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國醫大師李振華治療不出汗證

李女士患病11年餘, 每年夏季5月以後, 就頭疼、頭暈, 一在太陽下活動, 體溫就上升, 一般在38°C左右, 伏天可達到39°C。 休息後正常, 伏天以後, 天氣炎熱, 整日頭暈、噁心不能上班, 每日在室內地板上鋪上涼席休息, 嚴重時噁心嘔吐不食, 靠輸液以維持營養, 每年如此, 曾到北京、上海等地醫治無效。

1978年入夏, 久病復發, 終日不得安寧。 一日偶得一友資訊:河南中醫學院李院長曾在許昌治癒過一例此病。 患者喜出望外, 立即打聽李院長的住所, 前來求診。 李院長見患者精神萎靡, 面色泛白, 舌苔白膩, 舌苔胖大邊有齒痕, 脈象沉滑。

診斷:疰夏病;

治法:芳香化濁, 溫中通絡;

處方:藿香10g、厚樸10g、半夏10g、桔梗10g、羌活10g、白芷10g、佛手10g、郁金10g、節菖蒲10g、桂枝3g、前胡10g、茯苓18g、甘草3g。

二 診

服藥十餘劑後, 雖值天氣炎熱, 但諸症大減, 在陽光下體溫已基本不高, 一般體溫在37°C左右, 飲食增加, 但仍感乏力, 時覺身熱欲睡, 但已無昏睡, 能在室外短暫活動, 頸髖部等部位已能少量出汗。 舌質淡, 苔白滑, 舌體胖大邊有齒痕, 脈沉稍滑。

處方:白術10g、蒼術10g、茯苓10g、桂枝5g、藿香10g、半夏10g、厚樸10g、草果10g、郁金10g、羌活10g、獨活10g、秦艽10g、白芷10g、節菖蒲10g、川芎10g、甘草3g。

三 診

服藥十付後, 全身汗出, 熱感頓消, 飲食如常。 在陽光下活動, 無不適感, 心情舒暢, 但時感乏力。 舌脈基本同前。

處方:白術10g、蒼術10g、茯苓15g、桂枝5g、紫蘇10g、羌活10g、獨活10g、秦艽10g、白芷10g、節菖蒲10g、川芎10g、甘草3g。

服藥六付後, 諸證全無, 追訪兩年, 每年夏季正常, 無復發。

本病西醫認為是中暑的一種, 但很少見, 中醫叫日射病, 亦叫疰夏病, 在中醫典籍著作中鮮有記載, 就是有記載, 也不是很完全, 在《丹溪心法》中有:“注夏屬陰虛, 元氣不足, 夏初春末, 頭疼腳軟, 食少體熱者是, 宜補中益氣湯。 ”一般都按氣陰虧虛來論治, 從症狀上來說記載也不詳細。 本病的特點是每到夏季就會發病, 一見太陽體溫便升高, 不能出汗, 到陰涼處體溫下降, 隨著夏季的氣候轉涼, 症狀隨之逐漸消失, 但每年夏季反復發作, 而且逐漸加重。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