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為搞清“管誰叫爹”,這個強皇帝和一幫強臣子爭吵了五年

圖片來自網路, 如有侵權, 敬請聯繫。

明武宗朱厚照太愛玩了, 他玩遍了所有的樂事以後, 居然拿自己的生命來玩, 最後跌到水裡病了、死了。

他一生中間雖然臨幸了許多女人, 但十分詭異的是居然沒有留下一個子嗣。 他死後沒有指定誰來當皇帝, 主持朝政的太后和首輔楊廷和商量, 決定由他的堂弟朱厚熜來當皇帝, 也就是後來的明世宗嘉靖皇帝。

照片來自網路, 如有冒犯侵權,

敬請聯繫告之

朱厚熜何許人也?他的爺爺是明憲宗朱見深, 伯伯是明孝宗朱佑樘, 父親是憲宗與宸妃邵氏的兒子朱佑杬。 朱佑杬被封為興獻王, 他與正王妃蔣氏生了兒子朱厚熜。

十四歲的朱厚熜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要當皇帝了, 而他是一個十分聰敏、且對《孝經》特別有研究的皇帝, 同時他也是一個十分有主見到後期變成專橫的皇帝, 從他離開封地進入京城開始, 圍繞所謂的“禮”“孝”二字, 他和武宗一朝的遺老權臣開展一場長達五年之久的鬥爭。

這場鬥爭史稱“大禮議”之爭, 核心問題是明世宗嘉靖帝朱厚熜究竟是叫自己的親生父親朱佑杬叫“爹”, 還是叫自己的伯伯朱佑樘叫“爹”?圍繞這個核心問題, 衍生出了許多小問題。

首輔楊廷和以及內閣毛澄等為首是堅定的“護禮派”, 他們的觀點是:效法漢哀帝、宋英宗, 嘉靖應稱伯伯孝宗朱佑樘為“皇考”, 稱自己的父親朱佑杬為“皇叔考”、母親蔣氏為“皇叔母”, 自己在父親面前稱“侄皇帝”。 他們認為, 嘉靖只能以皇太子的身份進入京城、嘉靖的母親只能以普通妃子的身份走偏門、嘉靖的祖母死後不能和祖父孝宗葬在一起等等。

因為嘉靖對“護禮派”的觀點明顯反對, 慢慢他的身邊也聚集了進士張璁、南京刑部主事桂萼、侍郎席書、員外郎方獻夫等新人為主的“議禮派”。 他們認為:漢哀帝、宋英宗都是在先皇未死的時候就進宮當太子, 與嘉靖這種直接當皇帝的有本質不同, 不能比照哀帝、英宗的禮儀;根據禮儀長子不得過繼給別人, 漢獻王朱佑杬只有嘉靖這麼一個孩子, 不可能為了當皇帝連自己的父親都不認了;嘉靖尊敬武宗的父親可以, 但要認武宗的父親為父親則不行;不但不行, 而且還要追封嘉靖的父親為皇帝、母親為皇后, 並在京師立廟;嘉靖皇帝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來辦事。

“護禮派”與“議禮派”圍繞這些所謂的禮儀禮節、繁文縟節相互爭吵、你來我往、字斟句酌、錙銖必較長達五年之久, 最後當然還是以皇帝為首的“議禮派”大獲全勝。 五年的時間, 嘉靖也好, 朝臣也好, 他們不是沒有事做, 但為什麼雙方都不肯相讓呢?背後肯定有著複雜的原因、目的和動機。

對於嘉靖皇帝而言,其實他的父親封不封皇帝、母親封不封皇后並不重要,即便是封了皇帝、皇后,也不是真正的皇帝、皇后,但他樂此不疲地掀起、參與大禮議之爭,主要有三個目的:

一、正名。他畢竟是孝宗庶出的孫子,他要的不是父母的皇帝、皇后之名,而要的是他當皇帝的合法性。

二、檢驗。他原來沒有想過當皇帝,既不像那些太子當皇帝,在儲君期間就逐步形成了自己信任的團隊,也不像那些奪位的皇帝,從一開始就有自己的黨羽,他需要在這樣一場無關緊要的鬥爭中看出哪些人對他忠誠,哪些人站在他這一邊。

三、洗牌。他當了皇帝以後,朝中的權力實際上掌握在以楊廷和為首輔的文官集團手中,他通過這次鬥爭,成功把楊廷和及其黨羽一網打盡,楊廷和等內閣大臣全部罷官,朝中被勒令辭官、降職、杖責的幾百人,可謂武宗一朝當權遺臣無一倖免。而張璁、桂萼等原來武宗一朝的邊緣官員均進入內閣,兼任尚書或被重用,嘉靖通過這一場看似風花雪月的鬥爭,構建了自己的執政班底,鞏固了自己的執政地位。

對於楊廷和等人而言,皇帝要叫誰為父親?要封誰為皇帝?要按照什麼禮儀?並不是他們最關心的。他們作為臣子敢於利用這樣一次禮儀之爭與皇帝作針鋒相對地鬥爭,並非他們螳臂當車、不自量力,亦非他們真是以死維護封建禮教、維護孝宗武宗地位,他們同樣有自己的小九九。

一、示威。他們想通過這樣一場鬥爭告訴嘉靖,你這個皇帝是我們給的,朝廷裡都是我們的人,你應該看清形勢,依靠我們。

二、試探。他們想試探一下這個十四歲的外地藩王到底有沒有本事,會不會依靠他們。

三、捆綁。楊廷和以“護禮”之名,師出有名,應者雲集,把朝臣都捆綁在禮教這輛車上,讓大家都下不來。

“大禮議”代表著明朝政治體制的成熟,也代表著皇帝和朝臣鬥爭形式的成熟!對於皇帝而言,他打的是親情牌、孝字牌,沒有拓展到其他領域;對於楊廷和為首的護禮派而言,他們把爭鬥的局限在禮的範疇,沒有上升到對皇帝的不忠以及改換門庭的高度,說白了,對外界而言,這就是皇帝的家事!對於兩派而言,大家都希望通過這樣一場不流血的內部鬥爭,實現自己的目的!事實上,楊廷和他們並沒有想發動政變,嘉靖帝也沒有殺掉哪個大臣,兩派之間也較好地把握了度,以最小的代價成功地實現了新老權力的有序磨合和順利交接,沒有引起朝政的大幅震盪。

文中所有照片來自網路,如有冒犯侵權,敬請聯繫告之。

對於嘉靖皇帝而言,其實他的父親封不封皇帝、母親封不封皇后並不重要,即便是封了皇帝、皇后,也不是真正的皇帝、皇后,但他樂此不疲地掀起、參與大禮議之爭,主要有三個目的:

一、正名。他畢竟是孝宗庶出的孫子,他要的不是父母的皇帝、皇后之名,而要的是他當皇帝的合法性。

二、檢驗。他原來沒有想過當皇帝,既不像那些太子當皇帝,在儲君期間就逐步形成了自己信任的團隊,也不像那些奪位的皇帝,從一開始就有自己的黨羽,他需要在這樣一場無關緊要的鬥爭中看出哪些人對他忠誠,哪些人站在他這一邊。

三、洗牌。他當了皇帝以後,朝中的權力實際上掌握在以楊廷和為首輔的文官集團手中,他通過這次鬥爭,成功把楊廷和及其黨羽一網打盡,楊廷和等內閣大臣全部罷官,朝中被勒令辭官、降職、杖責的幾百人,可謂武宗一朝當權遺臣無一倖免。而張璁、桂萼等原來武宗一朝的邊緣官員均進入內閣,兼任尚書或被重用,嘉靖通過這一場看似風花雪月的鬥爭,構建了自己的執政班底,鞏固了自己的執政地位。

對於楊廷和等人而言,皇帝要叫誰為父親?要封誰為皇帝?要按照什麼禮儀?並不是他們最關心的。他們作為臣子敢於利用這樣一次禮儀之爭與皇帝作針鋒相對地鬥爭,並非他們螳臂當車、不自量力,亦非他們真是以死維護封建禮教、維護孝宗武宗地位,他們同樣有自己的小九九。

一、示威。他們想通過這樣一場鬥爭告訴嘉靖,你這個皇帝是我們給的,朝廷裡都是我們的人,你應該看清形勢,依靠我們。

二、試探。他們想試探一下這個十四歲的外地藩王到底有沒有本事,會不會依靠他們。

三、捆綁。楊廷和以“護禮”之名,師出有名,應者雲集,把朝臣都捆綁在禮教這輛車上,讓大家都下不來。

“大禮議”代表著明朝政治體制的成熟,也代表著皇帝和朝臣鬥爭形式的成熟!對於皇帝而言,他打的是親情牌、孝字牌,沒有拓展到其他領域;對於楊廷和為首的護禮派而言,他們把爭鬥的局限在禮的範疇,沒有上升到對皇帝的不忠以及改換門庭的高度,說白了,對外界而言,這就是皇帝的家事!對於兩派而言,大家都希望通過這樣一場不流血的內部鬥爭,實現自己的目的!事實上,楊廷和他們並沒有想發動政變,嘉靖帝也沒有殺掉哪個大臣,兩派之間也較好地把握了度,以最小的代價成功地實現了新老權力的有序磨合和順利交接,沒有引起朝政的大幅震盪。

文中所有照片來自網路,如有冒犯侵權,敬請聯繫告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