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歷代皇帝視傳國玉璽為珍寶,北宋徽宗卻一口氣高仿了八枚

清代史學大家趙翼認為:“三代以上以禹鼎為重, 六朝以上以秦璽為重”。 意思是說, 從九鼎到玉璽的轉變,是歷史上政治文化中的一次大變革。

九鼎為有資格祭天的天子所擁有,因沉重而攜帶不便;而玉璽則是皇帝繼承法統的信物, 可以帶在身邊。 秦璽八字印文“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強調的是受命思想, 不像先秦重九鼎,認為權力的擁有者必須與天建立直接聯繫。


西元前255年,秦遷周九鼎沉于泗水, 這種革命行為是對九鼎所代表的政治文化、統治方式的全盤否定。 到了漢武帝時, 禹鼎又重返政治舞臺,不過漢廷君臣並未視其為必不可少的國家重器, 而是將其作為普通符瑞之物視之,只是改元“元鼎”。 秦漢時代的玉璽是皇權象徵物 ,擁有極高地位,因世世相傳也稱為“漢傳國璽”。

秦漢之時傳國璽還只是天賦權力的象徵,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群雄逐鹿,

傳國璽就與“正統”扯上了關係,成為德運所在的證明。 無數野心家必欲得之而後快。 在形式化的禪讓制中, 傳國璽授受成為儀式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無形中也加重了它的分量。 隋文帝完成南北統一後的開皇二年(582年),改傳國璽為受命璽。 儘管舊的稱呼沒有消失, 但重受命、輕傳承的意識浮現。 隋末天下大亂, 煬帝蕭皇后攜玉璽遁入漠北突厥。 唐太宗沒有得到秦璽,索性自刻受命璽, 文曰:皇天景命, 有德者昌。


五代紛亂, 後唐李從珂攜璽自焚, 從此秦璽的下落成迷。 趙匡胤黃袍加身代周, 自製“大宋受命之寶”;燭影斧聲中即位的宋太宗也DIY了一個玉璽, 上刻“承天受命之寶”;真宗皇帝後的諸帝用的玉璽刻文為“皇帝恭膺天命之寶”, 到宋哲宗紿聖三年(1096)十二月, 咸陽一個叫段義的農民在自家院中出土了一枚古璽。 段義秘不示人準備傳給後世兒孫, 本以為此事人不知鬼不曉, 哪料卻走漏了風聲, 有人向有關部門檢舉揭發, 段義惶恐之下, 急忙攜了玉璽進京獻寶。

哲宗傳旨令“禮部、禦史台、學士院、 秘書省、 太常寺官講求定驗以聞”,

朝臣曾布、林希認為這個東西“恐非秦璽”, 而史稱“辨鐘鼎古器, 當世無與倫比”的著名畫家李公麟認為這是真的秦璽, 對金石收藏素有研究的蔡京也持此說。 經過兩個月的反復論證, 仔細鑒定, 最終翰林學士承旨蔡京將結果上奏哲宗, 認定段義所獻為真秦璽 ,並提議“法物禮儀 ,乞所屬施行”。


很快, 各部門忙碌起來。 五月一日, 哲宗禦通天冠、絳紗袍, 在大慶殿莊重的舉行了“受寶禮”。 緊接著大赦天下、宣佈改元為“元符”元年(1098), 封獻寶人段義為右班殿直, 賜絹二百匹。

折騰了近半年的時間, “元符受璽”事件總算是塵埃落定。

“元符受璽”背後真相如何已不可盡知, 但“秦璽”不再被視為正統象徵,墮落為符瑞已是不爭的事實。 哲宗得了玉璽的第三年就英年早逝, 繼位者宋徽宗好大喜功, 雖然他也認為段義所獻確實是秦始皇所傳, 但卻“黜其璽不用”, 在大觀年間一口氣製作了八枚玉璽。 在他看來 ,秦人傳國璽、象徵王朝受命的受命寶,與自己製作的寶璽 ,可以並行不悖 ,所有的璽無非是“昭一代之受命”的國家神器而已。

秦璽在靖康年間流落于金人之手,此後輾轉落入蒙古人手中。元末,元順帝帶了它遁入大漠,朱元璋、朱棣父子派人深入不毛,終究未能得到傳國玉璽,此事也成為了朱氏父子的終生憾事。秦始皇的傳國玉璽最終究竟流落到了哪裡,請關注小編另一文章《瘋狂的石頭——歷史上究竟有多少傳國玉璽?》


秦璽在靖康年間流落于金人之手,此後輾轉落入蒙古人手中。元末,元順帝帶了它遁入大漠,朱元璋、朱棣父子派人深入不毛,終究未能得到傳國玉璽,此事也成為了朱氏父子的終生憾事。秦始皇的傳國玉璽最終究竟流落到了哪裡,請關注小編另一文章《瘋狂的石頭——歷史上究竟有多少傳國玉璽?》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