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揭秘秦國名將白起:是“殺神”還是“戰神”?

白起, 又名公孫起, 秦國上將, “戰國四大名將”(白起、廉頗、王翦、李牧)之首。 白起善於用兵, 史書記載他“料敵合變, 出奇無窮, 聲震天下”。 他一生征戰37年, 未嘗一敗, 打得六國無人敢掛帥迎敵, 為秦國的統一大業立下不世之功;但卻因長平之戰中坑殺趙國40萬降卒, 而被正統史家永遠打入“冷宮”, 不得立于名將之列。

是百戰百勝的“戰神”, 還是殺戮無度的“殺神”?人物的解讀有不同角度, 而史實卻是唯一的。 透過千年變幻的歷史煙雲, 回到那個“爭地以戰, 殺人盈野;爭城以戰, 殺人盈城”的戰國時代。 白起, 這個有血有肉的關西漢子,

向我們走來……

關西大將, 一戰成名

“關東出相, 關西出將”, 這句話, 或許正是源于白起。 白起是今陝西眉縣常興人, 當年這裡是秦國關西故地, 百姓與羌胡等族雜居, 崇尚勇力、精於騎射。

白起的檔案在西元前294年前是一片空白, 史書上沒有關於他的任何記載。 西元前294年, 在韓國的新城(今河南伊川西南)外, 白起第一次亮劍, 以左庶長(相當於中級將領)的身份指揮新城之戰。 他一戰告捷, 初步展示了自己的軍事才華。

此時, 距離商鞅開啟的變法時代, 剛剛過去62年。 接下來的37年, 秦國進入了白起的征戰時代。

新城之戰, 打開了秦國東進的大門。 韓國當然咽不下這口氣。 為了奪回新城, 韓國找到魏國幫忙。 24萬聯軍聚集在伊闕(今洛陽龍門), 向白起叫板。

秦軍人數不及對方一半, 唯一的可趁之機是韓、魏兩軍各有私心。 白起繞到了魏軍的背面, 突襲得手, 再掉過頭來, 全殲韓軍, 俘獲了主將公孫喜。

這是戰國時代一次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 24萬聯軍化為烏有, 韓、魏兩國被擠出了強國俱樂部,

5座城池歸於秦國。 第二年, 一聽說白起又要出兵, 魏軍聞風而逃, 61座城池拱手相讓。

至此, 韓、魏已不堪一擊, 秦國開始把主攻方向改向南方的楚國。 西元前279年, 對楚國的戰爭打響。 在這個老牌的南方大國面前, 白起的進展出乎意料地順利, 先是連下5城, 接著輕而易舉攻陷都城。 楚國的國都, 一夜之間變成秦國的南郡, 楚王倉皇逃走。

消息傳到咸陽, 秦昭王大喜過望, 封白起為武安君, “以武安民”。

長平之戰, 千古罪證

秦國剩下的宿敵只有一個:趙國。 在戰國七雄中, 最有可能和秦爭奪統一權的, 也是趙國。

秦國商鞅變法完成之後, 趙國也開始了“胡服騎射”的改革。 秦趙兩國的勢均力敵, 從“戰國四大名將”就可見一斑:白起戰廉頗、王翦對李牧,

他們分屬秦趙兩國, 是彼此畢生的勁敵。

西元前262年, 白起再度攻打韓國, 奪取野王城, 切斷了韓國的上黨和都城的聯繫。 上党郡守馮亭和老百姓商量說:“通往都城的道路切斷了, 韓國肯定沒法管我們。 秦軍逼近, 韓國不能接應, 我們不如歸附趙國。 趙國如果接納了我們, 秦國肯定會攻打趙國。 趙國受到武力威脅, 必定和韓國結盟。 這樣一來, 就能阻擋秦國了。 ”

上黨的歸附, 在趙國引起了一場爭議。 有人預見到了禍害, 有人垂涎一郡之地。 最後, 趙王還是決定接納上黨。

兩年後, 秦國的報復來了。 秦將王齕奪取上黨, 上黨軍民紛紛逃往趙國。 趙國在長平駐軍, 接應上党的百姓。 這給秦國落下了攻趙的口實。

長平之戰是一場兩國的生死大戰。

趙國派出了王牌將軍廉頗。 在長平, 廉頗堅壁清野, 三年不出, 迫使秦軍陷入僵持戰。 無可奈何的秦國, 想到了一個好辦法, 歷史上最著名的一場反間計就此上演——秦相範雎派人帶著千兩黃金, 進入趙國, “間諜”逢人就說, 秦軍不怕廉頗, 廉頗有什麼本事, 只會守不會攻, 秦軍就怕趙奢的兒子趙括。

趙王果然中計, 立即把趙括調往前線。 趙括只會紙上談兵, 卻不懂臨陣應變。 秦國反間計得逞, 立即啟用白起為主將, 王齕調為副將。 同時下令:“任何人敢洩露武安君擔任主帥的秘密, 斬!”趙括準備好的一套應對王齕的策略, 完全落空了。

長平之戰以白起的勝利告終。 趙括走投無路, 被秦軍射死, 40萬士兵投降。 白起卻做了一個不可思議的決定——為防降兵暴動, 除了派240名年幼的趙國小兵回國報信外,40萬人全部坑殺!

趙國震驚,七國震驚。這也成為白起在史書上留下的濃重的一筆,縱然有一生不敗的戰功,但坑卒40萬,成了白起萬世難辯的罪證。

君王猜忌,悲劇結局

長平之戰過後,是秦國滅趙的最好時機,白起當然希望一勞永逸。但一報還一報,趙國也想到了反間計。

西元前259年,大名鼎鼎的說客蘇代,受趙王委託,帶上豐厚的禮物入秦,問秦相範雎:“武安君擒殺了趙括嗎?”

“是。”

“秦國就要圍攻趙都邯鄲了嗎?”

“是。”

蘇代於是說:“滅了趙國,秦國稱王,武安君必然位列三公,他為秦國奪取了70多座城池,就是歷史上周公、召公的功勞,也不過如此。到時候,您就要屈居其下了。”

蘇代接著說:“上党的百姓寧可歸附趙國,也不向秦投降,可見天下百姓不願做秦國的臣民。如果秦國滅了趙國,趙國北方的人會投奔燕國,東邊的歸入齊國,南面的跑去韓國魏國,秦國能得到的百姓又有多少呢?不如趁著趙國驚恐之際,叫趙國割地求和,別再讓武安君建功立業了。”

這段話說到了範雎的心坎上,他果然勸秦昭王和談。白起大失所望。一年後,等秦昭王再次意欲攻趙時,時機已然錯過了:趙國從重創中喘息過來,白起的身體也大不如前。

秦昭王首先派王陵出兵,大敗。於是去請白起,白起斷然拒絕:“邯鄲不是那麼容易拿下的,何況各國的救兵紛紛開進趙國,他們對秦國的怨恨何止一日兩日?長平一戰,趙軍雖然死了40萬,但秦軍也折損了一半,我們國內空虛,還要遠征別國。趙軍以逸待勞,各國援軍裡應外合,秦軍必敗。”

昭王不聽,強行派兵。不久,第二員大將王齕果然遭遇了趙楚魏三國聯軍的夾擊。白起不免自鳴得意:“不聽我的話,如今怎麼樣啊?”這句話傳到昭王的耳朵裡,昭王惱羞成怒。那好,你白起上陣吧!國相範雎親自去請,但白起強如黃牛,偏不從命。一個將軍,既然不能為王所用,就只能為王所棄。

西元前258年,白起被奪官、削爵、降為士兵、遷居他鄉。由於病情反復,白起無法遠遷。他滯留在咸陽的3個月裡,正是秦軍節節敗退之時。顏面掃地的秦昭王,不想讓他繼續得意,更不想讓他看到自己決策的失敗,便勒令他離開。

白起才走,秦昭王就和範雎商量:“白起心懷怨誹,不如處死。”在咸陽城外十裡,白起接到了賜死的命令。剛烈的白起拔出劍:“我有什麼彌天大罪,何至於這個下場?”良久,他又歎息道:“我本來就該死。長平之戰,趙國40萬人投降,我欺騙了他們,把他們都活埋了,這足夠死罪。”說罷,他舉起了那把鮮血浸染過的戰劍,刺向了自己。

白起的悲劇,源於他的性格。昭王明知必敗仍強令出征,這已經不是對白起軍事能力的考驗,而是對他聽命與否的檢測,白起偏偏看不到這一點,一而再,再而三地抗命。此後秦國的另一位名將王翦就很好地接受了白起的教訓,在殘暴的秦始皇手下得到善終。

在後人的眼中,白起更多是以“殺神”的形象出現;然而當年,他是秦國真正的“戰神”,他的軍事才能無人能敵。秦國最終能一統天下,和他征戰數十年取得的赫赫戰功關係密切——這是歷代史學家都不會否認的事實。

除了派240名年幼的趙國小兵回國報信外,40萬人全部坑殺!

趙國震驚,七國震驚。這也成為白起在史書上留下的濃重的一筆,縱然有一生不敗的戰功,但坑卒40萬,成了白起萬世難辯的罪證。

君王猜忌,悲劇結局

長平之戰過後,是秦國滅趙的最好時機,白起當然希望一勞永逸。但一報還一報,趙國也想到了反間計。

西元前259年,大名鼎鼎的說客蘇代,受趙王委託,帶上豐厚的禮物入秦,問秦相範雎:“武安君擒殺了趙括嗎?”

“是。”

“秦國就要圍攻趙都邯鄲了嗎?”

“是。”

蘇代於是說:“滅了趙國,秦國稱王,武安君必然位列三公,他為秦國奪取了70多座城池,就是歷史上周公、召公的功勞,也不過如此。到時候,您就要屈居其下了。”

蘇代接著說:“上党的百姓寧可歸附趙國,也不向秦投降,可見天下百姓不願做秦國的臣民。如果秦國滅了趙國,趙國北方的人會投奔燕國,東邊的歸入齊國,南面的跑去韓國魏國,秦國能得到的百姓又有多少呢?不如趁著趙國驚恐之際,叫趙國割地求和,別再讓武安君建功立業了。”

這段話說到了範雎的心坎上,他果然勸秦昭王和談。白起大失所望。一年後,等秦昭王再次意欲攻趙時,時機已然錯過了:趙國從重創中喘息過來,白起的身體也大不如前。

秦昭王首先派王陵出兵,大敗。於是去請白起,白起斷然拒絕:“邯鄲不是那麼容易拿下的,何況各國的救兵紛紛開進趙國,他們對秦國的怨恨何止一日兩日?長平一戰,趙軍雖然死了40萬,但秦軍也折損了一半,我們國內空虛,還要遠征別國。趙軍以逸待勞,各國援軍裡應外合,秦軍必敗。”

昭王不聽,強行派兵。不久,第二員大將王齕果然遭遇了趙楚魏三國聯軍的夾擊。白起不免自鳴得意:“不聽我的話,如今怎麼樣啊?”這句話傳到昭王的耳朵裡,昭王惱羞成怒。那好,你白起上陣吧!國相範雎親自去請,但白起強如黃牛,偏不從命。一個將軍,既然不能為王所用,就只能為王所棄。

西元前258年,白起被奪官、削爵、降為士兵、遷居他鄉。由於病情反復,白起無法遠遷。他滯留在咸陽的3個月裡,正是秦軍節節敗退之時。顏面掃地的秦昭王,不想讓他繼續得意,更不想讓他看到自己決策的失敗,便勒令他離開。

白起才走,秦昭王就和範雎商量:“白起心懷怨誹,不如處死。”在咸陽城外十裡,白起接到了賜死的命令。剛烈的白起拔出劍:“我有什麼彌天大罪,何至於這個下場?”良久,他又歎息道:“我本來就該死。長平之戰,趙國40萬人投降,我欺騙了他們,把他們都活埋了,這足夠死罪。”說罷,他舉起了那把鮮血浸染過的戰劍,刺向了自己。

白起的悲劇,源於他的性格。昭王明知必敗仍強令出征,這已經不是對白起軍事能力的考驗,而是對他聽命與否的檢測,白起偏偏看不到這一點,一而再,再而三地抗命。此後秦國的另一位名將王翦就很好地接受了白起的教訓,在殘暴的秦始皇手下得到善終。

在後人的眼中,白起更多是以“殺神”的形象出現;然而當年,他是秦國真正的“戰神”,他的軍事才能無人能敵。秦國最終能一統天下,和他征戰數十年取得的赫赫戰功關係密切——這是歷代史學家都不會否認的事實。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