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歷史上看臉的朝代,有能力考上狀元,沒顏值一樣落榜

適逢高考, 很多人都戲稱這是最後一次不用看臉的競爭。 然而, 有這麼一個朝代, 在當時的 “高考”, 也就是科舉制度中, 卻將外貌作為選取狀元的一個重要標準。 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相傳, 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 他因長相醜陋而下定決心, 要將狀元打造成帝國的形象代言人。 認為這樣才對得起王朝的面子。 在洪武四年第一次殿試時, 原擬為狀元的郭翀因為貌醜被降為榜眼, 長相英俊的吳宗伯便因此被拔為狀元。 這讓當時的考生們目瞪口呆。 因為自古以來, 狀元都是因為才學而登頂的。 容貌平平甚至於身體殘疾的也大有人在, 從未有過以貌取人的先例。 然而, 明太祖朱元璋拿出廢除宰相制度一樣的魄力, 決心讓狀元們用英俊的相貌來成為帝國的臉面。

朱元璋的示例, 讓明朝的很多皇帝在欽點狀元時都要先測試顏值, 明萬曆首輔大臣朱國楨曾說:“凡鼎甲, 聖上多密訪而後定。 ”才學可以通過考試測量, 而皇上密訪的主要目的就是觀察相貌。

當政者都是如此, 那麼平民老百姓更是有樣學樣了。 在人們喜聞樂見的通俗小說中, 狀元的形象都是風流倜儻、英俊瀟灑的, 甚至會出現一些比較女性化的特徵。 如《龍鳳配再生緣》中的武狀元皇甫少華便是面如敷粉, 唇若施脂。 而另外一些小說如《唐鍾馗全傳》中的鍾馗、《殘唐五代演義傳》中的黃巢便是因為容貌醜陋而失去了唾手可得的狀元之位。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