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一個香豔故事與一場滅國之戰

小憐玉體橫陳夜, 已報周師入晉陽。 晉陽已陷休回顧, 更請君王獵一回。

這是唐朝大詩人李商隱的《北齊二首》詩中最出名的兩句。 詩句看似香豔, 卻辛辣地諷刺了南北朝時期著名的昏君齊後主高緯。 他在位期間與愛妃馮小憐廝守胡混, 荒淫無度, 寵信奸佞, 殺害忠良, 最終成為亡國之君。 然而北齊滅亡的禍根其實早在實際創立者高歡執政時期就已埋下。

山西的地緣政治

山西, 這個位於中國北方的省份今天以盛產煤炭而聞名全國。 其實山西還是中華古文明的發祥地之一, 上古時期, 堯帝都平陽(臨汾)、舜帝都蒲阪(永濟)、大禹都安邑(夏縣),

很多重大的歷史事件都曾發生在三晉大地。 山西在整個北方地區處於樞紐性的地位, 被稱之為“拊天下之背而扼其吭”, 戰略位置十分重要。

出生於山西河東郡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曾形象地將山西的地形概括為“表裡山河”, 外有山地保護, 內有汾水縱貫其腹地。 太行山與呂梁山分居山西東西兩側, 自北至南, 綿延千余裡, 形成兩道堅固的屏障。 憑藉著這種山繞水環的地形, 山西自古就以地勢險要而著稱於世, 加之整個省份立于高原之上, 對周邊的中原和河北形成了居高臨下的地緣優勢, 所以歷史上佔據山西的一方往往能夠憑險固守, 並以此為根據地進一步拓展勢力。

例如淝水之戰後, 前秦土崩瓦解, 拓跋鮮卑乘機複國, 定都平城(今大同), 以山西為大後方, 東征西討, 相繼攻滅後燕、北燕、夏、北涼諸國, 統一北方。 此後, 以山西為基地的北魏左擁河北、右抱關中, 雄踞北方, 虎視江南, 對南朝形成很大的軍事壓力。 因此, 歷來天下大亂, 群雄並起之時, 山西都是兵家必爭之地。

淝水之戰

位於山西西南的運城地區(包括運城等三市十縣)在古代稱之為河東, 這一地區地勢平坦、氣候溫暖、降水較為充沛、自然環境優越, 擁有良好的農業發展條件, 是我國境內早期農牧業最為發達的區域之一。 河東還蘊藏有豐富的鹽、鐵、銅、銀等礦產資源, 歷史上較為富庶。

在北朝後期, 中國北方形成了鄴城、晉陽和長安三個政治中心鼎足而立的局面, 而河東處於這三地之中, 既控制和威脅著東西方陸路交通的兩條幹線——晉南豫北通道和豫西通道, 又扼守著黃河、汾河水路和聞喜隘口, 阻擋了晉陽之師南下關中平原的幾處要道。

綜合以上因素, 在兼併戰爭中, 河東地區具有重要的戰略價值,

佔據該地的一方會獲得明顯的地理優勢, 進可攻退可守, 從而掌握戰場的主動權, 因而備受各方勢力的覬覦。

宇文氏VS高氏

南北朝後期, 中國的政治格局形成了三大集團對抗的局面:高氏佔據河北、山東, 宇文氏擁有關隴, 梁陳則偏安江左。 南朝雖然較為富庶, 但內部受制於腐朽的門閥政治, 軍事力量較弱, 因而只能對北方的惡鬥作壁上觀, 未能有所作為。 這一時期的政治軍事鬥爭主要在高氏執政的東魏(北齊)與宇文氏掌權的西魏(北周)之間展開。

在東西魏對峙的初期, 東魏在綜合國力方面遠勝於西魏。 東魏佔據了淮河以北、陝晉邊境黃河及潼關、商洛以東的中原大部分地區, 控制著當時中國人口最稠密、經濟文化最發達的區域。

相比之下, 西魏肇建伊始僅占有關隴地區, 當地的經濟自魏晉以來屢遭破壞, 遠不及東魏統治下的河北、山東地區發達。 北魏末年, 歷經六鎮之亂, 關中一帶早已失去了昔日的繁華。 對此, 《魏書》中曾記載:“孝昌之際, 離亂尤甚。 恒代而北, 盡為丘墟;崤澠已西, 煙火斷絕;.於是生民耗減, 且將大半。 ”

東魏的人口和軍隊遠比西魏要多, 高歡幾次出征, 出動的兵力都在二十萬以上, 超過對方兩倍以上, 完全處於優勢狀態。 加之此時河東、崤函兩處要地均在東魏手中, 故而在這一階段的作戰中完全佔據了主動。

面對非常不利的局面和東魏咄咄逼人的姿態, 西魏實際掌權者宇文泰及其麾下將領謀士們審時度勢, 採取了一系列措施逐步扭轉了局勢。西魏大統二年(536年),關中發生了嚴重的饑荒,為了擺脫糧食匱乏的局面和消除強敵壓境的威脅,宇文泰接受謀士的建議,於次年發兵攻取了弘農(今河南三門峽市)。此乃一石二鳥之計:既佔據了豫西崤函通道的西端,又獲取了東魏在此地的大批屯糧,解決了燃眉之急。

此後,局勢開始朝著有利於西魏的方向轉變。宇文泰攻佔弘農後,黃河以南的地方豪強紛紛歸附西魏,此後,西魏軍又北渡黃河,佔領了河東地區南部和東部的兩郡。

眼看著西魏勢力逐漸壯大,高歡坐不住了,於537年閏九月統帥二十萬大軍御駕親征。高歡剛愎自用,不聽手下眾將謀士們的勸諫,仗著兵多,企圖畢其功於一役,結果被利用渭河河曲地形巧妙設伏的西魏軍打得大敗,“喪甲士八萬人,棄鎧仗十有八萬”,人員和物資裝備的損失相當慘重。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沙苑之戰。

548年,南朝發生侯景之亂,梁武帝的幾個兒子在平亂過程中為爭奪帝位,相互殘殺,南朝自此一蹶不振。宇文泰趁此良機,派軍隊相繼攻佔了漢東、益州、襄陽等地,控制了長江上游和漢水流域,大大拓展了西魏的疆域,加上發家的關中地區,宇文氏至此完全佔據了中國地理的第二階梯,以高屋建瓴之勢對高氏和南朝形成了壓倒性的優勢。

在576年滅齊戰役發起之前,宇文氏對高氏的進攻主要選擇在了崤函山區的豫西通道,主攻目標是號稱“天下之中”的洛陽,一旦佔領了四通八達的河洛地區,就能控制位於東亞大陸核心地帶的水陸要衝。

從538—575年,西魏(北周)連續五次在這個方向上用兵,歷經河橋之戰、兩次邙山之役、弘農北濟之戰和周武帝宇文邕東征河陽,雙方互有勝負,但總的來說宇文氏在這一方向上並未取得太大的進展,沒有達到佔領河洛的預期目的。

究其原因,是在主攻方向和進軍路線的選擇上有嚴重的失誤:1、宇文氏多次東征都選擇豫西這條路線,致使敵人有所防備,在河洛地區集結了數萬精兵,使得進攻難以得手。2、河洛平原乃四戰之地,敵軍派兵增援較為容易,而西魏(北周)軍即使攻佔了這一地區也難以長期堅守。

滅國之戰

面對此前的幾次失利,周武帝沒有氣餒,他及時總結了失敗的教訓,並接受了謀士鮑宏等人的建議,認為河東地區面對的齊軍守備較為薄弱,又沒有作好迎擊周軍主力攻擊的準備,當地的地形又便於兵力的機動,“戍小山平,攻之易拔;用武之地,莫過於此”。而且河東地區距離北齊的政治軍事中心晉陽又比較近,在用兵上具有諸多的便利之處。

周武帝決定將主力部隊調往河東,北出汾曲(汾水之曲),先攻擊北齊的邊境重鎮晉州(今山西臨汾),由於該城是晉陽南面的門戶,齊軍不會坐視不救,必然前來增援。周軍攻佔此地後,可以以逸待勞,消滅遠道而來的敵軍主力,然後揮師東進,直搗北齊的首都鄴城。但是眾將由於上一年的失利,多有畏戰的情緒,不願意出征,周武帝卻表示了堅定的決心,並採用高壓手段,宣佈凡是“不服從命令的,一律軍法制裁!”

576年10月,周武帝再次御駕親征,率軍大舉伐齊。大軍抵達汾曲之後,先分兵扼守各處險要,派宇文招率領步騎一萬自華穀(今山西聞喜東)進攻汾州(今山西隰縣),使齊軍無法救援晉州,隨後命內史王誼監督各路軍馬圍攻晉州的治所平陽,周武帝每天親自到城下督戰,為將士們打氣。

在周軍的強大攻勢之下,平陽守將侯子欽、崔景嵩先後投降,周將段文振乘勢登上城頭,與崔景嵩一起將守城的主將海昌王尉相貴劫持,主將被擒,守軍頓時群龍無首,開始潰散。周軍一舉攻佔了平陽城,俘虜八千餘人,隨後又佔領了晉州以北的洪洞、永安等城池。

平陽危急的時候,齊後主正與他的寵妃馮小憐在距離平陽有一百七十裡遠的三堆天池打獵。從早晨至中午時分,探馬三次來報邊境戰事緊急,不想都被權臣高阿那肱扣下隱瞞不報,他還振振有詞地說:“皇上正玩得快活,不要打擾陛下的興致。邊境小小戰事不足為慮,何必來報!”

一直到平陽失守的消息傳來,高阿那肱這才告訴了後主。後主得知消息後,想馬上回去,可這時候馮小憐卻玩得興起,不肯甘休,要求再打一回獵,值此緊要關頭,後主居然同意了。這便是李商隱的那句詩:“晉陽已陷休回顧,更請君王獵一回”的由來,只是這位幾百年以後的大詩人誤將晉州當作晉陽了。為了討一個妃子的歡心,竟置軍國大事于不顧,北齊有如此昏君,焉能不亡?

但這與後主幹的另外一件荒唐事相比,不過是小巫見大巫。有一次他覺得像馮小憐這樣精緻可愛的尤物,只有他皇帝一個人獨享,豈非暴殄天物?於是他居然腦洞大開地讓馮小憐盡解羅衣,一絲不掛地玉體橫陳在朝堂之上,以千金一觀的票價,讓鄴城的高官、富豪們都來一覽秀色,極盡玩弄、戲耍之能事。李商隱的那句“小憐玉體橫陳夜”看樣子絕非空穴來風。此等奇事,實在是古今罕有,令人瞠目結舌。

十一月,終於玩夠了的齊後主親率大軍南下,與平陽以北的周將宇文憲部交鋒。周武帝見敵軍來勢洶洶,為避其鋒芒,任命梁士彥為晉州刺史,率一萬精兵鎮守平陽。又命宇文憲等軍南撤,同時自己引軍西還,命宇文憲、宇文忻二人率部斷後,齊兵追擊,被兩將擊退。隨後,齊後主率軍圍攻平陽城一月有餘,因梁士彥守城有方,城池始終沒有陷落。齊軍頓兵於堅城之下,傷亡慘重,士氣低落,已成強弩之末。

十二月,周武帝再次領兵東征,在平陽城下集結了八萬兵力,雙方在城南展開決戰,此役周軍大獲全勝,“齊師大潰,死者萬余人,軍資器械,數百里間,委棄山積”。

北朝重騎兵

周軍乘勝北上,又經過激戰,於十二月十七日攻佔了高氏發家的老巢晉陽,隨後揮師東進,於次年正月十九日順利佔領北齊首都鄴城,並在青州附近俘獲了正欲逃往陳國的齊後主。北齊至此滅亡,一共曆六帝,二十八年。不久後主就因“謀反”罪被誅殺,其宗族也全部被迫自殺。中國北方經北魏末年的六鎮之亂後,再一次獲得統一。

北周滅北齊之役,周武帝審時度勢,及時改變用兵方向,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反觀北齊方面因循守舊,只關注著河洛地區,對於河東方向的入侵掉以輕心,使得周軍一旦來攻,整個防禦體系便瞬間崩潰。加之北齊統治集團的腐朽昏庸,最終導致國破家亡。

縱觀宇文氏與高氏之間長達數十年的戰爭,河東在北朝後期的政治軍事格局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高氏的盛極而衰和宇文士氏由弱轉強,除了有經濟、內政、外交諸多方面的因素之外,河東地區的得失直接影響到了雙方後期交戰的走勢以及此後勢力的此消彼長,對整個南北朝後期的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來源|國家人文歷史 作者|科西嘉人)

採取了一系列措施逐步扭轉了局勢。西魏大統二年(536年),關中發生了嚴重的饑荒,為了擺脫糧食匱乏的局面和消除強敵壓境的威脅,宇文泰接受謀士的建議,於次年發兵攻取了弘農(今河南三門峽市)。此乃一石二鳥之計:既佔據了豫西崤函通道的西端,又獲取了東魏在此地的大批屯糧,解決了燃眉之急。

此後,局勢開始朝著有利於西魏的方向轉變。宇文泰攻佔弘農後,黃河以南的地方豪強紛紛歸附西魏,此後,西魏軍又北渡黃河,佔領了河東地區南部和東部的兩郡。

眼看著西魏勢力逐漸壯大,高歡坐不住了,於537年閏九月統帥二十萬大軍御駕親征。高歡剛愎自用,不聽手下眾將謀士們的勸諫,仗著兵多,企圖畢其功於一役,結果被利用渭河河曲地形巧妙設伏的西魏軍打得大敗,“喪甲士八萬人,棄鎧仗十有八萬”,人員和物資裝備的損失相當慘重。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沙苑之戰。

548年,南朝發生侯景之亂,梁武帝的幾個兒子在平亂過程中為爭奪帝位,相互殘殺,南朝自此一蹶不振。宇文泰趁此良機,派軍隊相繼攻佔了漢東、益州、襄陽等地,控制了長江上游和漢水流域,大大拓展了西魏的疆域,加上發家的關中地區,宇文氏至此完全佔據了中國地理的第二階梯,以高屋建瓴之勢對高氏和南朝形成了壓倒性的優勢。

在576年滅齊戰役發起之前,宇文氏對高氏的進攻主要選擇在了崤函山區的豫西通道,主攻目標是號稱“天下之中”的洛陽,一旦佔領了四通八達的河洛地區,就能控制位於東亞大陸核心地帶的水陸要衝。

從538—575年,西魏(北周)連續五次在這個方向上用兵,歷經河橋之戰、兩次邙山之役、弘農北濟之戰和周武帝宇文邕東征河陽,雙方互有勝負,但總的來說宇文氏在這一方向上並未取得太大的進展,沒有達到佔領河洛的預期目的。

究其原因,是在主攻方向和進軍路線的選擇上有嚴重的失誤:1、宇文氏多次東征都選擇豫西這條路線,致使敵人有所防備,在河洛地區集結了數萬精兵,使得進攻難以得手。2、河洛平原乃四戰之地,敵軍派兵增援較為容易,而西魏(北周)軍即使攻佔了這一地區也難以長期堅守。

滅國之戰

面對此前的幾次失利,周武帝沒有氣餒,他及時總結了失敗的教訓,並接受了謀士鮑宏等人的建議,認為河東地區面對的齊軍守備較為薄弱,又沒有作好迎擊周軍主力攻擊的準備,當地的地形又便於兵力的機動,“戍小山平,攻之易拔;用武之地,莫過於此”。而且河東地區距離北齊的政治軍事中心晉陽又比較近,在用兵上具有諸多的便利之處。

周武帝決定將主力部隊調往河東,北出汾曲(汾水之曲),先攻擊北齊的邊境重鎮晉州(今山西臨汾),由於該城是晉陽南面的門戶,齊軍不會坐視不救,必然前來增援。周軍攻佔此地後,可以以逸待勞,消滅遠道而來的敵軍主力,然後揮師東進,直搗北齊的首都鄴城。但是眾將由於上一年的失利,多有畏戰的情緒,不願意出征,周武帝卻表示了堅定的決心,並採用高壓手段,宣佈凡是“不服從命令的,一律軍法制裁!”

576年10月,周武帝再次御駕親征,率軍大舉伐齊。大軍抵達汾曲之後,先分兵扼守各處險要,派宇文招率領步騎一萬自華穀(今山西聞喜東)進攻汾州(今山西隰縣),使齊軍無法救援晉州,隨後命內史王誼監督各路軍馬圍攻晉州的治所平陽,周武帝每天親自到城下督戰,為將士們打氣。

在周軍的強大攻勢之下,平陽守將侯子欽、崔景嵩先後投降,周將段文振乘勢登上城頭,與崔景嵩一起將守城的主將海昌王尉相貴劫持,主將被擒,守軍頓時群龍無首,開始潰散。周軍一舉攻佔了平陽城,俘虜八千餘人,隨後又佔領了晉州以北的洪洞、永安等城池。

平陽危急的時候,齊後主正與他的寵妃馮小憐在距離平陽有一百七十裡遠的三堆天池打獵。從早晨至中午時分,探馬三次來報邊境戰事緊急,不想都被權臣高阿那肱扣下隱瞞不報,他還振振有詞地說:“皇上正玩得快活,不要打擾陛下的興致。邊境小小戰事不足為慮,何必來報!”

一直到平陽失守的消息傳來,高阿那肱這才告訴了後主。後主得知消息後,想馬上回去,可這時候馮小憐卻玩得興起,不肯甘休,要求再打一回獵,值此緊要關頭,後主居然同意了。這便是李商隱的那句詩:“晉陽已陷休回顧,更請君王獵一回”的由來,只是這位幾百年以後的大詩人誤將晉州當作晉陽了。為了討一個妃子的歡心,竟置軍國大事于不顧,北齊有如此昏君,焉能不亡?

但這與後主幹的另外一件荒唐事相比,不過是小巫見大巫。有一次他覺得像馮小憐這樣精緻可愛的尤物,只有他皇帝一個人獨享,豈非暴殄天物?於是他居然腦洞大開地讓馮小憐盡解羅衣,一絲不掛地玉體橫陳在朝堂之上,以千金一觀的票價,讓鄴城的高官、富豪們都來一覽秀色,極盡玩弄、戲耍之能事。李商隱的那句“小憐玉體橫陳夜”看樣子絕非空穴來風。此等奇事,實在是古今罕有,令人瞠目結舌。

十一月,終於玩夠了的齊後主親率大軍南下,與平陽以北的周將宇文憲部交鋒。周武帝見敵軍來勢洶洶,為避其鋒芒,任命梁士彥為晉州刺史,率一萬精兵鎮守平陽。又命宇文憲等軍南撤,同時自己引軍西還,命宇文憲、宇文忻二人率部斷後,齊兵追擊,被兩將擊退。隨後,齊後主率軍圍攻平陽城一月有餘,因梁士彥守城有方,城池始終沒有陷落。齊軍頓兵於堅城之下,傷亡慘重,士氣低落,已成強弩之末。

十二月,周武帝再次領兵東征,在平陽城下集結了八萬兵力,雙方在城南展開決戰,此役周軍大獲全勝,“齊師大潰,死者萬余人,軍資器械,數百里間,委棄山積”。

北朝重騎兵

周軍乘勝北上,又經過激戰,於十二月十七日攻佔了高氏發家的老巢晉陽,隨後揮師東進,於次年正月十九日順利佔領北齊首都鄴城,並在青州附近俘獲了正欲逃往陳國的齊後主。北齊至此滅亡,一共曆六帝,二十八年。不久後主就因“謀反”罪被誅殺,其宗族也全部被迫自殺。中國北方經北魏末年的六鎮之亂後,再一次獲得統一。

北周滅北齊之役,周武帝審時度勢,及時改變用兵方向,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反觀北齊方面因循守舊,只關注著河洛地區,對於河東方向的入侵掉以輕心,使得周軍一旦來攻,整個防禦體系便瞬間崩潰。加之北齊統治集團的腐朽昏庸,最終導致國破家亡。

縱觀宇文氏與高氏之間長達數十年的戰爭,河東在北朝後期的政治軍事格局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高氏的盛極而衰和宇文士氏由弱轉強,除了有經濟、內政、外交諸多方面的因素之外,河東地區的得失直接影響到了雙方後期交戰的走勢以及此後勢力的此消彼長,對整個南北朝後期的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來源|國家人文歷史 作者|科西嘉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