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再尋 消失的鬼王廟

圖片源自網路

長春晚報記者 趙娟

通訊員 楊洪友

在現有的史料中, 人們很難看到關於鬼王廟的記載, 這也是不少人認為根本不存在這座廟宇的原因之一。

但鬼王廟這個名字, 在一輩一輩老長春人的記憶中, 卻留存下來。 從民間傳說和紙媒上的零星記載, 我們依稀可見昔日鬼王廟的身影和影響。 這座廟宇和農神廟一樣, 與民間喪葬密不可分。

關於鬼王廟位置的推測

1910年的長春府城廂圖中明確標有鬼王廟在長春老城以北, 馬路(今天的大馬路)以東, 一條馬路的北側。 除此之外, 在其他的地圖上, 就再也找不到其蹤跡了。 1916年8月11日的《盛京時報》曾有一條新聞“死屍宜速掩埋今來”, 其中說, “常見死屍一連四五具堆積於市場之北鬼王廟之舊地處”。 這裡所說的“市場”, 就是長春商埠市場, 也被稱為老市場, 它創立于民國元年, 由當時長春西南路道孟憲彝的鄉試同年馬秉虔和解富之、劉乃剛創立。

《長春縣誌》輿地志曾記載, 這個市場位於“三馬路與四馬路界中”, 由此推斷, 鬼王廟應在今天長春市大馬路與東四馬路交會處的北側。

長春人修建鬼王廟的原因

據記載, 鬼王廟所在地曾是長春最大的義地, 這很可能是長春人修建鬼王廟的原因, 其目的是驅魔鎮鬼保一方平安。 清同治四年, 長春修建了比較簡單的城池, 在上百年的發展過程中, 那些家貧的死者、沒有自家墳塋地的、找不到屍親的, 都會自發地埋在一片區域, 這樣, 在長春北門外就形成了規模巨大的義地。 根據地方誌專家于涇老師的考證, 這片義地就在大馬路以東, 東三馬路和東五馬路中段的地帶, 方圓一平方公里左右,

有墳墓數千座, 而鬼王廟就坐落在這片義地的中間位置。 從地理上來說, 義地選在此處, 一是便於運輸, 如果在城南、城東, 就需越過伊通河;二是這裡對老城來說, 是側風向, 氣味不會飄進城內。 清光緒末年, 長春開設商埠, 這片義地就被劃入商埠區。 於是, 由長春商埠局主導, 將這些墳墓以每座二吊五百文的價格, 遷到長春西關大佛寺的義地。

鬼王廟及周邊義地的變遷

鬼王廟建於何時, 今天已無從得知, 對其規模, 史料也未見記載。 不過, 從農安縣的鬼王廟“正殿三楹, 大門一楹”的記載推斷, 長春鬼王廟的規模也不會很大。 清代, 鬼王廟是人們寄厝靈柩的地方。 據當時的媒體記載, 清宣統元年正月, 在日本領事館內的一名方姓中方教員,

參加完親朋宴會後, 帶醉而歸, 第二天早上被僕人發現已氣絕身亡。 於是日本領事立即報知長春府地方審判廳, 之後“會同日本員警等詳細看驗形骸, 知無別故, 只得備棺收殮, 停寄于鬼王廟內雲”。 因為相對來說, 日本領事館離這裡還是比較近的, 由此可知這裡也是長春人停厝靈柩的一處場所。 清末, 在全國的禁煙風潮中, 禁煙甚至成為考核官員政績的一個標準。 當時各處巡警都對吸食鴉片的人進行處罰, 收繳煙土、煙具等物。 長春商埠地由商埠巡警公所第一區管理, 在開埠初期, 雖然墳墓已經遷完, 但在鬼王廟周邊, 仍有大片空地。 當時長春商埠禁煙公所曾在鬼王廟後面的空地, 數次將繳獲的煙土、煙具等焚毀,
影響非常大。 後來, 義地的使用功能改變後, 鬼王廟也就失去了作用。 但其何時被拆, 並未見記載。 根據前文所引用的《盛京時報》的記載“常見死屍一連四五具堆積於市場之北鬼王廟之舊地處”, 可以推斷, 鬼王廟在該報導發表的1916年已經不存在了。 但當時那裡仍有很多死屍無人掩埋, 以至報紙曾呼籲“實于衛生大有妨礙, 有管理之責者, 須加以改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