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明帝國最後的骨氣:鄭成功軍隊PK荷軍的北線尾會戰

北線尾島為現在的四草濕地, 為約一平方哩的沙州, 北接鹿耳門水道, 南接大員水道, 是為七鯤鯓(七鯤鯓為過去台江內的七個沙州)之首。 荷人于1624年在此建立商館, 但地勢低窪, 常有淹水, 故於1625年把商館遷往赤崁。 荷人在此築有熱勿非律砦(四草海堡) 以控制鹿耳門水道, 但於1656年被大水沖毀。 4月30日, 鄭軍通過鹿耳門時陳澤領百餘小船登陸北線尾島, 並駐紮海堡(熱勿非律砦), 以防荷人率艦占此要地, 控制鹿耳門這個鄭軍出入的水道。 次日, 雙方第一場大規模海戰就在此展開。

5月1日清晨, 鄭軍出現, 荷方備戰。 城中人配發武器, 罪犯釋出, 協助守城;儲存糧草, 管制彈藥。 揆一下令住在大員市內的中國人須留屋內, 重要的鄉紳富商也被拘禁, 囚入堡中, 以防通敵。

長官(揆一)面對情勢, 一愁莫展。 上尉Thomas Pedel(中國人稱為“拔鬼仔”)乃一老兵, 曾參與歐州大小戰事, 並平過郭懷一之亂,

乃荷方最具軍事經驗之人。 他自行請纓, 願率兵前往北線尾島攻擊駐紮於海堡的鄭軍。 經熱蘭遮市議會首肯, 遂率領250人乘舢舨與一單桅帆船(領航船)前往北線尾沙洲西南角登陸。 亦有三艘荷艦赫克托號、斯‧格拉佛蘭號與馬利亞號停在南泊口, 奉命駛往北線尾島攻擊戎克船。 另派黎英三率軍200人支援普城。

在海戰方面, 陳澤、陳廣派出30艘戎克船以抗荷軍。 荷艦沖入敵陣, 炮聲如雷, 中國戎克船也禮尚往來, 開炮還擊, 並發射火箭, 燒其風帆。 赫克托號乃此海戰最大之荷艦, 駛在最前, 火力兇猛, 洞敵甲板, 他船無法靠近, 並打沉了一兩艘戎克。 這時, 風勢突然停止, 荷船不能動。 有5~6艘小型帆船搖櫓靠近, 圍住了赫克托號猛攻;因水手操作不慎, 不小心點燃自己的火藥庫, 轟的一陣巨響, 赫克托號爆炸沉沒, 船上百名士兵陣亡。 其所圍之戎克小船也受到波及, 灰飛煙滅。

荷船去一剩二, 鄭軍見狀, 勢如惡狼, 蜂擁而上。 斯‧格拉佛蘭號的20門大大炮發出怒吼, 但阻止不了想要進行接舷戰之鄭軍。 有3~4艘大型戎克船勾其船尾, 用火箭掩護士兵登船其上, 與荷兵展開肉搏。 荷兵以火槍與手榴彈還擊, 並把大炮移至船尾, 向後射擊, 鄭兵退卻, 其屍體血水流滿後船艙。 雖然逐退敵兵, 但後射的大炮也造成自己船尾受損, 破了一大洞。 該艦身中多枚4磅小彈,

還受到多次火船攻擊, 以鐵鍊扣其船尾, 使之多處著火, 最後只好同馬利亞號逃回南泊口。 歷時45分鐘的海戰結束, 鄭軍得勝。

《海上見聞錄》雲“時夷人尚有甲板船在港, 令陳澤、陳廣等攻之, 沉其一只, 焚其一只, 走回一隻。 ”自此荷船無法在台江活動, 鄭軍拿到了台江制海權。雙方戰果方面,荷人陣亡百人,傷三人,鄭方損失不詳。其《被遺誤的臺灣》計載因赫克托號爆炸,鄭方死傷150人,其海陸戰總損失可能有千人。

在北線尾島陸戰方面,《臺灣外記》所言,陳澤派黃昭帶銃手500人,連環杠200門,分成3隊,結陣以待,與敵對攻;另派楊洋帶藤牌手500人繞到敵陣後面,俟機偷襲。當荷方擊鼓吹笛,徐徐前進,遠遠看到鄭軍大批踴來,隊長拔鬼仔並不害怕,鼓勵士兵“中國人膽小,荷人可以一當百”、“中國人害怕槍炮聲與火藥氣味,不戰自潰”並展開戰陣,把兵分為左右兩隊,每隊120人,每排12人,厚10列,前往接戰。荷蘭人描述鄭軍配有重炮、長矛、火銃、關刀、弓箭、各式旌旗。其弓箭手為主要的射擊兵種;其肉搏兵分為盾牌手與鐵甲兵;鐵甲兵四人一組,一人持旗(與中文文獻中的明鄭軍六人編制稍有出入)。而盾牌手十人為隊,右手持刀,左手持盾,奮勇向前,不畏死傷,好像在家裡有另一副軀體可供更換。而軍官則騎馬在隊中督戰,一人帶首,前後各二,如有人退,則斬於刀下。

見赫克托號爆炸沉沒,其他兩艦逃逸,熱蘭遮城發出信號要求退兵。但拔鬼仔不肯,反把軍隊前進到步槍可以射到敵軍的距離。荷軍連放了數次排槍,鄭軍也還以弓箭,一時間槍聲大作,箭如驟雨,雙方互有死傷。

鄭軍在陣前擺出50多樽甚至更多樽的小炮來炮擊荷兵,而荷方領港船也用4門野炮,向鄭兵發射散彈與小銃彈。這時,藏在四周林投樹林內的伏兵殺出,襲擊荷軍後方,荷軍大亂。拔鬼仔要求做有秩序的撤退,但軍士們已不聽令,丟下武器,四處奔逃,前方的鄭軍看到荷軍大亂,發出戰吼,也向荷兵沖來,前後夾殺。

雖然領港船上的小炮持續開火,但鄭軍不怕死的持續衝鋒,荷方受前後夾殺,許多人被砍死,或舢舨翻覆溺斃水中,拔鬼仔與160人戰死(一說拔鬼仔是溺斃),其餘80人乘領港船逃回熱蘭遮城,歷經4小時的北線尾會戰結束。下午五時,黎英三也因赤崁鄭軍阻撓,登陸不成,只有60人成功進入赤崁。

鄭軍拿到了台江制海權。雙方戰果方面,荷人陣亡百人,傷三人,鄭方損失不詳。其《被遺誤的臺灣》計載因赫克托號爆炸,鄭方死傷150人,其海陸戰總損失可能有千人。

在北線尾島陸戰方面,《臺灣外記》所言,陳澤派黃昭帶銃手500人,連環杠200門,分成3隊,結陣以待,與敵對攻;另派楊洋帶藤牌手500人繞到敵陣後面,俟機偷襲。當荷方擊鼓吹笛,徐徐前進,遠遠看到鄭軍大批踴來,隊長拔鬼仔並不害怕,鼓勵士兵“中國人膽小,荷人可以一當百”、“中國人害怕槍炮聲與火藥氣味,不戰自潰”並展開戰陣,把兵分為左右兩隊,每隊120人,每排12人,厚10列,前往接戰。荷蘭人描述鄭軍配有重炮、長矛、火銃、關刀、弓箭、各式旌旗。其弓箭手為主要的射擊兵種;其肉搏兵分為盾牌手與鐵甲兵;鐵甲兵四人一組,一人持旗(與中文文獻中的明鄭軍六人編制稍有出入)。而盾牌手十人為隊,右手持刀,左手持盾,奮勇向前,不畏死傷,好像在家裡有另一副軀體可供更換。而軍官則騎馬在隊中督戰,一人帶首,前後各二,如有人退,則斬於刀下。

見赫克托號爆炸沉沒,其他兩艦逃逸,熱蘭遮城發出信號要求退兵。但拔鬼仔不肯,反把軍隊前進到步槍可以射到敵軍的距離。荷軍連放了數次排槍,鄭軍也還以弓箭,一時間槍聲大作,箭如驟雨,雙方互有死傷。

鄭軍在陣前擺出50多樽甚至更多樽的小炮來炮擊荷兵,而荷方領港船也用4門野炮,向鄭兵發射散彈與小銃彈。這時,藏在四周林投樹林內的伏兵殺出,襲擊荷軍後方,荷軍大亂。拔鬼仔要求做有秩序的撤退,但軍士們已不聽令,丟下武器,四處奔逃,前方的鄭軍看到荷軍大亂,發出戰吼,也向荷兵沖來,前後夾殺。

雖然領港船上的小炮持續開火,但鄭軍不怕死的持續衝鋒,荷方受前後夾殺,許多人被砍死,或舢舨翻覆溺斃水中,拔鬼仔與160人戰死(一說拔鬼仔是溺斃),其餘80人乘領港船逃回熱蘭遮城,歷經4小時的北線尾會戰結束。下午五時,黎英三也因赤崁鄭軍阻撓,登陸不成,只有60人成功進入赤崁。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