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孫萊芙《走進朔州》之朔州自古華夏要地——秦漢馬邑北方重鎮

著者:孫萊芙

第一章 朔州自古華夏要地

第三節 秦漢馬邑北方重鎮

神頭海虹鱒魚

秦統一後, 雁門郡轄17縣, 有史可查的是善無縣、平城縣、馬邑縣、新城縣、樓煩縣、沃陽縣、崞縣、繁畤縣、汪陶縣、埒縣。

西漢雁門郡轄縣轄14縣, 有:善無、沃陽、繁峙、中陵、陰館、樓煩、武州、汪陶、劇陽、崞、平城、埒、馬邑、疆陰。

秦始皇三十二年(西元前215), 秦始皇派蒙恬率軍北擊匈奴, 築土城養馬, 故名馬邑, 後置馬邑縣, 屬雁門郡。 秦漢馬邑城就在今朔州古城的位置上, 位於明朔州古城及其西北。 現存的朔州古城, 修建於元末明初, 它是在元代城池東南隅的基礎上縮小改建的。 考古學家認定, 北齊朔州城牆是秦馬邑原址上的建築。 根據遺存的北齊天保八年(西元557年)建的朔州城垣丈量, 南北長1800米, 東西寬1600米, 周長計13.6華里, 這應是秦漢馬邑縣之規模。

晉幹寶《搜神記》載:“昔秦人築城于武周塞內以備胡,

城將成而崩數矣。 有馬馳走一地, 周旋反復, 父老異之, 因依築城, 城乃不崩, 遂名馬邑, 或以為代之馬城也”。

朔州老城

朔州古城周圍有不少戰國墓, 戰國器物有陶豆、銅劍、四山紋鏡等。 平朔露天礦9區1號墓出土的“周渝”和6區41號墓出土的 “王劑”等印章, 從字形結構分析,

屬戰國晚期三晉私人印。 平朔露天礦鐵路取土場41號墓出土的四山紋鏡, 是戰國晚期流行的鏡。 8區89號出土的一柄銅套矛(三棱柱形銅劍), 是戰國常見的兵器。 從朔州古城周圍戰國墓的分佈和器物的時代推斷, 在戰國晚期, 今朔州古城之地, 已是一處較大的聚落。

朔州古城周圍, 西漢至東漢的墓分佈密集, 既有官吏的大中型墓, 也有中等人家和貧民的小型墓。 在出土的大批西漢早期的陶器中, 有23件陶壺的頸部發現有篆體戳記“馬邑市”。 這些戳記是製成陶胚後, 先打上戳記, 再入窯燒造。

從1983年至2004年, 在朔州古城周圍共發掘漢墓2000餘座, 出土各類器物15000餘件。 墓小的只有1米多深, 只能容身, 既無棺槨, 又無隨葬品。 大的有8米多深,

墓底面積達20多平方米, 有棺槨, 有的還有積炭積瓦, 隨葬品有的達200餘件。 從墓葬骨架、一些異常現象與隨葬器物分析, 其墓主有武將, 有文官, 有富豪人家, 有庶民百姓。 從死因看, 有戰場死, 有刑徒死, 有瘟疫死, 有難產死……這批形形色色的器物, 類別達百種之多, 從器質分有陶器、銅器、玉石器、竹木牙角器、鐵器、金銀器、其它金屬器、漆器、絲織品、食物等。 從用途分有炊具、兵器、日用雜品、傢俱、服飾, 盥洗器、化妝用品、鏡、燈、熏爐、佩飾件、工具、錢幣、印章、車馬器、玩具、賭具、文具、器物飾件、磚瓦、計量器、冥器等。 這批墓葬與器物, 顯然是漢馬邑縣城的一個縮影。

朔州漢墓群

朔州古城, 從戰國晚期聚落、秦漢馬邑城, 歷經北齊朔州、招遠(朔州治), 隋唐至遼金元善陽(隋為馬邑治、唐為朔州治、宋為朔寧府治、遼金元為朔州治), 始終未離這塊地方。 朔州歷代的建置, 一直是居於“兩河(恢河、七裡河)夾一州”和南西北環山的簸箕形盆地之中。

朔州“左距雁門, 右峙偏關, 南屏甯武, 居三關之中, 為南北咽喉, 東西要略”, 這種特定的地理位置, 成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因而也就決定了它歷代建置軍事重鎮的必要性。從北齊始,多因戰事需要,或設州,或置郡、軍。不論是和平時期,還是戰爭年代,從秦漢馬邑到明代朔州,一直是晉北之重鎮。

馬邑是秦漢時期的一個重要的養馬基地,彼時盛產名馬。於是便在築城養馬,所築之城,故名馬邑;二是馬邑位於反擊匈奴的前沿,養馬合當其用。

秦漢為適應邊防戰爭的需要,增強北部邊防防禦能力,十分重視養馬業,用馬裝備軍隊,發展騎兵。騎兵是當時最先進的部隊,是邊防軍中的精銳部隊,在抗擊少數民族軍隊中起舉足輕重的作用。蔡邕曾指出:“幽州突騎,冀州強弩,為天下精兵,國家瞻仗。四方有事,未嘗不取辦於二州也。”這說明幽冀二州的騎兵在全國是有名的,國家邊防一旦發生什麼事情都要由二州來辦理。《後漢書》卷八十七《西羌傳第七十七》載:“今虜皆馬騎,日行數百,來如風雨,去如絕弦。以步追之,勢不相及,所以曠而無功也。為使君計者,莫如罷諸郡兵,各令出錢數千,二十人共市一馬,如此,可舍甲胄,馳輕兵,以萬騎之眾,逐數千之虜,追尾掩截,其道自窮。”這是說對付少數民族的騎兵,只能“舍甲胄,馳輕兵”,才能“追尾掩截,其道自窮”,“便人利事,大功立矣”。

1.鼓勵養馬

秦漢鼓勵養馬錶現在六個方面。(1)國家在長安附近養馬。《漢舊儀》說“天子六廄”“馬皆萬匹”。在北邊、西邊設諸牧苑36所,“以郎為苑監,官奴婢三萬人,養馬三十萬匹”。(2)提高馬價。漢武帝元狩五年,“天下馬少,平牡馬匹二十萬”。如淳注曰:“貴平牡馬價,欲使人競蓄馬。”由原來的每匹1萬至2萬錢,定為每匹20萬錢,鼓勵民間多養雄馬。(3)賣爵得馬。漢武帝規定:“除千夫、五大夫為吏,不欲者出馬。”如淳注曰:“千夫、五大夫不欲為吏官者,令之出馬也。”(4)養馬免役。“民有車騎馬一匹者,複卒三歲”(5)官馬民養。元鼎四年,“令民得蓄邊縣,官假母馬,三歲而歸,及息十一”。李奇曰:“今令民能蓄官母馬者,滿三歲歸之,十母馬還官駒,此為息十一也。”就是官府借母馬於民,讓人們在邊防畜牧,三年後歸還國家一定數量的幼馬。(6)亭養母馬。即讓封君和官吏按比例出母馬,由亭繁息,國家從中徵調子馬。加強馬政建設,使長城沿線出現畜牧業繁盛之局面。《鹽鐵論·西域篇》載:“長城以南,濱塞之郡,馬牛放縱,蓄積布於野。”《漢書·地理志》也載,西北地方“地廣人稀,水草宜畜牧,故涼州之畜為天下饒”。《玉海》卷148引魏王郎雲:“雄衛霍張惶之師,羈兵塞上,廄馬有四十萬匹。”養殖戰馬,提高了部隊的戰鬥力。

朔州老城文昌閣

2.發展騎兵

秦漢在中央增設了“八校尉”,其中的屯騎、越騎、長水和胡騎等四校尉,都是專門為訓練騎兵而設置的。同時,又設立羽林騎,選拔西北地方精於騎射的“六郡良家子”和“從軍死事之子孫”充當。騎兵獲得了突破性發展,數量空前增多。如元封元年(前110年)冬十月,漢武帝巡視邊陲,曾“勒兵十八萬騎,旌旗千餘裡”。衛青、霍去病遠征匈奴,曾動用過20余萬騎兵出擊。除了中央直轄的騎兵集團外,邊郡各太守也統有不少的騎兵。《漢舊儀》說:“邊郡太守各將萬騎行障塞、烽火、追虜。”騎兵的種類有輕騎、重騎、突騎多種,特別是幽州“突騎”具有極強的戰鬥力,西漢末年,吳漢對太守彭寵說:“漁陽、上穀突騎,天下所聞也。君何不合二郡精銳,附劉公擊邯鄲,此一時之功也。”上谷郡功曹寇恂就認為:“今上穀完實,控弦萬騎,舉大郡之資可以詳擇去就。”說明自西漢中期後,不僅騎兵的品種、數量增多,而且騎兵的地位顯著提高,成為與匈奴作戰的主力。

班氏以馬起家。山西北部之畜牧業由來已久,尤以“代馬”馳名於春秋戰國之世。戰國末年,秦滅楚國,楚國令尹(掌軍政大權之最高官職)子文之後代,看中了山西北部的畜牧業,便來到這裡取名班壹。他利用其地宜於畜牧的自然條件和百姓善於畜牧的傳統習慣,大搞畜牧業。始無定居,主要活動在班氏(今懷仁縣東境)一帶。秦始皇末年,班壹定居樓煩(今朔城區梵王寺村),以牧牛、馬、羊數千群,而富甲天下,成為山西北部第一豪門大姓。秦王朝以班姓名縣,置班氏縣,樓煩亦置縣。班氏為代郡屬縣,而樓煩為雁門郡屬縣,故班氏之畜牧區,地跨雁門、代二郡之地。

爾朱榮以馬稱霸。北魏爾朱氏 “有馬十二穀,色別為群”,以馬起家。爾朱榮以馬北朝稱霸。

唐末 “代北士馬甲天下”。隋唐,當地盛產名馬,唐末,李克用率代北士馬,滅黃巢功居第一,縱橫天下,四方諸侯聞風喪膽。有“代北士馬甲天下”之稱。

遼金元明清的養馬基地。遼代,朔州是重要的養馬基地,曾一度禁朔州路馬入宋。至“天祚初年,馬猶有數萬群,每群不下千匹”(《遼史·食貨志》)。金代,據《金史·地理志》載:包括朔州地區在內的西京路,有群牧12處。大定二十八年(1189),馬發展到47萬。元代,許多王公貴族在朔州地區將山地荒田,開闢牧場,甚至變良田為牧場,發展畜牧業,為元政府提供馬匹等。明清兩代,朔州地區的養馬業亦久盛不衰。

馬邑因“馬邑之謀”而名載史冊。白登之圍後,漢朝對匈奴一直採取“和親”政策。“和親”實際上是妥協,不但要把皇室的女兒嫁給匈奴單于,每年還得送給匈奴許多財物。即使這樣,匈奴還是經常侵犯中原,殺害百姓,掠奪糧食和牛羊,使北方不得安寧。

漢景帝死後,即位的漢武帝劉徹是個雄心勃勃的皇帝,一心要想改變這種屈辱的地位。

西元前133年,馬邑商人聶壹向將軍王恢獻計,他到匈奴那裡,假裝已經殺死守城官吏,欲將馬邑獻給單于,引匈奴來加以伏擊。王恢把聶壹的主意告訴漢武帝。漢武帝決心採用聶壹的計策,派王恢、韓安國、公孫賀、李廣等將軍帶領三十萬人馬埋伏在馬邑旁的山谷裡,伏擊匈奴。

油梁

聶壹到匈奴那裡,跟軍臣單于如此說。軍臣單于帶領十萬騎兵來接管馬邑,到了距馬邑大約一百多裡的武州(今山西左雲縣),只見原野上放著許多牲口,卻無牧人,軍臣單于犯了疑,打下一座亭堡,抓住亭尉,經過一番審訊,亭尉就把漢兵伏兵馬邑的消息告訴了軍臣單于,軍臣單于一聽,趕緊率軍退出武州界,馬邑之謀遂告失敗。

馬邑是殺虎口與雁門關之間的鎖鑰,和大同一樣,是桑乾河流域的軍事重鎮,守衛著雁門關外的平川地帶,這裡一直是重要的糧食產區,人口比偏遠山區稠密,是經濟文化較為發達之地。

馬邑縣管轄範圍較大,西漢時內蒙古豐鎮東部一部分曾歸馬邑縣管轄;隋朝時,豐鎮屬馬邑郡治下的雲內縣管轄;神池縣秦代屬雁門郡馬邑縣管轄;山陰縣,隋朝為馬邑郡神武縣地,唐朝為馬邑縣地;平魯區,曾屬馬邑縣或馬邑郡管轄。

朔州市朔城區(原朔縣)總面積1793平方公里,其中平原面積114.75平方公里,占全區總土地面積的64.01%,土地平衍,老輩人稱之為“朔縣川”。

秦置馬邑縣,從西漢到民國二千多年間,曾三設郡治,九設州治,民國元年(1912)稱朔縣,1989年建朔州市,縣改為區,稱朔城區。

朔縣川屬於大同盆地,位於桑乾河上游,是一個周圍環山東部有缺口的斷陷盆地,為洪積、沖積和湖積物平原。盆地周圍山麓下形成洪積扇、山麓傾斜平原。

大同至朔州一帶桑乾河兩岸,地面平坦寬廣,為盆地中心,是重點農業生產區。漢武帝時就開始發動與匈奴曠日持久的戰爭,晉北成為雙方交戰的主戰場,同時晉地農業發達,能夠為大軍提供軍糧供應,三則桑乾河沿岸區域廣闊,便於軍隊對壘作戰。

朔縣川位於內長城外三關(雁門關、甯武關、偏頭關)之北,外長城之南。內長城上的雁門關是中原的最後一道防線。雁門關經過歷代修築,形成兩關(東、西陘關)、三寨(雁門、西陘、胡峪)、十八隘、三十九堡、十二連城的龐大體系。

右玉殺虎堡

外長城沿線構築了眾多的兵堡、烽火臺。左雲的甯魯堡,右玉的殺虎堡是山西北部最重要的兩個關隘。

朔縣川位當其中,是雁門關和殺虎口之間的橋樑、堡壘和樞紐,是這條防線上重要的城垣。《後漢書》曰:“天設山河,秦築長城,漢起塞垣,所以別內外,異殊俗也。”

長城、邊塞、塞垣構成古代的邊防系統。漢代有“三邊九郡”,三邊指幽州、並州、涼州;九郡指五原、朔方、雲中、代郡、雁門、定襄、北平、上谷、漁陽九個邊鎮。九郡中最重要的是幽州的上穀郡和並州的雁門郡。趙武靈王北地拓疆,在今右玉縣右衛鎮置雁門郡,秦、西漢沿襲,目的是通過殺虎口、雁門關兩道鎖鑰抵禦北方遊牧民族南下,其次是保護兩關夾持下的桑乾河流域。

桑乾河流域是中國地理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概念。魏晉南北朝時期,陰山(大青山)以南,勾住(雁門關)以北,是鮮卑拓跋部發展的重要基地。五代時期,石敬瑭將燕雲十六州割讓給遼國,致使中原防禦體系徹底崩潰,直到明朝在北方設置九鎮,才重新恢復北部防禦。

燕雲十六州之大半分佈在桑乾河流域,農耕文化發達。它平原廣大,河流縱橫,溝穀深幽,群峰屹立,不僅是重要的生息地,也是進可攻退可守的戰略要地。

朔縣川作為桑乾河的主源,農業生產條件優越。桑乾河兩岸星羅棋佈的漢墓、漢城遺址,足以說明從中國歷史的初年,它就是漢民族誓死爭奪保衛的疆土。

朔城區之秦馬邑、唐馬邑是桑乾河流域的軍事重鎮。它雖非關口,無險可守。但卻是殺虎口和雁門關之間的大本營,屯軍固守,南北馳援,是非常重要的塞垣。

朔縣川號稱沃野,又是交通要衝,適於築城之地甚多,不僅是兵家必爭之地,更是歷代王朝爭奪、民族紛爭的焦點。

永茂源櫃房“穿廊抱廈”

朔城區古城遺址很多,如祝家莊村西的古城遺址(秦代);梵王寺村西北的樓煩城遺址(西漢);裡仁村南的陰館城遺址(西漢、北魏);西影寺村東南的古城遺址,居張暢耕考察,為北魏桑幹郡、北齊廣寧郡、五代唐寰州治(寰清縣)、遼順義軍馬邑縣治;馬邑村西南古城遺址為遼寰州城;朔縣舊城及迤西迤北為漢馬邑縣、北齊朔州、遼金鄯陽、元明清朔州城遺址;馬邑村古城遺址,為明清馬邑縣城。

朔城區舊城位於縣境中部恢河北岸,地勢平坦,屬於沖積、洪積、湖積平原地帶。城基下有均勻的沙層,並且出土過象牙,還有鳥糞層,證明遠古時期這裡曾經是鳥島,和峙峪遺址中發現的動物,如蒙古野馬、野驢、普氏小羚羊、鵝喉羚共同構成比較乾燥的草原環境。

神頭海

山西是華夏民族與北方少數民族交匯的通道,朔州則是民族征戰、融合的最前沿。長期的戰爭環境,給這一地區的人民生活帶來極大的損害,同時也及大地影響了當地的風俗、文化和生活方式、生活觀念。

晉北地區尚武習武的風俗為名將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由於戰爭的影響,人民生活貧苦甚至好勇鬥狠。朔城區自古為民族雜居之地,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經濟的民族長期生活在一起,需要容忍、説明、寬容,這一點在張遼和尉遲敬德身上表現也很明顯。

朔縣川土地平衍,農業生產條件較好。從唐代開始,重視教育,出現過狀元。唐德宗貞元九年(793)苑論中癸酉科文狀元。苑論祖籍馬邑,後遷居荊州。清光緒二年(1876),朔州人王賡榮中第一甲第二名文進士(榜眼)。

神頭泉

神頭泉位於朔城區神頭村,為山西省19大岩溶泉水之一,主要有金龍池、五花泉、水圍寺、三泉灣、黃道泉、玉龍泉和蓮花池等泉組組成,泉域面積4756平方公里,泉群分佈面積5平方公里,大小泉眼100餘處,呈散流狀排泄,泉水流量多,年平均(1956-1984)達8.15立方米/秒,最大流量可達9.78立方米/秒。

從更大範圍來說,神頭泉群包含7個較大的泉組:神頭海、三泉灣、金龍地、七星海、五花泉、蓮花池和磨輪灣。這些泉組在東、西神頭、司馬泊和新磨4個村莊之間形成了多處自然湖泊。此外,還有西神頭村的狼叫溝、吉在村的廟灣、新磨村的匯河灣、小泊村的小蒲、下西關村的蒼灣、長城村的後溝、馬邑城南的河灣、西影寺村的古城灣等中等泉組,小泉組則無法計算。上自神西村,下至馬邑城南的古寰州遺址,長15裡,寬半裡的河灘中,九彎十八盤,彎彎有小泉噴瀉湧出,盤盤有小溪流淌。

神頭泉素有“塞上西湖”之美稱,四季水溫恒定在14℃~14.5℃。,水中生長有碧綠的蒲葦,遊弋著野鴨、大雁、鴻雁、鶴、鸛、大白天鵝等水鳥。岸上芳草茵茵,盛夏清涼爽快;隆冬煙霧繚繞,多有文人墨客賦詩稱賞。

油坊頂上砌多層石頭,稱“泰山”。

請明天欣賞《走進朔州》第一章之第四節 內外長城古堡關隘

成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因而也就決定了它歷代建置軍事重鎮的必要性。從北齊始,多因戰事需要,或設州,或置郡、軍。不論是和平時期,還是戰爭年代,從秦漢馬邑到明代朔州,一直是晉北之重鎮。

馬邑是秦漢時期的一個重要的養馬基地,彼時盛產名馬。於是便在築城養馬,所築之城,故名馬邑;二是馬邑位於反擊匈奴的前沿,養馬合當其用。

秦漢為適應邊防戰爭的需要,增強北部邊防防禦能力,十分重視養馬業,用馬裝備軍隊,發展騎兵。騎兵是當時最先進的部隊,是邊防軍中的精銳部隊,在抗擊少數民族軍隊中起舉足輕重的作用。蔡邕曾指出:“幽州突騎,冀州強弩,為天下精兵,國家瞻仗。四方有事,未嘗不取辦於二州也。”這說明幽冀二州的騎兵在全國是有名的,國家邊防一旦發生什麼事情都要由二州來辦理。《後漢書》卷八十七《西羌傳第七十七》載:“今虜皆馬騎,日行數百,來如風雨,去如絕弦。以步追之,勢不相及,所以曠而無功也。為使君計者,莫如罷諸郡兵,各令出錢數千,二十人共市一馬,如此,可舍甲胄,馳輕兵,以萬騎之眾,逐數千之虜,追尾掩截,其道自窮。”這是說對付少數民族的騎兵,只能“舍甲胄,馳輕兵”,才能“追尾掩截,其道自窮”,“便人利事,大功立矣”。

1.鼓勵養馬

秦漢鼓勵養馬錶現在六個方面。(1)國家在長安附近養馬。《漢舊儀》說“天子六廄”“馬皆萬匹”。在北邊、西邊設諸牧苑36所,“以郎為苑監,官奴婢三萬人,養馬三十萬匹”。(2)提高馬價。漢武帝元狩五年,“天下馬少,平牡馬匹二十萬”。如淳注曰:“貴平牡馬價,欲使人競蓄馬。”由原來的每匹1萬至2萬錢,定為每匹20萬錢,鼓勵民間多養雄馬。(3)賣爵得馬。漢武帝規定:“除千夫、五大夫為吏,不欲者出馬。”如淳注曰:“千夫、五大夫不欲為吏官者,令之出馬也。”(4)養馬免役。“民有車騎馬一匹者,複卒三歲”(5)官馬民養。元鼎四年,“令民得蓄邊縣,官假母馬,三歲而歸,及息十一”。李奇曰:“今令民能蓄官母馬者,滿三歲歸之,十母馬還官駒,此為息十一也。”就是官府借母馬於民,讓人們在邊防畜牧,三年後歸還國家一定數量的幼馬。(6)亭養母馬。即讓封君和官吏按比例出母馬,由亭繁息,國家從中徵調子馬。加強馬政建設,使長城沿線出現畜牧業繁盛之局面。《鹽鐵論·西域篇》載:“長城以南,濱塞之郡,馬牛放縱,蓄積布於野。”《漢書·地理志》也載,西北地方“地廣人稀,水草宜畜牧,故涼州之畜為天下饒”。《玉海》卷148引魏王郎雲:“雄衛霍張惶之師,羈兵塞上,廄馬有四十萬匹。”養殖戰馬,提高了部隊的戰鬥力。

朔州老城文昌閣

2.發展騎兵

秦漢在中央增設了“八校尉”,其中的屯騎、越騎、長水和胡騎等四校尉,都是專門為訓練騎兵而設置的。同時,又設立羽林騎,選拔西北地方精於騎射的“六郡良家子”和“從軍死事之子孫”充當。騎兵獲得了突破性發展,數量空前增多。如元封元年(前110年)冬十月,漢武帝巡視邊陲,曾“勒兵十八萬騎,旌旗千餘裡”。衛青、霍去病遠征匈奴,曾動用過20余萬騎兵出擊。除了中央直轄的騎兵集團外,邊郡各太守也統有不少的騎兵。《漢舊儀》說:“邊郡太守各將萬騎行障塞、烽火、追虜。”騎兵的種類有輕騎、重騎、突騎多種,特別是幽州“突騎”具有極強的戰鬥力,西漢末年,吳漢對太守彭寵說:“漁陽、上穀突騎,天下所聞也。君何不合二郡精銳,附劉公擊邯鄲,此一時之功也。”上谷郡功曹寇恂就認為:“今上穀完實,控弦萬騎,舉大郡之資可以詳擇去就。”說明自西漢中期後,不僅騎兵的品種、數量增多,而且騎兵的地位顯著提高,成為與匈奴作戰的主力。

班氏以馬起家。山西北部之畜牧業由來已久,尤以“代馬”馳名於春秋戰國之世。戰國末年,秦滅楚國,楚國令尹(掌軍政大權之最高官職)子文之後代,看中了山西北部的畜牧業,便來到這裡取名班壹。他利用其地宜於畜牧的自然條件和百姓善於畜牧的傳統習慣,大搞畜牧業。始無定居,主要活動在班氏(今懷仁縣東境)一帶。秦始皇末年,班壹定居樓煩(今朔城區梵王寺村),以牧牛、馬、羊數千群,而富甲天下,成為山西北部第一豪門大姓。秦王朝以班姓名縣,置班氏縣,樓煩亦置縣。班氏為代郡屬縣,而樓煩為雁門郡屬縣,故班氏之畜牧區,地跨雁門、代二郡之地。

爾朱榮以馬稱霸。北魏爾朱氏 “有馬十二穀,色別為群”,以馬起家。爾朱榮以馬北朝稱霸。

唐末 “代北士馬甲天下”。隋唐,當地盛產名馬,唐末,李克用率代北士馬,滅黃巢功居第一,縱橫天下,四方諸侯聞風喪膽。有“代北士馬甲天下”之稱。

遼金元明清的養馬基地。遼代,朔州是重要的養馬基地,曾一度禁朔州路馬入宋。至“天祚初年,馬猶有數萬群,每群不下千匹”(《遼史·食貨志》)。金代,據《金史·地理志》載:包括朔州地區在內的西京路,有群牧12處。大定二十八年(1189),馬發展到47萬。元代,許多王公貴族在朔州地區將山地荒田,開闢牧場,甚至變良田為牧場,發展畜牧業,為元政府提供馬匹等。明清兩代,朔州地區的養馬業亦久盛不衰。

馬邑因“馬邑之謀”而名載史冊。白登之圍後,漢朝對匈奴一直採取“和親”政策。“和親”實際上是妥協,不但要把皇室的女兒嫁給匈奴單于,每年還得送給匈奴許多財物。即使這樣,匈奴還是經常侵犯中原,殺害百姓,掠奪糧食和牛羊,使北方不得安寧。

漢景帝死後,即位的漢武帝劉徹是個雄心勃勃的皇帝,一心要想改變這種屈辱的地位。

西元前133年,馬邑商人聶壹向將軍王恢獻計,他到匈奴那裡,假裝已經殺死守城官吏,欲將馬邑獻給單于,引匈奴來加以伏擊。王恢把聶壹的主意告訴漢武帝。漢武帝決心採用聶壹的計策,派王恢、韓安國、公孫賀、李廣等將軍帶領三十萬人馬埋伏在馬邑旁的山谷裡,伏擊匈奴。

油梁

聶壹到匈奴那裡,跟軍臣單于如此說。軍臣單于帶領十萬騎兵來接管馬邑,到了距馬邑大約一百多裡的武州(今山西左雲縣),只見原野上放著許多牲口,卻無牧人,軍臣單于犯了疑,打下一座亭堡,抓住亭尉,經過一番審訊,亭尉就把漢兵伏兵馬邑的消息告訴了軍臣單于,軍臣單于一聽,趕緊率軍退出武州界,馬邑之謀遂告失敗。

馬邑是殺虎口與雁門關之間的鎖鑰,和大同一樣,是桑乾河流域的軍事重鎮,守衛著雁門關外的平川地帶,這裡一直是重要的糧食產區,人口比偏遠山區稠密,是經濟文化較為發達之地。

馬邑縣管轄範圍較大,西漢時內蒙古豐鎮東部一部分曾歸馬邑縣管轄;隋朝時,豐鎮屬馬邑郡治下的雲內縣管轄;神池縣秦代屬雁門郡馬邑縣管轄;山陰縣,隋朝為馬邑郡神武縣地,唐朝為馬邑縣地;平魯區,曾屬馬邑縣或馬邑郡管轄。

朔州市朔城區(原朔縣)總面積1793平方公里,其中平原面積114.75平方公里,占全區總土地面積的64.01%,土地平衍,老輩人稱之為“朔縣川”。

秦置馬邑縣,從西漢到民國二千多年間,曾三設郡治,九設州治,民國元年(1912)稱朔縣,1989年建朔州市,縣改為區,稱朔城區。

朔縣川屬於大同盆地,位於桑乾河上游,是一個周圍環山東部有缺口的斷陷盆地,為洪積、沖積和湖積物平原。盆地周圍山麓下形成洪積扇、山麓傾斜平原。

大同至朔州一帶桑乾河兩岸,地面平坦寬廣,為盆地中心,是重點農業生產區。漢武帝時就開始發動與匈奴曠日持久的戰爭,晉北成為雙方交戰的主戰場,同時晉地農業發達,能夠為大軍提供軍糧供應,三則桑乾河沿岸區域廣闊,便於軍隊對壘作戰。

朔縣川位於內長城外三關(雁門關、甯武關、偏頭關)之北,外長城之南。內長城上的雁門關是中原的最後一道防線。雁門關經過歷代修築,形成兩關(東、西陘關)、三寨(雁門、西陘、胡峪)、十八隘、三十九堡、十二連城的龐大體系。

右玉殺虎堡

外長城沿線構築了眾多的兵堡、烽火臺。左雲的甯魯堡,右玉的殺虎堡是山西北部最重要的兩個關隘。

朔縣川位當其中,是雁門關和殺虎口之間的橋樑、堡壘和樞紐,是這條防線上重要的城垣。《後漢書》曰:“天設山河,秦築長城,漢起塞垣,所以別內外,異殊俗也。”

長城、邊塞、塞垣構成古代的邊防系統。漢代有“三邊九郡”,三邊指幽州、並州、涼州;九郡指五原、朔方、雲中、代郡、雁門、定襄、北平、上谷、漁陽九個邊鎮。九郡中最重要的是幽州的上穀郡和並州的雁門郡。趙武靈王北地拓疆,在今右玉縣右衛鎮置雁門郡,秦、西漢沿襲,目的是通過殺虎口、雁門關兩道鎖鑰抵禦北方遊牧民族南下,其次是保護兩關夾持下的桑乾河流域。

桑乾河流域是中國地理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概念。魏晉南北朝時期,陰山(大青山)以南,勾住(雁門關)以北,是鮮卑拓跋部發展的重要基地。五代時期,石敬瑭將燕雲十六州割讓給遼國,致使中原防禦體系徹底崩潰,直到明朝在北方設置九鎮,才重新恢復北部防禦。

燕雲十六州之大半分佈在桑乾河流域,農耕文化發達。它平原廣大,河流縱橫,溝穀深幽,群峰屹立,不僅是重要的生息地,也是進可攻退可守的戰略要地。

朔縣川作為桑乾河的主源,農業生產條件優越。桑乾河兩岸星羅棋佈的漢墓、漢城遺址,足以說明從中國歷史的初年,它就是漢民族誓死爭奪保衛的疆土。

朔城區之秦馬邑、唐馬邑是桑乾河流域的軍事重鎮。它雖非關口,無險可守。但卻是殺虎口和雁門關之間的大本營,屯軍固守,南北馳援,是非常重要的塞垣。

朔縣川號稱沃野,又是交通要衝,適於築城之地甚多,不僅是兵家必爭之地,更是歷代王朝爭奪、民族紛爭的焦點。

永茂源櫃房“穿廊抱廈”

朔城區古城遺址很多,如祝家莊村西的古城遺址(秦代);梵王寺村西北的樓煩城遺址(西漢);裡仁村南的陰館城遺址(西漢、北魏);西影寺村東南的古城遺址,居張暢耕考察,為北魏桑幹郡、北齊廣寧郡、五代唐寰州治(寰清縣)、遼順義軍馬邑縣治;馬邑村西南古城遺址為遼寰州城;朔縣舊城及迤西迤北為漢馬邑縣、北齊朔州、遼金鄯陽、元明清朔州城遺址;馬邑村古城遺址,為明清馬邑縣城。

朔城區舊城位於縣境中部恢河北岸,地勢平坦,屬於沖積、洪積、湖積平原地帶。城基下有均勻的沙層,並且出土過象牙,還有鳥糞層,證明遠古時期這裡曾經是鳥島,和峙峪遺址中發現的動物,如蒙古野馬、野驢、普氏小羚羊、鵝喉羚共同構成比較乾燥的草原環境。

神頭海

山西是華夏民族與北方少數民族交匯的通道,朔州則是民族征戰、融合的最前沿。長期的戰爭環境,給這一地區的人民生活帶來極大的損害,同時也及大地影響了當地的風俗、文化和生活方式、生活觀念。

晉北地區尚武習武的風俗為名將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由於戰爭的影響,人民生活貧苦甚至好勇鬥狠。朔城區自古為民族雜居之地,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經濟的民族長期生活在一起,需要容忍、説明、寬容,這一點在張遼和尉遲敬德身上表現也很明顯。

朔縣川土地平衍,農業生產條件較好。從唐代開始,重視教育,出現過狀元。唐德宗貞元九年(793)苑論中癸酉科文狀元。苑論祖籍馬邑,後遷居荊州。清光緒二年(1876),朔州人王賡榮中第一甲第二名文進士(榜眼)。

神頭泉

神頭泉位於朔城區神頭村,為山西省19大岩溶泉水之一,主要有金龍池、五花泉、水圍寺、三泉灣、黃道泉、玉龍泉和蓮花池等泉組組成,泉域面積4756平方公里,泉群分佈面積5平方公里,大小泉眼100餘處,呈散流狀排泄,泉水流量多,年平均(1956-1984)達8.15立方米/秒,最大流量可達9.78立方米/秒。

從更大範圍來說,神頭泉群包含7個較大的泉組:神頭海、三泉灣、金龍地、七星海、五花泉、蓮花池和磨輪灣。這些泉組在東、西神頭、司馬泊和新磨4個村莊之間形成了多處自然湖泊。此外,還有西神頭村的狼叫溝、吉在村的廟灣、新磨村的匯河灣、小泊村的小蒲、下西關村的蒼灣、長城村的後溝、馬邑城南的河灣、西影寺村的古城灣等中等泉組,小泉組則無法計算。上自神西村,下至馬邑城南的古寰州遺址,長15裡,寬半裡的河灘中,九彎十八盤,彎彎有小泉噴瀉湧出,盤盤有小溪流淌。

神頭泉素有“塞上西湖”之美稱,四季水溫恒定在14℃~14.5℃。,水中生長有碧綠的蒲葦,遊弋著野鴨、大雁、鴻雁、鶴、鸛、大白天鵝等水鳥。岸上芳草茵茵,盛夏清涼爽快;隆冬煙霧繚繞,多有文人墨客賦詩稱賞。

油坊頂上砌多層石頭,稱“泰山”。

請明天欣賞《走進朔州》第一章之第四節 內外長城古堡關隘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