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食>正文

顛覆三觀:威士卡真的是年份越高越好喝嗎?

這年頭, 不知你有沒有發現, 市場上的無年份威士卡越來越多, 相關討論也越來越激烈。 有人說這是春風, 也有人說是妖風。 我在參加活動時, 經常會被人們圍著問:高年份酒款是不是一定比年輕款好喝啊?

近日, 格蘭花格Glenfarclas舉辦了一場品鑒會, 拿出“家族珍藏系列”Family Casks Series中的6瓶威士卡, 年份從1950年代跨越到2000年代, 這讓我有機會體驗和探索不同年份酒款之間的微妙差異。

在闡述這些酒款差異之前, 請容許我做個小小的科普。

威士卡生產工藝已經有數百年歷史, 從1950年代開始, 其生產方式有了大的革新。 實際上, 主要有三個因素影響著酒體的風味。

1、發麥Malting

數十年前, 很多威士卡蒸餾廠都保留有發麥工藝, 能夠從源頭上把關, 控制麥子發芽時間的長短、泥煤煙熏的輕重程度, 形成獨特的風味和品牌辨識度。

自己發麥確實有不少好處, 但也會帶來成本問題:需要雇傭發麥工人, 需要配套設施和場地, 人工翻麥效率較低。 ——如今, 很多廠家都是外購商業麥芽, 不再自己發麥, 以節省大量資金, 實現標準化、流程化生產。

但也有酒廠拒絕工業化、機械化釀酒, 比如雲頂Springbank、高原騎士Highland Park、齊侯門Kilchoman和拉弗格Laphroaig等等, 這些酒廠都以其鮮明特色笑傲江湖。

在格蘭花格品酒會上, 我們嘗到了1972年之前的兩款美酒, 那時格蘭花格還保留著自己的發麥工序, 口味跟其他酒款明顯不同, 更具有煙熏氣息——這表明, 當年格蘭花格也曾在自己的釀酒坊裡採用傳統的泥煤煙熏工藝。

2、加熱方式Heat Source

在1980年代之前, 大多數蒸餾廠採用直火加熱工藝, 燃料被直接放置在蒸餾器底部進行加熱蒸餾, 如煤炭、泥煤和木材等。

如今, 酒廠們大多改用內部供熱、蒸汽加熱工藝, 以節省燃料和成本。 這種工藝變化, 導致了威士忌酒體風味的改變。 因此, 1980年代是一個分水嶺。 即便是同一款酒, 1970年代和1980年代生產的口味會有較大差異, 甚至可以說是兩款不同的酒了。

再給大家舉一個例子, 2010年麥卡倫Macallan也改直火加熱為蒸汽加熱了。 你可以暗暗對比一下它家2010年之前和之後發佈的酒款, 看看口味有什麼不同。 從口味變化的蛛絲馬跡中, 發現釀酒工藝的演化變遷, 也是品味威士卡的一大樂趣。

1981年時, 格蘭花格曾經做過一個對比實驗。 它把其中一個蒸餾器改為內部加熱,

結果發現酒體口味完全變了, 根本不像是格蘭花格自家的酒款。 經過那次實驗, 格蘭花格果斷決定不能改變工藝, 仍舊沿用傳統的直火加熱。

3、橡木桶Cask

橡木桶對酒體的影響實在是太大了, 酒桶的尺寸、年份和使用次數, 都是蠻重要的指標。 初次使用的橡木桶, 能夠在十年內釋放出大量風味, 比較適用於醞釀年輕酒款。 酒桶用到三四次的時候, 對酒體的影響已經很小了。

橡木桶的品質也至關重要,儲酒技術在過去20年內進步神速。以“用桶先鋒”格蘭傑Glenmorangie為例,它在用桶策略上不斷嘗試創新,引領業界潮流,甚至派出首席蒸餾師趕赴北美大陸,現場挑選優質橡木桶。

雪麗界還發生過一段有趣的小插曲。由於西班牙雪麗桶越來越貴,酒廠就開動腦筋,找到了一個捷徑——直接將一種名叫“paxarette”的葡萄蜜酒加入雪麗威士卡裡,以獲得更豐富甜美的風味。

蘇格蘭酒廠也如法炮製,在酒桶中加入大約半升paxarette蜜酒,然後加壓迫使酒桶內壁吸收蜜酒,再用這種酒桶來釀造威士卡。後來在1980年代末,蘇格蘭威士卡協會實在是看不下去了,直接把paxarette認定為“添加劑”,禁止在蘇格蘭威士卡中採用。

科普完畢,我們再回到開頭的問題:高年份酒一定比年輕款好喝嗎?

當晚,我們一共品嘗了6款格蘭花格威士卡:

——酒體豐富,雪麗濃郁,具有香料氣息的1959年款;

——以乾果味道為主的1966年款;

——清新純淨的1974年款;

——1983年款;

——充滿熱帶水果風味的1992-2005年款;

——跟1959年款有點類似的2001年款。

對我來說,1959和2001年款太過於濃郁了,味道有點太厚重。1983年款固然有趣,但不是很“格蘭花格”——當時酒廠採用了便宜的橡木桶。這6款酒中,我最喜歡1974和1992年版,這兩款威士卡風格不同,但都具有格蘭花格經典的水果香氛。

因此,我的結論是,威士卡不見得年份越高就越好喝,它們只是有些口味上的差異而已。蘿蔔青菜,各有所愛。每個年齡段的酒體都有獨特魅力,值得細細體會。

——————————————

作者:kalakaka

本文為酒蟲網原創,嚴禁未經授權的抄襲複製,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及作者。

酒蟲網只專注于威士卡文化發展,打造中國最大的威士卡社區,關注更多資訊和交流請留意酒蟲網APP。

橡木桶的品質也至關重要,儲酒技術在過去20年內進步神速。以“用桶先鋒”格蘭傑Glenmorangie為例,它在用桶策略上不斷嘗試創新,引領業界潮流,甚至派出首席蒸餾師趕赴北美大陸,現場挑選優質橡木桶。

雪麗界還發生過一段有趣的小插曲。由於西班牙雪麗桶越來越貴,酒廠就開動腦筋,找到了一個捷徑——直接將一種名叫“paxarette”的葡萄蜜酒加入雪麗威士卡裡,以獲得更豐富甜美的風味。

蘇格蘭酒廠也如法炮製,在酒桶中加入大約半升paxarette蜜酒,然後加壓迫使酒桶內壁吸收蜜酒,再用這種酒桶來釀造威士卡。後來在1980年代末,蘇格蘭威士卡協會實在是看不下去了,直接把paxarette認定為“添加劑”,禁止在蘇格蘭威士卡中採用。

科普完畢,我們再回到開頭的問題:高年份酒一定比年輕款好喝嗎?

當晚,我們一共品嘗了6款格蘭花格威士卡:

——酒體豐富,雪麗濃郁,具有香料氣息的1959年款;

——以乾果味道為主的1966年款;

——清新純淨的1974年款;

——1983年款;

——充滿熱帶水果風味的1992-2005年款;

——跟1959年款有點類似的2001年款。

對我來說,1959和2001年款太過於濃郁了,味道有點太厚重。1983年款固然有趣,但不是很“格蘭花格”——當時酒廠採用了便宜的橡木桶。這6款酒中,我最喜歡1974和1992年版,這兩款威士卡風格不同,但都具有格蘭花格經典的水果香氛。

因此,我的結論是,威士卡不見得年份越高就越好喝,它們只是有些口味上的差異而已。蘿蔔青菜,各有所愛。每個年齡段的酒體都有獨特魅力,值得細細體會。

——————————————

作者:kalakaka

本文為酒蟲網原創,嚴禁未經授權的抄襲複製,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及作者。

酒蟲網只專注于威士卡文化發展,打造中國最大的威士卡社區,關注更多資訊和交流請留意酒蟲網APP。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