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為什麼你家孩子總和你懟 看完這篇文章 你就明白了

非暴力溝通!

非暴力溝通有用嗎?氣也被氣死了!

很多情況下, 媽媽會對著孩子吼!源于現在的孩子真的是不好管。 你說往東, 他偏往西。

你看下麵這位媽媽。 她幾乎被氣瘋了。

”你怎麼又把玩具扔得滿地都是?告訴你多少遍了, 玩完了要立即收起來, 你怎麼就是不聽!你要氣死我啊?”

任你再吼數遍, 孩子對媽媽不理不睬。

沒辦法, 媽媽還得自己收拾滿地的玩具。 孩子照樣把玩具丟的滿地都是。

看看下面這位媽媽。

“我數三聲, 你再不回家, 你就別回了!你看看隔壁家的東東。 你有他的一半嗎?”

“就不!就不!”孩子的聲音比媽媽的高。

結果, 孩子照樣可以回家。 媽媽照樣還需要發飆。

是的。 一場媽媽輸了的戰爭。 源于媽媽沒有堅持自己需要的堅持和溝通。

1, 非暴力溝通究竟是什麼蓮花寶典

”能使人們情意相通, 和諧相處, 讓人們體會到更多的愛, 被稱為“非暴力溝通。 ”

這是著名的心理學專家馬歇爾·盧森堡博士寫的《非暴力溝通》中的一段文字。

01

所謂“暴力溝通”, 不一定就是大聲罵或者說出侮辱性的語言, 才能稱之為暴力。 而是指我們在溝通中給對方造成了傷害的行為。

盧森堡博士在書中指出, 暴力溝通的根源在於如下的幾個方面。

一, 做道德評判員

判定對方于我的價值觀是否相同。 如果不同, 我就需要指責對方。 讓對方遵從我的價值觀。

孩子在思維形成的初期, 父母的評判標準, 就是他的評判標準。

比如給孩子喝的奶粉。 如果媽媽認為, 媽媽從小給孩子喝的奶是適合你的。 那麼, 孩子也是認為, 這個品牌的奶一定很好。 不然, 為什麼媽媽一定會讓自己喝這個牌子的奶?

所以, 媽媽是對的。 孩子也就對了!

有的時候, 你選擇了你嚮往的, 不一定是媽媽喜歡的。 所以, 媽媽會對它進行否定!所以。 你也必須否定自己的選擇。 這是毫無疑問的。

親戚家有個小女孩, 她特別喜歡小馬玩具, 走到哪裡, 就把小馬玩具帶到哪裡。

可是媽媽不高興。 她認為, 小女孩成天帶著個小馬玩具,

會讓人覺得自己的孩子比較傻。 於是, 媽媽三番五次訓斥孩子, 告訴孩子這樣不好。 終於, 孩子接受了媽媽的評判, 放棄了自己的喜歡。

但是, 媽媽的做法, 已經傷及孩子的內心。 讓孩子覺得無奈。

二, 總是把衝突歸咎于對方。 忽視彼此的感受

我們常常是想方設法去證明自己才是對的。

比如那個把玩具丟的滿地都是的孩子的媽媽:”為什麼總是這樣說你, 你不聽?你想氣死我嗎?”

三, 借助協力廠商進行比較。 證明自己沒錯

比如那位總是對著孩子數“一二三的媽媽。 ”

她總是拿隔壁家的東東和自己孩子比。

四, 大人們經常用“不得不”來試圖回避責任

比如我那個親戚。 她是怕別人說自己的孩子總是拿著小馬玩具, 顯得傻, 所以, 不得不訓斥孩子。 讓孩子遵從自己的想法。

五, 總是拿出底線嚇唬人。 如果不配合, 就會受到懲罰

比如:“我數三聲, 如果你不回家, 你就別回去了!”媽媽的盛氣淩人, 可能會使孩子跟你賭氣“, 走向極端。

02

非暴力溝通的四個關鍵要素:觀察事實→體會感受→理解需要→提出請求

一,觀察事實,多講事實,少講觀點

把事實和觀點分開,孩子將更容易明白自己的對錯。

比如訓斥孩子把玩具丟的滿地都是的孩子媽媽,把訓斥改成這樣的話:“你這周已經是第三次把玩具扔得滿地都是了。我已經提醒過你玩具玩了之後要立即收起來,但是今天你又沒有做到。”這就是事實,把觀察到的現象告訴孩子,孩子更容易認識到自己確實做錯了。

二,感受比想法更容易讓孩子明白。而不是說想法

比如:“你有隔壁家的東東的一半嗎?”這句話就是想法。讓孩子不知道哪裡比不上東東。造成孩子不服氣。

要換成說 “如果是東東,他一定會聽我的話。“這句話是感受。孩子知道結果是什麼。

三,講清楚自己的底線,讓孩子別踩踏

比如,媽媽這樣對孩子說:“其實,把玩具收拾起來不是很難。像媽媽一樣把玩具放在箱子裡就可以。如果你不把他們收拾起來,房間多亂啊!房間一亂,媽媽就會生氣。媽媽生氣,孩子你會高興嗎?”

所以,媽媽要具體的說出希望孩子做什麼,並且要讓孩子明白。

03

總結一下,盧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溝通法可以概括成一個四步法:

一觀察後說出事實(不是說評論)

二體會後說出感受(不是說想法)

三理解後說出需要(不要歸咎孩子)

四說出請求並爭取讓對方明白(請求要具體)

當你讀到這裡,你是不是已經發現,自己過去存在很多在和孩子溝通方面的誤區?

有點時候,媽媽要動動腦筋,想想為什麼孩子總是和你懟?掌握以上幾點__非暴力溝通,可以讓親子關係更融洽。

一,觀察事實,多講事實,少講觀點

把事實和觀點分開,孩子將更容易明白自己的對錯。

比如訓斥孩子把玩具丟的滿地都是的孩子媽媽,把訓斥改成這樣的話:“你這周已經是第三次把玩具扔得滿地都是了。我已經提醒過你玩具玩了之後要立即收起來,但是今天你又沒有做到。”這就是事實,把觀察到的現象告訴孩子,孩子更容易認識到自己確實做錯了。

二,感受比想法更容易讓孩子明白。而不是說想法

比如:“你有隔壁家的東東的一半嗎?”這句話就是想法。讓孩子不知道哪裡比不上東東。造成孩子不服氣。

要換成說 “如果是東東,他一定會聽我的話。“這句話是感受。孩子知道結果是什麼。

三,講清楚自己的底線,讓孩子別踩踏

比如,媽媽這樣對孩子說:“其實,把玩具收拾起來不是很難。像媽媽一樣把玩具放在箱子裡就可以。如果你不把他們收拾起來,房間多亂啊!房間一亂,媽媽就會生氣。媽媽生氣,孩子你會高興嗎?”

所以,媽媽要具體的說出希望孩子做什麼,並且要讓孩子明白。

03

總結一下,盧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溝通法可以概括成一個四步法:

一觀察後說出事實(不是說評論)

二體會後說出感受(不是說想法)

三理解後說出需要(不要歸咎孩子)

四說出請求並爭取讓對方明白(請求要具體)

當你讀到這裡,你是不是已經發現,自己過去存在很多在和孩子溝通方面的誤區?

有點時候,媽媽要動動腦筋,想想為什麼孩子總是和你懟?掌握以上幾點__非暴力溝通,可以讓親子關係更融洽。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