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雙百三同·我在現場】探訪黃蓮鄉蜂蜜發展:釀蜜飄香傳千里 為誰辛苦為誰甜

馮佑容家門口有一片碎石林,這裡安置了十幾個蜂箱

多彩貴州網訊(陳均本網記者李柏杉)6月的黃蓮鄉,氣候溫逸。 湖南洞村村民馮佑容正在做農活,她家門前的石堆上安置了十幾個木桶,一群蜜蜂圍著木桶縈繞,讓我們不敢靠近。

“不用怕,家蜂一般不蟄人的,跟我走。 ”看到我們來了,馮佑容放下手裡的活,迎過來,把我們帶在身後,嫺熟地避開蜜蜂。 我們也順勢跟上,躥進房子裡。 在當地,馮佑容家的土蜂蜜小有名氣,據馮佑容介紹,他們家祖輩就養蜂,有近百年的傳統。

馮佑容向我們展示她的蜂蜜

貧困戶靠養蜂來致富

馮佑容是當地的精准貧困戶。 四年前,馮佑容從綏陽縣改嫁過來不久,丈夫就被查出患上淋巴癌,公公八十多歲又是常年中風,3個兒女當時還在讀書,家裡的重擔全部集中在馮佑容一個身上。 “過去養的蜂不多,前年我們才產了30斤不到的蜂糖,而且多半是自己吃。 特別是我老公病了以後,養蜂基本上就閒置了。 ”

馮佑容告訴我們,實施精准幫扶後,鄉政府和結對幫扶的幹部多次做工作鼓勵她繼續養蜂。 “去年,政府給我發放了部分蜂種,我把蜂箱擴大到28桶,總共收了350斤蜂糖。 ”按當地120元一斤土蜂蜜來算,馮佑容一年光蜂蜜一項就有4.2萬元的收入。 再加上自己50畝方竹筍近2萬元的收入,2016年馮佑容實現了脫貧。

如今,養蜂項目已經成為黃蓮鄉引導當地群眾脫貧致富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黃蓮鄉的道路上行駛,隨處都能看到蜂箱,每個村都有養蜂大戶和能手。 當地幹部通過走訪,摸清養蜂戶的情況,再根據各戶不同的需求開展發放蜂種、提供蜂箱、技術指導等工作。 去年,鄉里為馮佑容解決了特惠貸,5萬元的貸款為馮佑容擴大了養蜂的資金空間。 馮佑容告訴我:“今年,我把蜂箱擴大到56桶,預計蜂蜜產量能達到600斤左右。 ”

馮佑容打開蜂箱,裡面柱狀物體就是蜂巢(拍照時蜜蜂就在我身邊飛舞,這是用生命在採訪的節奏嗎?)

要養蜂先要當好“蜜蜂”

在新莊村,養蜂項目還成了壯大當地村集體經濟的辦法。 新莊村村主任王海燕帶我參觀了他們的集體蜂場。

過去,新莊村是空殼村,為了改變這一狀況,去年當選村主任的王海燕向鄉里提議,由政府出資,村裡出勞力,發展養蜂專案。 這一提議得到鄉里的大力支持,最終出資五萬元,打造了100個蜂箱,村裡請養蜂經驗豐富的群眾幫助打理。

“一個蜂箱,連蜂種和箱子成本在500元左右。 ”說到養蜂,王海燕侃侃而談。 “養蜂看似簡單,但要想有收益,一定要費一番功夫。 ”據王海燕介紹,影響養蜂最大的因素,一個是天氣,另一個就是分桶。 如果晴天多,那就讓蜜蜂自己去採集;遇到颳風下雨,就要做好防護,避免工蜂收到損失。 “工蜂的壽命最多2個月,一個采蜜期過後,就要進行新一輪繁殖,根據新蜂王和繁殖量進行分配,這個套過程我們俗稱分桶。

”王海燕說到:“這段時間最為重要,花的精力也最多,還要注意馬蜂和野蜂的騷擾。 ”在王海燕看來,一個好的養蜂人,首先就要具備蜜蜂的精神和幹勁。

據王海燕介紹,去年政府出資的100桶蜂箱,村裡專門以合作分股的方式請村裡一位元具有豐富經驗的養蜂人來照看。 遇到分蜂、割蜜忙不過來的時候,就以120元一天聘請村裡的貧困戶來幫忙,讓群眾獲利。 即便是這樣打理,去年也損失了近20桶蜂。 功夫不負有心人,蜂蜜剛割完,就被搶購一空,獲利7萬多元,除去分股、人工費用及各項成本,村級帳面上進賬了4萬多元。 “現在我們擺脫了空殼村的稱號,而且今年氣候更好,條件更加成熟,預計收益會更多。 ”

看到村裡的集體蜂場這麼賺錢,當地群眾也躍躍欲試。

目前,新莊村已經有7戶養蜂戶進行大規模養殖,全村40多戶群眾參與到養蜂專案中。 王海燕表示:“另外,根據今年蜜蜂分桶的情況,我準備為當地貧困戶每家分兩桶蜂種,為他們提供一條增收的途徑。 ”

新莊村村集體構建的蜂桶場面壯觀

品質和數量:要考慮自然的承載量

地廣人稀的黃蓮鄉森林覆蓋率達83.9%以上,良好的生態植被為蜜蜂提供了優質的採集環境。 同時,茂密的叢林中還蘊藏了豐富的野生花卉和中草藥資源,使得當地蜂蜜的氨基酸、維生素、微量元素等含量都要高於一般蜂蜜,潤肺降燥的功效也更加顯著。 據工作人員介紹,當地老百姓遇到傷風感冒喉嚨痛等症狀,喝碗蜂蜜水睡一覺,第二天就好了。

“黃蓮的蜂蜜基本上不愁賣,往往是更割出蜜來,第二天就被訂購了。親戚朋友也經常拖我們三五斤地帶回城裡。”據陪同我們的鄉鎮幹部介紹,雖然植被茂密,但高寒的海拔氣候特點,使得黃蓮鄉一年只能割一次蜜,豐產期在每年9-10月左右。

“在外打個一年工,不如在家養點蜂”。雖然幹部鼓勵群眾靠養蜂致富,但在他們心裡卻又有另一種擔心。據不完全統計,黃蓮鄉現有蜂箱4500桶,而鄉域範圍內蜂箱最大承載量不能超過5500桶。也就是說,不管規模怎麼擴大,只有不到1000桶的規模。一方面,大自然只能供應這麼多量,無限擴大只能讓蜜蜂無蜜可采;另一方面,人為擴大就要使蜂蜜品質下降,甚至會出現參假的現象。

“保證蜂蜜的品質是我們的首要任務。”當地幹部表示,他們要“增值業務”,把資源整合起來,引進企業統一管理和深加工,提升現有蜂蜜的附加值。“以這種方式實現當地蜂農的規範化操作,避免損失和浪費。我們還想在電商平臺上做點文章,通過網路認領蜂箱的方式,吸引城裡人到黃蓮來,從而帶動旅遊業的發展。 ”

“黃蓮的蜂蜜基本上不愁賣,往往是更割出蜜來,第二天就被訂購了。親戚朋友也經常拖我們三五斤地帶回城裡。”據陪同我們的鄉鎮幹部介紹,雖然植被茂密,但高寒的海拔氣候特點,使得黃蓮鄉一年只能割一次蜜,豐產期在每年9-10月左右。

“在外打個一年工,不如在家養點蜂”。雖然幹部鼓勵群眾靠養蜂致富,但在他們心裡卻又有另一種擔心。據不完全統計,黃蓮鄉現有蜂箱4500桶,而鄉域範圍內蜂箱最大承載量不能超過5500桶。也就是說,不管規模怎麼擴大,只有不到1000桶的規模。一方面,大自然只能供應這麼多量,無限擴大只能讓蜜蜂無蜜可采;另一方面,人為擴大就要使蜂蜜品質下降,甚至會出現參假的現象。

“保證蜂蜜的品質是我們的首要任務。”當地幹部表示,他們要“增值業務”,把資源整合起來,引進企業統一管理和深加工,提升現有蜂蜜的附加值。“以這種方式實現當地蜂農的規範化操作,避免損失和浪費。我們還想在電商平臺上做點文章,通過網路認領蜂箱的方式,吸引城裡人到黃蓮來,從而帶動旅遊業的發展。 ”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