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這個河北人招兵放怪招,一挑不認字的,二選腦子有病的,混到上將

1

某偉人說過:“一支沒有文化的軍隊是愚蠢的軍隊, 而愚蠢的軍隊是打不了勝仗的。 ”

吊詭的是, 被這位偉人打敗的“衰人”恰恰搞過“十萬青年十萬軍”, 全是知識青年組成的部隊, 但戰鬥力似乎不怎麼樣。

那麼, 偶就淩亂了:究竟是有文化的軍隊能打勝仗, 還是沒文化的軍隊能打勝仗?

羅馬的末日

在國內, 戚繼光的“戚家軍”其實沒啥文化, 卻把倭寇滅了;在國外, 日爾曼人也沒什麼文化, 也把西羅馬帝國滅掉了。 你能說沒文化的軍隊打不了勝仗?

美軍招兵有一定的學歷門檻, 我軍也在不斷吸收大學生入伍, 如果有文化打不了勝仗, 中美兩軍這麼幹有什麼意義?

其實, 兩者既矛盾又統一, 曾國藩就處理得不錯。 他招的兵都是老實巴交的農民, 但領兵作戰的軍官多為文化人, 打造出著名的湘軍。 到了近代, 有一個陸軍上將則完全顛覆了曾國藩的原則, 專門招沒文化的人當兵,

還特別定了如下幾條優先標準:

一“盲”——文盲;

二“蠢”——蠢貨;

三“農”——農民。

表面上看, 第三條與頭兩條有點重複, 那是因為當時的農民往往集“盲”和“蠢”於一身, 常常是腳上有屎, 手上有繭。 作為一名將軍, 當然想要自己的部隊打勝仗, 可這位將軍這麼做是幾個意思?

人家要的不是“贏”字, 而是另一個字——“忠”。 人曾國藩儘管兵是農夫, 好歹官還是文人。 這位上將倒好, 不管兵與官, 凡是識字兒的文人一概拒之門外。 這樣的部下沒腦子, 卻有一個最大的好處——往往對老闆死忠到底。

陸軍上將王懷慶

說了半天, 忘了交代這位上將的大名——王懷慶。 也許他的名氣不夠大, 但資格絕對夠老:曹錕和吳佩孚在老家吃老米, 人家王懷慶就已經幹到“旅座”了。

言歸正傳, 王懷慶之所以那樣選兵死忠自己, 很可能與他當年與晚清名將聶士成的一段特殊交往有密切關係。

王懷慶本是個官二代(儘管老爸官不大), 可惜老媽死得早, 繼母對孩子, 你懂的。 所以到了15歲, 他忍無可忍就跑去當兵了, 跟著河北省軍區司令(直隸提督)聶士成幹。

聶將軍喜歡吃苦耐勞的部下, 對王懷慶不錯。 可惜, 1900年八國聯軍殺上門, 聶士成在天津堅決抵抗, 不幸中炮, 壯烈殉國。

就在這個時候, 王懷慶做了一件事, 名滿天下。

聶士成

什麼事兒?

他冒著槍林彈雨, 把上司聶士成殘缺不齊的屍體背回軍營,

入殮後親自護送到聶的老家安徽合肥。 此舉不僅讓聶家感動莫名, 更讓王懷慶成了全國名人, 成為“忠義”的代言人。 隨後, 他獲得更實質性的回報:聶士成的母親專門給袁世凱寫了一封推薦信, 被舉薦的當然是王懷慶!

1953年, 王懷慶病死在天津。 這個地方作為他的歸宿, 是合適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