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清朝與鄰國大戰,無意中改變中南半島的格局

緬甸族, 位於南亞最東邊, 大致在若阿山脈、派特凱山、高黎貢山、撣[shàn]邦高原圍成的盆地中。 伊洛瓦底江從北往南貫穿整個緬甸族區域, 河水滋潤緬甸土地, 使這裡成為相對隔絕的一片沃土。

在農耕時代, 緬甸族生活安寧、與外界無爭, 這也形成緬甸人一種相對優越的大民族主義。

中國與緬甸的淵源, 大致可追溯到南宋時期, 當時雲南地區有一個大理國, 疆域直抵緬甸東北部。 南宋滅亡, 大理也被元朝所滅, 元兵一路南下滅亡緬甸蒲甘國。 元朝最初在這裡設立緬中行省, 後來併入雲南雲南行省。

不過元朝戰爭多, 時間也短, 不久後緬甸就脫離雲南獨立出去。 在明朝萬曆時期, 緬甸東籲王朝甚至取得雲南西南部分領土。 明清之際, 南明永曆皇帝朱由榔逃到緬甸, 後被送返吳三桂處置, 這位南明末帝也間接死在緬甸人手上。

清朝建立後, 緬甸也開始內戰,

最終建立一個好武的貢榜王朝。 清朝初期, 貢榜王朝試圖從東北、東南、西北三個方向擴張。

1762年, 緬甸小規模軍隊攻入撣邦高原以北清朝雲南西南部;幾乎在同一時間, 緬甸軍也攻入撣邦高原以南暹羅(泰國)腹地。

緬甸兩個方向的戰爭, 東北方向是傣族,

東南方向是泰族, 這兩個民族同源, 在不同國家稱呼不同。 隨後戰爭不斷升級, 傣族人有清朝駐軍馳援, 大體上傣族是小輸小敗。 泰族這邊就不那麼幸運了, 接連大敗後失去高原屏障, 讓緬甸人入侵到南部平原。

1766年, 北線戰場, 清朝雲貴總督調遣1.5萬人馬, 反攻緬甸軍。 此戰雖然清軍戰術上非常主動, 但戰爭的結果是清軍傷亡大於緬甸軍, 也未能奪回多少領土。 南線戰場, 緬甸軍高歌猛進, 抵達暹羅大城王朝的首都阿瑜陀耶城下。

1777年, 乾隆皇帝撤換了雲貴總督, 調遣三千滿洲兵和八千四川兵馳援, 加上雲貴地區的兵力, 軍力上升到2.5萬, 力圖一次性解決緬甸的威脅。

在清朝調兵遣將的時候, 4月份南線緬甸人攻克暹羅首都, 大城王朝宣告滅亡。

清軍是在10月底完成集結, 11月初大軍就開始推進。 南方的戰爭與中國大部分地區不同, 這裡冬天並不寒冷, 跨年度戰爭不是問題。

11月份清軍進展順利, 攻到緬甸腹地的辛古, 距離緬甸都城阿瓦只有約80公里, 這兩地都在今曼德勒, 位於緬甸的中心地帶。

不過清軍遠征路線超過500公里, 隨著傷患增加和沿途佈防以及糧草接應不及, 到辛古已是強弩之末。 緬甸方面卻從泰國方向調來援軍, 實力此消彼長, 戰爭向緬甸方傾斜。

隨著緬軍不斷增兵, 清軍占線又拉得過長, 以至節節敗退, 導致多個總兵陣亡, 傷亡一萬多人。

乾隆聞訊龍顏大怒,他決定加大進軍力度。將領方面,乾隆任命小舅子傅恒為大將,另有阿裡袞、阿桂、參贊等滿洲將領。軍力方面,出動八旗兵超過1.5萬,還首次調動2千福建水師支援。

這次清兵約3.1萬人,水陸並進隆隆南下。但是緬甸方面也大為加強佈置,緬甸放棄了泰國戰場,全力抵禦清軍。

此戰四個月打得很艱苦,清兵損失過萬,緬甸軍也好不到哪去。兩方面軍隊都精疲力盡,不得已簽訂雙方都不滿意的和平條約,兩國邊境安寧下來。

清朝人可能沒想到,他們這幾次連續對緬甸用兵,緬甸遭受重創後無法在控制泰國局勢,泰國因此複國,華裔鄭信建立吞武裡王朝。泰國後來又侵佔不少老撾和柬埔寨領土,吞武裡王朝奠定現代泰國的疆域,也是泰國歷史上最為強盛的時期。

清緬戰爭,清朝無意中改變了中南半島的格局。

緬甸經過十來年的修整,國力再次強大起來,但此時泰國吞武裡王朝也處在強盛時期,清朝更是緬甸不敢挑戰的,緬甸擴張的方向,轉到西北方的阿薩姆地區。

阿薩姆族(又稱阿豪姆族)與中國雲南的傣族、泰國的泰族、老撾的老族同源,只是在不同地域稱呼不同。阿薩姆人生活在雅魯藏布江中游,地處青藏高原與派特凱山之間,與孟加拉人為鄰。

為避免阿薩姆向清朝求援,緬甸在1788年主動向清朝稱臣朝貢,成為清朝藩屬國。出兵緬甸是乾隆十全武功之一,也是最有爭議的一件武功,就結果來說還是不錯的。

緬甸於1822年徹底佔領阿薩姆地區後,發現一群西洋鬼子英國人正虎視眈眈。此時的英國已經佔領印度族和孟加拉族的地盤,正要繼續東侵,遇到緬甸這個擴張中的民族。

英國軍隊進入阿薩姆地區,與緬甸駐軍展開激戰,不過這並非主戰場。英軍艦隊大舉進犯緬甸沿海地區,兩三年時間便奪取緬甸西部和南部沿海許多地方。到1825年,包括仰光在內的很多重鎮,都落入英國之手。緬甸此刻才知日不落帝國並非浪得虛名,一方面與英國談判,一方面從阿薩姆地區撤兵回來加強首都的防禦,此後阿薩姆落入英屬印度之手。

英國雖然有絕對軍事優勢,但在南亞兵力不足,也只好暫時接受緬甸的求和,以控制緬甸海岸線為主。

在英屬印度殖民地,印度族算是與英國人最和睦的民族,英國人啟用大量印度族人,協助他們管理廣大的殖民地。隨著這項政策的推進,英國逐漸蠶食緬甸剩餘的領土,遭到緬甸頑強抵抗後,這個過程經歷了漫長的70年。英國人在印度族的協助下,在1886年全據緬甸,緬甸成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

英國人治理阿薩姆地區,使用大批印度族人,獲得了一定成功。在緬甸英國人也如法炮製,政策就四個字:以印治緬。緬甸領土是阿薩姆的數倍,人口更是十倍以上,再加上這個民族過去不久的輝煌,他們寧死不接受印度族的統治。

印度族進入東部地區,也把婆羅門教帶去,無論阿薩姆和緬甸此前都是以佛教為主,以至宗教和民族衝突愈演愈烈。

緬甸反印情緒高漲,反印對抗行動一浪高過一浪,甚至從不介入政治的僧侶也加入反印浪潮。英國審時度勢,在1937年允許緬甸從英屬印度分離,成立英屬緬甸,兩塊殖民地行政級別相同。

不過英屬緬甸明顯不同于英屬印度,緬甸設有總理,由緬甸人巴莫擔任。緬甸的自治程度,遠在印度之上,這也影響到幾年後二戰中緬甸的走勢。

乾隆聞訊龍顏大怒,他決定加大進軍力度。將領方面,乾隆任命小舅子傅恒為大將,另有阿裡袞、阿桂、參贊等滿洲將領。軍力方面,出動八旗兵超過1.5萬,還首次調動2千福建水師支援。

這次清兵約3.1萬人,水陸並進隆隆南下。但是緬甸方面也大為加強佈置,緬甸放棄了泰國戰場,全力抵禦清軍。

此戰四個月打得很艱苦,清兵損失過萬,緬甸軍也好不到哪去。兩方面軍隊都精疲力盡,不得已簽訂雙方都不滿意的和平條約,兩國邊境安寧下來。

清朝人可能沒想到,他們這幾次連續對緬甸用兵,緬甸遭受重創後無法在控制泰國局勢,泰國因此複國,華裔鄭信建立吞武裡王朝。泰國後來又侵佔不少老撾和柬埔寨領土,吞武裡王朝奠定現代泰國的疆域,也是泰國歷史上最為強盛的時期。

清緬戰爭,清朝無意中改變了中南半島的格局。

緬甸經過十來年的修整,國力再次強大起來,但此時泰國吞武裡王朝也處在強盛時期,清朝更是緬甸不敢挑戰的,緬甸擴張的方向,轉到西北方的阿薩姆地區。

阿薩姆族(又稱阿豪姆族)與中國雲南的傣族、泰國的泰族、老撾的老族同源,只是在不同地域稱呼不同。阿薩姆人生活在雅魯藏布江中游,地處青藏高原與派特凱山之間,與孟加拉人為鄰。

為避免阿薩姆向清朝求援,緬甸在1788年主動向清朝稱臣朝貢,成為清朝藩屬國。出兵緬甸是乾隆十全武功之一,也是最有爭議的一件武功,就結果來說還是不錯的。

緬甸於1822年徹底佔領阿薩姆地區後,發現一群西洋鬼子英國人正虎視眈眈。此時的英國已經佔領印度族和孟加拉族的地盤,正要繼續東侵,遇到緬甸這個擴張中的民族。

英國軍隊進入阿薩姆地區,與緬甸駐軍展開激戰,不過這並非主戰場。英軍艦隊大舉進犯緬甸沿海地區,兩三年時間便奪取緬甸西部和南部沿海許多地方。到1825年,包括仰光在內的很多重鎮,都落入英國之手。緬甸此刻才知日不落帝國並非浪得虛名,一方面與英國談判,一方面從阿薩姆地區撤兵回來加強首都的防禦,此後阿薩姆落入英屬印度之手。

英國雖然有絕對軍事優勢,但在南亞兵力不足,也只好暫時接受緬甸的求和,以控制緬甸海岸線為主。

在英屬印度殖民地,印度族算是與英國人最和睦的民族,英國人啟用大量印度族人,協助他們管理廣大的殖民地。隨著這項政策的推進,英國逐漸蠶食緬甸剩餘的領土,遭到緬甸頑強抵抗後,這個過程經歷了漫長的70年。英國人在印度族的協助下,在1886年全據緬甸,緬甸成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

英國人治理阿薩姆地區,使用大批印度族人,獲得了一定成功。在緬甸英國人也如法炮製,政策就四個字:以印治緬。緬甸領土是阿薩姆的數倍,人口更是十倍以上,再加上這個民族過去不久的輝煌,他們寧死不接受印度族的統治。

印度族進入東部地區,也把婆羅門教帶去,無論阿薩姆和緬甸此前都是以佛教為主,以至宗教和民族衝突愈演愈烈。

緬甸反印情緒高漲,反印對抗行動一浪高過一浪,甚至從不介入政治的僧侶也加入反印浪潮。英國審時度勢,在1937年允許緬甸從英屬印度分離,成立英屬緬甸,兩塊殖民地行政級別相同。

不過英屬緬甸明顯不同于英屬印度,緬甸設有總理,由緬甸人巴莫擔任。緬甸的自治程度,遠在印度之上,這也影響到幾年後二戰中緬甸的走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