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清朝廢除嫡長子繼承制,為何沒有皇子敢造反呢?

嫡長子繼承制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項原則, 在中國歷史上從西周開始, 一直實行的就是這種制度。 繼承皇位的人必須是皇后生的長子, 不管他能力如何, 為人道德如何還是身體如何必須得是他。 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防止皇室兄弟爭權相害, 維持皇室穩定。 到了明朝皇位的嫡長子繼承制, 已是成熟的繼承制度。 而清朝入主中原, 卻廢除了這一制度。 清朝廢除嫡長子繼承制又是怎樣選太子的呢?為什麼近300年的清朝就沒有一個皇子造反的呢?

清朝疆域

嫡長子繼承制是從周朝開始的, 主要為漢族皇帝沿用。 金元清三朝作為少數民族政權, 並未嚴格執行該制度。 清朝皇位繼承制度中選立儲君的標準分別有兩個階段, 從汗位推選制到嫡長子皇位繼承制, 又到秘密建儲制。 清宗室一開始實行汗位推選繼承制, 太宗、世祖和聖祖都是由皇室貴族推選的。

到了康熙帝想效法漢族歷代做法, 開始立嫡長子允礽為皇太子, 後來發現他不理想, 又把他給廢了。 後來是皇四子胤禛爭到了皇位。 而清朝道光皇帝是唯一一位以嫡長子身份即位的皇帝。

太和殿

清朝最大的進步實際是廢除了嫡長子繼承制,

這即是清朝少昏庸君主的關鍵原因。 繼任者雍正更是實行了“秘密建儲”制度, 也就使其皇子們無時無刻都在競爭。 清朝立儲以賢不以長, 從眾皇子中擇賢而立, 矬子裡拔大個, 避免了讓資質太過平庸之輩登上帝位;還有清代對皇子教育刻苦, 淩晨四更天尚未明, 百姓孩子尚在熟睡之時, 就要起床苦讀, 勤能補拙, 總是有所進步的。

雍正

歷史上皇帝選繼承人都很血腥。 唐朝李淵兒子被殺, 自己被廢黜;宋朝趙匡胤皇位被弟弟宋太宗奪得。 在權力爭奪面前, 父子反目兄弟相殘。 而清朝不是嫡長子繼承制, 卻沒有一個皇子造反的。 康熙晚年九子奪嫡, 也都是在政治上相互廝殺, 皇位爭奪卻沒能發動軍事政變。

原來滿清是封建帝王制是兵政一體的, 除了要鎮守邊疆的番王可以有甲兵和封地。 不過康熙年輕時已經平了三番、雍正時代鎮守邊疆的守兵都是兵部直屬的。 其它的只能有大戰事時皇子才能有兵, 所以八爺党雖是親王但是沒權利調動兵士、也沒有自己的封地來養兵,

只能慘澹收場了。

午門

清代爵級森嚴“錫爵之本意, 酬庸為上, 展親次之, 故有皇子而反封貝勒、貝子、公者”。 清代在皇子分封上, 吸取了明代的教訓, 除了不濫施封爵外, 還嚴格規定按授封等第賜予莊園田土, 其土地均從內務府經營的皇莊中撥給;又規定諸王公均“不錫土”, “不臨民”,“不加郡國”,府邸均建于京師,“無故出京師六十裡罪與百官同”。皇子到了成婚年齡,還必須要搬出皇宮(分府)。分府後,其居室服用、設官、俸祿給養,均按爵位高低撥給。府中只留必要的守備,並無官兵。

正是由於皇帝的嚴厲果斷,使諸子諸孫十分注意約束自身的行為,防止觸犯禁例。乾隆四十五年,山旭巡撫喀甯阿在向六阿哥永瑢及綿恩呈遞請安片子時,“送魚數尾”。綿恩等懼不敢受,將其事奏報給皇帝,得到乾隆的褒獎,喀甯阿則受到傳諭申斥。

“不臨民”,“不加郡國”,府邸均建于京師,“無故出京師六十裡罪與百官同”。皇子到了成婚年齡,還必須要搬出皇宮(分府)。分府後,其居室服用、設官、俸祿給養,均按爵位高低撥給。府中只留必要的守備,並無官兵。

正是由於皇帝的嚴厲果斷,使諸子諸孫十分注意約束自身的行為,防止觸犯禁例。乾隆四十五年,山旭巡撫喀甯阿在向六阿哥永瑢及綿恩呈遞請安片子時,“送魚數尾”。綿恩等懼不敢受,將其事奏報給皇帝,得到乾隆的褒獎,喀甯阿則受到傳諭申斥。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