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共用汽車的“路障”要靠創新移除

共用汽車發展迎來政策利好!日前, 交通運輸部發佈了《關於促進汽車租賃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 明確鼓勵共用汽車分時租賃模式。 徵求意見稿還表示, 符合條件的車輛變更登記即可從事共用, 這意味著私家車也可參與共用;鼓勵人流密集區域的公共停車場為分時租賃車輛停放提供便利。

政策的出臺不啻為一個進步, 尤其是其中的准入方式和鼓勵政策, 對共用汽車的發展至關重要。 共用汽車也將真正實現共用經濟的精髓——有效利用了社會閒置資源來提供服務、滿足需求。

不過, 政策的出臺還無法徹底打消人們的疑慮, 共用汽車的普及還有很多坎要過, 比如:共用單車常常遭人惡意損毀甚至偷盜, 共用汽車若遭遇同樣命運, 成本將更高, 將極大影響人們的參與熱情;共用汽車使用過程中不可避免會發生更多的問題, 小到不愛惜車內衛生、亂停亂放, 大到放縱駕駛、影響安全。

著眼於現狀, 確實很容易對共用汽車的前景感到悲觀, 但辯證地看, 就未必如此了。 縱觀人類出行史, 就是一部新的交通工具不斷出現、新問題隨之產生、問題再隨之逐步解決的過程, 汽車、火車都有過飽受非議的階段, 時至今日人們的生活已經離不開它們。

首先, 共用汽車能夠解決人們的需求痛點, 對改善城市交通擁堵、改變公眾出行方式有利,

這些貢獻是共用汽車的發展難以阻擋的堅實基礎。 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聯合共用汽車企業日前發佈的《中國一線城市共用汽車出行分析報告》顯示:目前北京每輛共用汽車平均每天的使用頻次達到了5.1次, 平均每次行駛距離為20公里, 是普通私家車的4倍以上。 這組資料充分表明了共用汽車的價值。

新的服務模式會帶來新問題, 也會倒逼科技創新和服務創新以解決問題。 比如, GPS的精確度和耗能要求原本不需那麼高, 但應用在共用單車上後, 將倒逼精度更高、耗電更低的GPS出現;電子圍欄技術因為無人機的黑飛問題, 實現了從有形監測到無形監測的飛躍。

亂停亂放、違規騎行是共用單車最受詬病的問題,

有了電子圍欄技術和高精度低耗電GPS的幫助, 在技術上“揪出”違規者就將不成問題;這時候再提升一下管理手段, 比如深圳最近出臺新規, 自下月起騎行共用單車三次違規或以上將會被停用半年, 相信違規問題將得到很好的解決。 因此, 我們有理由相信, 共用汽車也會催生與之相匹配的技術進步和管理創新。

資本的力量同樣不可忽視。 當年, 互聯網打車剛剛興起、人們對這一新生事物還頗感陌生, 資本開始大撒金錢, 在車主和乘客兩端提供高額補貼, 推動了這一市場迅速壯大;騎行共用單車發生了意外怎麼辦?現在保險業已經介入, 開發出了共用單車意外險, 保障3個月僅需十幾元。 只要商業模式有前途,

資本就會在利益的驅使下充分參與, 為解決問題共同出力。

其實, 發展共用汽車, 現在欠缺的不是需求, 不是政策的支持, 而是有影響力的平臺, 缺的是類似像滴滴、摩拜這樣的巨頭, 能夠在整合行業標準、加強政企溝通上發揮引領作用。 但眼下也為巨頭崛起打開了時間窗, 按照互聯網行業的發展規律, 這個市場一定會誕生獨角獸企業, 就看誰能搶得先機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