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百家姓之李姓-湖南衡陽李氏明細

衡陽埜塘李氏 始祖寬公, 字裕卿, 唐憲宗元和時由鞏昌府來湖南衡陽城北之石鼓山講學, 遂開基於衡陽北鄉埜塘。 族人分佈于衡陽、衡山兩縣。
至1948年, 已傳37代, 共20000人左右。 宗祠在樟木市。 衡陽李氏 始祖崇煥公, 諱文四, 生元大德間, 籍江西吉水縣穀村, 年逾六旬攜家遷衡。 五世至登瓏、登科、登第。 瓏裔至九傳列玉、列品、列宦、列辟, 派衍發源灘諸房;科裔至七世思樑卜居衡西托塘灘;第裔至六世謙松卜居衡西馬橋灘。 族譜創修于清嘉慶3年(1798), 道光24年(1844)續修, 光緒9年(1883)三修, 1922年四修。 衡陽清泉李氏 始遷祖眉海公(又名梅海公), 元明之際自江西廬陵遷湘, 開基於衡陽縣東清泉鄉, 族人分佈于貴州、雲南等地。 至1948年, 已傳24代, 族人20000余人。 衡陽井田李氏 始遷祖正五公, 乃唐西平王晟第十子憲公苗裔, 明初時由江西吉水縣遷居湖南衡陽縣東井田, 傳三世至福高公生九子, 惟原贊、原璣、原玨、原聰四房聚族於斯。
族譜始修於清乾隆31年(1767), 嘉慶25年(1820)、咸豐11年(1861)、光緒24年(1898)、1930年續修。 派語:正景福原, 志思大茂, 恭寬信敏, 惠承宗兆, 文昌開泰, 治道光明, 孝弟力田, 端重彝倫, 本義昭仁, 允存定則, 振啟家聲, 克修竣德。 衡陽金溪、山霞李氏 晟公二十派孫自衡公官桂陽知軍, 落籍衡山岳後杉木橋, 二十二派思幅公由杉木橋遷衡陽金溪廟, 二十三派朝顯公又遷回江西吉安府泰和縣。 二十四派大賢公字丞貳, 以元進士為衡州同知, 遂開基於衡陽縣永福鄉金溪廟。 生子五, 一返原籍;一早逝;留湘者三:添阼居金溪, 添祥遷星沙, 添瑞落籍山霞。 明正統6年(1441)創修族譜, 清乾隆59年(1794)二修, 道光9年(1829)三修, 光緒5年(1879)四修, 宣統3年(1911)五修, 1942年六修, 2000年七修。 嘉慶6年(1801)再建總祠于白果,
祠聯:聚族託名區, 看涓水橫前, 衡嶽對峙;登堂懷祖武, 有長源勳業, 太白詩文。 堂號為"五知堂":謂知時、知難、知命、知退、知足。 派次詩歌:大福源忠信, 景玉成居良, 映奇新康銀, 時建煥春光, 孝順綿基緒, 詩書啟俊英, 學能敦古訓, 定可振家聲, 承先樹偉業, 裕後乘長風, 旭輝照普天, 華夏樂太平。 衡陽五甲李氏 始祖昉公, 諡文正。 七世燕翼公, 宋淳熙間自江西吉安鵝田遷居衡陽江東。 清乾隆39年(1774)始修族譜, 乾隆51年(1786)、道光28年(1848)、光緒18年(1892)、1928年、2003年續修。 道光4年(1824)創建宗祠。 班行:燕千兆元, 勝富壽源, 志單修單。 九大應興, 萬馥朝廷。 一本宏開, 榮華顯明, 詩書集慶, 淳厚錫光, 家傳順道, 運隆孔揚。 衡山南谷房李氏 始遷祖滋、祥、勉三公, 明代中葉自永州零陵沙井頭遷居衡山,
祥公為山沖房祖, 勉公為渡頭坪房祖。 滋公字長髮, 生庭達, 為南房支祖;庭春, 為谷房支祖。 庭達生三子, 光榮派衍南塘, 仲榮派衍界江, 侃榮派衍油麻田;庭春生四子, 獻、遷派衍穀塘, 猶派衍上景沖, 迪派衍僧田。 清康熙53年(1714)、乾隆13年(1748)衡山李氏三十六房合修通譜, 乾隆45年(1780)、道光元年(1821)南谷房分修, 光緒元年(1875)、1912年、1942年、2004年南房續修。 班行:光宗在立本, 萃植待春來, 萬甲和孫懋, 群英象子開, 向陽真泰遇, 守政乃良才, 有道芳聲大, 逢年可作梅。 衡山桂林李氏 始遷祖複深公, 明代自茶陵遷衡山桂林龍灣。 1944年桂林房八修族譜。 衡山縣城南正街李氏 始祖晟公, 唐封西平郡王, 支祖憲公, 唐封隴西郡公。 遷衡始祖世華公, 由江右遷湘。 衡山石溪李氏 始祖克喬公,
由江西遷衡, 分派祖景亮公, 明四川重慶府通判。 衡山杉木橋李氏 始遷祖世德公, 明永樂自江西豐城湖茫遷居岳後杉木橋, 傳五世生前江公, 開華、仕二房。 清康熙53年(1714)、乾隆13年(1748)、乾隆50年(1785)衡山李氏三十六房合修通譜, 道光元年(1821)、同治9年(1870)、光緒28年(1902)、1936年杉木橋續修。 通派:光宗在立本, 萃植待春來, 萬甲和孫懋, 群英象子開, 向陽真泰遇, 守正乃良才, 有道芳聲大, 逢年可作梅。 衡山大藪李氏 始遷祖桂棟公, 父仲甫公, 明時由江西湖茫官長沙, 桂棟居衡嶽新橋大藪。 清道光5年(1825)始修族譜, 同治10年(1871)續修, 1921年三修。 班行:仲桂馥有貴, 世代榮昌隆, 光宗在立本, 萃植待春來, 萬甲和蓀懋, 群英象子開, 向陽真泰遇, 守正乃良材, 德道芳聲大, 逢年可作梅。 衡山陳李氏 該該原陳姓。 始遷祖俊滄,原籍江西臨江府清江縣觀下,明弘治間與兄隴溪公遷衡。瓏溪居嶽前,公居白果。傳至三世繼堂,因明末差煩,乃更姓李,遷居湘潭十四都鐵鋪灘。清初六世祖瑞甫公因先人廬墓俱在白果,複返故里。清乾隆16年(1751)與衡邑諸李合譜。二世以上從陳,三世以下則從李,而冠以陳。嘉慶15年(1810)、光緒24年(1898)、1994年續修。班行:其枝仕榮,宗緒永貞,源衍江豫,祥開嶽衡,懋昭先訓,克振家聲,崇德繼善,人文紹亨。炎黃肇世,萬朝續昌,山呼河漢,代見名揚,興國順祚,化育倫常,雄風照耀,功列未央。安仁江口洲李氏 始遷祖廣西鹽鐵使朝擎公,南宋淳祐10年(1250)因世亂辭官,避居於此。耒陽南亭李氏 始遷祖君防公,由進士累官連州刺史,唐昭宗乾寧2年(895)解組歸道,卒葬耒陽縣臨江之南亭山,子孫家於上堡,稱南亭李氏。耒陽西門李氏 始祖為義公,江西人,元末致仕為湖廣郴州刺史,家于耒之障尾長塘。其曾孫政公遷居西門,遂為西門李氏。耒陽失鞭塘李氏 始祖蘭慶公,字香遠,元末進士,由江西吉安府吉水縣因初任湖南桂陽州牧來湘,生有四子,君泰、君甲與父歸途中卜居耒陽南鄉四都失鞭塘。族人分佈于耒陽東、西、南三鄉及常寧等地。至1949年,已傳25代,約3000人。宗祠在耒南失鞭塘。耒陽南橋新屋李氏 始遷祖文德公,字躬行,號如天,原籍江西贛州。明初時遷湘,開基於耒陽縣旺橋鄉南橋新屋。族人分佈于耒陽、常寧二縣各地。至1949年,已傳20餘代。宗祠在南橋新屋。常甯李氏 先世明永樂年間自江西泰和移民來此。族人分佈于曲潭、親仁、西嶺等地。至1989年,全族人口45937人。 始遷祖俊滄,原籍江西臨江府清江縣觀下,明弘治間與兄隴溪公遷衡。瓏溪居嶽前,公居白果。傳至三世繼堂,因明末差煩,乃更姓李,遷居湘潭十四都鐵鋪灘。清初六世祖瑞甫公因先人廬墓俱在白果,複返故里。清乾隆16年(1751)與衡邑諸李合譜。二世以上從陳,三世以下則從李,而冠以陳。嘉慶15年(1810)、光緒24年(1898)、1994年續修。班行:其枝仕榮,宗緒永貞,源衍江豫,祥開嶽衡,懋昭先訓,克振家聲,崇德繼善,人文紹亨。炎黃肇世,萬朝續昌,山呼河漢,代見名揚,興國順祚,化育倫常,雄風照耀,功列未央。安仁江口洲李氏 始遷祖廣西鹽鐵使朝擎公,南宋淳祐10年(1250)因世亂辭官,避居於此。耒陽南亭李氏 始遷祖君防公,由進士累官連州刺史,唐昭宗乾寧2年(895)解組歸道,卒葬耒陽縣臨江之南亭山,子孫家於上堡,稱南亭李氏。耒陽西門李氏 始祖為義公,江西人,元末致仕為湖廣郴州刺史,家于耒之障尾長塘。其曾孫政公遷居西門,遂為西門李氏。耒陽失鞭塘李氏 始祖蘭慶公,字香遠,元末進士,由江西吉安府吉水縣因初任湖南桂陽州牧來湘,生有四子,君泰、君甲與父歸途中卜居耒陽南鄉四都失鞭塘。族人分佈于耒陽東、西、南三鄉及常寧等地。至1949年,已傳25代,約3000人。宗祠在耒南失鞭塘。耒陽南橋新屋李氏 始遷祖文德公,字躬行,號如天,原籍江西贛州。明初時遷湘,開基於耒陽縣旺橋鄉南橋新屋。族人分佈于耒陽、常寧二縣各地。至1949年,已傳20餘代。宗祠在南橋新屋。常甯李氏 先世明永樂年間自江西泰和移民來此。族人分佈于曲潭、親仁、西嶺等地。至1989年,全族人口45937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