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千里名駒也要跟對主人,毛宗崗評赤兔馬隨關公一起成神的緣由

赤兔馬是關公的坐騎, 也是良馬的代名詞。

相傳周朝第五代君主周穆王“命駕八駿之乘……賓於西王母, 觴於瑤池之上。 ”《穆天子傳》載:“天子之駿,

赤驥、盜驪、白義、逾輪、山子、渠黃、華騮、綠耳。 ”郭璞注:“八駿, 皆因其毛色以為名號耳。 ”

明成祖永樂大帝長陵石刻中的“八駿”名稱:一是龍駒, 二是赤兔, 三是烏兔, 四是飛兔, 五是飛黃, 六是銀褐, 七是棗騮, 八是黃馬。

赤兔馬出自大宛, 位列“八駿”之一, 其神駿、靈通自非等閒。

《三國演義》中第三回中形容赤兔馬的神采:“果然那馬渾身上下, 火炭般赤, 無半根雜毛;從頭至尾, 長一丈;從蹄至項, 高八尺;嘶喊咆哮, 有騰空入海之狀。 後人有詩單道赤兔馬曰:‘奔騰千里蕩塵埃, 渡水登山紫霧開。 掣斷絲韁搖玉轡, 火龍飛下九天來。 ’”

三國時期, 赤兔馬原歸呂布所有。 《魏書呂布傳》記載:“布有良馬曰赤兔。 ”曹瞞傳曰:“時人語曰:人中有呂布, 馬中有赤兔。 ”

《三國演義》第十九回“下邳城曹操鏖兵 白門樓呂布殞命”:曹操攻打呂布, 侯成盜走赤兔馬, 獻給曹操。 呂布被曹操擒殺後, 赤兔馬便歸曹操所有。

建安五年, 西元200年, 曹操東征劉備, 圍下邳, 關公為保護二位嫂嫂安全, 土山約三事, 進入曹營。 曹操為籠絡關公之心,

三日一小宴, 五日一大宴, 上馬一提金, 下馬一提銀。 因見關公馬瘦, 聽關公說是因為他身軀頗重, 馬不能載, 便讓人牽赤兔馬贈給關公。 關公得到赤兔馬後立即拜謝曹操。 曹操覺得很奇怪, 說:“吾累送美女金帛, 公未嘗下拜, 今吾贈馬, 乃喜而再拜, 何賤人而貴畜耶?”關公曰:“吾知此馬日行千里, 今幸得之。 若知兄長下落, 可一日而見面矣。 ”曹操一聽感到愕然, 有些後悔。

關公得到赤兔馬後, 斬顏良誅文醜, 完成了當初對曹操的許諾。

之後, 關公得知劉備消息, 掛印封金, 騎上赤兔馬, 手提青龍偃月刀, 護衛劉備二位夫人, 離曹操而去。 關公騎赤兔馬, 過五關、斬六將, 千里走單騎。 與劉備張飛在古城相會。

關公提青龍刀、騎赤兔馬, 征戰沙場, 所向無敵, 威風八面, 叱吒風雲, 威震華夏。 從此, 人、刀、馬, 融為一體。 成為後世人將關公作為“中華武聖”的典型代表形象, 成為忠義神武軍神戰神的精神特質的對外展現。

關帝廟有聯雲:

赤面秉赤心、騎赤兔追風, 馳驅時無忘赤帝;

青燈觀青史、仗青龍偃月, 隱微處不愧青天。

建安二十四年, 西元219年, 關公北伐襄樊, 荊州被東吳呂蒙所襲取, 關公敗走麥城, 臨沮被俘不屈而亡。 關公既歿, 坐下赤兔馬被馬忠所獲, 獻與孫權。 權即賜馬忠騎坐。 其馬數日不食草料而死。

赤兔馬死後, 赤兔馬隨如同關公一起一同被人們神化。 人們在全國各地建立了許多關帝廟,人們在祭祀關公的同時,也不忘祭祀與關公融為一體的忠心耿耿的赤兔馬。

《三國演義》第七十七回“玉泉山關公顯聖 洛陽城曹操感神”中,關公英魂不散,蕩蕩悠悠,來到當陽玉泉山。一日,普淨正在庵中默坐,忽聞空中有人大呼曰:“還我頭來!”普淨仰面諦視,只見空中一人,騎赤兔馬,提青龍刀,左有一白麵將軍、右有一黑臉虯髯之人相隨,一齊按落雲頭,至玉泉山頂。

清初文學批評家毛宗崗在修改和評定《三國志演義》這一章節時,曾對赤兔馬隨關公一起成神做了這樣一番評價:“雲長英靈不泯固矣,而赤兔馬亦在雲中。豈馬為英雄之馬,其英靈亦勝於人耶?況青巾綠袍,並青龍偃月刀,皆依然如故,得毋衣物器械亦有魂否?曰:無疑也。其神靈則不獨相隨之人附之而靈,其所用之物亦與之而俱靈。平也、倉也、馬也、刀也、巾袍也,皆宜與雲長並垂不朽者也。”

赤兔馬在歸關公之前,還曾經跟隨過董卓、呂布、曹操,此三人也都是叱吒一時的風雲人物,但赤兔馬並沒有因此而做出死節報恩,絕世而亡的舉動。唯獨是在追隨關公之後,受關公忠義節勇信的人格精神感染,赤兔馬也成為了千古傳誦的忠義之馬。

俗話說,“鳥隨鸞鳳飛騰遠,人伴賢良品自高”。人格魅力的感染力,道德品行的穿透力,不僅是對於人,對於牲畜也是一樣。赤兔馬就像一位好人才,不光是自身要具備超凡脫俗的能力,更要跟對賢德之人做賢德之事,才能實現道德價值的最大化,青史留名,流芳百世。

清朝才子紀曉嵐在《閱微草堂筆記》中記載了烏魯木齊“關帝祠馬”的故事。

原文:“烏魯木齊關帝祠有馬,市賈所施以供神者也。嘗自齧草山林中,不歸皂櫪。每日朔望祭神,必昧爽先立祠門外,屹如泥塑。所立之地,不失尺寸。遇月小建,其來亦不失期。祭畢,仍莫知所往。余謂道士先引至祠外,神其說耳。庚寅二月朔,餘到祠稍早,實見其由雪磧緩步而來,弭耳竟立祠門外。雪中絕無人跡,是亦奇矣。”

紀曉嵐說,烏魯木齊關帝祠有一匹馬,是特地從市場買來供神的。這馬喜歡到山林中吃草,而不吃槽子裡的,每當初一、十五祭神,黎明前馬必先回到祠門前,屹立象泥塑一樣。每次都站在一個地方,絲毫不差。遇到小的月份,它也不錯過初一、十五這兩個日子。祭神完畢,又不知到哪兒去了。我認為是道士在祭神前把馬牽到了祠門外,以故弄玄虛。乾隆三十五年二月初一,我很早到了關帝祠,真的看見那匹馬踏著殘雪緩步而來,垂下耳朵站在祠門外。雪上絕對沒有人的腳印,這也夠奇怪的了。

紀曉嵐是見多識廣的大學問家。他知道馬有靈性,但象烏魯木齊關帝祠馬這樣按時而至,飄然離去,他也感到蹊蹺。人們只能解釋為赤兔馬死後,也象關帝一樣成了神,關帝和赤兔馬一起,德配天地。

河南省鄭州市區東22公里處,在今鄭東新區白沙鎮,有個叫赤兔馬的自然村,村名原叫小馬莊,後改為現名。傳說官渡之戰時,曹操調派關公來助戰,關公騎著赤兔馬,提著青龍偃月刀,來到此處。關公見這裡野草肥美,景色宜人,便稍作停留。村民們聽說關將軍到此,都趕來慰勞參拜。

村裡有位少女準備渡河時,忽見一個怪物,嚇得她邊跑邊喊“救命”。此時,關公的赤兔馬正在槽上吃草,聽到哭喊,就掙脫韁繩向村外奔去。等眾人趕到時,只見赤兔馬前蹄踏著一個水怪,並用嘴將其咬死。少女得救了,村民都感激赤兔馬為民除害。

官渡之戰中,關公騎著赤兔馬,斬顏良、誅文醜,立了大功,村民都對關將軍與赤兔馬的英勇事蹟奔走慶賀。後來傳來關公走麥城遇害、赤兔馬絕食而亡的消息後,村民們哭祭關將軍和神馬,並在當年關公所駐之地建了一座關帝廟,廟內有關公全身塑像。在廟院內還塑了一尊前蹄揚起、引頸長鳴的戰馬,一年四季焚香祭祀。村民一致同意將村名改為赤兔馬村,以示對神馬的追念。

1938年,赤兔馬村被黃河水沖毀,後又在原村南2公里處重建新村,村名仍叫赤兔馬。雖然關帝廟和戰馬雕塑還沒有恢復,但村民每年對關公和戰馬的祭祀一直未斷。

作者:關公文化彭允好

人們在全國各地建立了許多關帝廟,人們在祭祀關公的同時,也不忘祭祀與關公融為一體的忠心耿耿的赤兔馬。

《三國演義》第七十七回“玉泉山關公顯聖 洛陽城曹操感神”中,關公英魂不散,蕩蕩悠悠,來到當陽玉泉山。一日,普淨正在庵中默坐,忽聞空中有人大呼曰:“還我頭來!”普淨仰面諦視,只見空中一人,騎赤兔馬,提青龍刀,左有一白麵將軍、右有一黑臉虯髯之人相隨,一齊按落雲頭,至玉泉山頂。

清初文學批評家毛宗崗在修改和評定《三國志演義》這一章節時,曾對赤兔馬隨關公一起成神做了這樣一番評價:“雲長英靈不泯固矣,而赤兔馬亦在雲中。豈馬為英雄之馬,其英靈亦勝於人耶?況青巾綠袍,並青龍偃月刀,皆依然如故,得毋衣物器械亦有魂否?曰:無疑也。其神靈則不獨相隨之人附之而靈,其所用之物亦與之而俱靈。平也、倉也、馬也、刀也、巾袍也,皆宜與雲長並垂不朽者也。”

赤兔馬在歸關公之前,還曾經跟隨過董卓、呂布、曹操,此三人也都是叱吒一時的風雲人物,但赤兔馬並沒有因此而做出死節報恩,絕世而亡的舉動。唯獨是在追隨關公之後,受關公忠義節勇信的人格精神感染,赤兔馬也成為了千古傳誦的忠義之馬。

俗話說,“鳥隨鸞鳳飛騰遠,人伴賢良品自高”。人格魅力的感染力,道德品行的穿透力,不僅是對於人,對於牲畜也是一樣。赤兔馬就像一位好人才,不光是自身要具備超凡脫俗的能力,更要跟對賢德之人做賢德之事,才能實現道德價值的最大化,青史留名,流芳百世。

清朝才子紀曉嵐在《閱微草堂筆記》中記載了烏魯木齊“關帝祠馬”的故事。

原文:“烏魯木齊關帝祠有馬,市賈所施以供神者也。嘗自齧草山林中,不歸皂櫪。每日朔望祭神,必昧爽先立祠門外,屹如泥塑。所立之地,不失尺寸。遇月小建,其來亦不失期。祭畢,仍莫知所往。余謂道士先引至祠外,神其說耳。庚寅二月朔,餘到祠稍早,實見其由雪磧緩步而來,弭耳竟立祠門外。雪中絕無人跡,是亦奇矣。”

紀曉嵐說,烏魯木齊關帝祠有一匹馬,是特地從市場買來供神的。這馬喜歡到山林中吃草,而不吃槽子裡的,每當初一、十五祭神,黎明前馬必先回到祠門前,屹立象泥塑一樣。每次都站在一個地方,絲毫不差。遇到小的月份,它也不錯過初一、十五這兩個日子。祭神完畢,又不知到哪兒去了。我認為是道士在祭神前把馬牽到了祠門外,以故弄玄虛。乾隆三十五年二月初一,我很早到了關帝祠,真的看見那匹馬踏著殘雪緩步而來,垂下耳朵站在祠門外。雪上絕對沒有人的腳印,這也夠奇怪的了。

紀曉嵐是見多識廣的大學問家。他知道馬有靈性,但象烏魯木齊關帝祠馬這樣按時而至,飄然離去,他也感到蹊蹺。人們只能解釋為赤兔馬死後,也象關帝一樣成了神,關帝和赤兔馬一起,德配天地。

河南省鄭州市區東22公里處,在今鄭東新區白沙鎮,有個叫赤兔馬的自然村,村名原叫小馬莊,後改為現名。傳說官渡之戰時,曹操調派關公來助戰,關公騎著赤兔馬,提著青龍偃月刀,來到此處。關公見這裡野草肥美,景色宜人,便稍作停留。村民們聽說關將軍到此,都趕來慰勞參拜。

村裡有位少女準備渡河時,忽見一個怪物,嚇得她邊跑邊喊“救命”。此時,關公的赤兔馬正在槽上吃草,聽到哭喊,就掙脫韁繩向村外奔去。等眾人趕到時,只見赤兔馬前蹄踏著一個水怪,並用嘴將其咬死。少女得救了,村民都感激赤兔馬為民除害。

官渡之戰中,關公騎著赤兔馬,斬顏良、誅文醜,立了大功,村民都對關將軍與赤兔馬的英勇事蹟奔走慶賀。後來傳來關公走麥城遇害、赤兔馬絕食而亡的消息後,村民們哭祭關將軍和神馬,並在當年關公所駐之地建了一座關帝廟,廟內有關公全身塑像。在廟院內還塑了一尊前蹄揚起、引頸長鳴的戰馬,一年四季焚香祭祀。村民一致同意將村名改為赤兔馬村,以示對神馬的追念。

1938年,赤兔馬村被黃河水沖毀,後又在原村南2公里處重建新村,村名仍叫赤兔馬。雖然關帝廟和戰馬雕塑還沒有恢復,但村民每年對關公和戰馬的祭祀一直未斷。

作者:關公文化彭允好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