長山背後的側翼山脈,利用抗聯偵察員提供的日軍重炮不能向後射擊這一關鍵情報,用坦克炮和自行火炮從背後猛轟日軍要塞的陣地。於是,一座座日軍炮兵,步兵陣地,陷入到一片火海之中。日軍預先設計的對北防禦體系完全無法發揮作用,就這樣,天長山從法西斯的堡壘,變成了日本關東軍的葬身之地。

天長山的主峰

天長山的主峰到了,回頭望去,可以看到美麗的綏芬河。

對抗聯來說,這就是我們的家鄉,這就是夢中的祖國,凱旋的這一天,便是回家的這一天。

在天長山主峰,我們發現了一塊奇怪的碑石,顛倒的字跡,依稀可以看出這是一個“天”字

原來,這是日軍天長山要塞司令平賀留下的字跡,原來整個碑文是“天長山要塞”,便是安放在這個基座上

十四年,中國人終於打贏了這場反法西斯的戰爭,我們,終於把天長山踩在了腳下。抗聯,終於回家了。

這就是我們的勝利,這就是人類公理正義的勝利。

向我們的抗聯致敬,向回家的中國人致敬![完]

編者按:本次活動由中央電視臺,環球網,俄羅斯駐華大使館,季我努學社,騰訊歷史頻道、騰訊新聞用戶端文化頻道、東北抗日聯軍第88旅研究會、一點資訊,國防大學藝術中心,綏芬河文史辦,鳳凰歷史頻道、中華網軍事頻道聯合主辦。

薩蘇老師給讀者朋友的話:這處二戰最後戰場,也是東北抗日聯軍的回家之路。我們說,東北抗日聯軍在這件事情上也在冥冥之中幫助著我們呢,這也使我們對於考察的結果有了更多的期待。還沒有出發,我們已經想對東北抗日聯軍的那些前輩們說,我們等著看你們最後的戰場。

後續報導請朋友們繼續關注軍官團企鵝號及各家聯合主辦方平臺。薩蘇先生系著名抗戰史專家,文字編輯系季我努學社後方報導組成員、南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專業2015級 王佳敏。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