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與長城,京杭大運河並稱為中國古代三大工程

神話故事

話說唐三藏西天取經路阻火焰山, 遇一長者道:“敢問公公, 貴處遇秋, 何返炎熱?”老者道:“敝地喚做火焰山, 無春無秋, 四季皆熱。

”三藏道:“火焰山卻在那邊?可阻西去之路?”老者道:“西方卻去不得。 那山離此有六十裡遠, 正是西方必由之路, 卻有八百里火焰, 四周圍寸草不生。 若過得山, 就是銅腦蓋, 鐵身軀, 也要化成汁哩。 ”三藏聞言, 大驚失色, 不敢再問……

真實的火焰山

火焰山, 屹立在吐魯番盆地北部,

綿延100多公里, 寬10公里, 海拔500多米。 《山海經》中將其稱之為“炎火之山”, 維吾爾語叫“克孜爾塔克”, 意為紅山, 隋唐時期曾叫它為“赤石山”。 火焰山山體溝壑林立, 曲折雄渾, 寸草不生。

雖然高溫難耐, 但正是由於火焰山居中阻擋了由戈壁礫石帶下滲的地下水,

使潛水位抬高, 在山體北緣形成一個潛水溢出帶, 有多處泉水出露, 滋潤了鄯善、連木沁、蘇巴什等數塊綠洲, 從而也造就了這一帶的生命。

坎兒井

《漢書·西域傳》記載:宣帝時漢遣破羌將軍辛武賢將兵萬五千人至敦煌, 遣使者按行表, 穿卑鞮侯井以西,

欲通渠轉穀。 積居廬倉以討之 , 三國人孟康注解 卑鞮侯井 說: 大井六, 通渠也, 下流湧出, 在白龍堆東土山下。

坎兒井在荒漠地區一特殊灌溉系統, 普遍于中國新疆吐魯番地區。 坎兒井與萬里長城、京杭大運河並稱為中國古代三大工程。 吐魯番的坎兒井總數達1100多條,

全長約5000公里。

坎兒井原理

坎兒井是一種結構巧妙的特殊灌溉系統, 由豎井、暗渠、明渠和澇壩四部分組成。 構造原理是:在高山雪水潛流處, 尋其水源, 在一定間隔打一深淺不等的豎井, 然後再依地勢高下在井底修通暗渠, 溝通各井, 引水下流。地下管道的出水口與地面管道相連接,把地下水引至地面灌溉桑田。

豎井

豎井是開挖或清理坎兒井暗渠時運送地下泥沙或淤泥的通道,也是送氣通風口。井深因地勢和地下水位高低不同而有深有淺,一般是越靠近源頭豎井就越深,最深的豎井可達90米以上。豎井與豎井之間的距離,隨坎兒井的長度而有所不同,一般每隔20—70米就有一口豎井。一條坎兒井,豎井少則10多個,多則上百個。井口一般呈長方形或圓形,長1米,寬0.7米。

乘車臨近吐魯番時,在那茫茫戈壁灘上,就可以看見順著高坡而下的一堆一堆的圓土包,形如小火山錐,坐落有序地伸向綠洲,這些就是坎兒井的豎井口。

暗渠

暗渠,又稱地下管道,是坎兒井的主體。暗渠的作用是把地下含水層中的水會聚到它的身上來,一般是按一定的坡度由低往高處挖,這樣,水就可以自動地流出地表來。暗渠一般高1.7米,寬1.2米,短的100—200米,最長的長達25公里,暗渠全部是在地下挖掘,因此掏撈工程十分艱巨。

龍口

龍口是坎兒井明渠、暗渠與豎井口的交界處,也是天山雪水經過地層滲透,通過暗渠流向明渠的第一個出水口。

明渠澇壩

暗渠流出地面後,就成了明渠。顧名思義,明渠就是在地表上流的溝渠。人們在一定地點修建了具有蓄水和調節水作用的蓄水池,這種大大小小的蓄水池,就稱為澇壩。水蓄積在澇壩,哪裡需要,就送到哪裡。

現狀

根據1962年統計資料中國新疆共有坎兒井約1700多條,總流量約為26立方米/秒,灌溉面積約50多萬畝。其中大多數坎兒井分佈在吐魯番和哈密盆地,如吐魯番盆地共有坎兒井約1100多條,總流量達18立方米/秒,灌溉面積47萬畝,占該盆地總耕地面積70萬畝的67%,對發展當地農業生產和滿足居民生活需要等都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傳承

“坎兒井維修加固的方式既是科研的過程,也是非物質文化傳承的過程。”在專家眼裡,承擔掏撈加固任務的一支支由農民組成的掏撈隊,自然成為坎兒井古老掏撈工藝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阿布都熱合木·肉孜

從19歲起就跟著師傅掏撈坎兒井的阿布都熱合木·肉孜。由於常年在潮濕陰冷的坎兒井暗渠中掏撈泥沙,老人的左腿已經患上了嚴重的風濕性關節炎,這使他的腳步有些蹣跚,背部也不像年輕時那樣挺拔。“掏撈坎兒井可不是一般人能幹得了的活兒。你知道哪有出水?你怎麼知道在地下掏暗渠的方向?那豎井幾十米深,又陰又黑又濕又冷,沒膽量、沒技術根本別想幹這活兒!”

坎兒井如同是滋養吐魯番盆地的一條條血脈,而古老掏撈技藝則是對“血管系統”的精修。由於掏撈的技術性、危險性和對身體的傷害,使得這份工作成為“勇敢者的遊戲”。

坎兒井的挖掘技藝

坎兒井的掏挖技術沿襲著民間古老的傳統,一整套特定的方法。

首先需要根據耕地或擬墾荒地的位置,向上游尋找水源並估計潛流水位的深度,而確定坎兒井的佈局;

其次,要根據坎兒井可能穿過的土層性質,考慮暗渠的適宜縱坡,每挖好一個豎井至潛水層後,即從豎井的底部向上游和下游雙向逐段挖通暗渠,直至完全打通引水。

不少年輕時曾參與掏挖坎兒井的老人告訴記者,坎兒井的掏挖工作一般需3至5人,大家分工合作完成井內暗渠挖掘、向外提土和倒土、駕駛拖拉機拉放井繩(歷史上曾用人力或耕牛)。

一個黝黑的小葫蘆狀的油燈,挖暗渠用的,靠油燈照明、定向,一般要掛兩個,從這兩個燈的方向和高低矯正坎兒井的方向,都是靠經驗。

後話

雖然隨著現代新型機械的發展,新型灌溉技術的推廣,但是坎兒井依然灌溉著吐魯番這美麗的地方,柏格達峰冰山上的雪水不斷滋養著這塊美麗的土地。

引水下流。地下管道的出水口與地面管道相連接,把地下水引至地面灌溉桑田。

豎井

豎井是開挖或清理坎兒井暗渠時運送地下泥沙或淤泥的通道,也是送氣通風口。井深因地勢和地下水位高低不同而有深有淺,一般是越靠近源頭豎井就越深,最深的豎井可達90米以上。豎井與豎井之間的距離,隨坎兒井的長度而有所不同,一般每隔20—70米就有一口豎井。一條坎兒井,豎井少則10多個,多則上百個。井口一般呈長方形或圓形,長1米,寬0.7米。

乘車臨近吐魯番時,在那茫茫戈壁灘上,就可以看見順著高坡而下的一堆一堆的圓土包,形如小火山錐,坐落有序地伸向綠洲,這些就是坎兒井的豎井口。

暗渠

暗渠,又稱地下管道,是坎兒井的主體。暗渠的作用是把地下含水層中的水會聚到它的身上來,一般是按一定的坡度由低往高處挖,這樣,水就可以自動地流出地表來。暗渠一般高1.7米,寬1.2米,短的100—200米,最長的長達25公里,暗渠全部是在地下挖掘,因此掏撈工程十分艱巨。

龍口

龍口是坎兒井明渠、暗渠與豎井口的交界處,也是天山雪水經過地層滲透,通過暗渠流向明渠的第一個出水口。

明渠澇壩

暗渠流出地面後,就成了明渠。顧名思義,明渠就是在地表上流的溝渠。人們在一定地點修建了具有蓄水和調節水作用的蓄水池,這種大大小小的蓄水池,就稱為澇壩。水蓄積在澇壩,哪裡需要,就送到哪裡。

現狀

根據1962年統計資料中國新疆共有坎兒井約1700多條,總流量約為26立方米/秒,灌溉面積約50多萬畝。其中大多數坎兒井分佈在吐魯番和哈密盆地,如吐魯番盆地共有坎兒井約1100多條,總流量達18立方米/秒,灌溉面積47萬畝,占該盆地總耕地面積70萬畝的67%,對發展當地農業生產和滿足居民生活需要等都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傳承

“坎兒井維修加固的方式既是科研的過程,也是非物質文化傳承的過程。”在專家眼裡,承擔掏撈加固任務的一支支由農民組成的掏撈隊,自然成為坎兒井古老掏撈工藝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阿布都熱合木·肉孜

從19歲起就跟著師傅掏撈坎兒井的阿布都熱合木·肉孜。由於常年在潮濕陰冷的坎兒井暗渠中掏撈泥沙,老人的左腿已經患上了嚴重的風濕性關節炎,這使他的腳步有些蹣跚,背部也不像年輕時那樣挺拔。“掏撈坎兒井可不是一般人能幹得了的活兒。你知道哪有出水?你怎麼知道在地下掏暗渠的方向?那豎井幾十米深,又陰又黑又濕又冷,沒膽量、沒技術根本別想幹這活兒!”

坎兒井如同是滋養吐魯番盆地的一條條血脈,而古老掏撈技藝則是對“血管系統”的精修。由於掏撈的技術性、危險性和對身體的傷害,使得這份工作成為“勇敢者的遊戲”。

坎兒井的挖掘技藝

坎兒井的掏挖技術沿襲著民間古老的傳統,一整套特定的方法。

首先需要根據耕地或擬墾荒地的位置,向上游尋找水源並估計潛流水位的深度,而確定坎兒井的佈局;

其次,要根據坎兒井可能穿過的土層性質,考慮暗渠的適宜縱坡,每挖好一個豎井至潛水層後,即從豎井的底部向上游和下游雙向逐段挖通暗渠,直至完全打通引水。

不少年輕時曾參與掏挖坎兒井的老人告訴記者,坎兒井的掏挖工作一般需3至5人,大家分工合作完成井內暗渠挖掘、向外提土和倒土、駕駛拖拉機拉放井繩(歷史上曾用人力或耕牛)。

一個黝黑的小葫蘆狀的油燈,挖暗渠用的,靠油燈照明、定向,一般要掛兩個,從這兩個燈的方向和高低矯正坎兒井的方向,都是靠經驗。

後話

雖然隨著現代新型機械的發展,新型灌溉技術的推廣,但是坎兒井依然灌溉著吐魯番這美麗的地方,柏格達峰冰山上的雪水不斷滋養著這塊美麗的土地。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