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文>正文

重游致公黨發源之地

紅河的淺唱尚未散盡, 東華山的青黛尚未落幕, 洲湖村以山間隱士的身份接納我。 石頭組成路的章節, 探向幽深處。 黃氏人家的雞鳴狗叫,

游走於歷史與鮮活間。

我是來閱讀一部江湖傳奇, 尋覓佚失民間的舊光陰。 “黃東溪公祠”是故事的第一回。 穿越到波詭雲譎的亂世, 一群漢子蟄居山中, 為延續夢想中的那點火焰晝夜磨刀霍霍, 理想樸實而簡單, “反清複明”的旗幟註定是血管裡的熱血、靈魂寄寓的高地。

天地會, 洪門幫, 這樣的武俠小說, 是洲湖昨日的現實版情節。 “明”字磚、舵窗、“雙龍爭鼎”壁畫, 無不在敘說風雲。

樹, 無聲, 迎著陽光生長。 天井, 無語, 邀日照暖宗祠的內外。 仿佛見漢子們秘密集會, 歃血為盟, 專心致志幹好一件事。 落花有意,

流水無情, 但他們畢竟在為自己的理想獻身。 宗祠大慈悲地接納了那些把腦袋系於腰帶上的豪傑, 也大慈悲地接納了我這個天涯倦客。

一切築進石頭的巷道裡。 有血有肉的人。 有情有義的聲。 有夜有晝的時光。 春風試圖鋪開洲湖所有的細節和秘密,

在向著初夏奔跑的路上, 讓我準確地測量一座村莊的體溫。 站在那座“儒林郎第”門樓下, 我看見晾曬的衣裳、大紅的對聯、黑的瓦、灰的柱, 看見光陰像個居家的小媳婦, 正做著針線活。 也許, 天地會的虯髯漢子曾經風風火火地闖進這幢宅子, 仰脖喝幹一碗擂茶, 又虎一般跑開。 沒有誰理會我沸騰的心海。 有老嫗打水墨牆下走過, 瞬間便把青苔和石徑丟在身後。

拐進一座幾成廢墟的宅院。 斜支於青磚牆頭的竹杆上懸著兩條乾枯的絲瓜, 藤葉沒有守住青蔥, 一併萎去。 倒是枇杷悄悄在飛簷下綠著, 於漫不經心間搖曳著一串串青青果實。 或許那位女主人弄不明白我為何依戀那些殘垣頹壁, 但她還是樂意跟我攀談。 她於50多年前從浙江千島湖移民過來, 在洲湖生兒育女, 與土地經營農事。 時間將她的大半輩子凝固成了洲湖的某種表情。 我驚覺, 我有一種活回舊光陰去的焦慮和饑渴。

流水潺潺,穿過洲湖的前生今世。大紅燈籠繡口一吐,將“聚義茶館”四字嵌進一塊木板的身體裡。恍然間,回到水泊梁山時代,等待哪位好漢上前報暗語接頭。一碗擂茶驚醒我的刀客夢。芝麻、油果、花生米、茶沫在瓷碗裡相遇,暫且讓歇腳力的我解去饑渴。柚子花拱開葉片,蒲兒根在溪頭吐芳,婦人揮著蕎頭擺動清水,竹子從村頭一直站上嶺頭。我循著竹的身影攀上了村北的觀景台。

一片黑壓壓的老屋,像一艘巨船,滿載歲月的貨物、故人和秘密,緩緩航行。我想起黃東溪公祠那幅於偶然間重見天日的“雙龍爭鼎”壁畫,想起天地會的弟兄們聚在油燈下商討去從的情景。舊光陰像一群棲息的蝙蝠,在灰瓦青磚間冷眼相對。這重巒疊嶂下,除了四季風物,該還有多少不為人所知的傳奇故事?

沿著羊腸小徑,我朝“紅軍故居”走去。斜刺出一棵青綠的翠竹,原來是一位女子左手提著鋤頭,右肩扛著碗口大的竹子,大步流星地走下石臺階,很快穿進老屋後門。我似乎遭遇到了聊齋故事。青苔爬上木門一側的牆壁,幾棵野蕨從磚縫間傾著身子招惹陽光。我一貓腰,便消溶於古建築的碩大懷抱裡,只留一角青山作為背景。

可能沒有誰能夠確切地告知這一棟一棟碩大的建築具體的歷史。紅軍曾駐紮於此,養精蓄銳,準備應對敵軍的“圍剿”。空蕩蕩的宅院裡,陳放著一些農具,它們寂寞地堅守往事。狹窄的“盲腸”小巷串連了所有的建築。在這兒,猜測宅院裡的心事,是一件不易幹的活計。

撞進一座廳堂裡,見上懸“翠竹碧梧”牌匾,紅漆剝落,字跡漫漶,像炭火邊蜷縮取暖的老人。一行人忽然發出驚叫聲。呼吸停止一般。目光凝滯于樑柱邊的木雕飾件上。口銜靈芝的仙鹿躍下雲朵,直奔煙火人間。飾件拳頭大小,精美可愛。有懂行的人介紹說,這是辦喜事時用來壓賀聯的,兩件飾物間拉上一條絲線,正可以護住長聯的下端不被過堂風吹亂。我驚異的是它們竟闖過了紛亂的歲月,依然呈現出一種禪性的靜美。行走了多座村莊,我還是第一次見識到這樣的飾件,它們已足夠讓洲湖傲笑江湖。

窗雕不時閃現驚喜。四下裡敞開的宅院,似乎渴望我們去撫摩那些長滿青苔和白髮的秘密。幾隻雛鴨站在一個小天井的磚牆邊,任憑陽光濃烈如火,兀自等待主人歸來。旁邊的廂房裡,擺著一張古董式的雕花床,床壁上鑲嵌著“福”、“祿”、“壽”三字,那花鳥壁畫多已染著時光的痕跡,眼見得渾濁了。有人拉亮電燈,我被火燙了似的,感覺到往事驟然給照得通明。小心翼翼地退出來,抱歉,我不該打攪了那位沒有謀面的主人的生活。也許,正是這些古宅守望者長年累月努力的結果,我們才有機會看到舊光陰的容貌。

在另一座廳堂裡,魚龍狀的飾件繼續演繹洲湖的生活形態和日常事物。春風灌滿老宅,吹綠任何一株植物,叫醒任何一顆種子。我流浪于一個時光的王國裡。與那些紅軍戰士握手,與那些天地會的義士把酒。洲湖其實是一座蓄養英雄的古堡。

徜徉到陽光下,我見著了攝影雜誌的封面。如同被青、藍、灰、白、紅、黑各種顏料塗抹出來的牆壁,如同被七彩池水流淌過後的牆壁,還有原色木門、綠色野草、花錦似的鵝卵石地面,將院落構成立體水墨國畫。戰士或者俠客,守著如此江南的地方,一定有飛歌一曲的欲望。

有人說,洲湖人過年不貼門神,而貼著“鬱壘”、“神荼”這樣的字眼,用以避邪祈福。鬱壘、神荼是漢族民間傳說中的神仙,據稱這對兄弟擅長捉鬼,每每擒來喂虎。清代陳維崧在《滿江紅.乙巳除夕立春》中寫道:“鬱壘欹斜頭上帽,神荼脫落腰間杖。”不知洲湖人寫著桃符時,是否還記得進出這大宅院中的身影?我時常想,建築在用另一種形式記錄著世間的悲喜。

猶有馬蹄聲從黎川方向傳來,猶有刀劍在落滿花香和樹影的磨刀石上霍霍響亮。洲湖倔強地為舊光陰而活,用石頭、青磚、瓦片作文字,即便是那些朽去的部位,也充滿激烈的回音。從遠處跑來兩隻狗,穿過橫巷,跑向遠處。山,那青色的目光永遠燃燒著慈愛。一位老翁反剪著手獨行,打量著這一大片“紅軍故居”,偶爾駐足,似乎遐想什麼,而後繼續漫行。崇山峻嶺中的村莊啊,那天地間的英雄氣,盤旋於哪一口天井?

也許,該去掀開船屋神秘的面紗,進入洲湖最核心的部分。

蒲兒根在溪頭牆角眨巴著眼。蝶兒躲開雞的追逐,飛上高遠處。皓首老者低頭走過石徑,仿佛尋覓光陰,仿佛拾掇心事。“睦”字磚嵌進牆體,將陽光的溫度傳遞到一座300多歲的船式古屋的深處。數字是枯燥的,這座坐西朝東、船尖指北的“船屋”,建築面積約10畝,屋高6米,擁有36個天井、72個地漏、108間房。作為反清複明組織天地會洪門總舵的發源地和所在地,船屋能夠走過風雨血火,全身而退,這不能不說是一種奇跡。三三兩兩的遊客走進,又走出,在偌大的宅院裡感歎幾句,便拔腿而去。我,卻是為了圓夢一次刻骨銘心的遇見。

“吹鼓樓”下,拱形門如同取景框,將大院裡那一座座漆色豔美、飛簷翹壁的建築盡納其間,分明是神筆劃出的人間極品。開闊的院子裡,卵石與野草形影不離,聽任陽光分割出昏曉一般的格局。可以從大門一眼看到最深處,一重重木板門,一盞盞紅燈籠,陪伴著曾經的風雨故人,陪伴著當下的我等閒客。能感覺金戈鐵馬的肅然。處江湖之遠,依然有初心。一扇門關上,一扇窗打開。我在歷史的開闔之間行走,那些偏房、橫廳、書房、雜房、工房、廚房似乎被畫於扇面,驚豔獻呈。

閩贛驛道上的滾滾財富,被黃家兒郎慷慨捐出。船屋裡的幫主、堂主、俠士、女人,裹挾著時代的洪流,無怨無悔,雕刻出洲湖生動的群雄影像。廊道上,我也偶爾會想到那個叫黃平安的商人,他耗盡心血于清道光二十四年建起這座規模宏大的船屋,卻于無心間成就了洲湖最具血性的一頁史章。秘密藏在這些房屋間,沒有留下文字、遺言和藏寶圖。我可以充分利用空間的張力,為無名的義士祭上一杯陽光釀的美酒。

一座花費200萬兩銀子的船屋,此刻成為黎川小縣山間的靜物。任何匆匆的腳步,無法喚醒逝去的光陰。離開同行者,我獨自坐在一個小天井裡。一個陶罐,四件蓄滿雨水的石器,是我的臨時夥伴。窗櫺、板壁、野草倒映於石器中,與幾棵浮萍相視,無語。我無法成為靜物,只想倚靠著這一隅,守著一縷縷陽光慢慢沿著木板往上移,看著時間從一朵蒲兒根滑落。船屋讓我憶起外祖父生活過的那幢老宅。只是,外祖父沒有成為洲湖山坳間冷靜的俠客。現在,他們倒是在同一個我看不見的空間裡呆著。這走來走去的光陰,讓我恍惚起來。

還要繼續走下去。船屋的機關實在太多,隨時可能迎來一個嶄新的小天地。門口的香,尚未燃盡。艾草,已然枯掛牆頭一歲。懸樑的竹畚鬥,不知是否還有炊煙繚繞?我試圖走完所有的房間。鵝卵石更換著手法,匍匐于地,玲瓏,圓潤,百變。想來,黃平安也有這樣的特質,因此將生意做得風生水起,只是他將宅院設計成108間,契合天罡、地煞之數,難道有崇尚《水滸》的深意?也罷,一切交給風塵。

船屋記不住我們這許多面孔。舊的光陰與我們相見不相識。數百年的紅塵足以淹沒哪怕再高大的身影,所幸,船屋成為那些有情有義者的庇護所,在某個午後,會陪著陽光一道打開秘密的一角,漂泊者終歸有了棲息地。大地上的建築,絕大多數成不了船屋,就像我,註定成不了洲湖的江湖高手。

出門,滿山的新綠奔湧下來,意欲跌落為溪中的風景。我沒有這種氣勢,默默沿著船屋牆根行進,越走,越遠。

流水潺潺,穿過洲湖的前生今世。大紅燈籠繡口一吐,將“聚義茶館”四字嵌進一塊木板的身體裡。恍然間,回到水泊梁山時代,等待哪位好漢上前報暗語接頭。一碗擂茶驚醒我的刀客夢。芝麻、油果、花生米、茶沫在瓷碗裡相遇,暫且讓歇腳力的我解去饑渴。柚子花拱開葉片,蒲兒根在溪頭吐芳,婦人揮著蕎頭擺動清水,竹子從村頭一直站上嶺頭。我循著竹的身影攀上了村北的觀景台。

一片黑壓壓的老屋,像一艘巨船,滿載歲月的貨物、故人和秘密,緩緩航行。我想起黃東溪公祠那幅於偶然間重見天日的“雙龍爭鼎”壁畫,想起天地會的弟兄們聚在油燈下商討去從的情景。舊光陰像一群棲息的蝙蝠,在灰瓦青磚間冷眼相對。這重巒疊嶂下,除了四季風物,該還有多少不為人所知的傳奇故事?

沿著羊腸小徑,我朝“紅軍故居”走去。斜刺出一棵青綠的翠竹,原來是一位女子左手提著鋤頭,右肩扛著碗口大的竹子,大步流星地走下石臺階,很快穿進老屋後門。我似乎遭遇到了聊齋故事。青苔爬上木門一側的牆壁,幾棵野蕨從磚縫間傾著身子招惹陽光。我一貓腰,便消溶於古建築的碩大懷抱裡,只留一角青山作為背景。

可能沒有誰能夠確切地告知這一棟一棟碩大的建築具體的歷史。紅軍曾駐紮於此,養精蓄銳,準備應對敵軍的“圍剿”。空蕩蕩的宅院裡,陳放著一些農具,它們寂寞地堅守往事。狹窄的“盲腸”小巷串連了所有的建築。在這兒,猜測宅院裡的心事,是一件不易幹的活計。

撞進一座廳堂裡,見上懸“翠竹碧梧”牌匾,紅漆剝落,字跡漫漶,像炭火邊蜷縮取暖的老人。一行人忽然發出驚叫聲。呼吸停止一般。目光凝滯于樑柱邊的木雕飾件上。口銜靈芝的仙鹿躍下雲朵,直奔煙火人間。飾件拳頭大小,精美可愛。有懂行的人介紹說,這是辦喜事時用來壓賀聯的,兩件飾物間拉上一條絲線,正可以護住長聯的下端不被過堂風吹亂。我驚異的是它們竟闖過了紛亂的歲月,依然呈現出一種禪性的靜美。行走了多座村莊,我還是第一次見識到這樣的飾件,它們已足夠讓洲湖傲笑江湖。

窗雕不時閃現驚喜。四下裡敞開的宅院,似乎渴望我們去撫摩那些長滿青苔和白髮的秘密。幾隻雛鴨站在一個小天井的磚牆邊,任憑陽光濃烈如火,兀自等待主人歸來。旁邊的廂房裡,擺著一張古董式的雕花床,床壁上鑲嵌著“福”、“祿”、“壽”三字,那花鳥壁畫多已染著時光的痕跡,眼見得渾濁了。有人拉亮電燈,我被火燙了似的,感覺到往事驟然給照得通明。小心翼翼地退出來,抱歉,我不該打攪了那位沒有謀面的主人的生活。也許,正是這些古宅守望者長年累月努力的結果,我們才有機會看到舊光陰的容貌。

在另一座廳堂裡,魚龍狀的飾件繼續演繹洲湖的生活形態和日常事物。春風灌滿老宅,吹綠任何一株植物,叫醒任何一顆種子。我流浪于一個時光的王國裡。與那些紅軍戰士握手,與那些天地會的義士把酒。洲湖其實是一座蓄養英雄的古堡。

徜徉到陽光下,我見著了攝影雜誌的封面。如同被青、藍、灰、白、紅、黑各種顏料塗抹出來的牆壁,如同被七彩池水流淌過後的牆壁,還有原色木門、綠色野草、花錦似的鵝卵石地面,將院落構成立體水墨國畫。戰士或者俠客,守著如此江南的地方,一定有飛歌一曲的欲望。

有人說,洲湖人過年不貼門神,而貼著“鬱壘”、“神荼”這樣的字眼,用以避邪祈福。鬱壘、神荼是漢族民間傳說中的神仙,據稱這對兄弟擅長捉鬼,每每擒來喂虎。清代陳維崧在《滿江紅.乙巳除夕立春》中寫道:“鬱壘欹斜頭上帽,神荼脫落腰間杖。”不知洲湖人寫著桃符時,是否還記得進出這大宅院中的身影?我時常想,建築在用另一種形式記錄著世間的悲喜。

猶有馬蹄聲從黎川方向傳來,猶有刀劍在落滿花香和樹影的磨刀石上霍霍響亮。洲湖倔強地為舊光陰而活,用石頭、青磚、瓦片作文字,即便是那些朽去的部位,也充滿激烈的回音。從遠處跑來兩隻狗,穿過橫巷,跑向遠處。山,那青色的目光永遠燃燒著慈愛。一位老翁反剪著手獨行,打量著這一大片“紅軍故居”,偶爾駐足,似乎遐想什麼,而後繼續漫行。崇山峻嶺中的村莊啊,那天地間的英雄氣,盤旋於哪一口天井?

也許,該去掀開船屋神秘的面紗,進入洲湖最核心的部分。

蒲兒根在溪頭牆角眨巴著眼。蝶兒躲開雞的追逐,飛上高遠處。皓首老者低頭走過石徑,仿佛尋覓光陰,仿佛拾掇心事。“睦”字磚嵌進牆體,將陽光的溫度傳遞到一座300多歲的船式古屋的深處。數字是枯燥的,這座坐西朝東、船尖指北的“船屋”,建築面積約10畝,屋高6米,擁有36個天井、72個地漏、108間房。作為反清複明組織天地會洪門總舵的發源地和所在地,船屋能夠走過風雨血火,全身而退,這不能不說是一種奇跡。三三兩兩的遊客走進,又走出,在偌大的宅院裡感歎幾句,便拔腿而去。我,卻是為了圓夢一次刻骨銘心的遇見。

“吹鼓樓”下,拱形門如同取景框,將大院裡那一座座漆色豔美、飛簷翹壁的建築盡納其間,分明是神筆劃出的人間極品。開闊的院子裡,卵石與野草形影不離,聽任陽光分割出昏曉一般的格局。可以從大門一眼看到最深處,一重重木板門,一盞盞紅燈籠,陪伴著曾經的風雨故人,陪伴著當下的我等閒客。能感覺金戈鐵馬的肅然。處江湖之遠,依然有初心。一扇門關上,一扇窗打開。我在歷史的開闔之間行走,那些偏房、橫廳、書房、雜房、工房、廚房似乎被畫於扇面,驚豔獻呈。

閩贛驛道上的滾滾財富,被黃家兒郎慷慨捐出。船屋裡的幫主、堂主、俠士、女人,裹挾著時代的洪流,無怨無悔,雕刻出洲湖生動的群雄影像。廊道上,我也偶爾會想到那個叫黃平安的商人,他耗盡心血于清道光二十四年建起這座規模宏大的船屋,卻于無心間成就了洲湖最具血性的一頁史章。秘密藏在這些房屋間,沒有留下文字、遺言和藏寶圖。我可以充分利用空間的張力,為無名的義士祭上一杯陽光釀的美酒。

一座花費200萬兩銀子的船屋,此刻成為黎川小縣山間的靜物。任何匆匆的腳步,無法喚醒逝去的光陰。離開同行者,我獨自坐在一個小天井裡。一個陶罐,四件蓄滿雨水的石器,是我的臨時夥伴。窗櫺、板壁、野草倒映於石器中,與幾棵浮萍相視,無語。我無法成為靜物,只想倚靠著這一隅,守著一縷縷陽光慢慢沿著木板往上移,看著時間從一朵蒲兒根滑落。船屋讓我憶起外祖父生活過的那幢老宅。只是,外祖父沒有成為洲湖山坳間冷靜的俠客。現在,他們倒是在同一個我看不見的空間裡呆著。這走來走去的光陰,讓我恍惚起來。

還要繼續走下去。船屋的機關實在太多,隨時可能迎來一個嶄新的小天地。門口的香,尚未燃盡。艾草,已然枯掛牆頭一歲。懸樑的竹畚鬥,不知是否還有炊煙繚繞?我試圖走完所有的房間。鵝卵石更換著手法,匍匐于地,玲瓏,圓潤,百變。想來,黃平安也有這樣的特質,因此將生意做得風生水起,只是他將宅院設計成108間,契合天罡、地煞之數,難道有崇尚《水滸》的深意?也罷,一切交給風塵。

船屋記不住我們這許多面孔。舊的光陰與我們相見不相識。數百年的紅塵足以淹沒哪怕再高大的身影,所幸,船屋成為那些有情有義者的庇護所,在某個午後,會陪著陽光一道打開秘密的一角,漂泊者終歸有了棲息地。大地上的建築,絕大多數成不了船屋,就像我,註定成不了洲湖的江湖高手。

出門,滿山的新綠奔湧下來,意欲跌落為溪中的風景。我沒有這種氣勢,默默沿著船屋牆根行進,越走,越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