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數碼>正文

轉載-史上最強空氣淨化器測評,六大主流產品大橫評!

小夥伴們, 今天主頁菌在搜狐公眾平臺讀到一篇文章, 才發現原來凱馳公司在空氣淨化領域也有產品——智慧空氣淨化器KA5問世哦~原文標題為《史上最強空氣淨化器測評!Blue air到小米, 六款主流產品大橫評!》, 作者的搜狐ID是72變mp。

德國凱馳KA5、口碑爆棚的Blueair、逼格最高的戴森、著名堆料神機352、屌絲神器小米空氣淨化器2、DIY神器工業FFU, 六台空淨的簡單橫評, 內容挺多, 就不廢話了!

本來還有兩台淨化器可以加入橫評的, 但由於天氣突然變化, 導致室外PM2.5大幅下降, 會嚴重影響房間的PM2.5洩露速度, 所以暫時放到一邊, 等環境重新恢復我再補充測試。

本篇橫評非常長, 主要涉及以下內容:

淨化器產品外觀、操作、結構、密封性介紹

濾芯的對比

出風口PM2.5測試, 可驗證單次過濾效果

實景淨化效果測試

測試總結心急的可以直接看結果。

淨化器原理其實很簡單, 就是在風扇作用下讓髒空氣經過濾網, 依靠濾網除去空氣中的PM2.5、甲醛、TVOC等有害物質。 一個設計良好的空氣淨化器有以下幾點需要注意的地方:

風扇應該位於濾網後面, 若是多層濾網也可以在濾網中間, 否則用的舊了風扇會很髒。

濾網前後應該有良好的密封性, 因為空氣總是優先從壓力最小的地方通過,

縫隙會嚴重影響淨化效果, 並且縫隙處的氣流速度較快, 還容易引起氣流噪音。

有良好的操作方式以及設計合理的檔位。

有較大的換氣量和長久的濾網壽命。

噪音低、功耗小。

後面的橫評將會對以上項目進行對比。

一、淨化器產品介紹

a)凱馳KA 5

凱馳(KAICHER)是來自德國的全球最頂級的清潔設備專家, KA 5是他們的首款空氣淨化器產品。

KA 5的採用高端機器主流的方柱形外觀設計, 提供觸摸按鈕和手機APP兩種操作方式, 通過APP可遠端遙控及設置定時開關機。

頂部傾斜的面板和45度導流片是比較有特色的設計,

讓出風風向略傾斜並且發散, 因此放在牆角也能有不錯的迴圈效果, 這在立柱式的機器裡是很少見的。

KA 5兩側進風頂部出風, 採用阿基米德風扇。 這樣的設計進風面積會大於325那樣塔式層疊的結構, 而風扇尺寸則會大於圓柱形濾網的機器, 可以有效降低噪音。

兩片PM2.5、甲醛複合型濾網,外面有可清潔的初濾網。

濾網槽是塑膠一體結構,內部沒有縫隙。

濾網一圈有泡沫棉,提供了不錯的密封效果。

濾芯裝入機器後嚴實合縫,密封情況良好。

b)戴森TP02

戴森是來自英國的注明家電品牌,利用數位馬達開發了吸塵器、風扇等多種產品,無線吸塵器和無葉風扇是他們最經典的產品。在風扇基礎上,他們又開發了加濕器和空氣淨化器產品。

這款TP02是本次測試機器中最苗條的一個,造型與戴森的無葉風扇基本相同。

TP02機身上僅有開關按鈕,沒有切換檔位元的設置。

檔位切換完全依賴於這個可以吸附在機身上的遙控器,這也是戴森無葉扇的特色之一。

除了遙控器外,戴森TP02還可以通過手機APP進行控制。但遙控器上功能已經很全面,APP顯得不是那麼重要。

TP02由於機身過於細長,濾網偏小是非常正常的,有多小呢?大概是小米淨化器2濾網的一半不到吧,不過這個濾網定價高達1099元,是所有淨化器裡最貴的。

戴森的密封設計非常優秀,這是濾網底部的密封膠圈,這是本次測試唯一使用膠圈密封的淨化器,其它產品都是用泡沫海綿密封的。

濾網頂部同樣有密封膠圈,兩個膠圈把TP02的筒形濾網上下徹底封閉,密封效果優秀。

然而無葉扇註定是個非常不適合做淨化器的產品,這要從它的原理說起。

戴森將它的無葉扇稱為氣流倍增器,是基於科恩達效應(Coanda Effect)的原理設計的。這樣的產品在工業上使用比較普及,但家用市場戴森獨領風騷好多年,它的基本原理是:內部的風扇由底部抽入空氣輸送到上部,通過環形狹縫噴出,並帶動周圍空氣一起流動形成風。

通過工業用空氣放大器原理圖看會更加直觀:當壓縮氣體通過環形窄縫向右側出風口噴出,通過特殊的幾何形狀,左側氣體會被吸入,與壓縮氣體一起從右側吹出,並且出風口處還會繼續吸卷氣體加入,氣流量可以放大10-100倍。

也就是說戴森數字馬達的實際風力占總風力不到10%,無葉扇吹出來的風90%以上都沒有經過濾網,因此淨化效率會非常低。

c)Blueair 303

瑞士Blueair和IQair堪稱空氣淨化器界的泰山北斗,是早期高端空淨的代表品牌,尤其是美領館批量採購Blueair的產品之後更是聲名鵲起。戴森的原理就決定了讓我對它沒有太大期望,但Blueair我是抱以厚望的,然而這是本次測試中最讓我失望的產品!

Blueair 303機身採用扁平的設計,全金屬製造,頗有一種電腦主機殼的感覺。

把它從箱子中取出時就發現了第一個問題:鋼板門的上端弧形封條是塑膠的,與蓋子結合的非常不好,輕輕一按就會下陷並發出吧嗒聲來。

控制方面303也是本次測試最簡陋的,僅有一個機械旋鈕控制檔位,沒有任何自動功能,真的是很純粹的風扇加濾網結構,機器內部也沒有PM2.5檢測模組。

機身內甚至沒有做濾網壽命提醒功能,單獨配送了這個182天倒計時配件。也就是說Blueair完全不管運行環境和運行時長,就簡單粗暴的選擇了半年一換,而其它多數品牌是可以按工作小時數統計的。

這個計時器內部有磁鐵可吸附在機身上,但磁鐵顯然設置的不大用心,吸在機身上永遠是這麼傾斜的,無法調到水準位置。

打開“主機殼”門又發現新問題,門的內側噴漆非常不均勻,雖然外觀沒影響,但打開後也太影響心情了。並且303是這次測試唯一一個不帶初濾網的淨化器。

由於門的折邊太小,導致門上的空腔洞要比濾網大一圈,像上圖這樣濾網又2/3露在外面都不影響關門,這又留下了洩露的隱患。其實只要把門的折邊加大,關門時候能直接把濾網壓緊就一舉兩得了。

濾網的寬度剛剛合適,但高度短了一截,以至於裝入機器後頂上有明顯一條大縫隙。我隨後在網上查了大量曬單,發現這是Blueair的通病,並非我手裡這台的個別現象。

取出濾網發現看似挺厚的HEPA濾網,背後嵌套了一片活性炭濾網,實際上HEPA濾網是挺薄的一片。

取出濾網後的機器內部再次讓人失望,303的密封情況是這次測試機器中最糟糕的!所有鋼板折邊交接位置都沒有做任何密封處理,四角都是大縫隙,包括出風口與側面也有大量的縫隙。

機身底部還因此了一個負離子發生器,其中一個探頭藏在機器的出風口。負離子可以一定程度上幫助淨化PM2.5,它的原理是讓灰塵帶電,通過靜電作用吸附到牆上、地上、傢俱上,顯然這並非真正的去除PM2.5,只是讓灰塵落地而已,一旦有空氣流動又會重新飄動起來。

這是我以前測試過的一台帶負離子的淨化器,工作一段時間後就有大量灰塵吸附在淨化器表面了。在303上我暫時還沒發現這種情況,但負離子的作用相信大家也能看明白了。

d)352 X80

352 X80是北京一家新公司推出的產品,堪稱3000元以內的堆料王,多項規格達到了萬元級IQAIR的水準。

X80同樣是方柱形的外觀,但與KA 5有所不同,它的四面都是密封的,從底部進風頂部側面出風。正是由於這個側出風的方式,官方建議擺放時要離牆30cm以上,加上它本身38cm*38cm的占地面積,就需要一個至少68cm*68cm的空間擺放,占地是這次所有淨化器中最大的。

X80機身頂部有碩大的顯示幕,觸摸開關操作,並附帶有紅外遙控器。但遙控器功能較弱,與機身功能一致,實際用處不大。

初濾、中效濾網、EBM電機、活性炭濾網、高效濾網依次層疊的結構,每個濾網可以像抽屜一樣拉出來,更換非常方便。

每個濾網都非常厚,因此HEPA濾紙面積非常大,但畢竟進風面積小,因此採用了口碑極佳的EBM風機驅動,也因此導致機器功率偏大。

e)小型FFU工業淨化器

在空氣淨化器市場重複活躍之前,市面上能買到的產品很少,動輒三四千元以上,因此很多人盯上工業用的FFU篩檢程式,剛好我手頭也有這麼一台機器,所以也一起加入這次測試。

我這台FFU是40cm*60cm的小尺寸機型,機器正面就是碩大一塊濾網。

從背面看鐵皮做的殼子,簡單的初濾網,就是徹底的工業風格了。

調速器就是個86型面板。

外殼並沒有進行很好的處理,各個角都比較尖銳,不小心會刮傷地板甚至傷人。

內部風扇也是全金屬的的,噪音有些大,感覺也不大安全。並且這個風扇是在濾網之前的,使用久了不可避免的會弄髒。

濾芯一圈也是泡沫密封條,密封效果還不錯。

f)小米空氣淨化器2

小米的產品歷來是爭論的焦點,一方面因為抄襲被四處罵,另一方面也因為價格深受歡迎。小米三代空氣淨化器都通用同一個濾網,也就是說濾網CCM都是一樣的,顯然價格最便宜的2代性價比最高。

小米空氣淨化器2是這批機器裡最小最輕的一個,採用方柱形設計,底部四周進風頂部出風。

唯一的操作按鈕在機器頂部的一角,可以在自動、睡眠和最愛三個檔位間切換,最愛檔的風量可通過手機APP設置。小米APP控制淨化器表現並不理想,操作有些繁瑣,但可以與他們家的大量感測器實現聯動,比如開窗關機、進門開機等等,也算是個不錯的功能。

圓柱形濾芯從機身後部裝入,PM2.5感測器位於濾芯上方。

小米的濾芯底部是封閉的,這與其它品牌的設計有所不同,也為DIY帶來很大的便利,上面套個抽風機就可以當淨化器了。

而頂部則由機身上的泡沫海綿密封,整體密封效果還比較不錯。

二、濾芯對比

雖然新國標可直接標注CCM來說明濾芯壽命,但由於這個新國標的標準實在太低,光用P4等級往往無法真正區分濾芯的分別。一些大濾芯可以達到P4和F4的很多倍,比如352 X80官方公佈資料就是12000mg的兩倍多,eraclean是12000mg的15倍,而IQAIR的數據更是高達幾十倍。然而公佈具體數值的廠商很少,因此有時候還是要對比濾網尺寸來的更有效,雖然這個對比極為不準確,但可以肯定的是小濾網容量會很小。

上圖從左往右一次是352 X80、FFU、凱馳KA5、Blueair 303、小米和戴森TP02的濾芯。

根據官網公佈資料,352 X80的濾網尺寸達到了7.8平米,但由於它的中效和高效濾網是重疊放置的,是否應該算3.9平米才對呢?官方公佈的26000多mg的CCM值也僅為P4等級的2倍多,並不算是很厲害的資料。雙層濾網無疑能提升淨化效果,但同時也極大的增加了風阻,X80的風機功率是其它機器的3倍左右,也是個不得不考慮的問題。

FFU的濾網是這批機器裡看著最大的,根據褶皺數及外形尺寸估算,面積在大概在4.6平米左右,按賣家標注的數據CCM接近P4級的20倍,但淘寶的資料真實性做不得准,實在難以確定。

Karcher(德國凱馳)KA 5的兩片濾網估算面積大約是4.4平米左右,遺憾的是官方並未公佈CCM的具體數值。但凱馳提供極豐富的濾網選項,除了標配的全功能濾網,還可以選購針對PM2.5和針對甲醛的濾網,甚至有針對寵物的除氨氣濾網,這次受測試時間和設備所限沒能逐一測試,以後有機會我會在單獨補充這方面的測試。

Blueair 303的HEPA濾網估算面積僅有1.4平米左右,濾網整體也顯得最松垮,加上尺寸比機身短了那麼一截,壽命和淨化效果都讓人擔憂。官方同樣沒有公佈CCM具體數值,但指標上應該是達到了P4級別的。

小米官方有公佈7.7米的長度,根據高度計算大概有2.1平米的HEPA濾網,同樣官方未公佈CCM值,但根據民間測試達到P4肯定沒問題。

戴森TP02實在沒有測量的想法了,高度僅有小米的2/3,桶的壁厚僅有小米的一半,應該不會超過1平米的,部分電商標注的CCM僅為P1。當然以上只是統計HEPA部分的面積,甲醛方面吸附材質差異較大不好比較,而且我也沒有靠譜的甲醛源進行測試,等明年搬新房了再看看吧。

三、出風口檢測(單次過濾效果)

濾網的等級和機器的密封性決定了空氣淨化器的單次過濾效果,雖然這個資料不是很有用,最終CADR值才能決定淨化速度,但這個數位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廠家的用心程度。

測試在我家陽臺進行,測試設備時口碑挺不錯的空氣堡,當時我家陽臺PM2.5高達270,而PM0.3更是高達7萬8。

我在空氣堡外面套了個紙筒,以儘量減少周圍空氣的影響。凱馳KA 5在的出風口PM2.5低到了1,PM0.3降到了1797。

戴森TP02從原理上就決定了無法進行這個測試,畢竟超過90%的空氣都是沒有經過淨化的。

Blueair 303的測試成績也是慘不忍睹,糟糕的密封性的影響太大了,我一度以為是儀器壞了,但在其他機器上又一切正常。我甚至讓它在陽臺上連續工作了40多分鐘,但出風口PM2.5始終無法降到30以下,不得不放棄了這項測試。

352 X80的狹縫型小出風口對這種測試特別有利,整個測試儀可以塞到頂蓋下面去,測試成績驚人的好。

FFU得益於超大的出風面積完全覆蓋測試儀器,絕無周圍空氣干擾的可能性,也完全無視機器的洩露問題,得到了最佳成績。

小米的測試成績略差一點,但相對它的價格也算是超值了。

四、實景性能測試

a)凱馳KA 5

功率和噪音選在夜深人靜的半夜2點多進行,噪音在兩個點進行測試,一個是離機器50cm的位置,另一個則是離機器3米遠的地方。

KA 5的功率表現相當優秀,帶WIFI遠端遙控器的機器,待機狀態下功率已經低到無法檢測,在低檔下功耗僅為9.6W,最高CADR 593時也僅為51.5W,能效達到了11.5,是這次測試中最省電的機器。

KA 5在低檔位下的噪音不會影響睡眠,但貼太近還是能明顯聽到風聲,中檔位以上就不適合夜間使用了。但由於我家社區在主幹道附近,雖然我家社區內有雙層隔音玻璃,但初始噪音依舊有39左右,已經高於KA 5標稱的37dB(A),因此測試資料僅供參考,與後面其它機器的資料對比會更有實際意義。

性能測試依舊是在我家主臥進行,除去衣帽間後約17平米。B點是放置淨化器的地方,A點是放置PM2.5檢測儀的位置,基本能杜絕迴圈不好的淨化器出好成績的可能性。每次測試把臥式開窗並開啟風扇換氣半小時,讓室內PM2.5值達到220左右並保持穩定,然後關窗開啟淨化器,每1分鐘記錄一次PM2.5和功率值,匯總成表後得到測試曲線。

淨化器全都設置為自動模式,儘量接近真實使用情況,畢竟最高功率下的噪音絕大部分人無法忍受。

分析:

在PM2.5高於200的情況下,淨化器並沒有開啟最大功率模式,而是以中檔位元運行。

12分鐘後室內PM2.5降低到了75以下,也就是國標的量,淨化器轉入低功率模式並保持運行。

降到國標優(35以下)花費22分鐘。

降到美標的優(15以下)花費32分鐘。

50分鐘之後進入穩定狀態,PM2.5一直維持在3以下。

b)戴森TP02

戴森TP02的噪音表現有些對不起它的名聲,只有在5或更低的檔位噪音可以接受,5檔以上即使是白天也難以接受。並且戴森的噪音較尖銳,聽起來比其它淨化器或風扇的噪音更加難受。

分析:

戴森對機器的檔位運用的比較充分,5-10檔全部用上了,但由於淨化速度實在太低,一個半小時時間基本都運行在6檔以上,僅僅最後幾分鐘才穩定在5檔。前面說過它的噪音在6檔以上都難以接受,因此想用它做為唯一的淨化器,恐怕只能用在很小的房間了。

PM2.5降低到了75以下花了38分鐘。

降到國標優(35以下)花費128分鐘。

3個小時的測試最終沒能低於30。

c)Blueair 303

Blueair的檔位非常簡單粗暴,1檔16.7W下確實非常安靜,但功率有些偏大了,最高400的CADR,能效僅有6.25。

分析:

由於這台機器沒有自動模式,我全程讓它運行在中檔位,因此這個成績也是占了極大便宜的,畢竟其它機器在PM2.5降低後就會轉入低功率模式。並且303帶有負離子功能,並非所有PM2.5都被濾網捕獲,還有一部分留在室內期待死灰復燃呢。

PM2.5降低到了75以下,花費20分鐘。

降到國標優(35以下)花費32分鐘。

降到美標的優(15以下)花費50分鐘。

進入穩定狀態花了68分鐘,PM2.5一直維持在3-5。

d)352 X80

堆料王352 X80採用了雙層濾網和EBM風機,因此功率和噪音上會比較吃虧,能效只有5左右,比最高的凱馳KA5低了一半,這是它最大的短板。噪音方面雖然3檔以上都難以忍受,但最低檔的噪音控制的不錯,畢竟這才是最長時間工作的檔位。

分析:

X80極少進入3檔以上,在PM2.5高於200的情況下,淨化器主要以3檔位運行。

18分鐘後室內PM2.5降低到了75以下,也就是國標的良,淨化器轉入2檔。

降到國標優(35以下)花費28分鐘。

降到美標的優(15以下)花費44分鐘。

62分鐘之後進入穩定狀態,PM2.5一直維持在2-5以下。

e)FFU

工業用品的噪音不能指望,我這台FFU最低噪音也差不多50了,基本沒有實用價值。現在也有很多專門改裝針對家用的機器,噪音控制的好了很多,外觀也有些改善。但千萬留意別買到假FFU了,淘寶現在有不少所謂的木質FFU,其實就是木箱裝個山寨的HEPA濾紙,濾紙的尺寸和規格都遠不如真正的FFU。

分析:

FFU我一直讓它運行在最低檔位,由於它的出風面是整個碩大的HEPA濾紙,面積非常大,因此風速很低,難以在室內形成有效的空氣迴圈,因此淨化效果會大打折扣。

PM2.5降低到了75以下,花費26分鐘。

降到國標優(35以下)花費40分鐘。

降到美標的優(15以下)花費50分鐘。

90分鐘之後並沒有進入穩定狀態,但PM2.5維持在8以下

f)小米空氣淨化器2

小米空氣淨化器2確實如傳說的一樣,噪音方面表現不佳,僅有最低的兩個檔位噪音較好,但這檔位的適用面積是8平米以下了。

分析:

小米是唯一一台待機需要耗電的機器,可能是WIFI和PM2.5檢測模組耗電,待機時也有1.5W功耗。

小米淨化器急於進入第功耗狀態,PM2.5低於100就進入5檔,低於95後進入3檔,因而導致PM2.5變化不是一條平滑的曲線,過早進入平緩下降階段。

PM2.5降低到了75以下,花費38分鐘。

降到國標優(35以下)花費72分鐘。

90分鐘之後並沒有進入穩定狀態,但PM2.5維持在30以下。

五、總結

先明確幾個基本概念:

房間開窗透氣後PM2.5值最高,更大CADR的機器可以更快的淨化完房間,凱馳半小時能做到的事,小米淨化器2就需要三四個小時,高CADR值的意義也僅僅體現在這裡。小米空氣淨化器2這種小功率機器並非不能把大客廳的PM2.5降下來,而是降下來所花的時間太長了。一旦房間PM2.5降到較低的情況後,維持這個值所需的CADR實際上並不大。

機器要根據預算、房間面積以及耗材壽命和價格綜合考慮,沒有這些資料的情況下是沒法推薦機型的。比如本次測試都是在同一個17平方的房間進行,對於凱馳、352來說是偏小的房間,而對於小米來說卻是偏大了,這些都是要考慮的因素。

本次測試主要是針對性能方面的,很多功能設置和操作方式其實對日常使用也有相當大的影響,有些功能設計優秀的淨化器是值得多花錢的,比如我後面會發佈詳細測試的LIFA air。而小米的默認設置相當的差,PM2.5低於100就降速,也嚴重影響測試成績。因此後面我會針對每款淨化器做單獨評測報告,詳細說明操作和設置方面的優缺點。為了更加簡單的閱讀,我把所有性能測試的曲線放到一個圖里加以說明吧。

在90分鐘的測試中,凱馳KA 5毫無爭議的成為性能之王,不管是能耗還是最後淨化效果都明顯優於其它產品,尤其是最終以9.6W的功耗和低噪音,維持PM2.5低於3的最佳成績,綜合素質表現突出。

352 X80綜合效果低於Karcher(德國凱馳)KA 5,在能效方面比較吃虧,全程維持在46.5W的功率,43.6dBA的噪音也略顯呱噪,夜間就只能開啟睡眠模式了,可能會無法維持這麼低的PM2.5值。但畢竟352 X80的售價要比凱馳低了一半,能達到這個效果還是相當出色了。

Blueair雖然最高CADR要比凱馳和352低,但畢竟它是靠49.3W中檔功率加負離子跑出來的,這個檔位的噪音是難以忍受的,實際上反而是占了便宜。若是用16.7W的低噪音模式,測試成績肯定要大打折扣。那悲催的密封性能和功能,真想不通是怎麼爬上神壇的。

FFU個人並不是非常推薦,外觀粗糙難看,噪音、操作方面都表現不好,加上風速太低無法形成有效的迴圈,導致室內淨化的會很不均衡,比如測試曲線中有幾個大的波動,就是我進測試房間開門的氣流造成的。而且這兩年FFU價格漲了兩三倍,性價比也遠不如當初了。

小米空氣淨化器2的表現確實不能算好,主要原因是風機噪音過大,被設計成高PM2.5值就減速的自動模式,只建議用在10平米內的小房間,大房間實在不是它能駕馭的。但話說回來,這樣的價位能有這樣的性能和做工,也算對得起價格了。

至於戴森TP02,如果不差錢想要個吹微風的風扇還是可以考慮,想當淨化器還是算了吧,最差的效果、最小且最貴的濾芯,除了顏值真的什麼都沒有了。

最後兩張圖是我把前面匯總曲線的兩個階段放大,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自行對比一下:

PM2.5在200左右開始的半小時曲線

PM2.5在100以下的1小時曲線

六、採購建議

如果是10平米左右的小房間,699元小米空氣淨化器2就能實現不錯的淨化效果,這也是小米唯一值得購買的機型,因為小米所有機型都用同一款濾網,更貴的機型只是風扇功率更大。

20平米以內的房間,1499元豹米會比小米pro的性價比更高些,因為濾網規格要高的多,下次我會補充豹米的測試資料。

352 X80雖然是3000元以內性價比最高機型,但前提是工作環境要適合它。因為352的體型很大,而且是四面出風的設計,要求離牆30cm以上放置,等於它要占地1平米了。而它的最高風量很大,足以應付六七十平米的空間,小房間大材小用而且太浪費空間了。

凱馳的情況與352類似,但佔用空間較小,會更加適合客廳使用。

戴森和blue air我只能呵呵了。

看到這麼清晰的效果對比,小夥伴們心動麼?可以點進連結去看看凱馳公司的空氣淨化器哦~

德國凱馳karcher智能空氣淨化器KA5除甲醛除異味除霧霾PM2.5 ¥4990 購買

可以有效降低噪音。

兩片PM2.5、甲醛複合型濾網,外面有可清潔的初濾網。

濾網槽是塑膠一體結構,內部沒有縫隙。

濾網一圈有泡沫棉,提供了不錯的密封效果。

濾芯裝入機器後嚴實合縫,密封情況良好。

b)戴森TP02

戴森是來自英國的注明家電品牌,利用數位馬達開發了吸塵器、風扇等多種產品,無線吸塵器和無葉風扇是他們最經典的產品。在風扇基礎上,他們又開發了加濕器和空氣淨化器產品。

這款TP02是本次測試機器中最苗條的一個,造型與戴森的無葉風扇基本相同。

TP02機身上僅有開關按鈕,沒有切換檔位元的設置。

檔位切換完全依賴於這個可以吸附在機身上的遙控器,這也是戴森無葉扇的特色之一。

除了遙控器外,戴森TP02還可以通過手機APP進行控制。但遙控器上功能已經很全面,APP顯得不是那麼重要。

TP02由於機身過於細長,濾網偏小是非常正常的,有多小呢?大概是小米淨化器2濾網的一半不到吧,不過這個濾網定價高達1099元,是所有淨化器裡最貴的。

戴森的密封設計非常優秀,這是濾網底部的密封膠圈,這是本次測試唯一使用膠圈密封的淨化器,其它產品都是用泡沫海綿密封的。

濾網頂部同樣有密封膠圈,兩個膠圈把TP02的筒形濾網上下徹底封閉,密封效果優秀。

然而無葉扇註定是個非常不適合做淨化器的產品,這要從它的原理說起。

戴森將它的無葉扇稱為氣流倍增器,是基於科恩達效應(Coanda Effect)的原理設計的。這樣的產品在工業上使用比較普及,但家用市場戴森獨領風騷好多年,它的基本原理是:內部的風扇由底部抽入空氣輸送到上部,通過環形狹縫噴出,並帶動周圍空氣一起流動形成風。

通過工業用空氣放大器原理圖看會更加直觀:當壓縮氣體通過環形窄縫向右側出風口噴出,通過特殊的幾何形狀,左側氣體會被吸入,與壓縮氣體一起從右側吹出,並且出風口處還會繼續吸卷氣體加入,氣流量可以放大10-100倍。

也就是說戴森數字馬達的實際風力占總風力不到10%,無葉扇吹出來的風90%以上都沒有經過濾網,因此淨化效率會非常低。

c)Blueair 303

瑞士Blueair和IQair堪稱空氣淨化器界的泰山北斗,是早期高端空淨的代表品牌,尤其是美領館批量採購Blueair的產品之後更是聲名鵲起。戴森的原理就決定了讓我對它沒有太大期望,但Blueair我是抱以厚望的,然而這是本次測試中最讓我失望的產品!

Blueair 303機身採用扁平的設計,全金屬製造,頗有一種電腦主機殼的感覺。

把它從箱子中取出時就發現了第一個問題:鋼板門的上端弧形封條是塑膠的,與蓋子結合的非常不好,輕輕一按就會下陷並發出吧嗒聲來。

控制方面303也是本次測試最簡陋的,僅有一個機械旋鈕控制檔位,沒有任何自動功能,真的是很純粹的風扇加濾網結構,機器內部也沒有PM2.5檢測模組。

機身內甚至沒有做濾網壽命提醒功能,單獨配送了這個182天倒計時配件。也就是說Blueair完全不管運行環境和運行時長,就簡單粗暴的選擇了半年一換,而其它多數品牌是可以按工作小時數統計的。

這個計時器內部有磁鐵可吸附在機身上,但磁鐵顯然設置的不大用心,吸在機身上永遠是這麼傾斜的,無法調到水準位置。

打開“主機殼”門又發現新問題,門的內側噴漆非常不均勻,雖然外觀沒影響,但打開後也太影響心情了。並且303是這次測試唯一一個不帶初濾網的淨化器。

由於門的折邊太小,導致門上的空腔洞要比濾網大一圈,像上圖這樣濾網又2/3露在外面都不影響關門,這又留下了洩露的隱患。其實只要把門的折邊加大,關門時候能直接把濾網壓緊就一舉兩得了。

濾網的寬度剛剛合適,但高度短了一截,以至於裝入機器後頂上有明顯一條大縫隙。我隨後在網上查了大量曬單,發現這是Blueair的通病,並非我手裡這台的個別現象。

取出濾網發現看似挺厚的HEPA濾網,背後嵌套了一片活性炭濾網,實際上HEPA濾網是挺薄的一片。

取出濾網後的機器內部再次讓人失望,303的密封情況是這次測試機器中最糟糕的!所有鋼板折邊交接位置都沒有做任何密封處理,四角都是大縫隙,包括出風口與側面也有大量的縫隙。

機身底部還因此了一個負離子發生器,其中一個探頭藏在機器的出風口。負離子可以一定程度上幫助淨化PM2.5,它的原理是讓灰塵帶電,通過靜電作用吸附到牆上、地上、傢俱上,顯然這並非真正的去除PM2.5,只是讓灰塵落地而已,一旦有空氣流動又會重新飄動起來。

這是我以前測試過的一台帶負離子的淨化器,工作一段時間後就有大量灰塵吸附在淨化器表面了。在303上我暫時還沒發現這種情況,但負離子的作用相信大家也能看明白了。

d)352 X80

352 X80是北京一家新公司推出的產品,堪稱3000元以內的堆料王,多項規格達到了萬元級IQAIR的水準。

X80同樣是方柱形的外觀,但與KA 5有所不同,它的四面都是密封的,從底部進風頂部側面出風。正是由於這個側出風的方式,官方建議擺放時要離牆30cm以上,加上它本身38cm*38cm的占地面積,就需要一個至少68cm*68cm的空間擺放,占地是這次所有淨化器中最大的。

X80機身頂部有碩大的顯示幕,觸摸開關操作,並附帶有紅外遙控器。但遙控器功能較弱,與機身功能一致,實際用處不大。

初濾、中效濾網、EBM電機、活性炭濾網、高效濾網依次層疊的結構,每個濾網可以像抽屜一樣拉出來,更換非常方便。

每個濾網都非常厚,因此HEPA濾紙面積非常大,但畢竟進風面積小,因此採用了口碑極佳的EBM風機驅動,也因此導致機器功率偏大。

e)小型FFU工業淨化器

在空氣淨化器市場重複活躍之前,市面上能買到的產品很少,動輒三四千元以上,因此很多人盯上工業用的FFU篩檢程式,剛好我手頭也有這麼一台機器,所以也一起加入這次測試。

我這台FFU是40cm*60cm的小尺寸機型,機器正面就是碩大一塊濾網。

從背面看鐵皮做的殼子,簡單的初濾網,就是徹底的工業風格了。

調速器就是個86型面板。

外殼並沒有進行很好的處理,各個角都比較尖銳,不小心會刮傷地板甚至傷人。

內部風扇也是全金屬的的,噪音有些大,感覺也不大安全。並且這個風扇是在濾網之前的,使用久了不可避免的會弄髒。

濾芯一圈也是泡沫密封條,密封效果還不錯。

f)小米空氣淨化器2

小米的產品歷來是爭論的焦點,一方面因為抄襲被四處罵,另一方面也因為價格深受歡迎。小米三代空氣淨化器都通用同一個濾網,也就是說濾網CCM都是一樣的,顯然價格最便宜的2代性價比最高。

小米空氣淨化器2是這批機器裡最小最輕的一個,採用方柱形設計,底部四周進風頂部出風。

唯一的操作按鈕在機器頂部的一角,可以在自動、睡眠和最愛三個檔位間切換,最愛檔的風量可通過手機APP設置。小米APP控制淨化器表現並不理想,操作有些繁瑣,但可以與他們家的大量感測器實現聯動,比如開窗關機、進門開機等等,也算是個不錯的功能。

圓柱形濾芯從機身後部裝入,PM2.5感測器位於濾芯上方。

小米的濾芯底部是封閉的,這與其它品牌的設計有所不同,也為DIY帶來很大的便利,上面套個抽風機就可以當淨化器了。

而頂部則由機身上的泡沫海綿密封,整體密封效果還比較不錯。

二、濾芯對比

雖然新國標可直接標注CCM來說明濾芯壽命,但由於這個新國標的標準實在太低,光用P4等級往往無法真正區分濾芯的分別。一些大濾芯可以達到P4和F4的很多倍,比如352 X80官方公佈資料就是12000mg的兩倍多,eraclean是12000mg的15倍,而IQAIR的數據更是高達幾十倍。然而公佈具體數值的廠商很少,因此有時候還是要對比濾網尺寸來的更有效,雖然這個對比極為不準確,但可以肯定的是小濾網容量會很小。

上圖從左往右一次是352 X80、FFU、凱馳KA5、Blueair 303、小米和戴森TP02的濾芯。

根據官網公佈資料,352 X80的濾網尺寸達到了7.8平米,但由於它的中效和高效濾網是重疊放置的,是否應該算3.9平米才對呢?官方公佈的26000多mg的CCM值也僅為P4等級的2倍多,並不算是很厲害的資料。雙層濾網無疑能提升淨化效果,但同時也極大的增加了風阻,X80的風機功率是其它機器的3倍左右,也是個不得不考慮的問題。

FFU的濾網是這批機器裡看著最大的,根據褶皺數及外形尺寸估算,面積在大概在4.6平米左右,按賣家標注的數據CCM接近P4級的20倍,但淘寶的資料真實性做不得准,實在難以確定。

Karcher(德國凱馳)KA 5的兩片濾網估算面積大約是4.4平米左右,遺憾的是官方並未公佈CCM的具體數值。但凱馳提供極豐富的濾網選項,除了標配的全功能濾網,還可以選購針對PM2.5和針對甲醛的濾網,甚至有針對寵物的除氨氣濾網,這次受測試時間和設備所限沒能逐一測試,以後有機會我會在單獨補充這方面的測試。

Blueair 303的HEPA濾網估算面積僅有1.4平米左右,濾網整體也顯得最松垮,加上尺寸比機身短了那麼一截,壽命和淨化效果都讓人擔憂。官方同樣沒有公佈CCM具體數值,但指標上應該是達到了P4級別的。

小米官方有公佈7.7米的長度,根據高度計算大概有2.1平米的HEPA濾網,同樣官方未公佈CCM值,但根據民間測試達到P4肯定沒問題。

戴森TP02實在沒有測量的想法了,高度僅有小米的2/3,桶的壁厚僅有小米的一半,應該不會超過1平米的,部分電商標注的CCM僅為P1。當然以上只是統計HEPA部分的面積,甲醛方面吸附材質差異較大不好比較,而且我也沒有靠譜的甲醛源進行測試,等明年搬新房了再看看吧。

三、出風口檢測(單次過濾效果)

濾網的等級和機器的密封性決定了空氣淨化器的單次過濾效果,雖然這個資料不是很有用,最終CADR值才能決定淨化速度,但這個數位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廠家的用心程度。

測試在我家陽臺進行,測試設備時口碑挺不錯的空氣堡,當時我家陽臺PM2.5高達270,而PM0.3更是高達7萬8。

我在空氣堡外面套了個紙筒,以儘量減少周圍空氣的影響。凱馳KA 5在的出風口PM2.5低到了1,PM0.3降到了1797。

戴森TP02從原理上就決定了無法進行這個測試,畢竟超過90%的空氣都是沒有經過淨化的。

Blueair 303的測試成績也是慘不忍睹,糟糕的密封性的影響太大了,我一度以為是儀器壞了,但在其他機器上又一切正常。我甚至讓它在陽臺上連續工作了40多分鐘,但出風口PM2.5始終無法降到30以下,不得不放棄了這項測試。

352 X80的狹縫型小出風口對這種測試特別有利,整個測試儀可以塞到頂蓋下面去,測試成績驚人的好。

FFU得益於超大的出風面積完全覆蓋測試儀器,絕無周圍空氣干擾的可能性,也完全無視機器的洩露問題,得到了最佳成績。

小米的測試成績略差一點,但相對它的價格也算是超值了。

四、實景性能測試

a)凱馳KA 5

功率和噪音選在夜深人靜的半夜2點多進行,噪音在兩個點進行測試,一個是離機器50cm的位置,另一個則是離機器3米遠的地方。

KA 5的功率表現相當優秀,帶WIFI遠端遙控器的機器,待機狀態下功率已經低到無法檢測,在低檔下功耗僅為9.6W,最高CADR 593時也僅為51.5W,能效達到了11.5,是這次測試中最省電的機器。

KA 5在低檔位下的噪音不會影響睡眠,但貼太近還是能明顯聽到風聲,中檔位以上就不適合夜間使用了。但由於我家社區在主幹道附近,雖然我家社區內有雙層隔音玻璃,但初始噪音依舊有39左右,已經高於KA 5標稱的37dB(A),因此測試資料僅供參考,與後面其它機器的資料對比會更有實際意義。

性能測試依舊是在我家主臥進行,除去衣帽間後約17平米。B點是放置淨化器的地方,A點是放置PM2.5檢測儀的位置,基本能杜絕迴圈不好的淨化器出好成績的可能性。每次測試把臥式開窗並開啟風扇換氣半小時,讓室內PM2.5值達到220左右並保持穩定,然後關窗開啟淨化器,每1分鐘記錄一次PM2.5和功率值,匯總成表後得到測試曲線。

淨化器全都設置為自動模式,儘量接近真實使用情況,畢竟最高功率下的噪音絕大部分人無法忍受。

分析:

在PM2.5高於200的情況下,淨化器並沒有開啟最大功率模式,而是以中檔位元運行。

12分鐘後室內PM2.5降低到了75以下,也就是國標的量,淨化器轉入低功率模式並保持運行。

降到國標優(35以下)花費22分鐘。

降到美標的優(15以下)花費32分鐘。

50分鐘之後進入穩定狀態,PM2.5一直維持在3以下。

b)戴森TP02

戴森TP02的噪音表現有些對不起它的名聲,只有在5或更低的檔位噪音可以接受,5檔以上即使是白天也難以接受。並且戴森的噪音較尖銳,聽起來比其它淨化器或風扇的噪音更加難受。

分析:

戴森對機器的檔位運用的比較充分,5-10檔全部用上了,但由於淨化速度實在太低,一個半小時時間基本都運行在6檔以上,僅僅最後幾分鐘才穩定在5檔。前面說過它的噪音在6檔以上都難以接受,因此想用它做為唯一的淨化器,恐怕只能用在很小的房間了。

PM2.5降低到了75以下花了38分鐘。

降到國標優(35以下)花費128分鐘。

3個小時的測試最終沒能低於30。

c)Blueair 303

Blueair的檔位非常簡單粗暴,1檔16.7W下確實非常安靜,但功率有些偏大了,最高400的CADR,能效僅有6.25。

分析:

由於這台機器沒有自動模式,我全程讓它運行在中檔位,因此這個成績也是占了極大便宜的,畢竟其它機器在PM2.5降低後就會轉入低功率模式。並且303帶有負離子功能,並非所有PM2.5都被濾網捕獲,還有一部分留在室內期待死灰復燃呢。

PM2.5降低到了75以下,花費20分鐘。

降到國標優(35以下)花費32分鐘。

降到美標的優(15以下)花費50分鐘。

進入穩定狀態花了68分鐘,PM2.5一直維持在3-5。

d)352 X80

堆料王352 X80採用了雙層濾網和EBM風機,因此功率和噪音上會比較吃虧,能效只有5左右,比最高的凱馳KA5低了一半,這是它最大的短板。噪音方面雖然3檔以上都難以忍受,但最低檔的噪音控制的不錯,畢竟這才是最長時間工作的檔位。

分析:

X80極少進入3檔以上,在PM2.5高於200的情況下,淨化器主要以3檔位運行。

18分鐘後室內PM2.5降低到了75以下,也就是國標的良,淨化器轉入2檔。

降到國標優(35以下)花費28分鐘。

降到美標的優(15以下)花費44分鐘。

62分鐘之後進入穩定狀態,PM2.5一直維持在2-5以下。

e)FFU

工業用品的噪音不能指望,我這台FFU最低噪音也差不多50了,基本沒有實用價值。現在也有很多專門改裝針對家用的機器,噪音控制的好了很多,外觀也有些改善。但千萬留意別買到假FFU了,淘寶現在有不少所謂的木質FFU,其實就是木箱裝個山寨的HEPA濾紙,濾紙的尺寸和規格都遠不如真正的FFU。

分析:

FFU我一直讓它運行在最低檔位,由於它的出風面是整個碩大的HEPA濾紙,面積非常大,因此風速很低,難以在室內形成有效的空氣迴圈,因此淨化效果會大打折扣。

PM2.5降低到了75以下,花費26分鐘。

降到國標優(35以下)花費40分鐘。

降到美標的優(15以下)花費50分鐘。

90分鐘之後並沒有進入穩定狀態,但PM2.5維持在8以下

f)小米空氣淨化器2

小米空氣淨化器2確實如傳說的一樣,噪音方面表現不佳,僅有最低的兩個檔位噪音較好,但這檔位的適用面積是8平米以下了。

分析:

小米是唯一一台待機需要耗電的機器,可能是WIFI和PM2.5檢測模組耗電,待機時也有1.5W功耗。

小米淨化器急於進入第功耗狀態,PM2.5低於100就進入5檔,低於95後進入3檔,因而導致PM2.5變化不是一條平滑的曲線,過早進入平緩下降階段。

PM2.5降低到了75以下,花費38分鐘。

降到國標優(35以下)花費72分鐘。

90分鐘之後並沒有進入穩定狀態,但PM2.5維持在30以下。

五、總結

先明確幾個基本概念:

房間開窗透氣後PM2.5值最高,更大CADR的機器可以更快的淨化完房間,凱馳半小時能做到的事,小米淨化器2就需要三四個小時,高CADR值的意義也僅僅體現在這裡。小米空氣淨化器2這種小功率機器並非不能把大客廳的PM2.5降下來,而是降下來所花的時間太長了。一旦房間PM2.5降到較低的情況後,維持這個值所需的CADR實際上並不大。

機器要根據預算、房間面積以及耗材壽命和價格綜合考慮,沒有這些資料的情況下是沒法推薦機型的。比如本次測試都是在同一個17平方的房間進行,對於凱馳、352來說是偏小的房間,而對於小米來說卻是偏大了,這些都是要考慮的因素。

本次測試主要是針對性能方面的,很多功能設置和操作方式其實對日常使用也有相當大的影響,有些功能設計優秀的淨化器是值得多花錢的,比如我後面會發佈詳細測試的LIFA air。而小米的默認設置相當的差,PM2.5低於100就降速,也嚴重影響測試成績。因此後面我會針對每款淨化器做單獨評測報告,詳細說明操作和設置方面的優缺點。為了更加簡單的閱讀,我把所有性能測試的曲線放到一個圖里加以說明吧。

在90分鐘的測試中,凱馳KA 5毫無爭議的成為性能之王,不管是能耗還是最後淨化效果都明顯優於其它產品,尤其是最終以9.6W的功耗和低噪音,維持PM2.5低於3的最佳成績,綜合素質表現突出。

352 X80綜合效果低於Karcher(德國凱馳)KA 5,在能效方面比較吃虧,全程維持在46.5W的功率,43.6dBA的噪音也略顯呱噪,夜間就只能開啟睡眠模式了,可能會無法維持這麼低的PM2.5值。但畢竟352 X80的售價要比凱馳低了一半,能達到這個效果還是相當出色了。

Blueair雖然最高CADR要比凱馳和352低,但畢竟它是靠49.3W中檔功率加負離子跑出來的,這個檔位的噪音是難以忍受的,實際上反而是占了便宜。若是用16.7W的低噪音模式,測試成績肯定要大打折扣。那悲催的密封性能和功能,真想不通是怎麼爬上神壇的。

FFU個人並不是非常推薦,外觀粗糙難看,噪音、操作方面都表現不好,加上風速太低無法形成有效的迴圈,導致室內淨化的會很不均衡,比如測試曲線中有幾個大的波動,就是我進測試房間開門的氣流造成的。而且這兩年FFU價格漲了兩三倍,性價比也遠不如當初了。

小米空氣淨化器2的表現確實不能算好,主要原因是風機噪音過大,被設計成高PM2.5值就減速的自動模式,只建議用在10平米內的小房間,大房間實在不是它能駕馭的。但話說回來,這樣的價位能有這樣的性能和做工,也算對得起價格了。

至於戴森TP02,如果不差錢想要個吹微風的風扇還是可以考慮,想當淨化器還是算了吧,最差的效果、最小且最貴的濾芯,除了顏值真的什麼都沒有了。

最後兩張圖是我把前面匯總曲線的兩個階段放大,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自行對比一下:

PM2.5在200左右開始的半小時曲線

PM2.5在100以下的1小時曲線

六、採購建議

如果是10平米左右的小房間,699元小米空氣淨化器2就能實現不錯的淨化效果,這也是小米唯一值得購買的機型,因為小米所有機型都用同一款濾網,更貴的機型只是風扇功率更大。

20平米以內的房間,1499元豹米會比小米pro的性價比更高些,因為濾網規格要高的多,下次我會補充豹米的測試資料。

352 X80雖然是3000元以內性價比最高機型,但前提是工作環境要適合它。因為352的體型很大,而且是四面出風的設計,要求離牆30cm以上放置,等於它要占地1平米了。而它的最高風量很大,足以應付六七十平米的空間,小房間大材小用而且太浪費空間了。

凱馳的情況與352類似,但佔用空間較小,會更加適合客廳使用。

戴森和blue air我只能呵呵了。

看到這麼清晰的效果對比,小夥伴們心動麼?可以點進連結去看看凱馳公司的空氣淨化器哦~

德國凱馳karcher智能空氣淨化器KA5除甲醛除異味除霧霾PM2.5 ¥4990 購買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