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吉林舊聞|吉林市發現“虎將軍”墓地(2012年)

↑點擊上方“曼陀羅文化”關注我們

有著“虎將軍”美譽的清代著名將領依克唐阿, 曾多次擊退來自沙俄的進犯, 在民間有“依軍來,

洋人退”之說。

2012年6月29日, 吉林市民荊先生給本報打來電話說:“在船營區歡喜鄉下窪子村的田地裡, 有一座清代將軍墓, 據說就是依克唐阿的墓!”

村中偶遇依克唐阿後人

當天10時許, 根據荊先生提供的線索, 記者來到下窪子村。 經多方打聽, 一些上了年紀的村民依稀記得村裡是有一座將軍墓, 但說不清具體位置。 直到記者遇到一位元叫依振發的76歲老人。 “你們要找的將軍墓我知道在哪裡, 我還參與了這座墓的修繕。 ”依振發說, 自己的祖上和依克唐阿有親, 所以自己也算是依克唐阿的後人。 如今依克唐阿的墓就藏身於下窪子村的農田裡, 所以年輕人都不知道。

墓碑為4年前後人修繕

在依振發的指引下, 記者終於見到了這位元傳奇將軍的長眠之所。

墓地面積約有30平方米, 北側立有一塊石碑, 上面寫著“先祖依克唐阿墓”幾個大字。

“解放初期這裡還有人守墓, 但原來的墓碑和墓地被毀了, 是人為還是雷擊已經不可考證。 ”依振發說, 原先的墓碑大有來頭, 叫“九眼透龍碑”, 大約有1米高、3米寬, 碑頭雕有盤龍, 上有九孔,四周為雲紋圖案, 十分考究。 現在這座墓碑是2008年依克唐阿第五代後人來村中重新立的, 碑的背面刻有碑文, 記載了依克唐阿的生平:“公諱依克唐阿, 字堯山, 吉林伊通, 滿鑲黃旗人, 生於一八三二年, 卒於一八九九年。 公自青年從戎南征北戰, 戎馬一生, 特別是一八七五年對俄作戰及一八九四年甲午戰爭時, 英勇善戰, 打敗了敵人的侵略, 保衛了祖國的領土完整。

因其戰功顯赫, 清政府賞頭品頂戴擢升盛京將軍。 公病故後, 清廷御賜墓碑及墓誌, 以記其功……”

專家:應申報文物保護單位

據吉林市政協文史研究員皮福生介紹, 九眼透龍碑不是一般官員能用的。 在清代, 九眼透龍碑是將軍的墓碑, 七眼的應該是三品大員才能享受的規格。 依克唐阿當時是黑龍江省及盛京(現瀋陽)的將軍, 也是封疆大吏, 所以規格較高。

“十多年前我曾經去過那個墓地, 可惜九眼透龍碑已經被破壞了。 ”皮福生遺憾地說。

皮福生說, 在清代, 每個省都有自己的將軍, 清代東北三省的將軍是文武集于一身的封疆大吏, 掌握兵權和行政權力。 依克唐阿雖為武官, 但他在任時大力興辦教育, 書法和繪畫也都有一定的造詣。

依克唐阿在吉林並未任過將軍, 早年做過琿春副都統, 僅次於將軍, 因殺敵有功被提升為黑龍江省將軍, 後來在盛京當將軍。 “他本人是伊通縣人, 清代著名的愛國將領, 在清晚期政局腐敗的情況下, 憑自己的能力保家衛國, 功勳卓著。 ”皮福生說, 依克唐阿於1899年病故于瀋陽, 因在吉林市長大, 所以被葬在吉林市境內。 皮福生也建議其後人, 可以為依克唐阿的墓地申報文物保護單位。 “對這座墓的發現和保護, 有利於宣揚愛國事蹟, 傳承民族精神。 ”

■小資料

以俸祿買武器抵抗外侮

依克唐阿, 字堯山, 滿族鑲黃旗人, 祖籍吉林伊通。 出生於今伊通滿族自治縣縣城東南馬家屯。 依克唐阿在抗擊日、俄侵略, 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鬥爭中,

立下了卓著的功績, 受到朝廷器重, 有“東北三省海外天子”之稱, 也被譽為“虎將軍”。

依克唐阿率軍多次擊退沙俄入侵, 戰功顯赫, 被慈禧太后認作乾兒子, 可以自由出入大殿。 在甲午戰爭中, 依克唐阿積極抵抗日寇, 率清軍多次與日軍發生激戰。 在日寇攻陷海城後, 依克唐阿用所積廉俸3萬兩白銀購買武器, 以抵抗外侮。 此愛國壯舉對部下產生了深刻影響, 激勵他們追隨依將軍效命疆場。

甲午戰爭後, 依克唐阿被任命為盛京將軍。 他到任後, 發現遼東饑民遍地, 力陳奏准撥銀20萬兩賑濟饑民, 並提出“民為國本、救民為先、廣治酷吏”的施政方針。 1899年4月27日, 依克唐阿病逝于盛京。

消息來源/新文化報, 2012年07月05日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