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文>正文

書評|摩登時代的黑白映畫

上海, 像是身著旗袍風情萬種的女子, 回眸一笑百媚生;而上海弄堂則是旗袍上那條開叉。 一道口子, 卻抖露一身活色生香。

——題記

弄堂, 是一個專屬長江以南人們的專有名詞。 就像這個詞的發音, 舌頭非得在嘴巴裡打個轉, 才能吐出聲音來。 懷著情愫的字眼, 總是集結了人們對時間、空間的跨越, 仿佛一個詞就是對過往生活的濃縮, 回不去的過往就在這個字眼後面凝成了一個驚嘆號。

《弄堂風流記》是一本週刊彙集, 《新聞晨報》週刊部歷時五年採訪形成的文字精選集。 書中沒有妖嬈描寫, 沒有情緒傾倒, 只有大量白描敘述紀實, 內容翔實生動, 自成體例的篇幅。 講故事的人講得簡單明瞭, 文字清新, 聽故事的我忍不住要搬了個小板凳側耳傾聽, 弄堂文化的方方面面便一一呈現了出來。

1

躍然紙上的活色生香

書寫最好的功能就是能夠穿越時間、空間, 回到曾經的、以往的、回不去的, 把A時間點和B時間點串聯在一起。

“好婆”是弄堂裡的庇護神、幫大家管孩子的奶奶、有名的風紀隊長——整篇文章甚至沒有對她外貌的描寫, 卻能讓讀者在心裡勾勒出她的音容笑貌。 孱弱的身子卻頂抗著生活強壓, 自我消化著生活困擾,

熱心地幫助著左鄰右舍;弄堂裡的人, 就是到了90歲, 還是“小四子”……這種相容相合的鄰里關係, 是在現在鴿子籠般的生活中無法想像的。 孩子們歡天喜地地奔向各自的家, 又歡樂無比地擁在一起打鬧, 沒有豐厚的物質, 卻有著飽滿而歡愉的童年。 最難忘的是那家開了78年的小店, 天還亮堂的時候是整個弄堂的資訊集散地、聊天聚集地, 天黑了則各自把星火帶到了家裡, 一面走進了各自的生活, 一面也走向了各自的人生。

這讓我不由地想起了《決戰食神》裡的“春風裡”。 一部評分不高、飽受詬病的肥皂劇——我卻被戳中了淚點, 暗自在幽幽的電影院裡抹了好幾把眼淚。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若是純粹些、簡單些、仗義些, 幸福的指數就會高很多。 人, 都念舊, 那一方水土, 那一些人, 都是記憶裡甩不開的印象, 只是, 離開了, 卻再也回不去了。

馬克思說, 人是各種社會關係的總和。

在弄堂裡, 我看到了各種紛繁複雜的關係, 水乳交融的生活, 還有散不開的情意。 人這一輩子, 都千方百計地想要活出各自精彩, 試圖掙脫往日裡的卑微和弱小, 曾經的信誓旦旦都lost in the wind。 但, 若能換得冰心一片, 位高權重和獨居鄉野又有何區別?

2

縈繞耳畔的你儂我儂

書裡借用了很多上海的方言:上只角、汰澡、阿拉......這些語言一旦蹦出來, 所有相關的記憶就會翻箱倒櫃地出來。 寫這個專欄的編輯是個很會拿捏人心的高手,將一部分人的共同記憶都籠絡住了。

語言是區分地域的最好證據。

剛進城的時候,曾經被浩哥取笑不會講正宗的寧波話,可我不管,依然我行我素。到余姚,和余姚人說我的方言;去慈溪依然用我的方言;進省城,我還是說我的方言和杭州話交流。都說鄉音無改鬢毛衰,可是,我堅持著我的口音只是想要求證我的存在感,想在茫茫人群中找到同類,讓我始終記得我的根在哪裡。

回憶的上游是什麼?

書裡沒有說,甚至連談情意也是小心翼翼,只是用新聞人特有的敏銳真實而全方位地記錄。可是,關於一個城市的過去,一群人共同的過去就這樣彌漫在空氣裡,

揮之不去!

3

回不去的流光飛舞

弄堂就像是針眼,牽出了一根線,牽絆著過往日子的細水流長;又像是一出默劇,只要一按按鈕,就惹得我們乖乖地坐下,安靜地觀看每個黑白人物的陰晴圓缺。

在他們身上,看到了我們歡愉而任性的小時候,看到了我們堅強而脆弱的父輩們,看到了每一個人倔強而無奈的人生。

末了,書裡最後說:“阿拉就像糖片晶,沒營養呃,但是能安慰人”。可是,很多時候,我們連活成這樣的人的勇氣也沒有,只是一味地活在自己想要的世界裡,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人。

“人生就是3萬天,快來兮呃!”——可,這些也不是阿拉這些人能夠懂得的!

感謝稻讀群友“刺刀”分享筆記

歡迎粉絲入群討論,回復【233】加群

- THE END -

寫這個專欄的編輯是個很會拿捏人心的高手,將一部分人的共同記憶都籠絡住了。

語言是區分地域的最好證據。

剛進城的時候,曾經被浩哥取笑不會講正宗的寧波話,可我不管,依然我行我素。到余姚,和余姚人說我的方言;去慈溪依然用我的方言;進省城,我還是說我的方言和杭州話交流。都說鄉音無改鬢毛衰,可是,我堅持著我的口音只是想要求證我的存在感,想在茫茫人群中找到同類,讓我始終記得我的根在哪裡。

回憶的上游是什麼?

書裡沒有說,甚至連談情意也是小心翼翼,只是用新聞人特有的敏銳真實而全方位地記錄。可是,關於一個城市的過去,一群人共同的過去就這樣彌漫在空氣裡,

揮之不去!

3

回不去的流光飛舞

弄堂就像是針眼,牽出了一根線,牽絆著過往日子的細水流長;又像是一出默劇,只要一按按鈕,就惹得我們乖乖地坐下,安靜地觀看每個黑白人物的陰晴圓缺。

在他們身上,看到了我們歡愉而任性的小時候,看到了我們堅強而脆弱的父輩們,看到了每一個人倔強而無奈的人生。

末了,書裡最後說:“阿拉就像糖片晶,沒營養呃,但是能安慰人”。可是,很多時候,我們連活成這樣的人的勇氣也沒有,只是一味地活在自己想要的世界裡,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人。

“人生就是3萬天,快來兮呃!”——可,這些也不是阿拉這些人能夠懂得的!

感謝稻讀群友“刺刀”分享筆記

歡迎粉絲入群討論,回復【233】加群

- THE END -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