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真正的勝利者:李世民為什麼不清算李建成和李元吉的舊部?

眾所周知, 李世民是通過血腥的“玄武門之變”當上的皇帝。 但與其他“逆取者”相比, 李世民在勝利之後並沒有對李建成和李元吉的舊部展開殘酷清算, 反而將他們都收為己用, 其中很多人都成為貞觀時期的名臣。 那麼李世民為什麼不清算李建成和李元吉的舊部呢?

李世民

一, 李世民的行事風格

李世民一直以來就有招降納叛的習慣, 這也是每次戰爭後李世民的勢力都會增強的重要原因之一, 尉遲敬德、屈突通、程咬金、秦叔寶等很多秦王府的重要成員都曾經是李世民的敵人。 因此將過去的敵人收為己用本就是李世民一貫的行事風格。

二, 局勢不穩定

“玄武門之變”發生的時候距離隋末大亂尚不足五年, 距離南北朝亂世終結也不過三十來年, 因此當時天下還存在各種各樣的不穩定因素, 國力民生也相當薄弱。 如果李世民掀起對李建成和李元吉舊部大規模清算的血雨腥風, 有可能會再次引發天下大亂。

三, 朝廷格局不利

李世民發功“玄武門之變”的主要目標雖然是大哥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 但最後的結果是奪了父親李淵的皇位。 但李淵畢竟是大唐的開國皇帝, 當時在朝廷上的親信還是多數, 而李世民的親信當時是少數。 這種格局對李世民的統治非常不利的。

房玄齡

而將李建成和李元吉的舊部收為己用, 是改變這種對李世民不利的朝廷格局的一種非常有效的方法。 因此在唐太宗登基之後, 不僅原來秦王府、天策府的舊臣開始擔任各種重要職務, 原來太子、齊王的不少舊部也是身居要職。

長孫無忌

四, 嫡系班底的結構影響

由於李世民長年負責外出征戰, 雖然麾下有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以及秦府十八學士等文臣謀士, 但整體上依然是以武將為主體。 但唐太宗登基之後面對的局勢是天下已定, 需要“文治天下”, 以武將為主的秦王府班底不是很適應這種需要。

秦府十八學士

而與李世民相比,李建成自從唐朝建立以來就常年坐鎮後方並參與治國,麾下大多都是文臣。因此唐太宗將太子齊王舊部收為己用,在某種意義上也是兩個集團的“優化組合”。貞觀時期成就最高的原太子舊部大多都是文臣,魏征就是其中的代表。

魏征

五,李建成和李元吉舊部的態度

唐朝的時候社會思想相對開放,忠君意識也沒有那麼強。精英階層更多的是一種“死忠於社稷,不死忠於君主”的想法,魏征的“忠臣良臣論”就是這種觀點的代表。因此李建成、李元吉的舊部並選擇沒有以死殉主,而是觀察李世民的舉動再做決定。

而當李世民決定“天下和解”的時候,這些舊部也主動配合,出來繼續為大唐效力。舊部們良好的配合態度也是李世民可以不清算他們的重要原因。如果魏征等名臣像明朝的方孝孺之流一樣頑固不化,恐怕唐太宗也要像明成祖一樣大開殺戒了。

秦府十八學士

而與李世民相比,李建成自從唐朝建立以來就常年坐鎮後方並參與治國,麾下大多都是文臣。因此唐太宗將太子齊王舊部收為己用,在某種意義上也是兩個集團的“優化組合”。貞觀時期成就最高的原太子舊部大多都是文臣,魏征就是其中的代表。

魏征

五,李建成和李元吉舊部的態度

唐朝的時候社會思想相對開放,忠君意識也沒有那麼強。精英階層更多的是一種“死忠於社稷,不死忠於君主”的想法,魏征的“忠臣良臣論”就是這種觀點的代表。因此李建成、李元吉的舊部並選擇沒有以死殉主,而是觀察李世民的舉動再做決定。

而當李世民決定“天下和解”的時候,這些舊部也主動配合,出來繼續為大唐效力。舊部們良好的配合態度也是李世民可以不清算他們的重要原因。如果魏征等名臣像明朝的方孝孺之流一樣頑固不化,恐怕唐太宗也要像明成祖一樣大開殺戒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