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史上最慘無人道”的大題能否改進?

張田勘學者

6月7日, 語文科高考結束, 其他省的考生對閱讀理解題的感受如何不得而知, 但浙江考生似乎過得並不怎麼好。 許多浙江考生表示, 今年的語文閱讀題《一種美味》太難, 有考生笑稱, “高中三年, 竟然輸給了一條草魚”(文章裡的美味, 指的是草魚)。 該文作者鞏高峰也被眾多網友人肉了出來, 讓大家覺得好玩的是, 他對自己的文章也只能“閱讀”無法“理解”, “標準答案沒出來, 我怎麼知道我想表達什麼, 我怎麼知道結尾有什麼意義。 ”

在對高考的作文題進行狂轟濫炸似的吐槽後, 又輪到閱讀理解題了,

顯然, 這是一種必然現象, 而且這是一個與作文題一樣長期和集中關注的問題。 多年來, 語文的“閱讀理解”與英語的“完形填空”被考生並稱為“史上最慘無人道”的大題, 其中“閱讀理解”比“完形填空”更甚, 因為“在做題時, 你要分析的, 其實並不是作者想要表達什麼, 你需要猜的是出題老師理解這篇文章的思路是什麼。 ”

對於閱讀理解題, 即便是原作者也未必能完全答對, 這首先在於閱讀理解的個性化, 所謂的對錯也是按照出題者對文章進行個人理解後, 設計出來一些題目, 考生能按照出題者的思路來回答的, 當然就會答對拿分, 反之就會錯誤丟分。 而且, 能否答對, 還要繞過出題者有意無意設計的一些大大小小的陷阱和挖的一引些大大小小的坑。

儘管閱讀理解題的這種情況頗引爭議, 但也有其合理性。 每個人對一種文字作品(包括文章和著作)都有與作者不同的理解, 除了仁者見仁外, 還在於, 即便多人理解文章的意義相同或相似, 也還有一千個人就有一個哈姆雷特的差異。

但是, 閱讀理解產生了與原作者差之甚遠, 甚至意想不到的其他理解, 更重要的原因在於, 作者在當初寫文章時也沒有想到自己的文章、某些段落和字句有著《詩經》六藝的內涵, 即包含了“風雅頌”的聯想和引申等意義, 這樣的意義由出題者、研究人員和讀者看出來了, 甚至是挖掘出來了, 這正是一篇文章或一部作品是否力道十足和寓意深遠的標誌。

同時, 這也代表了文學批評的一種功能,

批評者能從作品中挖掘出作者並未傳達、明示和忽略了的某些深遠意義。 所以, 出題者總是能給出作者都沒有想到的答案, 也難怪作為特殊的讀者——考生更難看出和解答出出題者對文章的理解, 因為考生通常比較緊張, 而且時間很緊, 難以對整篇文章逐字推敲, 並從整體意義上來把握思考。 從這個意義上看, 考生稱閱讀理解題是“史上最慘無人道”的大題也並不為過, 而且這些題一道就有6分左右, 分值也太高, 錯了一道丟分就不少, 也直接或間接決定了考生能上名校、一流大學還是一般的大學。

由此也看出, 應當改進中高考的閱讀理解題, 才能達到比較科學和客觀地測評考生閱讀理解能力的目標,

也讓考試更為公平和合理。 這顯然涉及考試出題的科學性或適宜性。 顯然, 這是一個大的教育研究題目, 已經有無數教育專家在探討, 僅僅是每年的中考、高考的各個科目該如何出題就有無數的研究文章各抒己見, 甚至針鋒相對, 論爭激烈, 但是每年該考的考題還是要出, 考試還是要考, 只能在實踐中慢慢摸索和改進。

筆者以為, 首先是閱讀理解題的選文應多樣化, 除了文學作品外, 還應選擇涉及哲學、社會和科學內容的文章, 這些文章既可以考察考生知識面的多樣性, 也可以體現公平, 因為不同考生對不同文章的理解有強有弱有深有淺, 也就能避免弱者太弱, 強者太強, 分攤了風險。 尤其是“科學文章”(非“科普”,

是根據內容和文學體裁分類)出現在各類試卷中, 既起到科學傳播的作用, 又起到教化和閱讀欣賞的作用, 還成為讓科學與文化相結合的一個節點或入口。

其次, 對於閱讀理解題的答案標準應當設計得更為寬泛。 考試一般都有一個標準答案(參考答案), 這個標準答案其實就是按照出題者對文章的理解, 以及根據文章設計的題目擬出的答案。 但是, 閱讀理解的答案中非對即錯的“標準答案”不宜太多, 參考答案應當多一些, 答案應當是多元和開放的, 而非唯一和封閉的, 只要答題的解釋言之有理, 包括可以從作品的描述中得到符合邏輯(相聯、相關、相似、相近)和新穎的別具一格的解釋, 就應當視為正確, 這尤其適合於歸納“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和“為文章起個標題”這樣的題目。

另外,閱讀理解每道題的分值不能太高,否則考生的失分會比較多,這既對他們是一種打擊,也是在用一種不太確定的答案造成考試的不公正、不客觀,從而也或多或少消解和削弱了考試的科學性、正當性和權威性。

另外,閱讀理解每道題的分值不能太高,否則考生的失分會比較多,這既對他們是一種打擊,也是在用一種不太確定的答案造成考試的不公正、不客觀,從而也或多或少消解和削弱了考試的科學性、正當性和權威性。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