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了不起的手藝人:刻在鼎上的記憶之周武王的革命經驗(圖)

作者:楊鵬

中國古老的文字是刻在龜甲獸骨上的, 是刻在青銅器上的, 青銅器尤其以鼎居多, 傳說大禹平定九州, 鑄造了九鼎。 鼎上的銘文給現在的研究者以豐富的史料, 得以讓我們穿越好幾千年, 去觸摸那個時代。 鼎是我們古老的手藝人製作的, 無疑, 是他們將那時候的思想熔鑄造到了青銅器上, 肉身難駐, 器物比人的生命更長久, 我們從發掘出土的鼎之銘文中, 可以窺見那段風雲激蕩的歷史, 也不得不在內心感歎, 那些將記憶留存的古老手藝人。 今天刀客江湖給大家推薦的是:《楊鵬評點史記人物:影響三千年 周武王的革命經驗》。

周武王塑造了中國革命的Memes

周武王的名字叫姬發, 他大約生活在西元前1087年到西元前1043年。

中國史學界有一個提法叫做“湯武革命”, “湯”就是商湯, 他推翻夏朝建立商朝;“武”就是周武王, 他推翻商朝建立周朝。 “革命”就是“變革天命”, 改朝換代。 周文王、周武王、周公, 這父子三人有一些共同特徵:他們都有強大的使命感、強烈的憂患意識, 小心翼翼、深謀遠慮, 但是在行動的時候, 則非常堅決果斷, 出手淩厲。 這父子三人都是偉大人物, 在中國歷史上很少見, 看來周文王的家庭教育很成功。

建立周朝以後, 周武王勤於政務、積勞成疾, 當政四年去世, 也有資料說是當政一年去世, 夏商周斷代工程的專家認為是四年。

周武王當政時間雖然不長, 但是卻非常深刻地塑造了中國歷史上的革命模型, 或者說, 他塑造了中國革命的Memes, 他的革命方式對後世中國影響深遠。

周武王是一個成功的革命者, 他革除了商王朝的“天命”, 同時也是一個成功的治國者, 他建立的周王朝延續近800年時間, 是中國歷史上壽命最長的一個王朝, 也是對中國歷史影響最為深遠的一個王朝。

周武王治國的時間短, 我們本課主要講他的革命模型、革命經驗, 或者說革命心理學。 周朝的治國智慧, 下節課講周公的時候再分析。

面對商王朝“君權天授”的合法性, 周武王需要去重新構建自己的合法性敘事。

周武王塑造的革命模型, 周武王的革命經驗我總結為四點,

一是合法性的突破, 天命革命;二是民心的神聖性, 民心天授;三是堅守對盟友的承諾;四是捨生忘死的戰鬥。 下面我會逐一解釋。

從宗教行為開啟反叛行動

任何一個王朝, 為了鞏固自己的政權, 都會強化一套合法性敘事。 所謂合法性敘事就是說, 我們當政是合理的、是必然的, 讓百姓從心裡面自動認可和跟從。 因為一個統治不能靠鎮壓維持, 而是要靠百姓發自內心的認同和追隨。 要做到這一點, 一套合理的、合法性敘事非常重要。

商朝的合法性敘事, 是“君權天授”。 商紂王說:“我生不有命在天乎!”在這種宗教、政治、文化敘事的精神氛圍中, 你以下犯上, 冒犯商王就是挑戰上天, 就失去了合法性依託, 也就容易失去精神凝聚力,

跟從你的人就少了, 這是一個軟實力問題。

周是小國, 商是大國, 小打大國, 小部族打大部族, 舉兵造反, 這是高風險的事, 必須要加強內部凝聚力。 而要加強內部凝聚力, 就必須有新的合法性敘事。 周武王要造反, 就必須面對商紂時期的“君權天授”的宗教、政治、文化敘事。

周武王深知個中奧妙, 他是一個凝聚力的高手。 周武王的合法性突破主要表現在三點:一是開籍田祭上帝;二是促使商朝祭司歸順周;三是民心天授的理論創造。

《清華簡》上說:“昔周武王監觀商王之不恭上帝, 禋祀不寅, 乃作帝籍, 以登祀上帝天神。 ”過去周武王監測觀察商紂王不恭敬上帝, “禋祀”是專門祭祀上帝的儀式, “寅”就是敬重, 商王祭祀上帝的時候不敬重,

“乃作帝籍”周武王就作帝籍, 每年豐收季節去祭祀上帝。 “帝籍”是什麼意思?“帝籍”就是指這塊田地裡的產出, 是專用於祭祀上帝的。 周武王親自開籍田, 下田勞動, 用籍田的產出來祭祀上帝, 這是天子的宗教規格, 天子的權力。 周武王的公開反叛, 是從宗教行動開啟的。 他說商紂王“不恭上帝”, 我“恭敬上帝”, 商紂王不配做天子, 上帝與我同在。

策動商朝的祭司叛逃歸周

開籍田祭祀上帝, 這是周武王公開反叛的開始。 但僅這樣不夠, 這僅是個人行為。 第二件事, 商王朝的祭司、商紂王朝廷的宗教人士叛逃到周, 這非常重要。 《史記》記載:“太師疵、少師強抱其樂器而奔周。 於是武王遍告諸侯曰:‘殷有重罪, 不可以不畢伐’。 ” 太師是商朝宗教事務的最高負責人, 相當於祭司,少師也是祭司。因為商紂王不重視上帝祭祀,商王朝廷的祭司非常不滿意。周武王很重視上帝祭祀,這樣, 太師疵和少師強就抱著他們的宗教樂器從商王朝廷叛逃,歸順了周國。這事關重大。上帝的祭司帶著祭祀法器叛逃周國,這是商紂王在軟實力戰略上的重大失敗。

我想這不是偶然事件,可能與薑子牙等人在商紂王朝廷裡所做的間諜工作密切相關。這個重大的叛逃事件一發生,於是武王就遍告諸侯說:殷商有重罪,不可以不去討伐。

為什麼商朝的祭司太師疵、少師強投奔了周朝以後,周武王就馬上決定起兵?他開籍田祭祀上帝,同時商朝的上帝祭司叛逃到了周,這標誌著天命所歸。這意味著他已經完成了合法性的突破,構建起了自己的合法性敘事。

諸侯會盟津

《史記·周本紀》記載:是時,諸侯不期而會盟津者八百諸侯。諸侯皆曰:“紂可伐矣。”武王曰:“女未知天命,未可也。”乃還師歸。

大約在西元前1068年,周武王在盟津檢閱軍隊。《史記》記載:諸侯不期而會盟津者八百諸侯。諸侯皆曰:“紂可伐矣。”武王曰:“女未知天命,未可也。”乃還師歸。

沒有約好期限,但八百多諸侯都到盟津來參加軍事檢閱,這些諸侯都願意聽從周武王。諸侯都說:我們可以討伐商紂王了!但是武王說,你們都還不知道天命,現在還不是時候。他說的天命是什麼呢?為什麼軍隊都聚集了,諸侯們都支持,他還是回去了呢?是因為天命還不明朗。但是當商朝的祭司歸順周以後,武王馬上遍告諸侯說:“殷有重罪,不可以不畢伐。”商朝祭司帶著法器逃往周,說明商紂王眾叛親離,祭祀上帝的祭司都不願意跟他在一起了。祭司歸周,這是天命歸周的重要標誌。

《左傳》上說:“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就是說治理一個國家最重要的是兩點:一是祭祀,二是軍事活動。春秋以前,在整個周文化還有商文化的背景中,國家政權跟這兩件事最有關聯。祭祀問題關乎合法性,關乎凝聚人心和精神認同。“戎”是硬實力,“祭祀”是軟實力。對武王來說,必須是合法性的軟實力和軍事的硬實力結合,才能夠去行動,可見他是非常深謀遠慮的人。

以上帝和父親的名義凝聚諸侯

天亡簋及其銘文

天亡簋,清道光年間出土於陝西郿縣。器內底鑄銘文8行78字,記錄了周武王和諸侯一塊祭祀上帝的過程。

這個青銅器叫大豐簋,又叫天亡簋,這是目前發現的西周最古老的青銅器,上面寫著“衣祀于王不先顯考”、“文王事喜上帝”,講的是周武王約著諸侯一塊兒祭祀上帝的過程,不過是以文王來配祭上帝。這個青銅器,專家多認同是周武王時候的,對具體是滅商之前還是滅商之後存有爭議。我個人認為是滅商之前的。這是周武王滅商之前所做的一次宗教動員行動。祭祀上帝,配祭文王,周武王不是以自己的名義發動進攻,他是以父親文王的名義去進攻的。周武王稱自己為太子,以兒子的身份奉行父親的遺志,因為周文王威望非常高,所以周武王打著周文王的旗號,做了一個周文王的神牌放在軍隊裡,來動員和組織進攻。周武王非常懂得以上帝的名義、以自己父親的名義凝聚各諸侯王,進行滅商的戰爭動員。

開創“民心天授”理論激勵民眾參與

有了宗教上的合法性,有了軍事聯盟的實力,那麼如何進一步動員民眾參與呢?在這個問題上,周武王有思想上的歷史性突破,他說出了民心天授的理論。

《尚書·泰誓》上是這麼記錄的:“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百姓有過,在予一人,今朕必往。”天命是通過誰來表達的?通過人民來看、來聽,民心就等於天命,或者說天命通過民心來表達。這是歷史上第一次把民心提到天命的高位,把民心和天命等同。這讓當時追隨周武王的人,都成了天命的承載者,他們的行為是執行神聖上天的旨意。周武王通過“民心神授”的理論,賦予造反以宗教的神聖性。

一個藩屬國進攻母國,一個小國進攻一個大國,他一定要有超越對方的精神力量。這點是周武王非常重視的,所以他構建了“民心天授”的理論,革命是奉天旨意“恭行天罰”,“天罰”就是上天的懲罰,周武王以及他的盟友們都承載著上天所賦予的懲罰殷商的使命。

造反是以命犯險,心理上要讓追隨自己的人、要讓民眾知道他們的使命感,內心產生正義感和神聖感,所以周武王告訴追隨他的人,“民心即天命”,我們是遵循上天的使命,民眾被賦予了恭行天罰的使命,每個人都成了上天的懲罰使者,這對凝聚士氣、提高民眾參與非常重要。

另外,這麼一個以命相搏的行動,它的動機不能夠僅僅是復仇、懲罰,還應該指向更遙遠的未來,指向一個願景,就是現在說的vision,一個理想圖景。周武王給出的理想圖景是什麼呢?這就是《詩經》裡面講的:“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我們雖然是一個舊的邦國,但是我們的天命是維新世界,創造一個全新的、更美好的世界。

我們可以把周武王的邏輯梳理一下,第一是“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是說天命即民心,民心討厭商紂王,民心不願意追隨商紂王,天命要取消商紂王的統治權,追隨周武王的,大家一起“恭行天罰”,履行上天懲罰殷商的使命。但我們不僅僅是為了懲罰殷商,而是要建立一個更美好的新世界。這是一個天命革命,天命維新,有宗教政治的合法性,有民眾凝聚和參與的激情,而且有一定的軍事實力,還有眾多的盟友,還有“維新世界”的願景。所以周武王很自信,在戰前動員時他說:“受有臣億萬,惟億萬心;予有臣三千,惟一心。”“受”指商紂王,商紂王有億萬之臣,但他們有億萬顆心;我們雖然只有三千人,但是我們是一條心。“商罪貫盈”,就是殷商惡貫滿盈,“天命誅之”,上天命令我們去誅滅它。

他為什麼說“有臣三千”呢?下面我還會解釋。就是說雖然商紂王有眾多的人,但他們離心離德。我們人數雖然很少,但我們同心同德。少量同心同德的人能夠打敗大量離心離德的人。

《美國獨立宣言》(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我們認為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賦予他們若干不可剝奪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

周武王尋求合法性敘事的方式,放到世界範圍內看,能發現同樣的model在其他地方也存在。上面的圖片是美國的獨立宣言,獨立宣言說:“我們認為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賦予他們若干不可讓渡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美國的國父們,把他們脫離英國的反叛行動,歸屬到上帝和上帝之自然法的概念下,也就是“民權神授”,或者說“天授人權”。他們的政治行為也有一層宗教的背景。這與周武王講的“民心天授”有一些類似的地方,都是把自己的行動放在神聖的宗教背景中。

堅守盟友承諾

我們講周武王的革命模型,講了他構建合法性敘事。講了他賦予民心以神聖性,把民心與天命等同,這樣給自己的盟友、給追隨自己去造反的人,一種宗教的神聖感和使命感。下面我們來看第三條,堅守盟友的承諾。

西周利簋,又名“武王征商簋”

器內底鑄銘文4行33字,記載了甲子日清晨武王伐紂這一重大歷史事件。文字如下:武王征商,唯甲子朝,歲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闌師,賜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寶尊彝。

《史記》記載,周武王準備進攻的時候,“遂率戎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人,以東伐紂。”一乘是三人,“三百乘”,就是戰車軍九百來人。“虎賁”就是精銳部隊,或者說是禁衛軍,三千多人。甲士四萬五千人。全部加起來接近五萬人。

《呂氏春秋》上面又講“武王即位,以六師伐殷。六師未至,以銳兵克之牧野”,武王的部隊分為六支, 真正到牧野作戰的時候,大部隊並沒有到,他是用精銳部隊在牧野這個地方戰勝了商軍。什麼叫精銳部隊?就是前面的“戎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大約三千九百人左右。

《尚書》也能夠證明這一點,周武王作戰前動員講話時說:“予有臣三千,惟一心”,就是我們只有三千, 但是我們三千人是一條心。

也就是說牧野之戰,最早投入戰鬥的,周武王的軍隊就三千多人,大部隊沒有進入第一輪作戰,為什麼會發生這種情況?這有一個背景,周武王行軍途中遇上大雨雪,這個時候軍士都建議停止進兵,因為步兵沒辦法在雨雪之中長途行進,但是周武王跟人約了要在甲子日、歲星在頭頂的時候進入戰鬥。他跟誰約了?和商軍裡的盟友,商軍裡面有一些人是準備叛亂的,要跟周武王聯合,他們約好了在甲子日、歲星正好在頭頂上的時刻開戰。這個時間點有占星術的考慮,按照中國古代占星術的考慮,“歲星當空”的時間是有利戰伐的,有助於進攻方。“歲星”就是現在的木星。但是周武王遇上了大雨雪,步兵沒法前進,怎麼辦?周武王仍然堅持急行軍,一定要在甲子日趕到牧野戰場,這樣能往前趕的就是戰車部隊和精銳部隊,步兵是跟不上的。所以雖然周武王的大部隊有將近五萬人,但真正進入一線,按時趕到作戰現場的,就只有三千多人。

丟開大部隊冒著雨雪急行軍抵達前線,這是非常冒險的行為,但周武王兌現了對商軍中盟友的約定。你想想,如果你是商軍中的與周武王結盟的人,你在牧野戰場上和周武王周軍有一個約定,但約定時間到卻沒有看見周軍,心裡會怎麼想?但當你們看到風雪漫天,周武王仍然如約出現在戰場前方、按時抵達,你會怎麼想?是不是鐵了心要跟他並肩作戰?

所以,就出現了《史記》記載的結局:“紂師雖眾,皆無戰之心,心欲武王亟入。”商紂王的軍隊雖然人多,《史記》上說有七十萬人,應該沒有那麼多,還有資料說是十七萬人,不管怎麼說,都多於周武王帶的三千多人,但是他們都不想為商紂王而戰,都希望周武王趕快進軍。所以“紂師皆倒兵以戰,以開武王”。商紂王的軍隊前線叛亂,反戈一擊,迎接周武王。“武王馳之,紂兵皆崩畔紂。”武王的馬車開始往前沖,商紂王的軍隊全部叛亂了,反過去攻打商紂王。商軍大敗。

牧野之戰要圖

《詩經·雅·文王之什·大明》有“時維鷹揚,涼彼武王”句,讚揚周武王在戰場上的勇敢。

周武王在戰鬥現場非常勇敢。他為了能夠承諾對盟友的約定,敢於冒巨大的風險,拋開大部隊按時抵達戰場。抵達戰場,雖然自己僅三千多人,卻敢於向比自己多十幾倍的軍隊展開進攻。結果商軍內部叛亂,商軍大敗。

《詩經》上說,周武王在牧野戰場上,就像雄鷹一樣的飛馳在戰場。

武王的革命經驗總結

武王伐商是人類歷史上以少勝多,以使命感和謀略戰勝強敵的一個典範。我們總結一下周武王的四條革命經驗:第一條是“天命革命”,他給革命賦予了宗教的合法性,賦予了宗教力量和神聖感;第二條就是“民心天授”,他把追隨他革命的每個人,都塑造成天命的承載者,每個人都是天命的執行者,提升了民眾的使命感和神聖感,民眾與他共同承載天命,同心同德;第三條就是堅守盟約,履行約定,哪怕承受巨大的風險;第四條就是舍生戰鬥。大敵當前,舍生戰鬥,一切聽由上天來安排。

周武王我們就講到這兒,周武王以後三千多年,中國經過諸多王朝更替,不斷有革命發生,“二十五史”其實就是二十五次大革命,其革命Memes(模因)都差不多,這個Memes基本上由周武王確定。周武王建國後很短時間內就去世了,把建國的重任留給了他的弟弟周公。周公也是一個了不起的偉人,他不僅穩固了周朝,而且構建了周朝的制度。這深深的影響了中國的制度和文化,一直影響到今天。

相當於祭司,少師也是祭司。因為商紂王不重視上帝祭祀,商王朝廷的祭司非常不滿意。周武王很重視上帝祭祀,這樣, 太師疵和少師強就抱著他們的宗教樂器從商王朝廷叛逃,歸順了周國。這事關重大。上帝的祭司帶著祭祀法器叛逃周國,這是商紂王在軟實力戰略上的重大失敗。

我想這不是偶然事件,可能與薑子牙等人在商紂王朝廷裡所做的間諜工作密切相關。這個重大的叛逃事件一發生,於是武王就遍告諸侯說:殷商有重罪,不可以不去討伐。

為什麼商朝的祭司太師疵、少師強投奔了周朝以後,周武王就馬上決定起兵?他開籍田祭祀上帝,同時商朝的上帝祭司叛逃到了周,這標誌著天命所歸。這意味著他已經完成了合法性的突破,構建起了自己的合法性敘事。

諸侯會盟津

《史記·周本紀》記載:是時,諸侯不期而會盟津者八百諸侯。諸侯皆曰:“紂可伐矣。”武王曰:“女未知天命,未可也。”乃還師歸。

大約在西元前1068年,周武王在盟津檢閱軍隊。《史記》記載:諸侯不期而會盟津者八百諸侯。諸侯皆曰:“紂可伐矣。”武王曰:“女未知天命,未可也。”乃還師歸。

沒有約好期限,但八百多諸侯都到盟津來參加軍事檢閱,這些諸侯都願意聽從周武王。諸侯都說:我們可以討伐商紂王了!但是武王說,你們都還不知道天命,現在還不是時候。他說的天命是什麼呢?為什麼軍隊都聚集了,諸侯們都支持,他還是回去了呢?是因為天命還不明朗。但是當商朝的祭司歸順周以後,武王馬上遍告諸侯說:“殷有重罪,不可以不畢伐。”商朝祭司帶著法器逃往周,說明商紂王眾叛親離,祭祀上帝的祭司都不願意跟他在一起了。祭司歸周,這是天命歸周的重要標誌。

《左傳》上說:“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就是說治理一個國家最重要的是兩點:一是祭祀,二是軍事活動。春秋以前,在整個周文化還有商文化的背景中,國家政權跟這兩件事最有關聯。祭祀問題關乎合法性,關乎凝聚人心和精神認同。“戎”是硬實力,“祭祀”是軟實力。對武王來說,必須是合法性的軟實力和軍事的硬實力結合,才能夠去行動,可見他是非常深謀遠慮的人。

以上帝和父親的名義凝聚諸侯

天亡簋及其銘文

天亡簋,清道光年間出土於陝西郿縣。器內底鑄銘文8行78字,記錄了周武王和諸侯一塊祭祀上帝的過程。

這個青銅器叫大豐簋,又叫天亡簋,這是目前發現的西周最古老的青銅器,上面寫著“衣祀于王不先顯考”、“文王事喜上帝”,講的是周武王約著諸侯一塊兒祭祀上帝的過程,不過是以文王來配祭上帝。這個青銅器,專家多認同是周武王時候的,對具體是滅商之前還是滅商之後存有爭議。我個人認為是滅商之前的。這是周武王滅商之前所做的一次宗教動員行動。祭祀上帝,配祭文王,周武王不是以自己的名義發動進攻,他是以父親文王的名義去進攻的。周武王稱自己為太子,以兒子的身份奉行父親的遺志,因為周文王威望非常高,所以周武王打著周文王的旗號,做了一個周文王的神牌放在軍隊裡,來動員和組織進攻。周武王非常懂得以上帝的名義、以自己父親的名義凝聚各諸侯王,進行滅商的戰爭動員。

開創“民心天授”理論激勵民眾參與

有了宗教上的合法性,有了軍事聯盟的實力,那麼如何進一步動員民眾參與呢?在這個問題上,周武王有思想上的歷史性突破,他說出了民心天授的理論。

《尚書·泰誓》上是這麼記錄的:“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百姓有過,在予一人,今朕必往。”天命是通過誰來表達的?通過人民來看、來聽,民心就等於天命,或者說天命通過民心來表達。這是歷史上第一次把民心提到天命的高位,把民心和天命等同。這讓當時追隨周武王的人,都成了天命的承載者,他們的行為是執行神聖上天的旨意。周武王通過“民心神授”的理論,賦予造反以宗教的神聖性。

一個藩屬國進攻母國,一個小國進攻一個大國,他一定要有超越對方的精神力量。這點是周武王非常重視的,所以他構建了“民心天授”的理論,革命是奉天旨意“恭行天罰”,“天罰”就是上天的懲罰,周武王以及他的盟友們都承載著上天所賦予的懲罰殷商的使命。

造反是以命犯險,心理上要讓追隨自己的人、要讓民眾知道他們的使命感,內心產生正義感和神聖感,所以周武王告訴追隨他的人,“民心即天命”,我們是遵循上天的使命,民眾被賦予了恭行天罰的使命,每個人都成了上天的懲罰使者,這對凝聚士氣、提高民眾參與非常重要。

另外,這麼一個以命相搏的行動,它的動機不能夠僅僅是復仇、懲罰,還應該指向更遙遠的未來,指向一個願景,就是現在說的vision,一個理想圖景。周武王給出的理想圖景是什麼呢?這就是《詩經》裡面講的:“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我們雖然是一個舊的邦國,但是我們的天命是維新世界,創造一個全新的、更美好的世界。

我們可以把周武王的邏輯梳理一下,第一是“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是說天命即民心,民心討厭商紂王,民心不願意追隨商紂王,天命要取消商紂王的統治權,追隨周武王的,大家一起“恭行天罰”,履行上天懲罰殷商的使命。但我們不僅僅是為了懲罰殷商,而是要建立一個更美好的新世界。這是一個天命革命,天命維新,有宗教政治的合法性,有民眾凝聚和參與的激情,而且有一定的軍事實力,還有眾多的盟友,還有“維新世界”的願景。所以周武王很自信,在戰前動員時他說:“受有臣億萬,惟億萬心;予有臣三千,惟一心。”“受”指商紂王,商紂王有億萬之臣,但他們有億萬顆心;我們雖然只有三千人,但是我們是一條心。“商罪貫盈”,就是殷商惡貫滿盈,“天命誅之”,上天命令我們去誅滅它。

他為什麼說“有臣三千”呢?下面我還會解釋。就是說雖然商紂王有眾多的人,但他們離心離德。我們人數雖然很少,但我們同心同德。少量同心同德的人能夠打敗大量離心離德的人。

《美國獨立宣言》(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我們認為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賦予他們若干不可剝奪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

周武王尋求合法性敘事的方式,放到世界範圍內看,能發現同樣的model在其他地方也存在。上面的圖片是美國的獨立宣言,獨立宣言說:“我們認為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賦予他們若干不可讓渡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美國的國父們,把他們脫離英國的反叛行動,歸屬到上帝和上帝之自然法的概念下,也就是“民權神授”,或者說“天授人權”。他們的政治行為也有一層宗教的背景。這與周武王講的“民心天授”有一些類似的地方,都是把自己的行動放在神聖的宗教背景中。

堅守盟友承諾

我們講周武王的革命模型,講了他構建合法性敘事。講了他賦予民心以神聖性,把民心與天命等同,這樣給自己的盟友、給追隨自己去造反的人,一種宗教的神聖感和使命感。下面我們來看第三條,堅守盟友的承諾。

西周利簋,又名“武王征商簋”

器內底鑄銘文4行33字,記載了甲子日清晨武王伐紂這一重大歷史事件。文字如下:武王征商,唯甲子朝,歲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闌師,賜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寶尊彝。

《史記》記載,周武王準備進攻的時候,“遂率戎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人,以東伐紂。”一乘是三人,“三百乘”,就是戰車軍九百來人。“虎賁”就是精銳部隊,或者說是禁衛軍,三千多人。甲士四萬五千人。全部加起來接近五萬人。

《呂氏春秋》上面又講“武王即位,以六師伐殷。六師未至,以銳兵克之牧野”,武王的部隊分為六支, 真正到牧野作戰的時候,大部隊並沒有到,他是用精銳部隊在牧野這個地方戰勝了商軍。什麼叫精銳部隊?就是前面的“戎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大約三千九百人左右。

《尚書》也能夠證明這一點,周武王作戰前動員講話時說:“予有臣三千,惟一心”,就是我們只有三千, 但是我們三千人是一條心。

也就是說牧野之戰,最早投入戰鬥的,周武王的軍隊就三千多人,大部隊沒有進入第一輪作戰,為什麼會發生這種情況?這有一個背景,周武王行軍途中遇上大雨雪,這個時候軍士都建議停止進兵,因為步兵沒辦法在雨雪之中長途行進,但是周武王跟人約了要在甲子日、歲星在頭頂的時候進入戰鬥。他跟誰約了?和商軍裡的盟友,商軍裡面有一些人是準備叛亂的,要跟周武王聯合,他們約好了在甲子日、歲星正好在頭頂上的時刻開戰。這個時間點有占星術的考慮,按照中國古代占星術的考慮,“歲星當空”的時間是有利戰伐的,有助於進攻方。“歲星”就是現在的木星。但是周武王遇上了大雨雪,步兵沒法前進,怎麼辦?周武王仍然堅持急行軍,一定要在甲子日趕到牧野戰場,這樣能往前趕的就是戰車部隊和精銳部隊,步兵是跟不上的。所以雖然周武王的大部隊有將近五萬人,但真正進入一線,按時趕到作戰現場的,就只有三千多人。

丟開大部隊冒著雨雪急行軍抵達前線,這是非常冒險的行為,但周武王兌現了對商軍中盟友的約定。你想想,如果你是商軍中的與周武王結盟的人,你在牧野戰場上和周武王周軍有一個約定,但約定時間到卻沒有看見周軍,心裡會怎麼想?但當你們看到風雪漫天,周武王仍然如約出現在戰場前方、按時抵達,你會怎麼想?是不是鐵了心要跟他並肩作戰?

所以,就出現了《史記》記載的結局:“紂師雖眾,皆無戰之心,心欲武王亟入。”商紂王的軍隊雖然人多,《史記》上說有七十萬人,應該沒有那麼多,還有資料說是十七萬人,不管怎麼說,都多於周武王帶的三千多人,但是他們都不想為商紂王而戰,都希望周武王趕快進軍。所以“紂師皆倒兵以戰,以開武王”。商紂王的軍隊前線叛亂,反戈一擊,迎接周武王。“武王馳之,紂兵皆崩畔紂。”武王的馬車開始往前沖,商紂王的軍隊全部叛亂了,反過去攻打商紂王。商軍大敗。

牧野之戰要圖

《詩經·雅·文王之什·大明》有“時維鷹揚,涼彼武王”句,讚揚周武王在戰場上的勇敢。

周武王在戰鬥現場非常勇敢。他為了能夠承諾對盟友的約定,敢於冒巨大的風險,拋開大部隊按時抵達戰場。抵達戰場,雖然自己僅三千多人,卻敢於向比自己多十幾倍的軍隊展開進攻。結果商軍內部叛亂,商軍大敗。

《詩經》上說,周武王在牧野戰場上,就像雄鷹一樣的飛馳在戰場。

武王的革命經驗總結

武王伐商是人類歷史上以少勝多,以使命感和謀略戰勝強敵的一個典範。我們總結一下周武王的四條革命經驗:第一條是“天命革命”,他給革命賦予了宗教的合法性,賦予了宗教力量和神聖感;第二條就是“民心天授”,他把追隨他革命的每個人,都塑造成天命的承載者,每個人都是天命的執行者,提升了民眾的使命感和神聖感,民眾與他共同承載天命,同心同德;第三條就是堅守盟約,履行約定,哪怕承受巨大的風險;第四條就是舍生戰鬥。大敵當前,舍生戰鬥,一切聽由上天來安排。

周武王我們就講到這兒,周武王以後三千多年,中國經過諸多王朝更替,不斷有革命發生,“二十五史”其實就是二十五次大革命,其革命Memes(模因)都差不多,這個Memes基本上由周武王確定。周武王建國後很短時間內就去世了,把建國的重任留給了他的弟弟周公。周公也是一個了不起的偉人,他不僅穩固了周朝,而且構建了周朝的制度。這深深的影響了中國的制度和文化,一直影響到今天。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