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子惠黎元"的龔鑒

左連璧

龔鑒, 是龔自珍曾祖父的哥哥, 也就是龔自珍的曾伯祖父, 雍正元年(1723年)被授予江蘇甘泉知縣, 在任期間拒絕請托, 廉潔為官, 尤以“子惠黎元”為己任。 所謂“子惠”即施以恩惠, “黎元”即黎民百姓。 龔鑒施恩惠於黎民百姓, 以至“甘泉令聲聞天下”。

《清史稿·龔鑒傳》記載了他“子惠黎元”的兩件實事:

一是甘泉縣境, 東有邵伯湖, 西有楊壽、陳集等十三集。 湖東地勢低窪經常受澇, 湖西北一帶地勢隆起, 又常遭旱。 龔鑒實地勘察, 派人修築和增高運河東西堤壩, 密切注意河水上漲情況, 隨時宣洩。 同時, 他讓人在堤上栽種桑樹,

這樣既可護堤, 又利養蠶, 增加農民收入。 此外, 在邵伯湖西每隔一裡, 築一池塘保持蓄水, 以便旱時灌溉。

二是邵伯湖到揚州有芒稻河, 一直河湖不分, 從泰壩來的鹽船都要從湖中經過, 然後進入古運河出江, 而湖水的高低一直受芒稻閘的控制。 芒稻閘屬河道總督管轄, 甘泉縣無權過問。 閘官貪圖鹽商的錢財, 往往藉口鹽運的需要, 聽任大水淹沒農田而不顧, 不肯開閘洩洪。 龔鑒趕往芒稻閘, 請求閘官放水, 而閘官拒不開閘。 恰逢河道總督嵇曾筠視察水情。 龔鑒向嵇曾筠直言湖水上漲之害, 嵇曾筠聽了為之動容, 大聲斥責閘官, 令他立即開閘放水。 嵇曾筠還採納龔鑒的建議, 立下一條規矩:鹽船糧艘, 過湖需水, 以六尺為度,

過即啟閘, 不得藉口蓄水, 危害民田。

龔鑒的這兩件事使百姓直接受益得實惠, 兌現了“子惠黎元”的莊嚴承諾。 他何以能做到如此?

一是“湛深經術”“恥為俗吏”。 龔鑒著有《毛詩疏說》, 重點闡述源于朱子的清初大儒李光地的學說。 李光地是康熙年間理學名臣, 著有《四書解》《朱子全書》, 被雍正皇帝稱為“一代完人”。 龔鑒能寫出專著, 解釋和發展李光地的學說, 可見學識之淵博, 因此入仕就立志 “以子惠黎元、振興文教為己任”。

二是三拒請托, “不近人情”。 龔鑒一上任, 從前某侍郎的兒子同他有舊交, 有私事相托, 他“拒之”。 有與龔鑒同城的一位官吏, 以朝廷某位重臣為要脅請龔鑒, “又拒之”。 縣裡有位豪族大戶請龔鑒宴飲, 龔鑒“又拒之”。 “當事時,

甘泉令聲聞天下。 ”

三是“益自刻苦, 無一長物”。 甘泉歷來是富庶之鄉, 被官吏稱為“脂膏之地”。 龔鑒身為甘泉縣令, “置脂膏中, 不能自潤”, 家中竟沒有一件值錢的物件。 父親去世, 龔鑒回家料理後事, 因貧“至無以葬”。 河南巡撫尹會一, 以前曾做過揚州的知州, 素來與龔鑒關係很好, 便召請龔鑒來河南開封主持大樑書院。 龔鑒這才得以用掙來的酬金, 安葬了父親。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