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韓愈是學生、李白是粉絲,他集學霸、詩人、名相於一身

韓愈是學生、李白是粉絲, 他集學霸、詩人、名相于一身

吳布衣

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節點, 這是史學家們的共識, 但實際上, 在安史之亂之前, 有一個並不重大的歷史事件的發生, 這才是造成安史之亂發生的源頭。

這個歷史事件就是張九齡罷相和李林甫上位, 可以說, 如果追根溯源, 這才是盛唐轉衰的伏筆。

這個身系唐朝盛衰的張九齡又是何許人也?

史載, 張九齡, 字子壽, 一名博物, 韶州人, 678年出生。 他是開元盛世的最後一個名相, 也是盛唐的華衣燁服上的最後一抹鮮亮的彩色, 是韓愈孟郊等人的恩師,

也是李白的偶像。

有的人一出生就是註定要當官的, 在封建社會, 這個不稀奇, 有的官職本身就是世襲的, 比如父親是太史公, 兒子極有可能是太史小公。

張九齡出生於官宦世家。

張九齡不僅是官二代, 而且是官四代, 曾祖父張君政, 曾任韶州別駕;祖父張子虔出任過竇州錄事參軍;父親張弘愈, 曾為新州索盧縣縣丞。 但他們所擔任的其實都稱不上官, 只能說是吏, 而且他們任職的地方從來沒有出廣東一省。

張九齡的仕途從小就被人看好, 但這不是因為他是官幾代, 而是他的才華被人認可, 都認為他日後必定會登閣拜相。

十三歲時, 用書信拜見廣州刺史王方慶, 王方慶非常讚賞, 說:“是必致遠”, 就是說, 這小子不錯,

以後有大出息。

比杜甫“朝扣富兒門, 暮隨肥馬塵”有面子多了。

長安二年(702年), 登進士第, 為考功郎沈佺期所賞識, 授予校書郎, 初入仕途, 起點遠高於乃父乃祖。

宰相張說讀了閱張九齡的文章, 誇獎他的文章“有如輕縑素練”, 能“濟時適用”, 對張九齡青眼有加。

張說博學多才, 是當時文人的領袖, 又是朝中頗有建樹的重臣, 在民間亦素有雅望, 他對張九齡的稱許, 迅速抬高了張九齡的身價。

張九齡的命運起浮與張說息息相關。

張九齡是學霸一枚。

神龍三年(707年), 張九齡赴京應吏部試, 參加經邦科考試, 成績優異。

所謂經邦, 大家都懂的, 治理國家。 可見張九齡志向之遠大, 登第後, 授秘書省校書郎, 掌管朝廷的圖書管理工作, 也就是管校對工作的副科級幹部,

算是正式加入了大唐公務員的隊伍。

張九齡當了幾年秘書郎, 改了上千上萬狗屁不通的文稿, 一直得不到升遷, 滿腔雄心壯志受到打擊。

學霸的選擇總是相同的, 即考試改變命運。 張九齡便再次參加考試, 他參加了太子李隆基組織的道牟伊呂科考試, 對策優等, 升為右拾遺。

道牟伊呂科, 是唐朝科舉的一門, 伊是商初的大臣伊尹, 呂是周初的太師呂尚。

這次考試是李隆基為了自己日後登基選拔後備人才做準備的。

先天元年(712年)12月, 玄宗于東宮舉文學士, 張九齡又名列前茅, 授左拾遺。

從此, 張九齡正式進入了大唐中央幹部梯隊。

開元四年(716年)秋, 張九齡回嶺南省親, 順便修了大庾嶺路, 寬達17米, 打通了南北通道,

為開發嶺南, 繁榮長江中下游經濟起了重要作用, 作用相當於今天的京廣鐵路。 北宋蘇軾被貶嶺南, 就是從這裡走的。

開元六年(718年)春, 張九齡第二次入京, 拜左補闕。

開元十年, 擔任司勳員外郎。

開元十一年(723年), 張九齡任中書舍人, 掌制誥, 正五品, 開始進入中央政府。

開元十四年, 張說被彈劾, 張九齡受到牽連, 調離京都。

出京後, 張九齡擔任冀州代理刺史。 後改授洪州都督, 不久又轉授桂州都督, 充嶺南按察使。

不久, 張九齡的導師張說東山再起, 又被玄宗拜任尚書左丞相、集賢院學士。

開元十八年張說病逝, 去世前多次舉薦張九齡, 老張對小張的關懷可謂備至。

張九齡第三次入京是開元十九年。

此時, 張九齡53歲, 本是快退休的人,

但卻沒想, 官運亨通, 幾乎是一年一個臺階, 甚至有時一年升遷兩次, 後直至尚書右丞相。

張丞相在日理萬機的同時, 抽空寫了一兩首詩, 就成了一代宗師。

張說更是激賞有加, 稱張九齡為“後出詞人之冠也”。

《唐詩三百首》在國人心目中, 可謂是婦孺皆知。

其收錄的第一首詩就是張九齡的《感遇四首之一》:“孤鴻海上來, 池潢不敢顧。 側見雙翠鳥, 巢在三珠樹。 矯矯珍木巔, 得無金丸懼。 美服患人指, 高明逼神惡。 今我遊冥冥, 弋者何所慕。 ”

唱絕千古的名句“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時”就是他寫的, 選自《望月懷遠》。 全詩是“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 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 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 還寢夢佳期。 ”

這首詩, 大家應該在中學課本中讀過吧。

可見,張大丞相也是個有情懷的人。

史載,張九齡七歲就能寫出好文章,這簡直是神童啊,吳布衣到了九歲才開始學習寫作文,記得平生第一篇作文是《我們的校園》,老師給打了個沒及格。

可以想見,張九齡如果仕途不順利,可能會和李白一樣,轉而致力寫作,也許在文學上會有更大的建樹。

安祿山曾入京朝見,拜見過張九齡。張九齡看出安祿山是奸詐之徒,斷定日後此人必會作亂,說:“亂幽州者,必此胡也。”

呵呵,張大丞相明察秋毫,相術也不錯啊。

開元二十四年(736年),時任范陽平盧將軍的安祿山違反軍紀,被押送到京城,按律當處以死刑。張九齡想趁機除去這個禍害,便對皇帝說:“安祿山狼子野心,面有謀反之相”。

也不知唐玄宗犯了哪根筋,執意釋放安祿山,且屢屢升他的官,直到安一身兼任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

張九齡死後不久,“安史之亂”爆發。

唐玄宗後悔莫及,“每思曲江則泣下”,可惜,這眼淚也來得太遲了。從此,玄宗以張九齡作為擇相的標準:“風度得如九齡否?”

可惜,世上已再無張九齡了。

可見,張大丞相也是個有情懷的人。

史載,張九齡七歲就能寫出好文章,這簡直是神童啊,吳布衣到了九歲才開始學習寫作文,記得平生第一篇作文是《我們的校園》,老師給打了個沒及格。

可以想見,張九齡如果仕途不順利,可能會和李白一樣,轉而致力寫作,也許在文學上會有更大的建樹。

安祿山曾入京朝見,拜見過張九齡。張九齡看出安祿山是奸詐之徒,斷定日後此人必會作亂,說:“亂幽州者,必此胡也。”

呵呵,張大丞相明察秋毫,相術也不錯啊。

開元二十四年(736年),時任范陽平盧將軍的安祿山違反軍紀,被押送到京城,按律當處以死刑。張九齡想趁機除去這個禍害,便對皇帝說:“安祿山狼子野心,面有謀反之相”。

也不知唐玄宗犯了哪根筋,執意釋放安祿山,且屢屢升他的官,直到安一身兼任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

張九齡死後不久,“安史之亂”爆發。

唐玄宗後悔莫及,“每思曲江則泣下”,可惜,這眼淚也來得太遲了。從此,玄宗以張九齡作為擇相的標準:“風度得如九齡否?”

可惜,世上已再無張九齡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