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老百姓都被逼成了“表情帝”,他也成了第一個被老百姓流放的國君

《史記》第010講。

周厲王姬胡是西周的第十位國君, 他在位期間, 幹了不少荒唐事兒。 其中有兩個成語是跟他有關的, 一個是“道路以目”,

另外一個是“防民之口, 甚於防川”。

厲王重用奸佞之徒榮夷公(榮夷公, 是西周時期諸侯國榮國的第六任國君。 )和虢公長父(虢公長父, 姬姓, 西周時期虢國國君, 諡號厲公。 周厲王、周宣王之際, 始東遷至今三門峽立國, 虢公長父被《呂氏春秋》視為歷史上的四個不義之人之一, 國人暴動又被其稱為虢公長父之難。 )。 榮夷公這個人呢, 非常貪財。 厲王在他的“幫助”下, 實行“專利”, 憑藉自己國君的身份, 壟斷了國家的山林川澤, 連老百姓連打個獵、釣個魚都要向他繳稅。 大夫芮良夫(芮良夫, 西周時期周朝的卿士, 芮國國君。 姬姓, 字良夫。 )勸諫周厲王, 希望厲王能夠遠離這個奸臣, 可厲王不聽, 依舊重用榮夷公。

老百姓不幹了, 都起來罵厲王。 召公(召(shào)公, 周朝官名, 始于召公姬奭。 世代有召公後人繼承, 如周厲王、周宣王朝的召穆公虎, 便是姬奭後人。 召公奭的後代有一支世襲召公, 一直是周朝掌管國家政事的官。 )也來勸諫厲王, 說:“老百姓都受不了了”, 希望厲王能夠收斂一些, 可厲王還是不聽。 厲王下令把那些罵他的人都抓起來殺掉。
老百姓倒是沒有人敢公開罵了, 但罵雖然不罵了, 可心裡在窩著火、帶著恨啊。 厲王再一次地拒絕了勸諫。 沒辦法, 他要是聽了, 也就沒有後來那些個糟心的事兒了。 但歷史沒有如果。 所以說, 無論是當國王還是老百姓, 都不能太任性, 不然很快就會有報應。

如果算一下, 我們會發現, 周厲王26歲當上國王, 三十年後恰恰是他56歲的年紀, 這個年紀的人很容易喪失判斷, 如果再有一個奸臣在身邊助紂為虐, 那國王想要不昏庸都難。 等到厲王即位第三十四的時候, 也就是他60歲的時候, 老百姓已經被逼得沒有活路了, 走在路上都不敢說話, 只能互相擠眉弄眼、憑藉豐富的面部表情來傳情達意, 估計跟今天的表情帝楊迪有的一拼。

這時候, 早已大難臨頭的厲王非但沒有悔過的意思, 還喜滋滋地說:“你看, 現在沒有人敢說我壞話了吧!”召公勸他說:“這是因為您把他們的嘴堵起來了。 堵人民的嘴可是比堵水還要危險。 水被堵塞會決堤氾濫, 傷人肯定很多, 人民也是一樣的。 所以管理水的人要對水加以疏導, 管理人民的人要讓他們暢所欲言。 因此天子為了瞭解下情, 要讓上至公卿下至列士的人都獻詩, 讓盲樂師獻曲, 讓史官獻書, 讓師規誡, 讓無眼珠的盲人敘事, 讓有眼珠的盲人朗誦, 讓百工勸諫, 讓庶人街談巷議,讓近臣都來硯勸,讓親戚補察過失,讓音樂師和史官來教誨,讓老人們來整理,而後由帝王斟酌,所以政書得以而不違背情理。人民有嘴,就像土地上的山川是財貨之源,平原沃野是衣食的來源。讓人開口講話,好事壞事都能反映出來。做好事而防備壞事,是財貨和衣食的真正來源。人民心裡怎麼想嘴上就怎麼講,才能把事辦好。如果把他們的嘴堵起來,又怎麼能夠長久呢?”厲王還是不聽。

厲王可謂是“不到黃河心不死”、“不見棺材不落淚”。已經到了這樣的地步了,他的心依舊很大,堅持不肯悔改。沒辦法,這樣的日子,又過了三年(老百姓真的是挺能忍的,但凡有個喘氣兒的機會,估計也不會反抗),大家約好了一起反叛,直接去攻打厲王。厲王嚇得屁滾尿流,一路逃到了彘(今山西霍縣東北)。老百姓抓不到厲王,馬上就把賬算到了太子靜頭上。太子靜當時躲在了召公家,老百姓馬上就把召公家團團圍住。召公只好用自己兒子冒名頂替太子,獻了出去(這才是真的親生兒子啊,說送就送)。太子靜也因此得以逃脫國人的追捕,倖存了下來。

因為厲王幹的壞事兒太多了,老百姓已經到了不能忍受的地步。周公(這裡應該也是世襲的周公,而非周朝開國的周公)、召公兩個人只好共同執政,名曰“共和”。一直躲在彘的厲王,也沒敢再回國,直到共和十四年後,他終於一命嗚呼,周公、召公才重新把太子靜扶上王位(老百姓的怨念之深,可見一斑)。

可這個繼任的宣王,可不怎麼樣,他的繼任者周幽王更是一個愛美人不愛江山的昏聵之主,周朝已經到了搖搖欲墜的邊緣。

不過,也有學者指出,厲王之所以重用榮夷公和虢公長父,是因為兩人的經濟和軍事才能。榮夷公推行的“專利”,是針對當時周王室的經濟狀況做出的努力,繳稅的物件是擁有周王室分封土地的貴族們,跟老百姓沒有關係,這裡的“國人”指的是新興的城市市民、小工商職業者。而虢公長父則是周朝衰落的情況下,仍然願意替厲王出力打仗的貴族。而周公、召公則儼然是權臣勳貴的代表,一心在維護貴族統治的前提下,打擊一位勵精圖治、力挽頹勢的賢明之君。不過從現存的史料來看,這種說法明顯有些站不住腳。當然,這也是見仁見智的事情。瞭解一下,也沒有什麼壞處。

歷史切片,每天聊一點,感謝你的關注,我們明天見~

參考資料:《史記 卷四 周本紀第四》

讓庶人街談巷議,讓近臣都來硯勸,讓親戚補察過失,讓音樂師和史官來教誨,讓老人們來整理,而後由帝王斟酌,所以政書得以而不違背情理。人民有嘴,就像土地上的山川是財貨之源,平原沃野是衣食的來源。讓人開口講話,好事壞事都能反映出來。做好事而防備壞事,是財貨和衣食的真正來源。人民心裡怎麼想嘴上就怎麼講,才能把事辦好。如果把他們的嘴堵起來,又怎麼能夠長久呢?”厲王還是不聽。

厲王可謂是“不到黃河心不死”、“不見棺材不落淚”。已經到了這樣的地步了,他的心依舊很大,堅持不肯悔改。沒辦法,這樣的日子,又過了三年(老百姓真的是挺能忍的,但凡有個喘氣兒的機會,估計也不會反抗),大家約好了一起反叛,直接去攻打厲王。厲王嚇得屁滾尿流,一路逃到了彘(今山西霍縣東北)。老百姓抓不到厲王,馬上就把賬算到了太子靜頭上。太子靜當時躲在了召公家,老百姓馬上就把召公家團團圍住。召公只好用自己兒子冒名頂替太子,獻了出去(這才是真的親生兒子啊,說送就送)。太子靜也因此得以逃脫國人的追捕,倖存了下來。

因為厲王幹的壞事兒太多了,老百姓已經到了不能忍受的地步。周公(這裡應該也是世襲的周公,而非周朝開國的周公)、召公兩個人只好共同執政,名曰“共和”。一直躲在彘的厲王,也沒敢再回國,直到共和十四年後,他終於一命嗚呼,周公、召公才重新把太子靜扶上王位(老百姓的怨念之深,可見一斑)。

可這個繼任的宣王,可不怎麼樣,他的繼任者周幽王更是一個愛美人不愛江山的昏聵之主,周朝已經到了搖搖欲墜的邊緣。

不過,也有學者指出,厲王之所以重用榮夷公和虢公長父,是因為兩人的經濟和軍事才能。榮夷公推行的“專利”,是針對當時周王室的經濟狀況做出的努力,繳稅的物件是擁有周王室分封土地的貴族們,跟老百姓沒有關係,這裡的“國人”指的是新興的城市市民、小工商職業者。而虢公長父則是周朝衰落的情況下,仍然願意替厲王出力打仗的貴族。而周公、召公則儼然是權臣勳貴的代表,一心在維護貴族統治的前提下,打擊一位勵精圖治、力挽頹勢的賢明之君。不過從現存的史料來看,這種說法明顯有些站不住腳。當然,這也是見仁見智的事情。瞭解一下,也沒有什麼壞處。

歷史切片,每天聊一點,感謝你的關注,我們明天見~

參考資料:《史記 卷四 周本紀第四》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