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江西村官盛瑞琪、宋志友:讓扶貧專案落戶創業基地

以青春的力量, 領跑在脫貧攻堅主戰場

——“脫貧攻堅•青春榜樣”大學生村官典型事蹟展示

由中國青年網、大學生村官報、大學生村官之家網共同主辦的“脫貧攻堅•青春榜樣——大學生村官典型人物尋找活動”, 自5月上旬啟動以來, 全國各地村官熱情參與, 本報從數百名報名者中, 遴選他們的典型事蹟予以展示, 以接受社會的評議和監督。

盛瑞琪(左1)在介紹菌菇扶貧項目

在江西省餘幹縣九龍鎮龍塘村的一處山地上, 有10個高4.2米、寬52米、總長80米、面積達4160平方米的大棚, 上書“黨建引產業、脫貧奔小康”紅色字樣。 大棚內, 22萬根菌菇棒正孕育著小生命, 撐起當地百姓的“致富傘”。 菌菇大棚及其所在的九龍鎮大學生村官創業基地有2位元主理人, 一位是九街村書記助理盛瑞琪, 一位是原九龍鎮大田村書記助理、現九龍鎮黨政辦主任宋志友。

盛瑞琪和宋志友都有濃濃的鄉土情懷,

兩人在一起的話題總是離不開農村如何發展, 如何通過創業富民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可謂志同道合, 情如手足。

風口來了!精准扶貧的號角吹響, 給他們創業送來了好天時, 也注入了一劑強心針。

村裡的土地貧瘠板結, 種不出東西, 很多老農無奈把地撂荒, 打打零工過生活。 看著大片大片的荒地, 盛瑞琪和宋志友很痛心, 也看到了創業的機遇。 兩人從2016年上半年開始, 陸續流轉了村裡的680畝土地, 並掛牌九龍鎮大學生村官創業基地。

結合鄰村經驗和基地實際, 宋志友謀劃發展紅薯種植項目, 並和一家公司談妥了, 由他們提供紅薯種苗、負責收購。

“大汽車把化肥拉進來, 小板車把紅薯拉出去。 ”“你倆鋤頭都沒拿過吧。

”240畝紅薯規模化種植是個專業的活, 兄弟倆都是農業新手, 免不了被莊稼人嘲笑。 為此, 他們請了一位技術員做指導, 平日裡遇到難題就跑縣農業局向專家請教。 盛瑞琪和宋志友都是能吃苦的人, 田裡大大小小的活都肯幹。 去年11月, 商家要貨要得急, 一時又請不到人幫忙, 兄弟倆和2位朋友共4人連夜裝貨18噸, 累得筋疲力盡, 盛瑞琪卻笑笑說, 出一身汗挺舒服的。

發展項目不忘帶富百姓。 基地把鋤草、挖薯等日常管理都交給貧困戶操作。 村民宋志真有腰傷賦閑在家, 日子過得緊巴巴, 但是紅薯基地招短工時他總是第一個報名。 “現在有事做了, 一年還能掙3千多呢。 ”宋志真樂呵呵地說道。

紅薯種出了名堂, 還能給貧困戶發工資,

“這兩個年輕小夥子真不賴。 ”老農對他倆的看法變了。

2016年年底鎮裡面相中了他們的基地, 要在那裡搞個菌菇產業扶貧試點。 “太好了!”項目落地, 就能幫助更多貧困戶了。 兩人很興奮。

責任越大, 壓力越大。 兩人也曾鬧過矛盾。 基地帳面上的余錢所剩無幾, 外債一堆, 但按照鎮裡的要求, 基地必須做綠化、鋪水泥路, 而這是一筆很大的開支。 盛瑞琪認為, 經濟上已經很困難了, 這事兒不妨往後拖拖。 宋志友給盛瑞琪擺道理, 縣裡可是要到基地現場驗收的, 只有符合驗收標準, 專案才能落地。 盛瑞琪最終被說動了, 兩人咬著牙花了20多萬做了綠化、道路硬化和基地的大門牌。

為了學習菌菇培育技術, 他倆跑去農業公司學習了1周。 “你倆問這問那的,

很刻苦嘛, 這樣的年輕人很少見了!”公司老闆賞識他們的這種鑽勁, 專門分配一個技術員全程指導他們。

縣裡為每戶貧困戶下撥1萬元的扶貧資金投入菌菇專案, 貧困戶不用花一分錢就能拿分紅, 給基地打工還可以拿工資, 這樣的好事老百姓偏偏不相信。 如何說服貧困戶在產業扶貧項目書上簽字呢?宋志友當“前鋒”, 盛瑞琪做“助攻”, 兩人反復上門做群眾的思想工作。 “你也當過村官的, 應該知道做群眾工作不容易, 我們一起努力。 ”盛瑞琪總是給宋志友鼓勁。 “多虧有他支持, 不然我一個人可能真的扛不下來。 ”兩人每天晚上上門動員, 三番五次, 踏破門檻, 20多天后, 終於有88戶貧困戶同意在專案書上簽字。

現在基地日產菌菇6000斤, 一年預計收益88萬元,老百姓人均年分紅1000-3000元。

在安排零工時,宋志友總會向特別困難的農戶傾斜。宋志友說,他一到基地去,打工的貧困戶就說“老闆來了,老闆來了”。宋志友憨憨笑道,“我不是你們的老闆,這個項目是出於公益,不是私利。”兄弟倆認為,雖然個人發不了財,但看到貧困戶臉上的笑容,就心滿意足了。 “去年光給貧困戶發工資就發了30萬元呢!”兩人一臉驕傲。

中共中央組織部委託創辦

歡迎投稿

網站投稿:tougao@dxscg.com.cn

報紙投稿:dxscgb31@163.com

一年預計收益88萬元,老百姓人均年分紅1000-3000元。

在安排零工時,宋志友總會向特別困難的農戶傾斜。宋志友說,他一到基地去,打工的貧困戶就說“老闆來了,老闆來了”。宋志友憨憨笑道,“我不是你們的老闆,這個項目是出於公益,不是私利。”兄弟倆認為,雖然個人發不了財,但看到貧困戶臉上的笑容,就心滿意足了。 “去年光給貧困戶發工資就發了30萬元呢!”兩人一臉驕傲。

中共中央組織部委託創辦

歡迎投稿

網站投稿:tougao@dxscg.com.cn

報紙投稿:dxscgb31@163.com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