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營口老地名│奉錦山海關兵備道

奉錦山海關兵備道

作者 李桂椿

清同治五年(1866), 清政府鑒於營口已成為對外開放港口, 也由於遼河航運業日益興旺, 往來船隻繁多,

外事交涉也增多, 然後在營口設置海關。 當時該“道”又兼管兵制。 據《清實錄》記載:同治五年十月十五日(1866年11月21日)“諭內閣, 准裁撤山海關監督, 改設奉天、錦州、山海關等處兵備道……即於營口值班”。 故稱其為“奉錦山海關兵備道”。 遺址位於原營口市第二職業高中, 現得勝市場東側。

奉錦山海關兵備道中的最高官員, 稱為道員, 又為按察使, 俗稱道台。 先後有30人任道台兼山海關監督, 其中正式道台16人, 代理道台14人。 清同治五年(1866)俊達為首任道台。 後來由景福、續昌、廣蔭、希賢、李席珍、梁如浩等任道台。

營口道台衙門管理範圍西起山海關(這裡為錦州地名)東至鴨綠江江口及遼東地區的涉外、厘金事務, 還有對出入港口的商賈進行的稅務徵收事務。

奉錦山海關兵備道內設四房, 當時“房”相當於現在的科、室。 四房分別是文牘房、交涉房、海關房和五城房。 文牘房管理文秘、內部等事務;交涉房管理涉外事務;海關房管理海關、鈔關等事務;五城房則管理金、複、海、蓋等縣及營口的厘金、稅卡事務。

該道又受直隸總督節制, 所以該道同時也兼管營口海防練軍營和營口炮臺, 對軍事防禦工事也嚴加控制。

據《營口縣誌》載:“民國二年初, 設南路觀察使一缺, 駐營口……三年秋間, 裁南路觀察使缺, 改為遼沈道道尹。 ”

如果您對營口的歷史文化感興趣或是手中有相關資料, 歡迎您投稿到營口市史志辦編輯的《營口春秋》期刊, 與我們共同講述營口的歷史故事!

郵箱:yingkouchunqiu@163.com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