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撕書不該是畢業的慶典

原標題:撕書不該是畢業的慶典

十七八歲的高三學生, 更多的是以自我為中心, 往往只圖自己一時痛快;能考慮到保潔阿姨的辛苦, 並發自內心致歉, 這名女生的推己及人之心值得讚賞。 我相信, 在寫這封致歉信時, 她的心中也充滿了無奈——即便她不認可撕書的行為, 也無力阻止同窗們的瘋狂宣洩。

撕書這事兒在好多年前就有了, 近年來更是成為不少高中畢業班的保留節目, 美其名曰“撕書節”。 可為什麼這種粗暴對待書本、知識、財物的行為, 沒有得到校方阻止, 反而蔚然成風呢?因為很多教育工作者也知道,

即將面臨高考、告別中學的學生, 需要特殊的紀念儀式和宣洩活動。 “撕書節”宣告了學生們對應試教育的反感與不滿, 是高中生對畢業活動的“私人定制”, 是“我的青春我做主”的個性張揚。

撕書雖有其原由, 不代表就是一種值得宣導的方式。 高考這一關確實很艱難, 但在漫長的人生中, 我們還會遇到很多更難過的坎兒、更艱巨的考驗, 它們哪一個都不比高考輕鬆。 比如今後在工作中受委屈了, 能把跟客戶的合同撕了嗎?能把老闆打一頓嗎?如果說迷戀這種暴力帶來的快感, 只能通過這種方式減壓, 那麼就很不利於今後的人生成長。

對於教育工作者來說, 一定要設法終結“撕書節”這種糟粕的畢業文化。 但是, 簡單的禁令很可能無效(過去也有地方教育部門頒佈過“撕書禁令”),

必須為學生們安排更好的“畢業禮”, 給學生們一個機會來回顧、總結, 去憧憬、祝福, 以“畢業禮”替代“撕書節”。 現如今, 很多學校不是沒有畢業典禮, 但往往著眼於宏觀視角, 重複著校領導講話和表彰優秀畢業生的機械流程, 大多數畢業生覺得事不關己, 學生的情感需求在“傳統畢業儀式”中無法得到滿足。

在這一點上, 我們不妨學習一些世界名校的做法, 在“畢業禮”中多尊重個性, 體現學生價值, 不讓學生淪為配角。 比如可以舉辦一場舞會或校園遊園活動, 邀請知名校友與學生談心, 給更多學生發表畢業感言的機會, 讓各班組織一次特色班級活動等等。 只有用創新的畢業儀式與獨具魅力的校園文化,

讓學生的畢業需求得到滿足, 畢業情感得到釋放, 學生們才不必在“撕書節”中感受畢業的滋味。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