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劉邦得張良韓信蕭何輔佐才能戰勝項羽,但天下人認為有件事更重要

從西元前206年十一月起, 劉邦開始與項羽爭天下, 至西元前202年, 項羽在兵敗被圍, 突圍後身邊只剩下28騎跟隨, 身後有數千騎漢軍追兵。 他對其部下說, 我能稱霸天下, 所憑藉的是自起兵八年以來, 歷經大小七十餘場戰鬥, 所戰沒有不能取得勝利的, 被擊敗的對手沒有不服氣的。 今天與諸將士被困於此, 實乃天意, 非戰之罪。 意思是講, 走到今天這一步, 並非是我項王不善於打仗。

他將部下分成四隊, 按其吩咐如何突圍, 何地重新集結, 然後實現擊潰包圍、斬將、砍旗等戰果, 等到大家重新集結時, 只損失了二騎, 項羽問部下, “是不是和我講的一樣?”, 26騎部下回答“和大王說的完全一樣” 。 來到烏江邊的項羽, 將其坐騎贈與烏江亭長, 步戰對陣漢軍騎兵, 幾百騎漢軍騎兵被其所殺, 項羽也是渾身受傷, 隨後揮刀自刎。

楚漢戰爭歷時四年, 論實力、論戰力、論出身, 劉邦都是遠遠處於下風。 然而, 原來強大的西楚霸王項羽卻未能戰勝劉邦, 以致在垓下被圍, 突圍後至烏江邊, 因感到無顏再見江東父老, 留下一句“是天要亡我, 非用兵之罪也!”, 自剔於烏江河畔。 楚漢戰爭結束後, 劉邦又先後平定了其它的大小諸侯們的叛亂,

最終一統天下, 創立大漢帝國, 史稱“漢高祖”。

作了皇帝的劉邦曾經與部下文臣武將討論, 為何自己能戰勝項羽奪取天下。 大家眾說紛紜, 劉邦自己總結說, 張良有謀略之才, 運籌帷幄之能;兵源糧草補給全靠善於管理的蕭何;韓信善於用兵, 戰必勝, 攻必取。

此三人都是當世之人傑, 均能為我所用, 而項羽只有一範增, 還不能信任其才能善以使用, 這才是其失敗的原因。

劉邦得天下, 最重要的就是其能善於使用人才, 所謂人盡其力, 物盡其用, 則天下必歸其所屬, 這也是任何時代的成功者所共同具有的屬性。

然而, 劉邦心中最感謝的卻並非是這群功臣良將。 西元前205年, 乘著項羽帶去齊國平定田榮叛亂, 劉邦與五路諸侯集結了五十六萬軍隊攻下楚國都城。 正在彭城得意洋洋的劉邦被項羽三萬騎兵打的大敗。

五十六萬大軍人數雖多, 但多為步軍, 對戰項羽親率的精銳騎兵, 就像是一群烏合之眾,根本無法抵擋三萬楚軍的猛烈打擊,只能是四散奔逃,沒來得及跑掉的被楚軍殺死超過十萬,還有十多萬人跳進睢水河中,因死傷者眾多,以致睢水河為之堵塞。此時劉邦已經是甕中之鼈,只待成為項羽的俘虜,正在絕望時,正巧吹起一陣強風,強風帶起飛沙走石令楚軍陷入混亂,劉邦乘機才得以帶著十幾人逃脫。

古人都是特別相信天意的,項羽將其失敗歸於天意,其實劉邦最後能成功,也得感謝天意。《大風歌》是漢高祖晚年的詩作,“大風起兮雲飛揚”,詩中所感慨的應該就是這陣令其起死回生的大風吧。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大概也是這個意思。成敗得失的關鍵所在,它即需要善於把握時機、審時度勢、順勢而為;更需要善於識人、用人。除此之外,也許還得有幾分玄妙的天意相助吧。能夠成為帝會王,必須是天命所歸,只有擁有它,天下之人,才會對其頂禮膜拜。所以,才會有詩講道,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仍舊在,幾度夕陽紅。

就像是一群烏合之眾,根本無法抵擋三萬楚軍的猛烈打擊,只能是四散奔逃,沒來得及跑掉的被楚軍殺死超過十萬,還有十多萬人跳進睢水河中,因死傷者眾多,以致睢水河為之堵塞。此時劉邦已經是甕中之鼈,只待成為項羽的俘虜,正在絕望時,正巧吹起一陣強風,強風帶起飛沙走石令楚軍陷入混亂,劉邦乘機才得以帶著十幾人逃脫。

古人都是特別相信天意的,項羽將其失敗歸於天意,其實劉邦最後能成功,也得感謝天意。《大風歌》是漢高祖晚年的詩作,“大風起兮雲飛揚”,詩中所感慨的應該就是這陣令其起死回生的大風吧。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大概也是這個意思。成敗得失的關鍵所在,它即需要善於把握時機、審時度勢、順勢而為;更需要善於識人、用人。除此之外,也許還得有幾分玄妙的天意相助吧。能夠成為帝會王,必須是天命所歸,只有擁有它,天下之人,才會對其頂禮膜拜。所以,才會有詩講道,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仍舊在,幾度夕陽紅。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