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戰國時期“合縱”策略最輝煌的成就——樂毅率五國聯軍破齊

戰國時期, 是一個”縱橫家“表演的時代, 在各個國家的歷史舞臺上, 都湧現出眾多的”縱橫“人才, 通過他們令人歎為觀止的口才表演, 上幕了一出出精彩的不亞於真正的軍事戰爭故事。 何為“縱橫”?可詳見筆者前幾日文章: 蘇秦向秦王獻策“連橫”吞併諸侯被拒, 轉身“合縱”抗秦

本文要描述的是一個在戰國中期, “合縱”策略中最輝煌的一個代表, 那就是樂毅破齊的故事, 請仔細閱讀下面的文章:

燕國君主燕昭王即位後, 面對著內亂和齊國伐燕留下的廢墟, 清醒地認識到, 要想使燕國恢復強大, 必須招賢納士。 因此, 燕昭王廣召天下賢士, 此時, 一位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樂毅前來投奔。

樂毅先祖樂羊為魏文侯(魏國開國君主)手下的將領。 曾率兵攻取中山。 因功被封在靈壽, 樂羊死後, 葬于靈壽, 從此樂氏子孫便世代定居在這裡。 中山複國後, 又被趙武靈王所滅,

樂毅也就成了趙國人。

樂毅自幼聰明, 喜好兵法, 西元前295年, 趙國發生“沙丘宮變”後, 他為了避禍就離開趙國到了魏國。 並當上了大夫。 後來他又受到一代明主燕昭王的賞識, 於是又離開魏國前往燕國, 被燕昭王委以亞卿之職, 掌管燕國的軍政大權。

燕昭王因齊國伐燕, 燕國差點亡國, 故事詳見筆者昨日文章《此燕國君主真荒唐, 竟將王位禪讓給相國, 由此差點亡國》, 因此, 燕昭王對齊國異常怨恨, 燕昭王在廣招天下賢士後, 並在他們的輔佐下, 勵精圖治, 燕國被治理的井井有條, 國力日盛。

但是燕國相對還是個弱小的國家, 地處偏遠, 國力仍然是不可能與齊國相比的。 僅憑燕國一國之力是不可能戰勝齊國的, 因此, 燕昭王決定採用樂毅提出的建議:“與天下共圖之”。

此時的齊國在齊湣王的治理下, 多年來對外四處征戰, 許多諸侯國都與齊國有仇恨。 與此同時, 為了滿足對外戰爭的需要, 齊湣王在國內也是橫徵暴斂, 導致民怨甚重。

當燕昭王定下這一策略後, 燕國開始行動起來,

在齊國面前, 燕國顯得十分的恭順, 還屢次向齊湣王進獻珠寶和美女, 使得齊湣王覺得燕國對他只有巴結的份, 根本構不成威脅。 然後燕國又派出使者前往魏、楚、趙、韓等國, 與他們一一締結聯合伐齊的盟約。

這樣, 五國聯盟建立起來, 齊國不知不覺陷入了北、西、南三面被圍的境地, 補充一下, 齊國東面是大海。

西元前284年, 燕昭王拜樂毅為上將軍, 同時, 趙惠王也將相印交予樂毅, 讓他兼任趙國相國。 接著, 樂毅又被推舉為五國聯軍的統帥。 於是, 樂毅率燕、趙、魏、韓、楚五國之軍, 浩浩蕩蕩地前去攻打齊國。

大軍壓境, 始料未及的齊湣王匆忙應戰。 但齊軍此前已征戰多年, 將士們均厭戰, 士氣不振。 齊湣王見狀, 發出號令, 如有不戰而退者, 殺無赦, 並誅族。 士兵們對齊湣王心懷不滿, 軍心更加渙散。

齊湣王過早地出動主力和強大的五國聯軍作戰, 結果齊軍不堪一擊, 一敗塗地, 主力大部被殲, 齊湣王領著一幫殘兵敗將逃回國都臨淄。 樂毅繼續率領著燕軍攻打臨淄並攻破。 齊湣王失去國都,逃亡到莒地(今山東莒縣),最後被謊稱前來援救齊國的楚國大將淖齒所殺。

樂毅有吞併齊國的雄心,在奪取臨淄後,經燕昭王同意,他作了很多安定民心的事情,實行減賦稅,廢苛政,尊重當地風俗習慣,保護齊國的固有文化,優待地方名流等收服人心的政策,欲從根本上瓦解齊國。樂毅後來又連續攻下齊國城邑七十多座,都劃為郡縣歸屬燕國。只有莒和即墨沒有收服。

樂毅認為單靠武力,破其城而不能服其心,民心不服,就是全部佔領了齊國,也無法鞏固。所以他對莒城、即墨採取了圍而不攻的方針。

西元前279年,燕昭王死去,太子樂資即位,稱燕惠王。燕惠王從做太子時就曾對樂毅有所不滿,等他即位後,齊國的田單瞭解到他與樂毅有矛盾,就對燕國施行反間計,燕惠王乃召回樂毅,並派騎劫接著攻打莒和即墨。

樂毅為此黯然失望,又怕回到燕國被害,因此去往趙國了。後來,騎劫受齊將田單迷惑,假意說要投降,在受降的前一日深夜,田單使用著名的“火牛陣”大破燕軍。騎劫也死于齊軍刀下。田單率齊軍一鼓作氣,一路追擊,又全部恢復齊國原來的國境。

樂毅在明主燕昭王的絕對信任下,安心作戰,僅僅差一點就將當時強大的齊國完全消滅,這樣的豐功偉績表明樂毅有非常出色的軍事才能。五國聯合破齊,是“合縱”策略運用上取得的最輝煌的成就,縱橫家們因此將樂毅看成大英雄。可惜的是燕昭王在關鍵時刻離世,在新任君主的猜忌下,齊國田單又施反間計,最終,樂毅為之努力終生的滅齊大業就這樣功敗垂成。

史家之韻——借中華文化之源遠流長,品五千年文明史之韻味!

齊湣王失去國都,逃亡到莒地(今山東莒縣),最後被謊稱前來援救齊國的楚國大將淖齒所殺。

樂毅有吞併齊國的雄心,在奪取臨淄後,經燕昭王同意,他作了很多安定民心的事情,實行減賦稅,廢苛政,尊重當地風俗習慣,保護齊國的固有文化,優待地方名流等收服人心的政策,欲從根本上瓦解齊國。樂毅後來又連續攻下齊國城邑七十多座,都劃為郡縣歸屬燕國。只有莒和即墨沒有收服。

樂毅認為單靠武力,破其城而不能服其心,民心不服,就是全部佔領了齊國,也無法鞏固。所以他對莒城、即墨採取了圍而不攻的方針。

西元前279年,燕昭王死去,太子樂資即位,稱燕惠王。燕惠王從做太子時就曾對樂毅有所不滿,等他即位後,齊國的田單瞭解到他與樂毅有矛盾,就對燕國施行反間計,燕惠王乃召回樂毅,並派騎劫接著攻打莒和即墨。

樂毅為此黯然失望,又怕回到燕國被害,因此去往趙國了。後來,騎劫受齊將田單迷惑,假意說要投降,在受降的前一日深夜,田單使用著名的“火牛陣”大破燕軍。騎劫也死于齊軍刀下。田單率齊軍一鼓作氣,一路追擊,又全部恢復齊國原來的國境。

樂毅在明主燕昭王的絕對信任下,安心作戰,僅僅差一點就將當時強大的齊國完全消滅,這樣的豐功偉績表明樂毅有非常出色的軍事才能。五國聯合破齊,是“合縱”策略運用上取得的最輝煌的成就,縱橫家們因此將樂毅看成大英雄。可惜的是燕昭王在關鍵時刻離世,在新任君主的猜忌下,齊國田單又施反間計,最終,樂毅為之努力終生的滅齊大業就這樣功敗垂成。

史家之韻——借中華文化之源遠流長,品五千年文明史之韻味!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