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野史中關羽是怎麼死的?真的是太恐怖了!

關羽以死來成就自己的理想, 而劉備、曹操、孫權也都得到了各自想得到的。 所以, 關羽之死稱得上是皆大歡喜, 四方多贏。 關羽死後不久曹操也去世, 於是曹丕、劉備、孫權紛紛稱帝。

從小看三國, 看到關羽之死的時候, 總是覺得有些蹊蹺。 北有曹操, 東有孫權, 關羽孤軍北上, 身後沒有任何支援, 不是找死是什麼?就算關羽看不明白, 劉備看不明白, 諸葛亮也看不明白?

後來總算明白, 其實劉備看明白了, 諸葛亮看明白了, 關羽也看明白了, 就連曹操和孫權也都看明白了。 關羽不死, 大家的日子都不安生;關羽死了,

大家都放心了。 所以, 整個《三國演義》, 其實核心就在關羽之死。

所以結論是:關羽死於謀殺。

那麼, 是誰謀殺了關羽?

為什麼關羽必死

首先說說為什麼關羽必死?這不妨從荀彧之死說起。

荀彧是最早跟隨曹操的謀士, 在曹操謀士中排名僅次於郭嘉, 對曹操忠心耿耿,

立下許多功勞, 曹操對他非常尊重。 荀彧家族“四世三公”, 家族地位遠遠高於曹操, 因此荀彧對於曹操的貢獻還包括荀家江湖地位給曹操帶來的好處。

可是, 荀彧這個人幫曹操的目的, 是助其匡扶漢室。 到後來曹操封魏王加九錫, 荀彧發現他有篡奪漢朝的野心, 於是站出來反對曹操, 結果曹操大怒, 賜了一杯毒藥, 害死了荀彧。

為什麼先說荀彧?因為關羽和荀彧是一類人。

關羽這人, 沒事喜歡讀《春秋》, 講大義。 他追隨劉備固然有兄弟義氣的成分, 但最根本的, 還是希望能匡扶漢室, 留名千古。

有一點很能說明問題, 那就是關羽被曹操俘獲後, 曹操封他為“漢壽亭侯”。 名義上是漢獻帝所封, 實際上是曹操封的。 對於這個封號,

關羽十分看重, 畢竟這在名義上是漢朝所封, 自己從此算是漢朝的官員了。

後來離開了曹操, 按理說關羽就應該避免再提這個“漢壽亭侯”, 以免刺激大哥劉備。 因為在劉備眼裡, 這就是曹操封的。 可是, 關羽依然高調自稱“漢壽亭侯”, 大旗上繡著“漢壽亭侯關”。 在他看來這是榮譽, 可是大哥眼裡這是曹操給的糖塊。 華容道關羽私放曹操後, 其實劉備心中就有點涼了, 看來這個老弟有點靠不住啊。

關羽為什麼私放曹操?有意氣的成分, 可是還有更深的考慮:假如劉備殺了曹操, 那麼劉備很可能就會是下一個曹操。

諸葛亮料到了關羽會放曹操, 因為他知道關羽的目標是匡扶漢室。 為什麼料到了還要讓他守最後一關?因為他知道三足鼎立才是最好的結果。

魏蜀吳三家頭痛

到劉備取了西川, 諸葛亮法正等一班兄弟極力勸說劉備稱帝, 可劉備拒絕了, 先自封了漢中王。 為什麼?因為關羽這時在荊州呢, 自己要是稱帝, 等於是逼關羽投降曹操。

可就是自封漢中王這件事, 關羽心中也很不滿:沒經過漢獻帝批准,

這就是僭越啊。 所以, 劉備封關羽為五虎上將之首, 關羽不肯受命。

《三國演義》其實寫得很是傳神, 當費詩帶著劉備的任命書來到荊州的時候, 關羽直截了當地問:“漢中王封我何爵?”語氣中明顯帶著不滿和不屑, 因為他知道, 作為王, 劉備是沒有資格封爵的。 之後聽說自己被封為五虎上將之首, 大怒。

關羽的反應很不正常啊,沒感覺到嗎?雖然最後關羽勉強接受了封號,其不滿已經昭然若揭。

費詩一定把關羽的反應原原本本告訴了劉備和諸葛亮。對於劉備來說,這時候很難做。讓關羽進四川吧,那今後一定鬧翻,關羽恐怕就是荀彧的下場,自己則落下過河拆橋的惡名;讓關羽繼續鎮守荊州吧,保不定什麼時候就投降了曹操。怎麼辦呢?

這時的孫權也很撓頭,因為關羽佔據荊州,隨時可以順流而下,攻打吳國。曹操也很頭疼,因為荊州為戰略要衝,隨時能夠北上中原,攻擊許昌。

所以到了這個時候,關羽就成了魏蜀吳三家共同頭痛的一個人物了。

但是,關羽本人也很頭痛。跟著劉備幹吧,那就是漢賊;投降曹操吧,恐怕也是漢賊;投降孫權吧,那也是漢賊。自立為王吧,那還是漢賊。怎麼辦呢?最不想當的就是漢賊,可是條條道路都寫著漢賊兩個大字。

腹背受敵劉備不救

曹操想了個壞主意,派人去躥嗦孫權出兵攻打荊州。孫權不是傻瓜,他也知道關羽不好對付,所以回信給曹操,建議還是曹操去打荊州。結果,曹操和孫權都不打,但是暗中都在做準備。

說起來,諸葛亮最壞。他讓劉備拜關羽為前將軍,起兵取襄陽。

關羽不是傻瓜,他知道起兵取襄陽就等於攻打曹操,而身後是孫權在虎視眈眈。問題是,前有曹操後有孫權的情況下,大哥劉備竟然沒有派幾個兄弟來撐場子。以一己之力對付曹操和孫權,行嗎?

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假裝有條件也要上。

在北伐之前,關羽其實做好了兩手準備。好的一手是一路順利剿滅曹操,然後扶持漢室一統天下;壞的一手是戰敗而死。這兩種結果都不是漢賊,所以,關羽欣然北上。

劉備、曹操、孫權其實都懷有同樣的期望:關羽千萬別取勝啊。

關羽出兵取樊城,隨後水淹三軍,擒于禁斬龐德,威震天下。曹操是嚇壞了,甚至準備遷都。可是司馬懿看得清楚,他知道在魏蜀吳三家都不希望關羽走得太遠的情況下,他一定走不遠。

孫權行動了,呂蒙白衣入荊州,襲取了荊州。試想,如果此前諸葛亮派趙雲來守荊州,十個呂蒙來也是白給。

前方,強弩之末的關羽終於被徐晃擊敗,於是退守麥城。這時,廖化前往上庸求援,上庸守將是誰?劉備的乾兒子劉封。劉封竟然拒絕救關羽,這就讓人看不明白了。如果沒有劉備或者諸葛亮的明示或者暗示,他敢不救關羽?

就這樣,正面曹操,背面孫權,再加上劉備不救,關羽縱有三頭六臂也不能不敗了。

終於,關羽被吳國所擒。到了這個時候,關羽是決定要死的。最終被殺,也算是求仁得仁。

關羽之死,“皆大歡喜”

關羽以死來成就自己的理想,而劉備曹操孫權也都得到了各自想得到的。所以,關羽之死稱得上是皆大歡喜,四方多贏。關羽死後不久曹操也去世,於是曹丕、劉備、孫權紛紛稱帝。

關羽死後,劉備殺了劉封,算是做個姿態,而劉封無疑是作了替罪羊。但是很顯然地劉備有些良心發現,深感對不住關羽,於是出兵吳國為關羽報仇。在關羽這件事上,劉備對諸葛亮恐怕有些不滿,所以諸葛亮上表勸他不要伐吳的時候,劉備“擲表於地”斷然拒絕,這樣的事情在從前是沒有過的。也正因為對諸葛亮不滿,劉備伐吳竟然不帶諸葛亮玩,明顯的是不信任。

當然,一切歷史都無從印證,只有利害關係歷歷在目。羅貫中則早已經看透了一切,該埋的伏筆都埋下了,只看我們能不能領悟。

到此,結論昭然若揭:諸葛亮謀殺了關羽,劉備、曹操、孫權都是幫兇。整個三國期間,他們共謀作的唯一一件事情就是謀殺了關羽。也許正因為如此,關羽最高潔,所以唯有關羽,被後人視作聖人。

關羽的反應很不正常啊,沒感覺到嗎?雖然最後關羽勉強接受了封號,其不滿已經昭然若揭。

費詩一定把關羽的反應原原本本告訴了劉備和諸葛亮。對於劉備來說,這時候很難做。讓關羽進四川吧,那今後一定鬧翻,關羽恐怕就是荀彧的下場,自己則落下過河拆橋的惡名;讓關羽繼續鎮守荊州吧,保不定什麼時候就投降了曹操。怎麼辦呢?

這時的孫權也很撓頭,因為關羽佔據荊州,隨時可以順流而下,攻打吳國。曹操也很頭疼,因為荊州為戰略要衝,隨時能夠北上中原,攻擊許昌。

所以到了這個時候,關羽就成了魏蜀吳三家共同頭痛的一個人物了。

但是,關羽本人也很頭痛。跟著劉備幹吧,那就是漢賊;投降曹操吧,恐怕也是漢賊;投降孫權吧,那也是漢賊。自立為王吧,那還是漢賊。怎麼辦呢?最不想當的就是漢賊,可是條條道路都寫著漢賊兩個大字。

腹背受敵劉備不救

曹操想了個壞主意,派人去躥嗦孫權出兵攻打荊州。孫權不是傻瓜,他也知道關羽不好對付,所以回信給曹操,建議還是曹操去打荊州。結果,曹操和孫權都不打,但是暗中都在做準備。

說起來,諸葛亮最壞。他讓劉備拜關羽為前將軍,起兵取襄陽。

關羽不是傻瓜,他知道起兵取襄陽就等於攻打曹操,而身後是孫權在虎視眈眈。問題是,前有曹操後有孫權的情況下,大哥劉備竟然沒有派幾個兄弟來撐場子。以一己之力對付曹操和孫權,行嗎?

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假裝有條件也要上。

在北伐之前,關羽其實做好了兩手準備。好的一手是一路順利剿滅曹操,然後扶持漢室一統天下;壞的一手是戰敗而死。這兩種結果都不是漢賊,所以,關羽欣然北上。

劉備、曹操、孫權其實都懷有同樣的期望:關羽千萬別取勝啊。

關羽出兵取樊城,隨後水淹三軍,擒于禁斬龐德,威震天下。曹操是嚇壞了,甚至準備遷都。可是司馬懿看得清楚,他知道在魏蜀吳三家都不希望關羽走得太遠的情況下,他一定走不遠。

孫權行動了,呂蒙白衣入荊州,襲取了荊州。試想,如果此前諸葛亮派趙雲來守荊州,十個呂蒙來也是白給。

前方,強弩之末的關羽終於被徐晃擊敗,於是退守麥城。這時,廖化前往上庸求援,上庸守將是誰?劉備的乾兒子劉封。劉封竟然拒絕救關羽,這就讓人看不明白了。如果沒有劉備或者諸葛亮的明示或者暗示,他敢不救關羽?

就這樣,正面曹操,背面孫權,再加上劉備不救,關羽縱有三頭六臂也不能不敗了。

終於,關羽被吳國所擒。到了這個時候,關羽是決定要死的。最終被殺,也算是求仁得仁。

關羽之死,“皆大歡喜”

關羽以死來成就自己的理想,而劉備曹操孫權也都得到了各自想得到的。所以,關羽之死稱得上是皆大歡喜,四方多贏。關羽死後不久曹操也去世,於是曹丕、劉備、孫權紛紛稱帝。

關羽死後,劉備殺了劉封,算是做個姿態,而劉封無疑是作了替罪羊。但是很顯然地劉備有些良心發現,深感對不住關羽,於是出兵吳國為關羽報仇。在關羽這件事上,劉備對諸葛亮恐怕有些不滿,所以諸葛亮上表勸他不要伐吳的時候,劉備“擲表於地”斷然拒絕,這樣的事情在從前是沒有過的。也正因為對諸葛亮不滿,劉備伐吳竟然不帶諸葛亮玩,明顯的是不信任。

當然,一切歷史都無從印證,只有利害關係歷歷在目。羅貫中則早已經看透了一切,該埋的伏筆都埋下了,只看我們能不能領悟。

到此,結論昭然若揭:諸葛亮謀殺了關羽,劉備、曹操、孫權都是幫兇。整個三國期間,他們共謀作的唯一一件事情就是謀殺了關羽。也許正因為如此,關羽最高潔,所以唯有關羽,被後人視作聖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