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每日分享」“輸得起”遠比“必須贏”重要

- 1 -

小寶的幼稚園家長群, 發生了這樣一件事。

大晚上, 一家長在群裡質問老師, 為什麼別的孩子有糖吃, 自己孩子沒得到:“孩子回家哭了, 說老師不喜歡他, 不想去幼稚園了。 ”

話音剛落地, 另一個家長立刻接茬:“我家寶寶也沒吃到糖, 也說老師不喜歡他。 ”

私人幼稚園, 收費高, 老師態度超級好:“對不起啊, 當時小朋友多, 先走的就沒有拿到糖, 明天會全部補齊, 我也會親自和小朋友們道歉。 ”

“我們寶寶走的也不早啊, 他說是因為上課說話老師才不給糖吃。 ”

看著群裡的熱鬧, 問小寶是否有吃到糖, 小寶搖搖頭:“老師沒給我。

小寶走得很晚也沒吃到糖, 所以, 老師的回復明顯是說辭, 但是我一點都不生氣。 孩子只會被父母照顧得無微不至, 離開家, 別人不可能像父母那樣寶貝我們的孩子, 被邊緣或者冷落, 很正常。

如果因為一顆糖就哭哭啼啼, 家長應該著急的不是老師的不均衡, 而是為什麼孩子的內心這麼脆弱。

適當地輸, 也是成長的必須, 可現實生活中, 有多少家長能有這樣的意識?

鄰居有個小孩兒, 父母特別好勝, 他們家的孩子其實性格挺溫和, 但從小到大, 哪怕是小朋友間的普通玩耍, 父母也絕不允許孩子輸。

有一次, 幾個小孩兒一起比賽打羽毛球, 他家孩子輸了幾次, 孩子沒事, 家長惱了, 上來踹了孩子兩腳。 回家之後, 父母親自當教練訓練孩子,

幾天後, 技藝練成的小孩兒又出來挑戰了, 這次所向披靡。 看到孩子成了常勝將軍, 那兩口子這才由陰轉晴。

一次兩次這樣, 三次四次還這樣, 久而久之, 沒人願意和那個小孩兒玩了, 原因就一個:他太輸不起。

童心天真, 其實不是小孩子輸不起, 而是小孩子的父母輸不起。

- 2 -

前段時間, 有讀者提供一個真實的例子。

從小品學兼優的好學生陳同學, 以本地中考前十的成績考入某全國十強中學, 在那裡讀了一年半之後, 非鬧著轉學, 說是管理太嚴格、吃飯也不適應。

陳同學回來不久, 就和同學們一樣拿上了手機, 從此一入網海不見底。 現如今還有三個月高考, 成績一塌糊塗。

從小到大一直是學霸, 陳同學已經習慣了贏, 進入全國十強中學, 再想贏卻沒那麼容易了。 能到這所中學來的, 基本都是學霸, 這種狀況下, 她的成績還是很難得地保持了全校前幾百名的優勢。

進入高一下半學期, 學校招募奧賽選手, 其時她應付功課已經很吃力了, 但面對更高更強的拼搏可能,

她動心了。 回家和父母商量, 早已經習慣孩子贏的父母, 沒有客觀認識孩子所面對的現實, 而是一再鼓勵孩子參加。

陳同學於是成了奧賽隊的一員。 能學奧賽的孩子, 智力更勝一籌, 在這個群體中, 她的智力明顯處於劣勢, 即便她拼出全部力氣, 幾個月後第一次淘汰賽, 還是被淘汰出局了。

這次失敗, 對她造成了致命打擊, 她從此一蹶不振。 從小沒有受過挫折訓練的孩子, 已經被這點小小的落敗完全打垮了。 來到新學校, 依然煥發不出鬥志, 沉淪的過程中又迷戀上手機, 於是徹底放棄了自己。

眼見一棵好苗子淪落到這個地步, 外人可惜, 當父母的更是恨得牙根疼:“隨便她怎樣, 反正我們已經徹底失望了。 ”

父母的失望看起來是哀莫大於心死,

實際上, 這份失望, 他們自身是難辭其咎的。

如果不是從小到大一味和孩子強調“贏”, 如果能夠意識到“輸得起”和“贏得妙”對孩子同等重要, 孩子怎麼可能會有這樣一顆不堪一擊的玻璃心。

在我看來, 陳同學父母應利用目前的既成事實的“輸”來引導孩子端正人生觀和價值觀, 提高孩子應對挫折的能力。

- 3 -

我的女兒複讀一年考了一所普通一本,我們不太滿意,人家自己卻樂得什麼似的。

我認識的另一個孩子,應屆高考生,考入了國內一所知名985學校,卻因為和目標大學失之交臂,痛苦得無以復加,把自己關在房間裡整整一個月,鬱鬱寡歡。

其實女兒的高考,也沒有完全發揮出個人實力,不過,她可沒人家這樣的志氣,還不斷教育我們要看開。

我一度特別羡慕那個痛苦的孩子:“看人家多有上進心啊,有這樣的心勁兒,將來能沒大出息嘛。”

先生和我觀點正好相反:“我倒覺得咱閨女的個性更讓人放心,人這一輩子,怎麼可能總是心想事成,能贏當然好,輸了也沒什麼大不了,這才是人生的正確打開方式。”

如今上大學半年多了,女兒越來越適應大學生活。那個小孩兒,居然中途退學,重新回來複讀了。

“她鑽了牛角尖非要考自己的目標名校,其實我們覺得沒所謂的,但她認死理,咱有什麼辦法。”面對孩子的選擇,父母也非常無奈,但又勸不了。

回來複讀後,這個孩子拿出的是頭懸樑錐刺股的苦讀精神,那種勤奮和刻苦,看得人膽戰心驚,作為一個旁觀者,我都有點不敢想,萬一今年高考依然實現不了目標,她會怎樣?

即便實現了目標,就真的贏了嗎?

童年乃至青少年時期,是一個人性格形成的關鍵期,這個時期,一味強調“贏”,並不是智慧父母。

真正智慧的父母,會潛移默化引導孩子適應種種心理情境,讓有孩子不僅要贏得漂亮,還要輸得起。

- 3 -

我的女兒複讀一年考了一所普通一本,我們不太滿意,人家自己卻樂得什麼似的。

我認識的另一個孩子,應屆高考生,考入了國內一所知名985學校,卻因為和目標大學失之交臂,痛苦得無以復加,把自己關在房間裡整整一個月,鬱鬱寡歡。

其實女兒的高考,也沒有完全發揮出個人實力,不過,她可沒人家這樣的志氣,還不斷教育我們要看開。

我一度特別羡慕那個痛苦的孩子:“看人家多有上進心啊,有這樣的心勁兒,將來能沒大出息嘛。”

先生和我觀點正好相反:“我倒覺得咱閨女的個性更讓人放心,人這一輩子,怎麼可能總是心想事成,能贏當然好,輸了也沒什麼大不了,這才是人生的正確打開方式。”

如今上大學半年多了,女兒越來越適應大學生活。那個小孩兒,居然中途退學,重新回來複讀了。

“她鑽了牛角尖非要考自己的目標名校,其實我們覺得沒所謂的,但她認死理,咱有什麼辦法。”面對孩子的選擇,父母也非常無奈,但又勸不了。

回來複讀後,這個孩子拿出的是頭懸樑錐刺股的苦讀精神,那種勤奮和刻苦,看得人膽戰心驚,作為一個旁觀者,我都有點不敢想,萬一今年高考依然實現不了目標,她會怎樣?

即便實現了目標,就真的贏了嗎?

童年乃至青少年時期,是一個人性格形成的關鍵期,這個時期,一味強調“贏”,並不是智慧父母。

真正智慧的父母,會潛移默化引導孩子適應種種心理情境,讓有孩子不僅要贏得漂亮,還要輸得起。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