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鼓勵孩子,原來是個技術活

認可孩子的獨特性, 給予孩子愛, 尊重和平等感, 鼓勵孩子糾正錯誤和發展能力, 指導孩子在奉獻中發現意義, 給予孩子合理的成長挑戰, 允許他按照自己的速度成長, 教育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並富有合作精神。

這樣, 孩子會有一種安全感和被認可感、在征服困難中感到自己的力量, 在成就和奉獻中感到滿意, 不害怕嘗試和失敗, 並以安全和友善的眼光看世界。

——《兒童的人格教育》

阿爾弗雷得.阿德勒

文/王潤心

現如今, 家長們都知道要常常鼓勵孩子, 但是很多家長們發現, 鼓勵的效果不如人意,

自己想盡辦法去鼓勵孩子收效卻很一般。

是“鼓勵”的效果被擴大了?還是其實是家長並不會使用“鼓勵”這項技能, 弄錯了“鼓勵”的作用和目的呢?

A媽:“我在家庭教育的書上看到說, ‘當孩子沒做好或者做錯事時, 父母也應該鼓勵為主, ’我實在想不清楚, 他都做錯了事情, 我氣得要命, 要怎麼鼓勵他啊?不是應該嚴厲地指出錯誤, 説明孩子改進嗎?”

B媽:“我希望孩子做個什麼事, 他不願意, 我就想著鼓勵鼓勵, 能讓孩子好好幹, 結果孩子並不理我這一套。 ”

C媽:“我也很想鼓勵孩子, 但是怕孩子驕傲翹尾巴, 不知道怎麼才能避免讓孩子驕傲自滿。 ”

D媽:“當孩子完成件什麼事情, 我特別想好好誇誇她, 但是說來說去只會說‘你好棒哦’, 其他就不知道該怎麼說了。

如果你也有以上幾個媽媽的困擾, 那就真是沒弄清鼓勵這件事的目的和用法。

為什麼孩子一定要被鼓勵?

試想一下, 我們穿越到一個巨人國, 周圍人要我們大出好幾倍。

我們什麼社會規則都不知道、語言也聽不懂、不知道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那個國度裡的知識文化一概不知。

我們還必須依靠其中的一兩位, 不然連基本生活資料都沒有。

為了活下來, 我們努力學習、努力融入、希望瞭解他們的一切, 說的做的都和他們一樣。

這時候, 如果有位巨人經常在旁邊溫柔地告訴我們“你做的不錯!”“你還可以試試看另一種方法”“我們不是這樣的, 你需要再觀察一下, 再學習一下”“你真的很可愛啊, 我好喜歡你!”

我們的恐慌感會不會少很多?我們會不會更有動力去融入這個國度?

相反, 如果這個巨人總是在嚴厲地指責我們這個不對那個不好, 我們會不會很緊張?會不會無所適從, 很有挫敗感?覺得融入這個社會是不可能的事?

我們的孩子就是這個來到了巨人國的“人”。

只有鼓勵, 才能讓孩子深信“他是被歡迎、被愛著的(被愛的需求), 他是可以融入這個社會的(歸屬感), 甚至只要他努力還能給大家帶來很多幫助呢(價值感)。 ”

這樣才有可能做到阿德勒提出的“孩子會有一種安全感和被認可感, 在征服困難中感到自己的力量, 在成就和奉獻中感到滿意, 不害怕嘗試和失敗, 並以安全和友善的眼光看世界。 ”

鼓勵可以幫助孩子增長勇氣和自信, 可以讓孩子建立許多優秀的品質, 也可以幫助孩子更好地面對困難, 從挫折中吸取成長的養份, 讓孩子更有信心去面對挑戰(即班杜拉所說的自我效能感:人們對自身能否利用所擁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項工作行為的自信程度)。

但想要達成這一切,

就要完成“鼓勵”最本質也最重要的目的——“讓孩子把成長的重心放在自我身上” , 要讓孩子根深蒂固地明白:

生命是流動的, 我們不可能事事順利,我們會遇到困難和挫折, 但我一定會找到克服它們的方法;

生命也是成長的,我能從挑戰中變得更優秀,我能從挫折中學會勇敢堅強;

生活會是幸福而美滿的, 我有這個能力去正確的愛別人, 也讓別人來愛我;

當別人過度干涉我的生活時, 我有能力和對方保持合適的距離, 不被控制。

這一切我能靠自己完成,不用倚仗於他人。

言而總之,我們給予孩子最好的鼓勵就是“使發展其自身的資源和能量去面對生活中所有, 讓孩子更好的做自己。 ”

鼓勵孩子,父母可以這樣做

信任放手

相信孩子對自己的選擇有足夠的內動力,也相信孩子的能力。

筆者讓2歲的孩子自己整理飯後餐具,小女兒總算把寶寶椅擦乾淨後的那種成就感讓孩子得意了很久,這種成就感的反復出現就在塑造著她的自我效能。

孩子不求助,父母不插手。跟孩子事先聲明父母隨時願意幫忙,讓孩子知道父母也是他可以調動的資源之一,但最大的資源是他自己。

可以定時監督進程和品質,但不強壓孩子接受自己的建議和進度表。和孩子商量標準和進度表就是在尊重孩子的能力和發展情況,避免成人根據自身較強的能力去制定標準,而沒有照顧孩子還未發展出的能力,制定出了過高標準;也可以避免成人臆斷低估了孩子的能力,標準過低而失去挑戰意義。

讓孩子參與標準制定,可以培養他掌控自身的發展,調動其自我能動性,一步步培養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

“我相信你可以做好這件事,有問題了、需要幫助了,就來找我。我很期待你獨立完成的作品呢。需要我們現在可以一起做個進度表或者標準參考嗎?這樣以來,就能更好地幫助你看到自己的進步了。”

鼓勵的重點在於:

相信孩子並放手、放心;

強調孩子的自我掌控;

讓孩子自己去面對生活和事物。

允許錯誤和偏差

很多父母都見不得自己的孩子出錯、走彎路,總希望孩子順順利利的。這樣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不接受錯誤,就等於不讓孩子成長。

每個孩子在一開始都會遇到事情上手不順利、出錯的問題,如果因為不願孩子犯這樣的錯誤,而代其為之,孩子既得不到鍛煉也沒有辦法增長能力。

更有家長不能經歷孩子正常的犯錯、退步、沒做好等必經之路,認為是孩子不努力、笨、不專心,給了很不好的評價,打擊孩子的自信。

長此以往,孩子就會有“我什麼都做不了”“反正父母比我做的好”這樣的挫敗感。

帶領著孩子正確地面對挫折,才是他們需要的鼓勵。向孩子強調遇到挫折是很正常的事;我們休整一下再去挑戰,一定可以克服;這就是非常好的成長過程,每克服一次挫折我們就會變得更強一些。

“我知道你現在非常不順利,很沮喪,我在這裡陪著你,等你準備好了,我們可以再來一次,一起找方法去克服。就算最終輸了,我看到你如此的努力地付出,也很為你驕傲!”

鼓勵的重點在於:

鼓起勇氣面對;

多表達建設性意見;

明示+暗示,父母相信他可以完成;

父母對他的信心;

處理完情緒後更理性的面對問題。

不用父母的評判標準

控制孩子的選擇

很多父母都會用自己的喜好或者社會流行的標準來要求孩子,並試圖左右孩子的選擇,讓孩子做出“看似是孩子選的,其實是父母用各種手段逼迫”的選擇。

比如,“騎馬比圍棋上檔次,你要對騎馬有興趣,不然顯得你多low啊,沒有品味。”

“一定要學好英語,不然將來不能出國讀書,就找不到好工作,一輩子沒錢沒地位。”

還有最常見的——嘮叨。把“我建議你要……”類似的語言在各種不同場合以不同的方式向孩子灌輸……在這樣的導向下看似是孩子做出的選擇,其實貫穿了父母強大的意志。

另外,當孩子沒有達成父母的標準時,父母不可以用羞辱性或者強烈否定性語言打擊孩子。

鋼琴沒有練好,“你就是不知道努力”;考試沒有考好,“你就是個廢物!”;更要命的“別看你這次考了98,全班可是有十幾個考100的!”;“不要覺得自己畫畫好能怎樣,你看看你的學習,一直都是個中流,能不能用點心、努努力?!”

這樣的語言會摧毀孩子所有的自信心,讓他覺得自己永遠都不如別人,沒有什麼優勢可言,甚至整個人都不值一文。

“你覺得這個很不錯嗎?那你能為它做到‘衣帶漸寬終不悔’嗎?好!那我支持你!就算最後沒有結果,或者大眾看不到它的用處,我也樂於看到你願意為一件事那樣瘋狂付出的樣子,這非常值得!”

鼓勵表現在:

給予足夠的空間和時間;

民主

尊重孩子的自我意願

看到孩子的努力和進步

給予肯定

用大白話說,就是表揚、讚揚孩子。

當孩子有什麼事情或者行為做得很好,父母的肯定就可以刺激孩子相同的行為或者品質再次發生。

只是大部分的家長其實並不知道要如何去肯定孩子。所以,我們就來說說表揚的等級。

表揚的第一等級:給出肯定。

“你很棒!”“你真好!”

雖然給出的肯定比較流於表面,但還是給出了肯定。

但如果只是這樣,孩子並不十分確定是因為什麼事情而得到的表揚,這種讚美也很容易變成變相的獎勵,讓孩子為了得到讚美而努力,那麼孩子會容易放棄一些挑戰。

當某件事無法獲得讚美,或者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得到時,孩子哪怕很想去嘗試卻容易因為得不到肯定而放棄。

第二等級——對行為表揚:“你把地掃乾淨了,好棒啊!”“你把作業做完了,真好!”

明確的給出了被肯定的原因是什麼樣的行為,這就更有效的刺激孩子再次發生這樣的行為,不易發生偏差。

表揚的第三等級:給予關注。

“我發現你把地掃乾淨了,好棒啊!”“我看到你把作業都做完了,真好!”

父母不用“我覺得”“我認為”而是用“我發現”“我看到”,這就讓行為的考核不再以父母的目光和想法為標準,給了孩子更公正的環境。

表揚的最高等級:從誇獎行為到特質。

“我發現你把地掃乾淨了,你很有主人翁意識,這好棒啊!”“我看到你把作業都寫完了,你很有學習的主動性,這真是太好了!”

這樣的表揚不僅給出了孩子明確的指示,是什麼行為獲得讚譽,更讓孩子知道這種行為後面是怎麼的一種品質,這種品質是值得發揚的,這樣不僅可以一次次加固孩子品質的建立,更給孩子舉一反三的機會,在同一品質下還有哪些行為值得去嘗試。

鼓勵的重點在於

讓孩子能知道什麼是值得被肯定的;

內化孩子的品質。

讓孩子關注自我感受和能力

讓孩子把重點放在自己身上,也是鼓勵最重要的一環。

“我的夢想對我而言代表著什麼” “我的興趣要怎麼堅持下去” “要怎麼做能讓我自己高興起來” “我根據現在的情況要如何去設計管理自己” “當我只有一個人時,要怎麼和自己相處,或者我可以幹點什麼讓自己充實起來” “這件事我是怎麼思考和評判的”……

這些問題都在幫助孩子建立“把重點放在自我上”的思維方式。

將來,孩子就能在各種聲音中保持己見,更好地保持獨立性;在遇到孤獨時,孩子能很能自娛自樂,不會恐慌焦慮;當孩子要一個人生活時,他依然可以很自律地管理自己,而不會出現“總算沒人管我了,好好放縱一下吧”的情況;這種孩子也特別容易堅持,因為深知選擇的意義就在於“要為其負責”。

鼓勵的重點在於:

讓孩子充分表達意見;

尊重孩子的興趣或者夢想,絕不評判這些是沒有意義的;

相信孩子有自我管理的能力和內動力

鼓勵的目的,是要建立孩子的完善人格,加強其獨立性、讓他們學會尋找人生的資源去經營生活。

那麼教養的主場就應該還給孩子,父母就應該退居到次位。

不要像哆啦A夢一樣,大雄被欺負了出來擺平、記不住書了拿出記憶麵包、做不完作業了拿出電腦筆;

也不要像大雄的媽媽一樣,凡事嘮叨不停或者止不住地責駡批評孩子。

更多地讓孩子去獨立完成事情,把重心放在自己身上,而不要依靠別人。

也別怕孩子出錯,人就是在錯誤中學習進步的,這是必然的成長之路。孩子吃點虧、走點彎路、犯些錯誤,對孩子不會產生巨大的傷害,只要引導得好,鼓勵到位,孩子會從裡面獲得營養而讓他們的生命成長的。

媽媽的鼓勵,哪裡出了問題?

既然我們已經很清楚了鼓勵的種種,那再來看看前面的四位媽媽的“鼓勵”哪裡出了問題。

A媽——沒有看到“當孩子面對挫折和困難時,鼓勵可以讓孩子更專心更有能量地面對問題”。

她不接受錯誤,看到孩子出錯時,她比孩子更多地感受到了挫敗感。面對巨大的挫折感,她甚至覺得應該去懲罰這個帶給她強烈負面感受的孩子,這時父母是沒有辦法用鼓勵去教孩子去勇於面對挫折。

所以“嚴厲地指出錯誤”中,很難說“報復”和“幫助孩子的提高”的比例到底如何。如果父母沒有辦法正面挫折,自己還處在畏懼挫折的狀態,必然沒有辦法指導孩子正確的面對挫折。

B媽——把鼓勵當成了控制孩子的手段。

鼓勵不是控制孩子的方法,不是孩子達到了父母要求後的獎勵性表揚、不是孩子要去討好父母後換取的認可、更不是明明出現了問題和障礙父母還視而不見用那句“你可以的”敷衍孩子讓其繼續。

如果父母認為只有他們認可的東西是值得“鼓勵”的,其他都是不值得的東西,那麼“鼓勵”就淪為了父母控制的工具。

讓孩子們為了獲得父母的認可只能放棄自我,屈從于父母的安排。

不然家庭就上演了“這孩子怎麼這麼狼心狗肺,我怎麼鼓勵他,他都不知好歹”的一幕。

這種鼓勵成為了有條件愛的利器,只有當孩子達成了父母的期望或是要求,他們才是有價值的。

換言之,他不能決定自身價值,要被動地被人給予。這從本質上就違背了鼓勵的目的。

C媽——認為“壓力”比“鼓勵”更有效。

她不僅對“壓力”抱有不合實際的幻想,還看錯了鼓勵的作用。

尤其在中國文化下,我們說了太多的“不能多表揚讓孩子驕傲”“只有家人才跟你說你的缺點”“優點不說了,就說說怎麼改正”這樣的話。

我們的家庭教育更傾向於“給予壓力”“用貶低來激勵孩子”這樣的教育觀念。

在父母怎麼都不會滿意的壓力之下,孩子會認為“自己怎麼努力父母都不可能認可自己,那自己真的是差很多”。

這樣的孩子覺得自己不可能成就什麼事情,不可能達成什麼成就,而自暴自棄;要不就極力都要證明自己,在追逐成功的執念下很容易迷失自我。

何況孩子在重壓之下,所產生的恐懼就足以把孩子完全吞沒,他沒有辦法發揮最好水準。

就像《三傻大鬧寶萊塢》裡的拉加一樣,因為沉重的心理負擔,整個內心是精縮的狀態,做什麼事情都如履薄冰,瞻前顧後。

孩子沒辦法心無旁騖地尋找通往優秀的路。完全的本末倒置!

D媽——弄混了“鼓勵”和“肯定”。

這是很多家長都出問題的地方,大家經常混淆這兩者。

鼓勵不是流於表面的一句“你真棒”“做得真好”。鼓勵有時候都不是語言。

鼓勵的目的在於讓孩子能深切感受到自我的價值,建立一個自信的自我,相信自己能找到資源,給自己創造幸福感,並有足夠的能力完成任何想完成的事情(學業、能力擴展等)。

而誇獎的目的是給孩子一定的肯定。誇獎是鼓勵孩子的一種可用的方式,但不是唯一方式,更不能等價。

一般我們說“要多鼓勵孩子”時,就是要多誇誇孩子,這是我們語言上的習慣。這沒有問題。

但是從家庭教育出發,這兩個點就應該辨析清楚,嘴上可以隨便一些,但心裡要清楚,兩者在教育上的使用效果和目的是有本質區別的。

就像雞是家禽,但是不能說家禽都是雞一樣,在邏輯上兩者不能相通。鼓勵可以用誇獎來實施,但誇獎絕不是鼓勵的全部。

恰當的“鼓勵”,可以幫助孩子建造人格的三個方面:

建立孩子的個人價值認同(自我效能感提高、正確的評價自我、能更多地抵抗外界的負面影響,如同伴壓力、不會自輕自賤,更願意積極地生活等)。

塑造良好的自我形象(希望以值得尊敬的形象出現,並盡力做到知行合一、願意爭取能塑造更優秀自我的機會等)。

願意主動出擊(學習更主動,更願意投入精力在興趣上,遇到困難和問題,更願意主動解決等)。

希望父母可以在“相信孩子自己帶著足夠的資源和能量”的基礎上使用好“鼓勵”這個技術活,實實在在地讓孩子明白:

雖然這輩子會聽到各種聲音,但孩子們能夠保持己見和獨立思考,堅持自己的夢想;

無論別人如何評價,孩子們能夠對自身價值有清楚的認識;

不論境遇如何,孩子們都有能力生產快樂和幸福;

遇到了打擊和傷害,孩子們能積極的面對處理,在挫折中讓自己更為堅強;

當挑戰來臨,孩子們有足夠的自信和勇氣去接受挑戰,堅信自己的能力會得到最好的擴展;

不論別人如何對待,孩子們堅信“我是值得被愛的”,我也能給別人最好的愛;

無論生活如何骨感,甚至暴虐,孩子們也堅信“我一定能戰勝現在的坎坷!總有一天我會帶著自己和我愛的人到達迦南之地!”

——END——

備註:本文配圖來自繪本《凱能行》。每次凱犯了錯誤,媽媽總是忍不住抱怨:“你就不能小心一點嗎?”凱在好朋友大灰貓的鼓勵下,發現並重新樹立了信心,他神奇地做好了一切:“這天晚上.杯子不跳了,圖畫書也很安靜。”

王潤心 英國碩士,文化產業及心理學學者,現在從事文產策劃及家庭關係心理建設研究,著有:《莫道當年是尋常》《航太兒女》等文學作品。童書媽媽讀書會成員。

通 往 幸 福 的 家 庭 教 育

通過童書媽媽分享好東西

敬 請 聯 系

QQ 63330426

MAIL ts-mama@qq.com

分享 | 好書 | 好觀念 | 好夏令營 | 好親子行 |好設計 | 好玩具 | 好文創 | 好製造

鼓勵孩子,父母可以這樣做

信任放手

相信孩子對自己的選擇有足夠的內動力,也相信孩子的能力。

筆者讓2歲的孩子自己整理飯後餐具,小女兒總算把寶寶椅擦乾淨後的那種成就感讓孩子得意了很久,這種成就感的反復出現就在塑造著她的自我效能。

孩子不求助,父母不插手。跟孩子事先聲明父母隨時願意幫忙,讓孩子知道父母也是他可以調動的資源之一,但最大的資源是他自己。

可以定時監督進程和品質,但不強壓孩子接受自己的建議和進度表。和孩子商量標準和進度表就是在尊重孩子的能力和發展情況,避免成人根據自身較強的能力去制定標準,而沒有照顧孩子還未發展出的能力,制定出了過高標準;也可以避免成人臆斷低估了孩子的能力,標準過低而失去挑戰意義。

讓孩子參與標準制定,可以培養他掌控自身的發展,調動其自我能動性,一步步培養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

“我相信你可以做好這件事,有問題了、需要幫助了,就來找我。我很期待你獨立完成的作品呢。需要我們現在可以一起做個進度表或者標準參考嗎?這樣以來,就能更好地幫助你看到自己的進步了。”

鼓勵的重點在於:

相信孩子並放手、放心;

強調孩子的自我掌控;

讓孩子自己去面對生活和事物。

允許錯誤和偏差

很多父母都見不得自己的孩子出錯、走彎路,總希望孩子順順利利的。這樣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不接受錯誤,就等於不讓孩子成長。

每個孩子在一開始都會遇到事情上手不順利、出錯的問題,如果因為不願孩子犯這樣的錯誤,而代其為之,孩子既得不到鍛煉也沒有辦法增長能力。

更有家長不能經歷孩子正常的犯錯、退步、沒做好等必經之路,認為是孩子不努力、笨、不專心,給了很不好的評價,打擊孩子的自信。

長此以往,孩子就會有“我什麼都做不了”“反正父母比我做的好”這樣的挫敗感。

帶領著孩子正確地面對挫折,才是他們需要的鼓勵。向孩子強調遇到挫折是很正常的事;我們休整一下再去挑戰,一定可以克服;這就是非常好的成長過程,每克服一次挫折我們就會變得更強一些。

“我知道你現在非常不順利,很沮喪,我在這裡陪著你,等你準備好了,我們可以再來一次,一起找方法去克服。就算最終輸了,我看到你如此的努力地付出,也很為你驕傲!”

鼓勵的重點在於:

鼓起勇氣面對;

多表達建設性意見;

明示+暗示,父母相信他可以完成;

父母對他的信心;

處理完情緒後更理性的面對問題。

不用父母的評判標準

控制孩子的選擇

很多父母都會用自己的喜好或者社會流行的標準來要求孩子,並試圖左右孩子的選擇,讓孩子做出“看似是孩子選的,其實是父母用各種手段逼迫”的選擇。

比如,“騎馬比圍棋上檔次,你要對騎馬有興趣,不然顯得你多low啊,沒有品味。”

“一定要學好英語,不然將來不能出國讀書,就找不到好工作,一輩子沒錢沒地位。”

還有最常見的——嘮叨。把“我建議你要……”類似的語言在各種不同場合以不同的方式向孩子灌輸……在這樣的導向下看似是孩子做出的選擇,其實貫穿了父母強大的意志。

另外,當孩子沒有達成父母的標準時,父母不可以用羞辱性或者強烈否定性語言打擊孩子。

鋼琴沒有練好,“你就是不知道努力”;考試沒有考好,“你就是個廢物!”;更要命的“別看你這次考了98,全班可是有十幾個考100的!”;“不要覺得自己畫畫好能怎樣,你看看你的學習,一直都是個中流,能不能用點心、努努力?!”

這樣的語言會摧毀孩子所有的自信心,讓他覺得自己永遠都不如別人,沒有什麼優勢可言,甚至整個人都不值一文。

“你覺得這個很不錯嗎?那你能為它做到‘衣帶漸寬終不悔’嗎?好!那我支持你!就算最後沒有結果,或者大眾看不到它的用處,我也樂於看到你願意為一件事那樣瘋狂付出的樣子,這非常值得!”

鼓勵表現在:

給予足夠的空間和時間;

民主

尊重孩子的自我意願

看到孩子的努力和進步

給予肯定

用大白話說,就是表揚、讚揚孩子。

當孩子有什麼事情或者行為做得很好,父母的肯定就可以刺激孩子相同的行為或者品質再次發生。

只是大部分的家長其實並不知道要如何去肯定孩子。所以,我們就來說說表揚的等級。

表揚的第一等級:給出肯定。

“你很棒!”“你真好!”

雖然給出的肯定比較流於表面,但還是給出了肯定。

但如果只是這樣,孩子並不十分確定是因為什麼事情而得到的表揚,這種讚美也很容易變成變相的獎勵,讓孩子為了得到讚美而努力,那麼孩子會容易放棄一些挑戰。

當某件事無法獲得讚美,或者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得到時,孩子哪怕很想去嘗試卻容易因為得不到肯定而放棄。

第二等級——對行為表揚:“你把地掃乾淨了,好棒啊!”“你把作業做完了,真好!”

明確的給出了被肯定的原因是什麼樣的行為,這就更有效的刺激孩子再次發生這樣的行為,不易發生偏差。

表揚的第三等級:給予關注。

“我發現你把地掃乾淨了,好棒啊!”“我看到你把作業都做完了,真好!”

父母不用“我覺得”“我認為”而是用“我發現”“我看到”,這就讓行為的考核不再以父母的目光和想法為標準,給了孩子更公正的環境。

表揚的最高等級:從誇獎行為到特質。

“我發現你把地掃乾淨了,你很有主人翁意識,這好棒啊!”“我看到你把作業都寫完了,你很有學習的主動性,這真是太好了!”

這樣的表揚不僅給出了孩子明確的指示,是什麼行為獲得讚譽,更讓孩子知道這種行為後面是怎麼的一種品質,這種品質是值得發揚的,這樣不僅可以一次次加固孩子品質的建立,更給孩子舉一反三的機會,在同一品質下還有哪些行為值得去嘗試。

鼓勵的重點在於

讓孩子能知道什麼是值得被肯定的;

內化孩子的品質。

讓孩子關注自我感受和能力

讓孩子把重點放在自己身上,也是鼓勵最重要的一環。

“我的夢想對我而言代表著什麼” “我的興趣要怎麼堅持下去” “要怎麼做能讓我自己高興起來” “我根據現在的情況要如何去設計管理自己” “當我只有一個人時,要怎麼和自己相處,或者我可以幹點什麼讓自己充實起來” “這件事我是怎麼思考和評判的”……

這些問題都在幫助孩子建立“把重點放在自我上”的思維方式。

將來,孩子就能在各種聲音中保持己見,更好地保持獨立性;在遇到孤獨時,孩子能很能自娛自樂,不會恐慌焦慮;當孩子要一個人生活時,他依然可以很自律地管理自己,而不會出現“總算沒人管我了,好好放縱一下吧”的情況;這種孩子也特別容易堅持,因為深知選擇的意義就在於“要為其負責”。

鼓勵的重點在於:

讓孩子充分表達意見;

尊重孩子的興趣或者夢想,絕不評判這些是沒有意義的;

相信孩子有自我管理的能力和內動力

鼓勵的目的,是要建立孩子的完善人格,加強其獨立性、讓他們學會尋找人生的資源去經營生活。

那麼教養的主場就應該還給孩子,父母就應該退居到次位。

不要像哆啦A夢一樣,大雄被欺負了出來擺平、記不住書了拿出記憶麵包、做不完作業了拿出電腦筆;

也不要像大雄的媽媽一樣,凡事嘮叨不停或者止不住地責駡批評孩子。

更多地讓孩子去獨立完成事情,把重心放在自己身上,而不要依靠別人。

也別怕孩子出錯,人就是在錯誤中學習進步的,這是必然的成長之路。孩子吃點虧、走點彎路、犯些錯誤,對孩子不會產生巨大的傷害,只要引導得好,鼓勵到位,孩子會從裡面獲得營養而讓他們的生命成長的。

媽媽的鼓勵,哪裡出了問題?

既然我們已經很清楚了鼓勵的種種,那再來看看前面的四位媽媽的“鼓勵”哪裡出了問題。

A媽——沒有看到“當孩子面對挫折和困難時,鼓勵可以讓孩子更專心更有能量地面對問題”。

她不接受錯誤,看到孩子出錯時,她比孩子更多地感受到了挫敗感。面對巨大的挫折感,她甚至覺得應該去懲罰這個帶給她強烈負面感受的孩子,這時父母是沒有辦法用鼓勵去教孩子去勇於面對挫折。

所以“嚴厲地指出錯誤”中,很難說“報復”和“幫助孩子的提高”的比例到底如何。如果父母沒有辦法正面挫折,自己還處在畏懼挫折的狀態,必然沒有辦法指導孩子正確的面對挫折。

B媽——把鼓勵當成了控制孩子的手段。

鼓勵不是控制孩子的方法,不是孩子達到了父母要求後的獎勵性表揚、不是孩子要去討好父母後換取的認可、更不是明明出現了問題和障礙父母還視而不見用那句“你可以的”敷衍孩子讓其繼續。

如果父母認為只有他們認可的東西是值得“鼓勵”的,其他都是不值得的東西,那麼“鼓勵”就淪為了父母控制的工具。

讓孩子們為了獲得父母的認可只能放棄自我,屈從于父母的安排。

不然家庭就上演了“這孩子怎麼這麼狼心狗肺,我怎麼鼓勵他,他都不知好歹”的一幕。

這種鼓勵成為了有條件愛的利器,只有當孩子達成了父母的期望或是要求,他們才是有價值的。

換言之,他不能決定自身價值,要被動地被人給予。這從本質上就違背了鼓勵的目的。

C媽——認為“壓力”比“鼓勵”更有效。

她不僅對“壓力”抱有不合實際的幻想,還看錯了鼓勵的作用。

尤其在中國文化下,我們說了太多的“不能多表揚讓孩子驕傲”“只有家人才跟你說你的缺點”“優點不說了,就說說怎麼改正”這樣的話。

我們的家庭教育更傾向於“給予壓力”“用貶低來激勵孩子”這樣的教育觀念。

在父母怎麼都不會滿意的壓力之下,孩子會認為“自己怎麼努力父母都不可能認可自己,那自己真的是差很多”。

這樣的孩子覺得自己不可能成就什麼事情,不可能達成什麼成就,而自暴自棄;要不就極力都要證明自己,在追逐成功的執念下很容易迷失自我。

何況孩子在重壓之下,所產生的恐懼就足以把孩子完全吞沒,他沒有辦法發揮最好水準。

就像《三傻大鬧寶萊塢》裡的拉加一樣,因為沉重的心理負擔,整個內心是精縮的狀態,做什麼事情都如履薄冰,瞻前顧後。

孩子沒辦法心無旁騖地尋找通往優秀的路。完全的本末倒置!

D媽——弄混了“鼓勵”和“肯定”。

這是很多家長都出問題的地方,大家經常混淆這兩者。

鼓勵不是流於表面的一句“你真棒”“做得真好”。鼓勵有時候都不是語言。

鼓勵的目的在於讓孩子能深切感受到自我的價值,建立一個自信的自我,相信自己能找到資源,給自己創造幸福感,並有足夠的能力完成任何想完成的事情(學業、能力擴展等)。

而誇獎的目的是給孩子一定的肯定。誇獎是鼓勵孩子的一種可用的方式,但不是唯一方式,更不能等價。

一般我們說“要多鼓勵孩子”時,就是要多誇誇孩子,這是我們語言上的習慣。這沒有問題。

但是從家庭教育出發,這兩個點就應該辨析清楚,嘴上可以隨便一些,但心裡要清楚,兩者在教育上的使用效果和目的是有本質區別的。

就像雞是家禽,但是不能說家禽都是雞一樣,在邏輯上兩者不能相通。鼓勵可以用誇獎來實施,但誇獎絕不是鼓勵的全部。

恰當的“鼓勵”,可以幫助孩子建造人格的三個方面:

建立孩子的個人價值認同(自我效能感提高、正確的評價自我、能更多地抵抗外界的負面影響,如同伴壓力、不會自輕自賤,更願意積極地生活等)。

塑造良好的自我形象(希望以值得尊敬的形象出現,並盡力做到知行合一、願意爭取能塑造更優秀自我的機會等)。

願意主動出擊(學習更主動,更願意投入精力在興趣上,遇到困難和問題,更願意主動解決等)。

希望父母可以在“相信孩子自己帶著足夠的資源和能量”的基礎上使用好“鼓勵”這個技術活,實實在在地讓孩子明白:

雖然這輩子會聽到各種聲音,但孩子們能夠保持己見和獨立思考,堅持自己的夢想;

無論別人如何評價,孩子們能夠對自身價值有清楚的認識;

不論境遇如何,孩子們都有能力生產快樂和幸福;

遇到了打擊和傷害,孩子們能積極的面對處理,在挫折中讓自己更為堅強;

當挑戰來臨,孩子們有足夠的自信和勇氣去接受挑戰,堅信自己的能力會得到最好的擴展;

不論別人如何對待,孩子們堅信“我是值得被愛的”,我也能給別人最好的愛;

無論生活如何骨感,甚至暴虐,孩子們也堅信“我一定能戰勝現在的坎坷!總有一天我會帶著自己和我愛的人到達迦南之地!”

——END——

備註:本文配圖來自繪本《凱能行》。每次凱犯了錯誤,媽媽總是忍不住抱怨:“你就不能小心一點嗎?”凱在好朋友大灰貓的鼓勵下,發現並重新樹立了信心,他神奇地做好了一切:“這天晚上.杯子不跳了,圖畫書也很安靜。”

王潤心 英國碩士,文化產業及心理學學者,現在從事文產策劃及家庭關係心理建設研究,著有:《莫道當年是尋常》《航太兒女》等文學作品。童書媽媽讀書會成員。

通 往 幸 福 的 家 庭 教 育

通過童書媽媽分享好東西

敬 請 聯 系

QQ 63330426

MAIL ts-mama@qq.com

分享 | 好書 | 好觀念 | 好夏令營 | 好親子行 |好設計 | 好玩具 | 好文創 | 好製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