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七步詩》有三個版本,魯迅和郭沫若都認為不是曹植所寫!

《七步詩》有三個版本, 魯迅和郭沫若都認為不是曹植所寫!

首先我們來看一看《七步詩》流傳甚廣的三個版本:

第一個版本:

煮豆持作羹, 漉豉以為汁。

萁在釜下燃,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第二個版本:

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第三個版本:

煮豆持作羹, 漉菽以為汁。

萁在釜下燃, 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接著我們來看看這《七步詩》出自何處記載:

第一個版本的出處(其實也是最早記錄這首詩出處的地方):據南朝劉義慶的《世說新語-文學》記錄:文帝嘗令曹植七步作詩, 不成者行大法。 應聲便為詩曰:“煮豆持作羹, 漉豉以為汁。 萁在釜下燃,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慚色。

那麼這個記載可信度有多大呢?因為根據一般情況而言, 如果當時確有此事, 作為三國時期的歷史記錄者陳壽應該會記錄下來的,

那麼三言兩語也行。 因為有兩條原因, 第一條是陳壽寫《三國志》的時候, 曹魏已經被司馬氏取代, 他這樣寫記錄完全不會讓司馬氏統治者的不開心, 所以沒有記錄風險;第二條原因是陳壽幾乎經歷了當時的三國歷史, 對於當時的許多事件可謂耳聞目睹, 如果曹丕真的逼迫曹植寫過《七步詩》, 那麼在當時必然會流傳甚廣, 陳壽不可能不知道。 從這裡也就可以看出, 這首詩不是一首簡單的詩歌, 而含有很強烈的政治意義, 但是當時的歷史卻沒有記載。 所以這就是最大的疑點之一。

最大的疑點之二是:隋唐之前, 曹操的地位或名聲一直非常正面, 但是到了隋唐之後, 出現了劉宋和宋朝兩次反曹高潮。 這兩個時期的統治者以劉備為漢室正統,

來為自己的統治正名, 所以無限制地黑起了曹操。 而第一次出現《七步詩》的《世說新語》第一不是史學著作, 第二是多處對曹氏進行貶損, 觀點多失公正。 由此可知, 《七步詩》多半是托曹植而生, 並非出自曹植之手的可能性更大。 魯迅和郭沫若都曾持有這個觀點。

第三個疑點在於, 曹植以才思敏捷、才華橫溢聞名於世, 而且生前表現突出, 其才華為人所認可。 作為曹植的兄弟曹丕怎會不知?而且以曹丕的智商和政治能力, 他是不會使出如此低級的手段的。 因為以“七步作詩”來為難才華橫溢的曹植, 簡直就是自我愚弄。 所以曹丕不會那麼糊塗, 如果真動殺心, 直接殺了都比用一個“七步詩”來的明智。 更何況作為一個帝王, 想找一個臣下的問題還不是輕而易舉嗎?

鑒於以上三個重要疑點, 確定《七步詩》絕非曹植所寫, 乃後人為貶損曹氏父子而附會的。

附曹植資料:

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 字子建, 沛國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人, 生於東武陽(今山東莘縣, 一說鄄城), 是曹操與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 生前曾為陳王, 去世後諡號“思”, 因此又稱陳思王。 曹植是三國時期曹魏著名文學家, 作為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之一與集大成者, 他在兩晉南北朝時期, 被推尊到文章典範的地位。 其代表作有《洛神賦》、《白馬篇》《七哀詩》等。 後人因其文學上的造詣而將他與曹操、曹丕合稱為“三曹”。作為《詩品》全書中品第最高的詩人、中國詩歌抒情品格的確立者,在詩史上具有“一代詩宗”的歷史地位。王士禎嘗論漢魏以來二千年間詩家堪稱“仙才”者,曹植、李白、蘇軾三人耳。

1:曹操、劉備、孫權總共36個兒子,都打不過他1個人的兒子!

2: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與李白蘇軾並稱“仙才”的曹植十名言!

3:對酒當歌,人生幾何?曹操寫於赤壁之戰前?還是赤壁之戰後?

4:三國第一毒婦,毀了丈夫袁紹,成就了敵人曹丕!

後人因其文學上的造詣而將他與曹操、曹丕合稱為“三曹”。作為《詩品》全書中品第最高的詩人、中國詩歌抒情品格的確立者,在詩史上具有“一代詩宗”的歷史地位。王士禎嘗論漢魏以來二千年間詩家堪稱“仙才”者,曹植、李白、蘇軾三人耳。

1:曹操、劉備、孫權總共36個兒子,都打不過他1個人的兒子!

2: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與李白蘇軾並稱“仙才”的曹植十名言!

3:對酒當歌,人生幾何?曹操寫於赤壁之戰前?還是赤壁之戰後?

4:三國第一毒婦,毀了丈夫袁紹,成就了敵人曹丕!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