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跨越千年的拜占庭帝國——東羅馬帝國

原創 西行

拜占庭帝國(395年—1453年)即東羅馬帝國, 是一個信奉東正教的帝制國家。 核心地區位於歐洲東南部的巴爾幹半島, 領土也曾包括亞洲西部和非洲北部, 極盛時領土還包括義大利、敘利亞、巴勒斯坦、埃及、高加索、西班牙南部沿海和北非的地中海沿岸。 是歐洲最悠久的君主制國家。

西元395年, 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分, 其中的東羅馬帝國延續了近千年之久, 在此期間它一般被人簡單地稱為“羅馬帝國”。 到了17世紀, 西歐的歷史學家為了區分古代羅馬帝國和中世紀的羅馬帝國, 便引入了"拜占庭帝國" 這一稱呼。 東羅馬帝國的文化和宗教對於今日的東歐各國有很大的影響, 其保存下來的古希臘和古羅馬史料、著作和理性的哲學思想也為中世紀歐洲突破天主教神權束縛提供了最直接的動力, 引發了文藝復興運動, 並深遠地影響了人類歷史。

拜占庭帝國共歷經12個朝代, 93位皇帝。 帝國的首都為新羅馬, 即君士坦丁堡。 1204年, 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曾被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攻陷, 直到1261年收復。 1453年5月29日, 奧斯曼帝國蘇丹穆罕默德二世率軍攻入君士坦丁堡(今為伊斯坦布爾), 東羅馬帝國正式滅亡。

中國文獻

拂菻國是中國中古史籍中對拜占庭帝國的稱謂。 古代亦稱大秦(隨著西元前2世紀絲綢之路的開通, 加速了東西方文明的交流, 當時的中國認為羅馬帝國就像中國一樣擁有高度文明, 而羅馬正位於貿易路線上的終點, 因此把她命名為“大秦” 。 )或海西國。 隨歷史時期之不同, 此名有時也指苫國(今敘利亞)等地中海東岸地區。 宋、元時代又用以稱呼塞爾柱突厥人統治的小亞細亞。

帝國大事件

330年君士坦丁大帝遷都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爾)。

527年 查士丁尼一世成為皇帝。

532年~537年 查士丁尼一世修建“聖索菲亞大教堂”。

726年 利奧三世頒佈《禁止偶像崇拜法》標誌著毀壞聖像運動開始

1054年 教會分裂:君士坦丁堡教會和羅馬教廷決裂, 成為東正教(希臘正教)。

1204年 十字軍東征:君士坦丁堡被十字軍攻陷。

1261年 拜占庭皇帝邁克爾八世·帕裡奧洛加斯解放君士坦丁堡。

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攻陷君士坦丁堡, 拜占庭帝國滅亡。

帝國起源

3世紀後期羅馬皇帝戴克裡先引入了四頭制的制度來更有效地管理龐大的羅馬帝國。

他將整個帝國分為兩部分, 在義大利和希臘各設立一個皇帝(稱奧古斯都), 輔佐他們的各設一個副皇帝(稱凱撒)。 這個分裂一直維持到4世紀。

君士坦丁大帝于324年重新將自己立為整個帝國的唯一皇帝。 君士坦丁決定建立一個新的首都, 他選擇了拜占庭(今伊斯坦布爾)。330年這個首都建成了,君士坦丁稱之為新羅馬。但一般人稱之為君士坦丁堡。這個新的首都成為他的管理機構的中心。君士坦丁也是第一位信仰基督教的皇帝。雖然在君士坦丁的統治時期這個帝國還不是拜占庭帝國,但基督教是拜占庭帝國的一個特性,是它與相信多神教的羅馬帝國的分界線。

瓦倫斯的繼承人狄奧多西烏斯一世將整個帝國再次分開。395年他將這兩部分分別交給他的兩個兒子阿爾卡狄烏斯和霍諾裡烏斯。阿爾卡狄烏斯成為東部的統治者,霍諾裡烏斯成為西部的統治者,他的首都是米蘭。從這個時候開始東部的這個帝國一般被稱為東羅馬帝國,或拜占庭帝國。

東羅馬帝國的主宰文化是希臘文化。希臘語不但是日常用語,而且是教會、文學和商業的共同語言。東羅馬帝國基本上避免了西羅馬帝國3世紀和4世紀所遭遇的困難。狄奧多西斯二世加強了君士坦丁堡的城牆,使得這座城市成為被“野蠻人”攻不破的城市。

黃金時代

馬其頓王朝的開國皇帝巴西爾一世堪稱第二個查士丁尼,在他和其他馬其頓王朝皇帝的統治下,拜占庭帝國在9、10和11世紀初達到了它的頂峰。在這段被稱為“黃金時期”的幾個世紀裡,拜占庭帝國抵抗了羅馬教廷撤銷佛迪奧斯為教主的要求,獲得亞得里亞海的制海權,佔領了義大利的一部分和保加利亞的大部分。

1054年,東正教與天主教徹底決裂。事情起因于教皇利奧九世執意任命一名西西里出生的主教執掌東方教會。此舉招致整個東部教會不滿。普世牧首米哈伊爾·塞魯拉利烏斯大怒,下令關閉國內所有西方教堂,驅逐其神職人員。長期對立的東西方教會徹底分裂,再未彌合,對此後的歷史造成了深遠影響。

帝國末日

拜占庭帝國的最後幾個世紀以篡權者阿萊克修斯一世開始,他引入西歐封建分封的制度,重新建立起一支軍隊,對突厥進行了有力的抵抗,並收復了一些東部領土。他向西方求救抵抗突厥,這是第一次十字軍東征的起源。在第三次十字軍東征中,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一世企圖征服拜占庭帝國,但給帝國帶來最大摧殘的卻是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十字軍1204年攻克並洗劫了君士坦丁堡,他們建立了一個短期的拉丁帝國。

當奧斯曼帝國建立後除一些港口城市外拜占庭帝國幾乎所有的其他地方都被奧斯曼帝國佔領了。一開始奧斯曼帝國認為攻擊君士坦丁堡代價太大,不值得,君士坦丁堡的城牆非常堅固,除十字軍外上千年中沒有人能夠攻克它。但隨著版圖的擴張,君士坦丁堡漸漸處在了奧斯曼帝國版圖的中心位置,同時火炮的出現,這古老飽經戰亂的雄偉城牆的驚人防禦力被大大削弱。1453年5月29日,經過兩年的包圍,穆罕默德二世攻克君士坦丁堡,拜占庭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戰死。至此,所有拜占庭領地均徹底喪失。

文化延續

拜占庭帝國滅亡後,1472年,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迎娶了拜占庭帝國末代皇帝的侄女索菲婭公主,宣佈成為東正教的保護人。他的孫子伊凡四世將成為俄羅斯的第一位沙皇。他的繼承人認為他們是羅馬帝國和君士坦丁堡的合格的繼承人,是第三個羅馬帝國。一直到20世紀初它們的覆亡,奧斯曼帝國和俄羅斯帝國都認為自己是拜占庭的合法繼承人。

在君士坦丁堡被十字軍和奧斯曼土耳其人先後兩次攻破的過程中,許多拜占庭的工匠都西行避難,他們給西歐帶來了當時先進的文化和思想,為日後的歐洲的文藝復興奠定了文化基礎。拜占庭帝國在將經典知識傳遞給伊斯蘭世界的過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最重要的印象卻是東正教會。早期拜占庭的傳教士將東正教傳給了斯拉夫人。到今天為止,大多數斯拉夫人以及希臘人信奉東正教,而東羅馬帝國的滅亡也預示著歐洲中世紀的結束。

皇帝和貴族

拜占庭帝國的最高權力由皇帝掌握。皇帝是整個帝國的象徵,也是最高政治領袖、軍隊的最高統帥、最高的司法裁判者和和宗教的最高主宰。拜占庭皇帝擁有很高的權力,其被神化為上帝在人間的代表,具有至高無上的神聖性。皇帝可以召開宗教大會,任免教會領袖和高級教士。皇帝的居所被稱為“神聖皇宮”或“聖宮”。高級官員可以親吻皇帝的右胸,低級官員只能吻皇帝的腳。外國使節以跪姿行禮。他們都沒有權利先開口跟皇帝說話,只能等皇帝通過侍官發問時才可作答。每當官員覲見完畢,領受皇帝旨意、倒退著走出大殿時,禮儀大臣和宮廷儀衛高唱“誠如是!誠如是!誠如是!”

拜占庭皇帝的婚姻為一夫一妻制,皇后之外沒有其他嬪妃。皇位的主要繼承方式為血親繼承,尤其是男性優先長子繼承法,即皇帝的長子為第一順位繼承人,如果皇帝沒有兒子,則由長女繼承,且生育有兒子的小女兒,繼承順位高於沒有生育兒子的大女兒,在皇帝無子的情況下,皇帝的兄弟、侄甥、姐妹、女兒、父母、孫子和配偶都有權繼承皇位。拜占庭法律承認女性的繼承權。

紫色是皇室的專用色,皇宮寢室中懸掛紫色絲綢裝飾,因此拜占庭皇帝的子女被稱為“紫衣貴族”意為“在紫色帷幕中出生的人”,這一特性同時影響皇位繼承,即皇帝登上皇位以後生育的子女才屬於“紫衣貴族”,繼承順位高於沒有登上皇位前生育的子女。拜占庭帝國的貴族等級包括親王、大公、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等級別。由古羅馬元老職位派生出來的榮譽頭銜包括傑出者、顯赫者,這些頭銜只能終身享用,不得世襲。

宦官在拜占庭宮廷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6世紀時的著名軍事將領納爾西斯,其身份就是宦官。君士坦丁一世設立了宮廷大總管,其職責是總管皇帝內宮,並安排大臣覲見皇帝的時間表。到5世紀時,這個職位已經上升到與司法大臣平級的地位。此外,皇宮內還有掌管皇室衣物、馬匹、食品、獵鷹、禦船、音樂、醫藥的宦官官員。這些官員構成了非世襲的宮廷貴族,替皇帝發號施令,握有很大的權力。

行政制度

早期的拜占庭帝國採取了類似于羅馬帝國的行政制度,設立元老院、執政官和各大區長官。隨著時間推移,元老和執政官逐漸變為榮譽性頭銜。拜占庭皇帝的輔弼機構為御前會議,其成員包括執事長官、大區總督、軍隊司令、司法大臣和君士坦丁堡市長等。執事長官是帝國最重要的高級官吏,其職權包括指揮禁軍、巡視部隊、監督各級官員、簽發官方檔、主持外交活動、締結條約、參加審理重大案件、掌管皇宮內外事務等重要職責。執事長官的人選不以出身和等級為依據,而是依照其實際能力、幹練程度和對皇帝的忠誠度來選擇,由皇帝直接任命。

拜占庭帝國依照古羅馬的行政制度,將全國分為若干個大區,每區包括羅馬時代的若干行省。早期拜占庭帝國設立了四個大區,即東方大區(君士坦丁堡)、伊利裡亞大區(薩洛尼卡)、義大利大區(拉文納)和非洲大區(迦太基)。大區總督是皇帝的全權代表,行使行政和司法職權。由於大區總督權力極大,因此自君士坦丁一世後的歷代皇帝逐步削去其權力,將部分權力分給省區總督。7世紀上半葉,大區總督一職被取消。拜占庭帝國在重要省份和戰略要地還設立直屬帝國中央政府的地方總督。

君士坦丁堡市長也屬於高級官吏,地位僅次於執事長官,其職責與外地的大區總督類似,總掌首都的行政和司法權,並且負有治安責任,掌握一定的軍事指揮權。拜占庭帝國的國家金礦、銀礦、鑄幣廠、國庫由大司庫官掌握。大司庫官下轄10個司,包括教會事務司、軍餉司、郵驛司、鑄幣司、歲入統計司、大區財政事務司、礦務司、軍械司、工廠司、皇帝服裝司。皇家財政(包括皇室土地)由皇家私產長官掌管,大區總督掌握地方金庫。

司法制度

拜占庭的法律屬於羅馬法系統。司法大臣由君士坦丁一世設立,最初相當於皇帝的法律秘書,為皇帝起草法律和法令,6世紀後成為最高法官。拜占庭的法官必須接受5年以上的專門法律教育,全面掌握羅馬民法並通過嚴格的國家考試,領取資格證書,方可從事司法工作。執事長官、大區總督和君士坦丁堡市長握有比法官更高一級的法律仲裁權,而拜占庭皇帝則始終握有最高的立法權和司法權。

查士丁尼法典的頒佈標誌著羅馬法發展到完備階段,他保留了羅馬法在法學方面的創造性成果,對人們的行為作出法律規範為複雜的社會矛盾的調節提供了法律手段。對後世資本主義國家的法律制定起到了藍本作用。整體來看,除了宗教影響與延續自羅馬的法律體系外,拜占庭帝國的制度更加傾向於類似古代中國的中央集權君主制,而與西歐的封建制度有明顯的差異。

帝國經濟

拜占庭帝國所控制過的最大領土面積為356萬平方公里(查士丁尼一世時期),人口顛峰值則為3400萬(西元4世紀)。帝國的經濟以農業為基礎,並擁有發達的商業和手工業。在中世紀早期的幾百年中,拜占庭一直是歐洲經濟最發達的國家。它的貨幣索利都斯長期以來是歐洲和西亞的國際流通貨幣。

儘管亞美尼亞的金礦和巴爾幹的豐富銀礦為拜占庭提供了貴金屬的來源,但拜占庭帝國最主要的收入還是來自商業貿易中徵收的關稅和貿易稅(此外還包括過境稅、入城稅、不動產轉手稅等名目)。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處於歐洲、亞洲、非洲的交匯點,自古以來就是世界各地商船彙集的地方,也是絲綢之路的終點,發達的國際轉口貿易給當地居民帶來了巨額的財富。

薩洛尼卡、特拉布宗、安條克和亞歷山大等城市也是拜占庭帝國的重要貿易港口。拜占庭的進口物資主要包括絲綢、毛皮、奴隸、糧食、貴重木材、香薰料、染料、象牙、寶石、珍禽異獸和其他奢侈品,出口物資則有玻璃、馬賽克鑲嵌畫、高級絲織品和錦緞、武器、葡萄酒、金銀貨幣、珠寶首飾和工藝品。

西元7世紀後,拜占庭的國際貿易因與波斯和阿拉伯的戰爭而受到影響,傳統的經過波斯灣和敘利亞的商路中斷,迫使拜占庭開闢通過紅海進入古印度洋的海路貿易和通過黑海、裡海、咸海的陸路貿易路線。至9世紀,拜占庭的國際貿易達到最高峰。

除了商稅外,拜占庭帝國其他的經濟收入來源還包括向元老階層徵收的地產稅和向城市工商業主徵收的貨幣稅。帝國還向城市工商業主徵收馬匹、布匹等實物稅。城市公民還要交納公證稅、印花稅、司法稅等間接稅。富有的市民還要負擔路燈燃油、節日賽馬、慈善機構、城市衛生和救火等費用。

拜占庭的農業稅按照田畝面積向村莊集體徵收,逃亡農民所拋下的荒蕪農田所需繳納的稅收,由其所在的村莊代繳。每年5月和9月,帝國的巡迴法官和稅收官吏下鄉徵稅,每3年普查一次土地狀況,確定稅收額度。

至巴列奧略王朝末期,拜占庭帝國已完全依靠出售皇室財產土地和借高利貸來維持必要的開支。為了籌措現金,帝國向塞爾維亞人、保加利亞人、威尼斯人、熱那亞人和土耳其人屢次割讓土地,甚至連色雷斯和加拉塔等對首都和國家生死攸關的重要地區也被割讓,使帝國喪失了最後的自救資源。1423年曼努埃爾二世將第二大城市薩羅尼卡賣給威尼斯後,拜占庭帝國已經無地可割,無稅可收,僅靠君士坦丁堡城內少許工商業稅收殘度餘日。這一狀況無疑對拜占庭帝國的最終滅亡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軍事

拜占庭帝國的軍事戰略與其前身羅馬帝國截然不同。後者呈現攻勢,而前者,除了查士丁尼大帝時期的主動對外擴張外,總體來說呈現守勢狀態,與其周邊的斯拉夫人、波斯人、阿拉伯人和突厥人相比,拜占庭人並不尚武,剽悍好鬥、崇尚武力被視為粗魯無知和野蠻的表現。拜占庭帝國將軍事看作一門藝術,更重視作戰的完美性和雙方的智慧較量,而不看重戰爭的結果。

拜占庭的邊防軍採用軍區制,軍區由邊防總督指揮。6世紀時,拜占庭帝國有東方、色雷斯和伊利裡亞三大軍區,528年設立了亞美尼亞軍區,537年又設立了海上軍區。邊防軍士兵從政府那裡領取農田,自己耕種或雇人耕種,提供自給自足的軍糧。邊防軍和野戰軍的最基層單位為班,每班5人;兩班為一排;10排為一連(因此連長又稱百夫長);6連為一營(600人);3至4營為一團(2400人);3至4團組成一個師(10000人)。

拜占庭軍隊包括步兵、騎兵、輜重部隊和後勤人員。步兵所用的武器包括刀劍、戰斧、長矛和弓箭,騎兵使用弓箭。大型攻城武器包括拋石機、攻城槌、雲梯和攻城塔樓。在守城戰役和海戰中,希臘火也被廣泛使用。拜占庭的武器生產由國家嚴格控制,尤其是希臘火的製作,被視為國家最高機密。

文化交流

拜占庭帝國的民族構成極為複雜,包括希臘人、敘利亞人、科普特人、亞美尼亞人、格魯吉亞人及希臘化的小亞細亞人等。外族入侵期間又遷入哥特人(4~5世紀)、斯拉夫人(6~7世紀)、阿拉伯人(7~9世紀)、土耳其人(11~13世紀)。長時期以來,各族人民逐漸融合。在政治經濟生活中起決定作用的是希臘人,帝國語言4~6世紀以拉丁語為主,7~15世紀以希臘語為主。拜占庭帝國融合羅馬帝國的政治傳統、希臘文化和東正教,創造了具有獨特風格的拜占庭文化。建築藝術方面,如聖索菲亞大教堂,尤以雄偉莊嚴著稱;還有皇帝聖宮和競馬場馳名於當時。拜占庭帝國將文字和東正教傳給斯拉夫人。它所保存的希臘、羅馬古典文化,對義大利的文藝復興運動起了一定的作用。

拜占庭帝國在國際經濟和文化交流方面還起過東西方的“金橋”作用。中國從4世紀(魏晉時代)已與拜占庭有貿易、文化聯繫。中國由拜占庭輸入的商品有琉璃、珊瑚、瑪瑙等。在由查士丁尼一世派遣往中國的僧侶將養蠶絲織技術傳入拜占庭。拜占庭的民間幻術傳入中國,與中國傳統技藝相結合發展成為今天的中國雜技藝術。另外,拜占庭的宗教(景教-即東正教聶斯脫利派-也即東方亞述教會)唐朝傳入中國,開歐洲宗教傳入中國的先河。

拜占庭人確信基督教是帝國的立國之本

從羅馬帝國時代起,帝國東部的基督教神學就受到猶太教神學和古典希臘哲學的影響。君士坦丁堡教區的地位也得到確認,在基督教五大教區中僅次於羅馬教區。787年在尼西亞召開的第七次宗教會議闡釋了聖像崇拜和偶像崇拜的區別,拜占庭基督教會的神學體系至此正式確定下來,此後再也沒有發生重大變動。這一派宗教後來發展為東正教,即東正教(希臘正教)。但是,與羅馬教會不同,拜占庭教會始終沒有擺脫皇帝的控制,始終作為國家政權的工具存在。

文學作品

拜占庭帝國高度重視圖書館建設,以此作為學術研究的重要條件,拜占庭人還繼承了希臘人熱愛文史哲的研究的傳統,為拜占庭風格奠定基礎。拜占庭的文學包括小說、故事集、詩歌等形式。拜占庭的諷刺散文和雜記源自古希臘文學,其諷刺散文寓嚴肅主題于詼諧幽默的敘述風格中,小說則主要翻譯古古印度故事。

拜占庭的絲綢製品

也是帝國最貴重的商品之一。拜占庭帝國最初的蠶種和養蠶技術在查士丁尼大帝時期從中國走私而來,隨後國營的養蠶工業在希臘南部建立。絲綢生產和紡織由政府嚴格控制,嚴禁價格投機,或將絲綢專用的紫紅色染料出口到國外。紫色絲綢服飾和地毯為皇族專用。到14世紀,隨著紡織工藝進一步改進,又出現了圖案更加複雜的錦緞,上面織滿金絲和銀線,被做成禮服、聖壇罩布、帷幔、窗簾、壁毯、地毯,並成為拜占庭帝國對外政策中的重要貢品。

拜占庭建築前期(4世紀至6世紀)

前期是拜占庭建築的興盛期,建築作品大多仿照古羅馬式樣,主要的建築包括君士坦丁堡的城牆、城門、宮殿、廣場、拱門、高架水道、公共浴場和蓄水池,以及教堂。基督教成為國教後,拜占庭的教堂建築越來越大,越來越豪華,至西元6世紀,最終出現了空前壯觀的聖索菲亞大教堂。

拜占庭建築中期(7世紀至12世紀)

拜占庭中期建築反映了這個時期的國家特點,即蠻族外敵相繼入侵,國土縮小,國力下降。這一時期的建築縮小,規模也不如從前。這一時期的拜占庭教堂建築特點是占地少、向空中發展,取消了聖索菲亞大教堂那樣的中央大穹窿,代之以若干小穹窿,並注重內部裝飾。這一時期的代表建築包括君士坦丁堡的Acatalepthos修道院、Chora修道院,以及帝國之外的威尼斯聖馬可教堂和基輔的聖索菲亞教堂。

拜占庭建築後期(13至15世紀)

十字軍數次入侵之後,拜占庭帝國國力大受損失,無力再興建大型公共建築和教堂。這一時期建造的拜占庭建築數量不多,也沒有創新,在土耳其人滅亡拜占庭帝國後大多破損無存。君士坦丁堡的聖瑪利亞教堂為晚期拜占庭建築的代表作品。

科學技術

拜占庭人繼承古希臘人重視科學和教育的習俗。算術、幾何、音樂和天文被拜占庭人視為“四藝”,哲學、修辭學、古希臘語也是學童的必修科目。神學屬於高等教育的範疇,但是普通民眾對神學的關注程度非常高,經常可以看到販夫走卒之間進行激烈的神學辯論。在應用科學中,與築城相關的土木工程學,與軍事相關的冶金學和地理學,以及製作“希臘火”所需的化學知識都得到了高度發展,不過這類知識並不向公眾普及,而是作為機密課目向特定學生傳授。

娛樂活動和婚姻

拜占庭人的首要娛樂活動為觀看賽馬比賽、賽馬車比賽。但是,由於基督教教義的影響,古羅馬時代那種殘酷 的、以參加者生命為代價的鬥獸和奴隸角鬥表演已經絕跡。其他的娛樂方式包括賭博、音樂、郊遊、觀看喜劇和滑稽劇。拜占庭帝國普遍按照基督教教義嚴格實行一夫一妻制,男性的最低婚齡為14歲,女性為12歲。

文化影響

在東羅馬帝國的最後一夜中,有一些人趁亂登上拉丁人的戰艦,逃到了克裡特、摩裡亞、愛奧尼亞群島和威尼斯。一艘熱那亞商船保留了它在那最後一夜的乘客名單,上面有六名巴列奧略皇族的人,兩個科穆甯皇族,兩個拉斯卡利斯皇族,以及一些次要的貴族。這些人和其他許多東羅馬人攜帶著古代的珍貴文獻流亡到西歐各國,使得生活在天主教神權世界的人們重新看到了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亞歷山大和愷撒,以及其他古代希臘和羅馬的光輝思想。在這些思想的影響下,人性戰勝了神性,希臘人的理性光明照穿了教皇和封建制度所構成的重重帳幕,給西歐帶去了文藝復興之光。在拜占庭帝國的廢墟上,誕生了西歐的新世界。

俄國沙皇從來沒有放棄過恢復拜占庭帝國的企圖。葉卡捷琳娜二世曾經設想以君士坦丁堡為俄國的新首都,以聖索菲亞大教堂為自己的皇宮,並把自己的一個孫子命名為君士坦丁。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尼古拉一世、亞歷山大二世和尼古拉二世這些俄國沙皇發起了一系列針對曾一度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奧斯曼帝國的戰爭,試圖光復君士坦丁堡,但是這些企圖都被英國(1856年克裡米亞戰爭)或德國(1878年柏林會議)等國挫敗。

拜占庭帝國的文化和宗教遺產至今仍然可以在俄羅斯、希臘、巴爾幹等國家看到。在希臘的東正教聖地阿索斯山的20個自治修道院和拔摩島的聖約翰修道院上,作為拜占庭帝國永存的象徵,帝國的金底黑色雙頭鷹旗至今仍飄揚在這些修道院的上空中。

最美的風景在路上,我們一起去旅行!

如果喜歡,可以加入西行(xixingjilu)越野車部落,跟有共同興趣和價值觀的西行夥伴一起交流,一起旅行!

秦巴美好江山,與您攜手共創美好生活!

他選擇了拜占庭(今伊斯坦布爾)。330年這個首都建成了,君士坦丁稱之為新羅馬。但一般人稱之為君士坦丁堡。這個新的首都成為他的管理機構的中心。君士坦丁也是第一位信仰基督教的皇帝。雖然在君士坦丁的統治時期這個帝國還不是拜占庭帝國,但基督教是拜占庭帝國的一個特性,是它與相信多神教的羅馬帝國的分界線。

瓦倫斯的繼承人狄奧多西烏斯一世將整個帝國再次分開。395年他將這兩部分分別交給他的兩個兒子阿爾卡狄烏斯和霍諾裡烏斯。阿爾卡狄烏斯成為東部的統治者,霍諾裡烏斯成為西部的統治者,他的首都是米蘭。從這個時候開始東部的這個帝國一般被稱為東羅馬帝國,或拜占庭帝國。

東羅馬帝國的主宰文化是希臘文化。希臘語不但是日常用語,而且是教會、文學和商業的共同語言。東羅馬帝國基本上避免了西羅馬帝國3世紀和4世紀所遭遇的困難。狄奧多西斯二世加強了君士坦丁堡的城牆,使得這座城市成為被“野蠻人”攻不破的城市。

黃金時代

馬其頓王朝的開國皇帝巴西爾一世堪稱第二個查士丁尼,在他和其他馬其頓王朝皇帝的統治下,拜占庭帝國在9、10和11世紀初達到了它的頂峰。在這段被稱為“黃金時期”的幾個世紀裡,拜占庭帝國抵抗了羅馬教廷撤銷佛迪奧斯為教主的要求,獲得亞得里亞海的制海權,佔領了義大利的一部分和保加利亞的大部分。

1054年,東正教與天主教徹底決裂。事情起因于教皇利奧九世執意任命一名西西里出生的主教執掌東方教會。此舉招致整個東部教會不滿。普世牧首米哈伊爾·塞魯拉利烏斯大怒,下令關閉國內所有西方教堂,驅逐其神職人員。長期對立的東西方教會徹底分裂,再未彌合,對此後的歷史造成了深遠影響。

帝國末日

拜占庭帝國的最後幾個世紀以篡權者阿萊克修斯一世開始,他引入西歐封建分封的制度,重新建立起一支軍隊,對突厥進行了有力的抵抗,並收復了一些東部領土。他向西方求救抵抗突厥,這是第一次十字軍東征的起源。在第三次十字軍東征中,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一世企圖征服拜占庭帝國,但給帝國帶來最大摧殘的卻是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十字軍1204年攻克並洗劫了君士坦丁堡,他們建立了一個短期的拉丁帝國。

當奧斯曼帝國建立後除一些港口城市外拜占庭帝國幾乎所有的其他地方都被奧斯曼帝國佔領了。一開始奧斯曼帝國認為攻擊君士坦丁堡代價太大,不值得,君士坦丁堡的城牆非常堅固,除十字軍外上千年中沒有人能夠攻克它。但隨著版圖的擴張,君士坦丁堡漸漸處在了奧斯曼帝國版圖的中心位置,同時火炮的出現,這古老飽經戰亂的雄偉城牆的驚人防禦力被大大削弱。1453年5月29日,經過兩年的包圍,穆罕默德二世攻克君士坦丁堡,拜占庭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戰死。至此,所有拜占庭領地均徹底喪失。

文化延續

拜占庭帝國滅亡後,1472年,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迎娶了拜占庭帝國末代皇帝的侄女索菲婭公主,宣佈成為東正教的保護人。他的孫子伊凡四世將成為俄羅斯的第一位沙皇。他的繼承人認為他們是羅馬帝國和君士坦丁堡的合格的繼承人,是第三個羅馬帝國。一直到20世紀初它們的覆亡,奧斯曼帝國和俄羅斯帝國都認為自己是拜占庭的合法繼承人。

在君士坦丁堡被十字軍和奧斯曼土耳其人先後兩次攻破的過程中,許多拜占庭的工匠都西行避難,他們給西歐帶來了當時先進的文化和思想,為日後的歐洲的文藝復興奠定了文化基礎。拜占庭帝國在將經典知識傳遞給伊斯蘭世界的過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最重要的印象卻是東正教會。早期拜占庭的傳教士將東正教傳給了斯拉夫人。到今天為止,大多數斯拉夫人以及希臘人信奉東正教,而東羅馬帝國的滅亡也預示著歐洲中世紀的結束。

皇帝和貴族

拜占庭帝國的最高權力由皇帝掌握。皇帝是整個帝國的象徵,也是最高政治領袖、軍隊的最高統帥、最高的司法裁判者和和宗教的最高主宰。拜占庭皇帝擁有很高的權力,其被神化為上帝在人間的代表,具有至高無上的神聖性。皇帝可以召開宗教大會,任免教會領袖和高級教士。皇帝的居所被稱為“神聖皇宮”或“聖宮”。高級官員可以親吻皇帝的右胸,低級官員只能吻皇帝的腳。外國使節以跪姿行禮。他們都沒有權利先開口跟皇帝說話,只能等皇帝通過侍官發問時才可作答。每當官員覲見完畢,領受皇帝旨意、倒退著走出大殿時,禮儀大臣和宮廷儀衛高唱“誠如是!誠如是!誠如是!”

拜占庭皇帝的婚姻為一夫一妻制,皇后之外沒有其他嬪妃。皇位的主要繼承方式為血親繼承,尤其是男性優先長子繼承法,即皇帝的長子為第一順位繼承人,如果皇帝沒有兒子,則由長女繼承,且生育有兒子的小女兒,繼承順位高於沒有生育兒子的大女兒,在皇帝無子的情況下,皇帝的兄弟、侄甥、姐妹、女兒、父母、孫子和配偶都有權繼承皇位。拜占庭法律承認女性的繼承權。

紫色是皇室的專用色,皇宮寢室中懸掛紫色絲綢裝飾,因此拜占庭皇帝的子女被稱為“紫衣貴族”意為“在紫色帷幕中出生的人”,這一特性同時影響皇位繼承,即皇帝登上皇位以後生育的子女才屬於“紫衣貴族”,繼承順位高於沒有登上皇位前生育的子女。拜占庭帝國的貴族等級包括親王、大公、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等級別。由古羅馬元老職位派生出來的榮譽頭銜包括傑出者、顯赫者,這些頭銜只能終身享用,不得世襲。

宦官在拜占庭宮廷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6世紀時的著名軍事將領納爾西斯,其身份就是宦官。君士坦丁一世設立了宮廷大總管,其職責是總管皇帝內宮,並安排大臣覲見皇帝的時間表。到5世紀時,這個職位已經上升到與司法大臣平級的地位。此外,皇宮內還有掌管皇室衣物、馬匹、食品、獵鷹、禦船、音樂、醫藥的宦官官員。這些官員構成了非世襲的宮廷貴族,替皇帝發號施令,握有很大的權力。

行政制度

早期的拜占庭帝國採取了類似于羅馬帝國的行政制度,設立元老院、執政官和各大區長官。隨著時間推移,元老和執政官逐漸變為榮譽性頭銜。拜占庭皇帝的輔弼機構為御前會議,其成員包括執事長官、大區總督、軍隊司令、司法大臣和君士坦丁堡市長等。執事長官是帝國最重要的高級官吏,其職權包括指揮禁軍、巡視部隊、監督各級官員、簽發官方檔、主持外交活動、締結條約、參加審理重大案件、掌管皇宮內外事務等重要職責。執事長官的人選不以出身和等級為依據,而是依照其實際能力、幹練程度和對皇帝的忠誠度來選擇,由皇帝直接任命。

拜占庭帝國依照古羅馬的行政制度,將全國分為若干個大區,每區包括羅馬時代的若干行省。早期拜占庭帝國設立了四個大區,即東方大區(君士坦丁堡)、伊利裡亞大區(薩洛尼卡)、義大利大區(拉文納)和非洲大區(迦太基)。大區總督是皇帝的全權代表,行使行政和司法職權。由於大區總督權力極大,因此自君士坦丁一世後的歷代皇帝逐步削去其權力,將部分權力分給省區總督。7世紀上半葉,大區總督一職被取消。拜占庭帝國在重要省份和戰略要地還設立直屬帝國中央政府的地方總督。

君士坦丁堡市長也屬於高級官吏,地位僅次於執事長官,其職責與外地的大區總督類似,總掌首都的行政和司法權,並且負有治安責任,掌握一定的軍事指揮權。拜占庭帝國的國家金礦、銀礦、鑄幣廠、國庫由大司庫官掌握。大司庫官下轄10個司,包括教會事務司、軍餉司、郵驛司、鑄幣司、歲入統計司、大區財政事務司、礦務司、軍械司、工廠司、皇帝服裝司。皇家財政(包括皇室土地)由皇家私產長官掌管,大區總督掌握地方金庫。

司法制度

拜占庭的法律屬於羅馬法系統。司法大臣由君士坦丁一世設立,最初相當於皇帝的法律秘書,為皇帝起草法律和法令,6世紀後成為最高法官。拜占庭的法官必須接受5年以上的專門法律教育,全面掌握羅馬民法並通過嚴格的國家考試,領取資格證書,方可從事司法工作。執事長官、大區總督和君士坦丁堡市長握有比法官更高一級的法律仲裁權,而拜占庭皇帝則始終握有最高的立法權和司法權。

查士丁尼法典的頒佈標誌著羅馬法發展到完備階段,他保留了羅馬法在法學方面的創造性成果,對人們的行為作出法律規範為複雜的社會矛盾的調節提供了法律手段。對後世資本主義國家的法律制定起到了藍本作用。整體來看,除了宗教影響與延續自羅馬的法律體系外,拜占庭帝國的制度更加傾向於類似古代中國的中央集權君主制,而與西歐的封建制度有明顯的差異。

帝國經濟

拜占庭帝國所控制過的最大領土面積為356萬平方公里(查士丁尼一世時期),人口顛峰值則為3400萬(西元4世紀)。帝國的經濟以農業為基礎,並擁有發達的商業和手工業。在中世紀早期的幾百年中,拜占庭一直是歐洲經濟最發達的國家。它的貨幣索利都斯長期以來是歐洲和西亞的國際流通貨幣。

儘管亞美尼亞的金礦和巴爾幹的豐富銀礦為拜占庭提供了貴金屬的來源,但拜占庭帝國最主要的收入還是來自商業貿易中徵收的關稅和貿易稅(此外還包括過境稅、入城稅、不動產轉手稅等名目)。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處於歐洲、亞洲、非洲的交匯點,自古以來就是世界各地商船彙集的地方,也是絲綢之路的終點,發達的國際轉口貿易給當地居民帶來了巨額的財富。

薩洛尼卡、特拉布宗、安條克和亞歷山大等城市也是拜占庭帝國的重要貿易港口。拜占庭的進口物資主要包括絲綢、毛皮、奴隸、糧食、貴重木材、香薰料、染料、象牙、寶石、珍禽異獸和其他奢侈品,出口物資則有玻璃、馬賽克鑲嵌畫、高級絲織品和錦緞、武器、葡萄酒、金銀貨幣、珠寶首飾和工藝品。

西元7世紀後,拜占庭的國際貿易因與波斯和阿拉伯的戰爭而受到影響,傳統的經過波斯灣和敘利亞的商路中斷,迫使拜占庭開闢通過紅海進入古印度洋的海路貿易和通過黑海、裡海、咸海的陸路貿易路線。至9世紀,拜占庭的國際貿易達到最高峰。

除了商稅外,拜占庭帝國其他的經濟收入來源還包括向元老階層徵收的地產稅和向城市工商業主徵收的貨幣稅。帝國還向城市工商業主徵收馬匹、布匹等實物稅。城市公民還要交納公證稅、印花稅、司法稅等間接稅。富有的市民還要負擔路燈燃油、節日賽馬、慈善機構、城市衛生和救火等費用。

拜占庭的農業稅按照田畝面積向村莊集體徵收,逃亡農民所拋下的荒蕪農田所需繳納的稅收,由其所在的村莊代繳。每年5月和9月,帝國的巡迴法官和稅收官吏下鄉徵稅,每3年普查一次土地狀況,確定稅收額度。

至巴列奧略王朝末期,拜占庭帝國已完全依靠出售皇室財產土地和借高利貸來維持必要的開支。為了籌措現金,帝國向塞爾維亞人、保加利亞人、威尼斯人、熱那亞人和土耳其人屢次割讓土地,甚至連色雷斯和加拉塔等對首都和國家生死攸關的重要地區也被割讓,使帝國喪失了最後的自救資源。1423年曼努埃爾二世將第二大城市薩羅尼卡賣給威尼斯後,拜占庭帝國已經無地可割,無稅可收,僅靠君士坦丁堡城內少許工商業稅收殘度餘日。這一狀況無疑對拜占庭帝國的最終滅亡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軍事

拜占庭帝國的軍事戰略與其前身羅馬帝國截然不同。後者呈現攻勢,而前者,除了查士丁尼大帝時期的主動對外擴張外,總體來說呈現守勢狀態,與其周邊的斯拉夫人、波斯人、阿拉伯人和突厥人相比,拜占庭人並不尚武,剽悍好鬥、崇尚武力被視為粗魯無知和野蠻的表現。拜占庭帝國將軍事看作一門藝術,更重視作戰的完美性和雙方的智慧較量,而不看重戰爭的結果。

拜占庭的邊防軍採用軍區制,軍區由邊防總督指揮。6世紀時,拜占庭帝國有東方、色雷斯和伊利裡亞三大軍區,528年設立了亞美尼亞軍區,537年又設立了海上軍區。邊防軍士兵從政府那裡領取農田,自己耕種或雇人耕種,提供自給自足的軍糧。邊防軍和野戰軍的最基層單位為班,每班5人;兩班為一排;10排為一連(因此連長又稱百夫長);6連為一營(600人);3至4營為一團(2400人);3至4團組成一個師(10000人)。

拜占庭軍隊包括步兵、騎兵、輜重部隊和後勤人員。步兵所用的武器包括刀劍、戰斧、長矛和弓箭,騎兵使用弓箭。大型攻城武器包括拋石機、攻城槌、雲梯和攻城塔樓。在守城戰役和海戰中,希臘火也被廣泛使用。拜占庭的武器生產由國家嚴格控制,尤其是希臘火的製作,被視為國家最高機密。

文化交流

拜占庭帝國的民族構成極為複雜,包括希臘人、敘利亞人、科普特人、亞美尼亞人、格魯吉亞人及希臘化的小亞細亞人等。外族入侵期間又遷入哥特人(4~5世紀)、斯拉夫人(6~7世紀)、阿拉伯人(7~9世紀)、土耳其人(11~13世紀)。長時期以來,各族人民逐漸融合。在政治經濟生活中起決定作用的是希臘人,帝國語言4~6世紀以拉丁語為主,7~15世紀以希臘語為主。拜占庭帝國融合羅馬帝國的政治傳統、希臘文化和東正教,創造了具有獨特風格的拜占庭文化。建築藝術方面,如聖索菲亞大教堂,尤以雄偉莊嚴著稱;還有皇帝聖宮和競馬場馳名於當時。拜占庭帝國將文字和東正教傳給斯拉夫人。它所保存的希臘、羅馬古典文化,對義大利的文藝復興運動起了一定的作用。

拜占庭帝國在國際經濟和文化交流方面還起過東西方的“金橋”作用。中國從4世紀(魏晉時代)已與拜占庭有貿易、文化聯繫。中國由拜占庭輸入的商品有琉璃、珊瑚、瑪瑙等。在由查士丁尼一世派遣往中國的僧侶將養蠶絲織技術傳入拜占庭。拜占庭的民間幻術傳入中國,與中國傳統技藝相結合發展成為今天的中國雜技藝術。另外,拜占庭的宗教(景教-即東正教聶斯脫利派-也即東方亞述教會)唐朝傳入中國,開歐洲宗教傳入中國的先河。

拜占庭人確信基督教是帝國的立國之本

從羅馬帝國時代起,帝國東部的基督教神學就受到猶太教神學和古典希臘哲學的影響。君士坦丁堡教區的地位也得到確認,在基督教五大教區中僅次於羅馬教區。787年在尼西亞召開的第七次宗教會議闡釋了聖像崇拜和偶像崇拜的區別,拜占庭基督教會的神學體系至此正式確定下來,此後再也沒有發生重大變動。這一派宗教後來發展為東正教,即東正教(希臘正教)。但是,與羅馬教會不同,拜占庭教會始終沒有擺脫皇帝的控制,始終作為國家政權的工具存在。

文學作品

拜占庭帝國高度重視圖書館建設,以此作為學術研究的重要條件,拜占庭人還繼承了希臘人熱愛文史哲的研究的傳統,為拜占庭風格奠定基礎。拜占庭的文學包括小說、故事集、詩歌等形式。拜占庭的諷刺散文和雜記源自古希臘文學,其諷刺散文寓嚴肅主題于詼諧幽默的敘述風格中,小說則主要翻譯古古印度故事。

拜占庭的絲綢製品

也是帝國最貴重的商品之一。拜占庭帝國最初的蠶種和養蠶技術在查士丁尼大帝時期從中國走私而來,隨後國營的養蠶工業在希臘南部建立。絲綢生產和紡織由政府嚴格控制,嚴禁價格投機,或將絲綢專用的紫紅色染料出口到國外。紫色絲綢服飾和地毯為皇族專用。到14世紀,隨著紡織工藝進一步改進,又出現了圖案更加複雜的錦緞,上面織滿金絲和銀線,被做成禮服、聖壇罩布、帷幔、窗簾、壁毯、地毯,並成為拜占庭帝國對外政策中的重要貢品。

拜占庭建築前期(4世紀至6世紀)

前期是拜占庭建築的興盛期,建築作品大多仿照古羅馬式樣,主要的建築包括君士坦丁堡的城牆、城門、宮殿、廣場、拱門、高架水道、公共浴場和蓄水池,以及教堂。基督教成為國教後,拜占庭的教堂建築越來越大,越來越豪華,至西元6世紀,最終出現了空前壯觀的聖索菲亞大教堂。

拜占庭建築中期(7世紀至12世紀)

拜占庭中期建築反映了這個時期的國家特點,即蠻族外敵相繼入侵,國土縮小,國力下降。這一時期的建築縮小,規模也不如從前。這一時期的拜占庭教堂建築特點是占地少、向空中發展,取消了聖索菲亞大教堂那樣的中央大穹窿,代之以若干小穹窿,並注重內部裝飾。這一時期的代表建築包括君士坦丁堡的Acatalepthos修道院、Chora修道院,以及帝國之外的威尼斯聖馬可教堂和基輔的聖索菲亞教堂。

拜占庭建築後期(13至15世紀)

十字軍數次入侵之後,拜占庭帝國國力大受損失,無力再興建大型公共建築和教堂。這一時期建造的拜占庭建築數量不多,也沒有創新,在土耳其人滅亡拜占庭帝國後大多破損無存。君士坦丁堡的聖瑪利亞教堂為晚期拜占庭建築的代表作品。

科學技術

拜占庭人繼承古希臘人重視科學和教育的習俗。算術、幾何、音樂和天文被拜占庭人視為“四藝”,哲學、修辭學、古希臘語也是學童的必修科目。神學屬於高等教育的範疇,但是普通民眾對神學的關注程度非常高,經常可以看到販夫走卒之間進行激烈的神學辯論。在應用科學中,與築城相關的土木工程學,與軍事相關的冶金學和地理學,以及製作“希臘火”所需的化學知識都得到了高度發展,不過這類知識並不向公眾普及,而是作為機密課目向特定學生傳授。

娛樂活動和婚姻

拜占庭人的首要娛樂活動為觀看賽馬比賽、賽馬車比賽。但是,由於基督教教義的影響,古羅馬時代那種殘酷 的、以參加者生命為代價的鬥獸和奴隸角鬥表演已經絕跡。其他的娛樂方式包括賭博、音樂、郊遊、觀看喜劇和滑稽劇。拜占庭帝國普遍按照基督教教義嚴格實行一夫一妻制,男性的最低婚齡為14歲,女性為12歲。

文化影響

在東羅馬帝國的最後一夜中,有一些人趁亂登上拉丁人的戰艦,逃到了克裡特、摩裡亞、愛奧尼亞群島和威尼斯。一艘熱那亞商船保留了它在那最後一夜的乘客名單,上面有六名巴列奧略皇族的人,兩個科穆甯皇族,兩個拉斯卡利斯皇族,以及一些次要的貴族。這些人和其他許多東羅馬人攜帶著古代的珍貴文獻流亡到西歐各國,使得生活在天主教神權世界的人們重新看到了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亞歷山大和愷撒,以及其他古代希臘和羅馬的光輝思想。在這些思想的影響下,人性戰勝了神性,希臘人的理性光明照穿了教皇和封建制度所構成的重重帳幕,給西歐帶去了文藝復興之光。在拜占庭帝國的廢墟上,誕生了西歐的新世界。

俄國沙皇從來沒有放棄過恢復拜占庭帝國的企圖。葉卡捷琳娜二世曾經設想以君士坦丁堡為俄國的新首都,以聖索菲亞大教堂為自己的皇宮,並把自己的一個孫子命名為君士坦丁。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尼古拉一世、亞歷山大二世和尼古拉二世這些俄國沙皇發起了一系列針對曾一度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奧斯曼帝國的戰爭,試圖光復君士坦丁堡,但是這些企圖都被英國(1856年克裡米亞戰爭)或德國(1878年柏林會議)等國挫敗。

拜占庭帝國的文化和宗教遺產至今仍然可以在俄羅斯、希臘、巴爾幹等國家看到。在希臘的東正教聖地阿索斯山的20個自治修道院和拔摩島的聖約翰修道院上,作為拜占庭帝國永存的象徵,帝國的金底黑色雙頭鷹旗至今仍飄揚在這些修道院的上空中。

最美的風景在路上,我們一起去旅行!

如果喜歡,可以加入西行(xixingjilu)越野車部落,跟有共同興趣和價值觀的西行夥伴一起交流,一起旅行!

秦巴美好江山,與您攜手共創美好生活!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