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明知會敗,諸葛亮為什麼不阻止劉備伐吳呢?

關羽的樊城之戰, 在大好形式下被東吳偷襲, 結果是全軍覆沒, 丟掉了荊州。 劉備想為關羽報仇, 親自東征伐吳, 結果又在夷陵之戰中慘敗。 這兩次戰役, 讓劉備的蜀漢國元氣大傷, 成了三國當中人口、兵力最少的一方。 事後, 諸葛亮說過一句話:"法正如果在世, 就能勸阻主上, 使他放棄東征的決定;即便是仍然東征, 也不至於慘敗到如此程度。 "自古有"人微言輕"之說, 反過來就是官大話語權也大。 諸葛亮官位列在法正之前, 受重視的程度也要比法正要高, 那麼, 他自己為什麼不諫阻劉備東征呢?

建安二十四年(西元219), 劉備自稱漢中王, 因為這個時候還有個漢獻帝, 所以, 這劉備還必須的做做樣子上一道奏章, 意思是說自己不得已才當了這個漢中王。 這道公文一出, 等於是向天下人宣佈, 劉備獨立了, 接下來的目標就是奪取整個天下。 就在劉備稱王不久,

關羽發起了襄樊戰役, 並取得了不錯的開局效果。 但是, 劉備稱王受威脅最大的不是曹操, 兩人剛剛在漢中打得不亦樂乎, 再在樊城打一仗無非也是個打而已。 反正在赤壁戰前兩人就已經公開為敵, 稱王不稱王都是如此。

受影響最大的當屬孫權。 天下兩個王, 孫權要"臣服"誰?臣服你劉備嗎?不用說曹操那兒沒法處理, 這荊州還怎麼樣要回來?而沒有了荊州, 這江東還怎麼立足?關鍵在於, 這時候的孫權自己還暫時不想成為出頭鳥, 不想這麼早稱王。 於是, 權衡利弊, 孫權決定效忠曹操, "為朝廷"出力, 偷襲荊州。 結果是關羽被殺, 荊州落于東吳之手。

劉備說是為關羽報仇, 實則是奪回荊州。 而諸葛亮看到的是沒有可能, 至少暫時不能。

當然了, 劉備志在天下, 丟失了荊州這一切就無從談起, 但他已經是六十多歲的人了, 這在三國時代已經進入垂暮之年了, 也就是說, 留給他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劉備在荊州經營多年, 不管是協助劉表還是自主經營那段時間, 都有不錯的民意基礎, 時間一久, 等到東吳人收拾了民心, 劉備想回到荊州就更難。 這或許就是劉備要親自東征的原動力吧。

從上面那段話來看, 諸葛亮是反對對東吳用兵的。 再根據劉備死後, 諸葛亮掌權的實際行動來看, 諸葛亮也是不看好在荊州用兵。 一是荊州是東吳的命脈, 孫權必定會傾盡全力保衛它。 二是吳蜀兩國都把曹魏定為漢賊, 放著漢賊不討, 這在政治上號召力要弱一些。 三是孫權和曹丕已經形成了暫時的聯盟關係,

這等於是用一己之力對付兩家。 四是任何時候在荊州用兵, 都是要同時做好應對兩家的準備。 這就是諸葛亮掌權後, 從來不在東部用兵的原因吧。

實際上, 劉備也知道他的東征要應對兩家, 因此上, 他在江南作戰,

將很看重的將軍黃權放在江北, 就是要防範來自曹魏的偷襲。 另外從軍力上來看, 劉備能動員的兵力不過是四萬人, 對付一家尚顯力量不足, 又如何能夠應對兩家?再有, 劉備東征是打著為關羽報仇的旗號, 但實際出征, 已經是關羽死後一年多後的事情了, 可以說是早不在氣頭上了。 理由和時機都有, 諸葛亮為什麼不親自勸阻劉備呢?

最根本的原因, 諸葛亮不是諫臣。 封建時代的官吏制度, 有一種專門言事的官, 即諫議官, 如諫議大夫等。 還有的官員自身的特點是善於提出建議, 而另一種官員是少說多幹。 諸葛亮是丞相, 理論上說, 皇帝下達命令和指示, 丞相是負責落實, 就是幹事官。 也就是說, 諸葛亮是負責幹事的官, 不是言官,所以,他不諫阻劉備也是可以理解的。還有一點,諸葛亮的特點是"高瞻遠矚",也就是事前提出戰略規劃,皇帝一旦決定,就全力以赴支持,不再說三道四。另外,諸葛亮可能也知道,一般的諫阻,對劉備可能根本不會起作用。如赤壁之戰後,劉備要到孫權的京都去借荊州,諸葛亮規勸不成,劉備還是去了。從個人的危險性上來說,前一次要比這一次嚴重得多。最重要的是,作為丞相,不提意見要比提出意見有利。假如諸葛亮提出反對,劉備執意東征,後方有個不同意見的"總管",這讓劉備怎麼放心?

漢初,劉邦率軍在前方打仗,蕭何一直負責後方事務,建國後蕭何任丞相,我們會發現一個現象,他很少勸阻劉邦的行為,勸阻劉邦的是張良、陳平這些人。蕭何能夠成為漢初三傑之一,不是他看不出劉邦某項決策的缺陷,而是他的職務決定了他不能多說,而是要多幹,這也可以說是傳統。諸葛亮是優秀丞相之一,對於蕭何這樣的名相,不能不有所研究。效法歷代有作為的丞相,儘量和皇帝保持一致,也許就是他當時的內心真實想法。

法正(176年-220年),字孝直。扶風郿(今陝西省眉縣小法儀鎮)人。東漢末年劉備帳下謀士,名士法真之孫。

那麼,諸葛亮為什麼又說法正能夠阻止劉備,而不是他人阻止劉備呢?

劉備稱王后,法正的職務是尚書令、護軍將軍,簡單說就是一個皇帝身邊的官(不是太監)。這種官員讓他可以隨時向皇帝進言,而不一定非得等到召開朝廷會議或者是上書。重要的是法正這個人剛直,敢於直言,關鍵時候能夠不顧一切。《三國志》注引記載了一件事:劉備與曹操爭戰,形勢對劉備不利,應該暫時撤退,但是,劉備非常憤怒就是不肯退,而下屬又沒有敢上前勸阻者。當時箭如雨下,法正沖向前擋在劉備前面,劉備說:"孝直你要躲避飛箭。"法正說:"明公您自己都在親自擋箭,何況小人我呢!"劉備只好說:"好了孝直,我知道了,咱們倆一起後退吧!"可以說法正這是以身相護也是以命相諫,在當時那種形勢下又是最好的方法。這可能就是諸葛亮感歎法正的地方吧。

再有,法正也可能同樣阻止不了劉備東行,這就是諸葛亮所說:"即便是仍然東征,也不至於慘敗到如此程度。"這就是說,假如劉備一定要東征,那麼,戰事當中,法正也一定能夠及時提出自己的建議,避免劉備夷陵之戰的慘敗。法正曾經跟隨劉備進行過漢中之戰,從決定出征到兩軍對陣,法正都有過很好的意見和建議,這也是諸葛亮看重法正的地方。

法正在劉備稱帝前去世,為此劉備痛苦好多天。諸葛亮也歎息法正不在了,就沒有人能夠規勸劉備了,說明法正這個人的確是個有才能之人。通過這件事也可以看出,皇權意味著專權,專權的皇帝身邊需要一個敢於提意見並善於提意見的人。同時也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在一個集團當中,需要各種不同類型的人才,單一類型的人才結構,並不是一種最佳組合。法正的死,或許給蜀漢國造成的損失更多的是在這個方面。

不是言官,所以,他不諫阻劉備也是可以理解的。還有一點,諸葛亮的特點是"高瞻遠矚",也就是事前提出戰略規劃,皇帝一旦決定,就全力以赴支持,不再說三道四。另外,諸葛亮可能也知道,一般的諫阻,對劉備可能根本不會起作用。如赤壁之戰後,劉備要到孫權的京都去借荊州,諸葛亮規勸不成,劉備還是去了。從個人的危險性上來說,前一次要比這一次嚴重得多。最重要的是,作為丞相,不提意見要比提出意見有利。假如諸葛亮提出反對,劉備執意東征,後方有個不同意見的"總管",這讓劉備怎麼放心?

漢初,劉邦率軍在前方打仗,蕭何一直負責後方事務,建國後蕭何任丞相,我們會發現一個現象,他很少勸阻劉邦的行為,勸阻劉邦的是張良、陳平這些人。蕭何能夠成為漢初三傑之一,不是他看不出劉邦某項決策的缺陷,而是他的職務決定了他不能多說,而是要多幹,這也可以說是傳統。諸葛亮是優秀丞相之一,對於蕭何這樣的名相,不能不有所研究。效法歷代有作為的丞相,儘量和皇帝保持一致,也許就是他當時的內心真實想法。

法正(176年-220年),字孝直。扶風郿(今陝西省眉縣小法儀鎮)人。東漢末年劉備帳下謀士,名士法真之孫。

那麼,諸葛亮為什麼又說法正能夠阻止劉備,而不是他人阻止劉備呢?

劉備稱王后,法正的職務是尚書令、護軍將軍,簡單說就是一個皇帝身邊的官(不是太監)。這種官員讓他可以隨時向皇帝進言,而不一定非得等到召開朝廷會議或者是上書。重要的是法正這個人剛直,敢於直言,關鍵時候能夠不顧一切。《三國志》注引記載了一件事:劉備與曹操爭戰,形勢對劉備不利,應該暫時撤退,但是,劉備非常憤怒就是不肯退,而下屬又沒有敢上前勸阻者。當時箭如雨下,法正沖向前擋在劉備前面,劉備說:"孝直你要躲避飛箭。"法正說:"明公您自己都在親自擋箭,何況小人我呢!"劉備只好說:"好了孝直,我知道了,咱們倆一起後退吧!"可以說法正這是以身相護也是以命相諫,在當時那種形勢下又是最好的方法。這可能就是諸葛亮感歎法正的地方吧。

再有,法正也可能同樣阻止不了劉備東行,這就是諸葛亮所說:"即便是仍然東征,也不至於慘敗到如此程度。"這就是說,假如劉備一定要東征,那麼,戰事當中,法正也一定能夠及時提出自己的建議,避免劉備夷陵之戰的慘敗。法正曾經跟隨劉備進行過漢中之戰,從決定出征到兩軍對陣,法正都有過很好的意見和建議,這也是諸葛亮看重法正的地方。

法正在劉備稱帝前去世,為此劉備痛苦好多天。諸葛亮也歎息法正不在了,就沒有人能夠規勸劉備了,說明法正這個人的確是個有才能之人。通過這件事也可以看出,皇權意味著專權,專權的皇帝身邊需要一個敢於提意見並善於提意見的人。同時也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在一個集團當中,需要各種不同類型的人才,單一類型的人才結構,並不是一種最佳組合。法正的死,或許給蜀漢國造成的損失更多的是在這個方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