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一位葡萄牙人這樣誇贛州——“全世界建築工人數中國第一”?

明代, 一位葡萄牙人來到贛州, 見到壯觀的贛州浮橋, 興奮感慨地歎道:“全世界建築工人數中國第一“。

小時候聽老輩人說, 贛州城是只龜形,

有著4只腳和一隻尖尾巴, 那是因為城下有只巨大的烏龜駝著贛州城, 頭南尾北, 靜靜地臥在章江和貢水之間, 隨著江水的漲落而浮沉。 因此, 贛州又古稱“浮洲"。 明代, 朱元璋派大將常遇春率兵攻打贛州, 久攻不下無計可施。 朱元璋知道了這個情況, 就派軍師劉伯溫來幫助常遇春。 一日, 劉伯溫登山勘察, 發現了這個秘密。 他想出毒招, 用5根粗大的鐵柱把烏龜的4條腿和尾巴釘住。 然後, 在下游堵贛江之水淹贛州城, 被鐵柱釘牢的烏龜就再也浮不起來了, 贛州城破, “浮洲"也就成了歷史。 據說, 南門便是傳說中的龜首, 八境台城牆外河灘就是龜尾, 地名因此也叫“龜角尾"。 而龜的四條腿, 則是東南西北4座碼頭。 碼頭上的浮橋,
實際上也就成了“腳"的延伸。 如今, 能享有“浮洲"之譽的, 大概也就是江面上的浮橋了, 九百多年來他仍然是年復一年, 不知疲倦地隨著江水的漲落而浮沉。

贛州最早的浮橋建于北宋熙寧年間(1068一1077年)現僅存橫跨貢江的東河浮橋。 東河浮橋, 原稱“東津橋”,

“惠民橋”, 始建於南宋乾道年間(1165-1173年)是時任贛州知軍的著名文學家、《容齋隨筆》作者洪邁倡議修建。

浮橋又稱“浮梁", 古自有之, 多鋪設在比較寬闊的江面上、一般用3只木船排列組合, 其上鋪釘木板拼合成一組橋面。 然後將若干面串聯, 用竹纜鐵錨連接固定, 形成跨江浮橋, 行人車馬從上而過。

東河浮橋是贛南最長的浮橋, 由於江面寬闊, 橋長約400米, 洪水時長達500米, 平時也要用112只浮船。

修建浮橋是件大事, 需要耗費大量的船隻、木材和鐵料。 清代巡道文翼上任巡視贛州政務民情, 發現贛州的幾座浮橋破爛不堪, 即于同治八年倡議籌資維修浮橋。 在經費預算中, 當時446米的東河江面, 就需浮船116只、鐵錨58口、小鐵索855米、貫橋杉板648塊。 難怪明代一位葡萄牙人來到贛州, 當他見到宏偉壯觀的贛州浮橋啪不自禁地歎道:“全世界建築工人數中國第一”。

浮橋, 控制著江河兩岸的交通, 大多數統治者在失去據守的城市前, 做的最後一件事就是毀炸橋樑, 東河浮橋也就是這樣歷經了許多無情的戰火。

1945年7月, 侵佔贛州5個多月的日軍見大勢已逃離贛州前大肆搶掠奸殺、燒毀民房, 燒毀了贛州城的所有浮橋。 翌年5月, 浮橋才得以重修, 重修後的浮橋曾先後改名為“抗戰浮橋”“勝利浮橋"。

1949年8月, 國民黨撒退贛州前夕, 贛州城的浮橋又一次遭毀和破壞。 他們在東河浮橋上游的七裡鎮, 砍斷了那裡的木排竹纜, 用那些漂浮的龐大沉重木排徹底撞散了東河浮橋。 當時解放軍正下, 追擊敵軍和消滅甯都翠微峰黃鎮中守敵的緊張時期大量的和物資被堵在了渡口。

東河浮橋的破壞,極大地造成了贛州東向物資的滯留和人員的不便,給解放軍的戰略進程造成了嚴重影響。這種狀況,引起了贛州的陳庚將軍高度重視,他立即召集會議,指示48軍軍長賀晉年加快對浮橋的搶修。修復浮橋恢復交通,成了當時軍管會和市政府的首要任務,軍管會接管了交通部門,成立了贛州浮橋管理委員會。東河浮橋的修復工作成了當時的首要工作,委員會將收集到的所有浮橋器材都集中於東河浮橋使用。

為防敵特破壞,軍管會還派了一個連的解放軍保護對3座浮橋的修復工程。修橋工地人山人海,緊張的修橋工程雖然不斷地遭到國民黨飛機的轟炸和騷擾,但工人們熱情高漲,工程進展很快。經過10晝夜的奮鬥,東河浮橋終於又重新臥在了寬闊的貢江,創造了贛州修橋史上的奇跡。這一天,軍民為東河浮橋舉行了隆重的竣工慶典。

浮橋的最大的優點,就是方便實用,水漲船高。它的缺點,是橋面切斷了江面航道的交通。所以,浮橋每天要定時“開橋"。開橋時,管橋人解開幾組橋面的纜結,撐開航道上的橋面,讓橋兩側的船隻通過。東河浮橋就這樣,每天上、下午定時開橋。由於長大的橋身是依靠鐵錨來固定它的位置,每當遇到特大洪峰,或漲大水時,就容易沖跨橋船,或被迫收橋,往往造成損失,或使江面交通中斷。

浮橋橋頭,一般是碼頭,或城門下,是進出城區和上下船行的必經之地,官府常在這裡設卡收稅或盤查行人。古代的運輸,主要是依靠水路,早、貝二江在贛州龜角尾匯合成贛江。贛州是贛江幹道的源頭,上游的許多貨船或木排下行到贛州,一般要在這裡換裝大船,或重新集紮大樣,再進人贛江、鄱陽湖,經受長途和風浪的摔打到達江浙等地。贛州也就成了進人贛江物資的重要收稅地點,明清時,東河浮橋便是贛州官府設立的幾個重要收稅地點之一。

東河浮橋卡子控制了貢江上游贛縣、於都、興國、瑞金、會昌、寧都、石城、尋烏水上的下行出江物資,其中包括從福建長汀、甯化、武平進人江西贛江的物資。來往船隻停泊在浮橋兩側,船貨主必須上到橋頭向官府納稅,開橋時才給予通行,過橋進城的商人也同樣在橋頭向官府交納貨稅。

2000年1月4日,曾立於橋旁碼頭的一根古代大鐵柱被意外挖出。這根大柱就是古代傳說中劉伯溫用來釘住駝贛州城龜腳的大鐵釘,鐵柱為明代遺物,其實他不是什麼釘“龜腳"的大釘,他是贛州官府立於浮橋頭稅卡的所在地標誌與告示,是執法的的“權杖"。

大柱用生鐵鑄成,長308釐米,直徑23釐米,柱頭鑄有一隻獅形獸,以示執法威嚴。在鐵柱的柱身上還鑄有銘文,只是歲月太久漫漶不清,隱約可見“南贛……”幾個文字。張嗣介當時主持發掘,在鐵柱出土後,決定把他立於原處。經向當地居民調查,我們確定了他舊時的立柱,把他重新栽立于貢江東岸離浮橋頭不遠的老碼頭旁原地保存,為贛州增添一景。

(張嗣介,副研究館員,現工作於江西省贛州市博物館,是贛州歷史文化研究的專家。關於東河浮橋的歷史淵源,張嗣介老師是這方面的專家,以上內容都出自張嗣介老師的相關著作。)

東河浮橋的破壞,極大地造成了贛州東向物資的滯留和人員的不便,給解放軍的戰略進程造成了嚴重影響。這種狀況,引起了贛州的陳庚將軍高度重視,他立即召集會議,指示48軍軍長賀晉年加快對浮橋的搶修。修復浮橋恢復交通,成了當時軍管會和市政府的首要任務,軍管會接管了交通部門,成立了贛州浮橋管理委員會。東河浮橋的修復工作成了當時的首要工作,委員會將收集到的所有浮橋器材都集中於東河浮橋使用。

為防敵特破壞,軍管會還派了一個連的解放軍保護對3座浮橋的修復工程。修橋工地人山人海,緊張的修橋工程雖然不斷地遭到國民黨飛機的轟炸和騷擾,但工人們熱情高漲,工程進展很快。經過10晝夜的奮鬥,東河浮橋終於又重新臥在了寬闊的貢江,創造了贛州修橋史上的奇跡。這一天,軍民為東河浮橋舉行了隆重的竣工慶典。

浮橋的最大的優點,就是方便實用,水漲船高。它的缺點,是橋面切斷了江面航道的交通。所以,浮橋每天要定時“開橋"。開橋時,管橋人解開幾組橋面的纜結,撐開航道上的橋面,讓橋兩側的船隻通過。東河浮橋就這樣,每天上、下午定時開橋。由於長大的橋身是依靠鐵錨來固定它的位置,每當遇到特大洪峰,或漲大水時,就容易沖跨橋船,或被迫收橋,往往造成損失,或使江面交通中斷。

浮橋橋頭,一般是碼頭,或城門下,是進出城區和上下船行的必經之地,官府常在這裡設卡收稅或盤查行人。古代的運輸,主要是依靠水路,早、貝二江在贛州龜角尾匯合成贛江。贛州是贛江幹道的源頭,上游的許多貨船或木排下行到贛州,一般要在這裡換裝大船,或重新集紮大樣,再進人贛江、鄱陽湖,經受長途和風浪的摔打到達江浙等地。贛州也就成了進人贛江物資的重要收稅地點,明清時,東河浮橋便是贛州官府設立的幾個重要收稅地點之一。

東河浮橋卡子控制了貢江上游贛縣、於都、興國、瑞金、會昌、寧都、石城、尋烏水上的下行出江物資,其中包括從福建長汀、甯化、武平進人江西贛江的物資。來往船隻停泊在浮橋兩側,船貨主必須上到橋頭向官府納稅,開橋時才給予通行,過橋進城的商人也同樣在橋頭向官府交納貨稅。

2000年1月4日,曾立於橋旁碼頭的一根古代大鐵柱被意外挖出。這根大柱就是古代傳說中劉伯溫用來釘住駝贛州城龜腳的大鐵釘,鐵柱為明代遺物,其實他不是什麼釘“龜腳"的大釘,他是贛州官府立於浮橋頭稅卡的所在地標誌與告示,是執法的的“權杖"。

大柱用生鐵鑄成,長308釐米,直徑23釐米,柱頭鑄有一隻獅形獸,以示執法威嚴。在鐵柱的柱身上還鑄有銘文,只是歲月太久漫漶不清,隱約可見“南贛……”幾個文字。張嗣介當時主持發掘,在鐵柱出土後,決定把他立於原處。經向當地居民調查,我們確定了他舊時的立柱,把他重新栽立于貢江東岸離浮橋頭不遠的老碼頭旁原地保存,為贛州增添一景。

(張嗣介,副研究館員,現工作於江西省贛州市博物館,是贛州歷史文化研究的專家。關於東河浮橋的歷史淵源,張嗣介老師是這方面的專家,以上內容都出自張嗣介老師的相關著作。)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