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哈裡發”和“蘇丹”有什麼區別?

哈裡發 (Khalifah) , 源于阿拉伯“繼承”一詞音譯, 原意為“代治者”、“代理人”或“繼承者”。

西元632年, 創立伊斯蘭教的穆罕默德在去世, “哈裡發”被用於指稱穆罕默德的繼承人, 執掌阿拉伯帝國的宗教和政治權力。

哈裡發分為兩個階段, 正統哈裡發和非正統哈裡發。

1、正統哈裡發是指穆罕默德去世後的“四大哈裡發”。

阿拉伯帝國的傳承

他們分別是:艾布·伯克爾、歐麥爾·哈塔蔔、奧斯曼·本·阿凡和阿裡·本·塔里蔔。

阿拉伯帝國在四大哈裡發時期成為地跨亞歐非的大帝國, 哈裡發便是阿拉伯帝國的最高統治者, 相當於中國的皇帝。

在《古蘭經》中, 穆罕默德被指稱為“封印”的先知, 也就是說穆罕默德之後不會再有先知, 因此宗教領導權在四大哈裡發時期並不是哈裡發的主要職責。

2、非正統哈裡發

西元661年第四任哈裡發阿裡·本·塔里蔔被殺, 阿拉伯帝國政權落入倭馬亞家族之手。

伊斯蘭教從此分裂為遜尼派和什葉派兩大陣營, 二者最大的區別就是什葉派只承認阿裡是穆罕默德的繼承人, 不承認阿裡之後的倭馬亞家族。

阿拉伯帝國的擴張

阿拉伯帝國從倭馬亞王朝開始, 由於伊斯蘭教教派逐漸繁多, 哈裡發開始擁有了“最高宗教解釋權”, 從此阿拉伯帝國便政教合一。

從此以後, 哈裡發還會穿上先知留下的斗篷, 保管先知的各種遺物, 如手杖、印信、牙齒和鬚髮等等, 以證明自己哈裡發身份的合法性。

西元1055年, 塞爾柱突厥人攻入阿拉伯帝國, 哈裡發從此失去一切世俗權利, 成了單純伊斯蘭教法官和教義解釋者, 軍政大權落入塞爾柱“蘇丹”手中。

西元1258年, 阿拉伯帝國滅於蒙古人之手。

直到西元18世紀,

奧斯曼帝國受到西方列強的侵略, 為了聯合所有的穆斯林, 同時表明自己在伊斯蘭世界享有最高權威, 奧斯曼皇帝開始重新使用哈裡發這一稱謂, 但這一做法在伊斯蘭世界本身就爭議很大。

西元1924年3月土耳其正式宣佈廢除哈裡發, 延續了1300年的哈裡發制度正式終結。

3、蘇丹, 在阿拉伯語中最初是“力量”、“治權”、“裁決權”的意思, 後來變為權力、統治。

蘇丹是伊斯蘭教歷史上一個類似總督的官職。

與哈裡發對比, 蘇丹本身不會自稱是哈裡發, 但蘇丹也不認為自己受哈裡發統治。 被蘇丹統治的地方, 歷史上被稱為“蘇丹國”。

阿拉伯帝國的分裂

最早使用“蘇丹“這一稱號”的是阿富汗境內的伽色尼王朝(977-1186年)的哈茂德君主, 成為阿拉伯記過境內獨立的君主。

伽色尼王朝

此後, 阿拉伯帝國哈裡發常將“蘇丹”這個頭銜授給帝國境內的地區性王朝的統治者。 蘇丹作為穆斯林國家統治者的稱號便成為定制。

到了近代, 蘇丹這個詞使用範圍更廣, 一般穆斯林國家的國王都採用這個稱呼。

“蘇丹國”在歷史上曾廣泛分佈于西亞、中亞、南亞、東南亞以及阿拉伯世界, 至今仍有阿曼和汶萊兩個蘇丹國。

此外, 女性蘇丹稱為“蘇丹娜”。

如果做個不太恰當的類比的話, 哈裡發就是政教合一的皇帝, 而蘇丹就是國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