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春分:邂逅十裡桃花

我想, 這個世界上, 沒有人會拒絕健康和美。 能夠帶來健康和美的東西, 一定很受歡迎。

《藥草芬芳》就是這樣的一本書。

這本書用散文的語言展示了中醫藥之美。 在作者管弦的筆下, 每一味中草藥兒, 都是有靈性的。 她們“宛若精靈兒, 盈著笑臉, 唱著歌兒, 飄搖著, 款款而來”。 管弦將她們的形態、特點、功效、文化、傳說娓娓道來, 並把自己對中醫藥的實踐、認知和感觸糅合進去, 語言生動, 讓讀者在字裡行間感受到中醫藥的價值和優美, 從而有利於身心健康。

於是, 我們看到:蒲公英開成一朵自由行走的花, 隨風播撒著清熱解毒、消癰散結的種子,

還有濃濃執著的情懷。 馬齒莧立在萬紫千紅的田間地頭, 身負降低膽固醇和甘油三酯、防治心血管疾病、養肝護肝等功效, 傳達著切切柔暖的憐愛, 被李時珍《本草綱目》稱為“長命菜”的她, 讓每一個日子, 無論貧富貴賤, 都過得生機盎然。

我們聽到:蒼耳於“采采卷耳”的吟誦中, 行使著上通腦頂、下行足膝、外達皮膚的功能, 治療諸如風頭寒痛、牙齦痛腫、鼻淵流涕、眼目昏暗、風濕攣痹、瘰鬁瘡疥、遍身瘙癢等一切風症。

芍藥也在多情女子的無語凝噎中, 表達了深長的情意, “君將離去, 我心悠悠”, 她能夠滋陰補血、益氣安神、解痙止痛、鎮靜消炎, 還被稱為“女科之花”。

我們聞到:香樟樹擁著奇特的香綻放在高高的山坡上,

她還因為“其木理多文章”而大有文章, 不但能夠殺菌消毒消炎, 還被寓意為避邪、長壽和吉祥如意的神樹, 自古就是人們祈福和表達情義的地方。 那鳳梨的香也從頂端和底部兩頭傳出, 直抵心口, 嗅到的那一瞬間, 心, 便像鮮花一樣綻放了。 鳳梨還含有一種叫“鳳梨朊酶”的物質, 能夠分解蛋白質, 溶解阻塞於組織中的纖維蛋白和血凝塊, 改善局部血液迴圈, 稀釋血脂, 消除炎症和水腫。

真的很美。 哪怕鮮為人知的鉤吻、毒芹、商陸等, 也是有毒卻不缺靈秀、無聞卻不乏傳奇。 神農炎帝誤嘗鉤吻而死, 韓非因受李斯的嫉妒也是被迫服用了鉤吻而亡。 古希臘的蘇格拉底則是被毒芹奪去生命的。 而商陸這味有毒的花草兒,

則有著胭脂草的別號, 因為她漿果成熟時果汁呈深紅紫色, 民間常用之當作胭脂塗抹在女孩子的面頰。 有毒的藥草兒告訴我們, 有一種愛, 是遙遙相望, 默默遠離。

跟隨著管弦, 我們仿佛從遠古踏歌而來, “古代的女子, 很多都喜歡佩戴鮮花。 有時, 斜斜地插進髮髻裡, 有時, 散散地扣在胸襟邊。 眼波流轉之際, 那花兒也跟著轉動, 于忽明忽暗之時, 散發出縷縷暗香, 撩人目光, 襲人心懷。 ”

花開花落, 都懷思綿綿, 醉在恒久的夢想裡。

是的, 草木和人一樣, 都是有情的。 所有健康的、美好的都是和著藥草兒出現的, “她們原本為一體。 仿佛幾縷飛雲, 悄然生動;又猶如遠方篷船裡透出的燈光, 隱約著許多溫暖, 印記著了無痕跡的瑰麗。 ”

那麼,

來吧, 提一壺清酒, 遍覽藥草, 盡享芬芳。 健康和美, 在陽光正好的地方, 等著我們。

作者簡介

管弦, 女, 湖南省株洲市人, 作家、研究館員、教授。

先後在中央及地方報刊發表文學作品百萬餘字, 在多家省市報刊開設專欄, 作品被各級報刊轉載, 已出版散文集《開花的記憶》和3部其他專業著作。

《藥草芬芳》獲評湖南省作家協會2016年度重點扶持作品。

這是一本用散文的語言發現中醫藥之美的書。 我們身邊很多的植物, 比如芍藥、桂花、百合、南瓜、板栗等, 在中醫上都有藥用價值, 使用正確對身體會有所助益。 然而, 很多人卻缺少這方面的知識。 本書將這些植物的形態、特點、功效、文化、傳說娓娓道來, 並將作者對中醫藥的實踐、認知和感觸糅合進去, 語言生動, 讓讀者在字裡行間感受到中醫藥的價值和美感, 從而起到抛磚引玉的作用。

桃花

當漫天桃花在空中飄舞, 總令人思緒飄得很遠, 一些女子, 比如息媯, 會在那一片粉嫩的花海之中, 淡淡地浮現出來。

息媯是春秋時期息侯之妻,一次,息媯到蔡國探望姐姐,姐夫蔡哀侯對她失儀無禮。息侯一怒之下,引楚兵入境,滅了蔡國。成為階下囚的蔡哀侯嫉恨息侯,便在楚文王面前極言息媯的美色,說她:“目如秋水,面若桃花,長短適中,舉動生態,世上無有其二。”意欲勾起楚文王之色心。楚文王果然聞色心喜。西元前 680年,楚文王伐息,滅息國,奪息媯為夫人。息媯至楚,三年不同楚文王說一句話。息媯最後的結局已不可考,傳說有一天,她趁楚文王外出打獵,溜出宮外,與息侯見面,倆人自知破鏡難圓,雙雙殉情自殺。時值三月,桃花盛開,楚人便以息媯為桃花夫人,立祠以祀,後人又封她為主宰桃花的女神。

息媯之謂桃花,那是美人如花,相得益彰。據說,息媯經常用桃花敷面。的確,將新鮮的桃花搗爛取汁,敷於面上,用手指指腹輕輕按摩片刻,或者將陰乾的桃花粉末和著適量蜂蜜調勻,塗敷面部,都是可以潤澤肌膚,達到面色紅潤、皮膚光滑細膩而富有彈性的效果的。因為,花兒,是植物精華,由於豔色、嬌容和清香,花兒更具有無窮的魅力。許多花卉含有各種生物甙、植物激素、花青素、香精油、酯類、有機酸、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等等,能夠疏通脈絡,改善血液迴圈,供給皮膚營養,抑制引起皮膚老化的某些酶類,增強皮膚細胞的活力,有較好的護肌膚、潤顏色的作用。桃花也不例外。

也許正是因為桃花自身的美麗和美容養顏之功,人們便愛用她來形容美女。連那蔡哀侯形容息媯,都是用的“面若桃花”。而自古以來,美麗的東西總容易引來非議,“恨人有,笑人無”的心態總是在某些人心中根深蒂固。興許是太過豔麗了,桃花也成了輕浮的代名詞。比如,形容某人好色或濫情,會說他有一雙桃花眼或命犯桃花。有些古人,也將息媯說成紅顏禍水。甚至有後人議論,將息媯定為桃花夫人,也隱約有譏諷之意。其實,息媯的故事,是女性生活的悲劇,“千古艱難惟一死,傷心豈獨息夫人”。唐代詩人王維更以一首《息夫人》“莫以今時寵,忘卻昔日恩,看花滿眼淚,不共楚王言”清透地道出了息媯的艱難。只不過美若桃花而已呀。

但,並非美者就沒有定力,相反,愈是美者,定力愈強。桃花,就是如此,她的鎮靜安定作用令人嘆服。

明代醫藥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引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古代有一位女子,因丈夫亡故,日夜思念,以致精神失常,得了狂症,成天手舞足蹈,甚至登高上牆。家人只好把她鎖在房中。一日夜晚,她破窗而出,攀上桃樹。當時正值桃花盛開,狂女一夜之間,竟將一樹桃花盡數吃光。次晨家人發現,趕緊把她接下樹來,而她的狂病竟然痊癒了。這也正符合古代醫家所言,桃花有消積散瘀的功效,能夠治癒狂症。

所以,貌似柔弱的東西,往往蘊藏著強大的力量,仿佛水一般,有著柔軟的堅強。息媯無疑是痛苦的,但她卻沉默地堅持。堅持,有時候就好像在烈日炎炎之下行走在沙漠中,近無幫助,遠無希望,卻還得繼續走下去。只是,那傳說中的結局,太過沉重淒涼。

相比之下,《詩經·周南·桃夭》裡那輕靈活潑的句子“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更容易表達桃花的美好與輕盈。小桃樹兒笑盈盈,紅花朵朵真鮮明。鮮豔的桃花襯出那即將成為新娘的女孩兒的嬌羞和純美。用這樣的句子和場景來表達桃花美容養顏的功效,似乎更為親切和圓融。

身為女子,大概更多的人願意像那即將成為新娘的女孩兒那樣,擁有簡單的幸福,而不願意遭遇息媯那樣複雜的悲劇吧。正如桃花,她願意盛開在明媚的春天裡,展示無限甜美與嬌柔,而不願意在陽光之中枯萎、凋零、輾轉入泥。

可惜,終歸是要凋零的。也許,我們可以,透過朦朧的淚眼,記住那“人面桃花相映紅”的唯美時光。

以上內容選自

為了給大家送更多的福利

為大家解答更多的問題

deng~deng~deng~deng~

請添加

rmcbs1921

或掃描下方二維碼直接添加

息媯是春秋時期息侯之妻,一次,息媯到蔡國探望姐姐,姐夫蔡哀侯對她失儀無禮。息侯一怒之下,引楚兵入境,滅了蔡國。成為階下囚的蔡哀侯嫉恨息侯,便在楚文王面前極言息媯的美色,說她:“目如秋水,面若桃花,長短適中,舉動生態,世上無有其二。”意欲勾起楚文王之色心。楚文王果然聞色心喜。西元前 680年,楚文王伐息,滅息國,奪息媯為夫人。息媯至楚,三年不同楚文王說一句話。息媯最後的結局已不可考,傳說有一天,她趁楚文王外出打獵,溜出宮外,與息侯見面,倆人自知破鏡難圓,雙雙殉情自殺。時值三月,桃花盛開,楚人便以息媯為桃花夫人,立祠以祀,後人又封她為主宰桃花的女神。

息媯之謂桃花,那是美人如花,相得益彰。據說,息媯經常用桃花敷面。的確,將新鮮的桃花搗爛取汁,敷於面上,用手指指腹輕輕按摩片刻,或者將陰乾的桃花粉末和著適量蜂蜜調勻,塗敷面部,都是可以潤澤肌膚,達到面色紅潤、皮膚光滑細膩而富有彈性的效果的。因為,花兒,是植物精華,由於豔色、嬌容和清香,花兒更具有無窮的魅力。許多花卉含有各種生物甙、植物激素、花青素、香精油、酯類、有機酸、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等等,能夠疏通脈絡,改善血液迴圈,供給皮膚營養,抑制引起皮膚老化的某些酶類,增強皮膚細胞的活力,有較好的護肌膚、潤顏色的作用。桃花也不例外。

也許正是因為桃花自身的美麗和美容養顏之功,人們便愛用她來形容美女。連那蔡哀侯形容息媯,都是用的“面若桃花”。而自古以來,美麗的東西總容易引來非議,“恨人有,笑人無”的心態總是在某些人心中根深蒂固。興許是太過豔麗了,桃花也成了輕浮的代名詞。比如,形容某人好色或濫情,會說他有一雙桃花眼或命犯桃花。有些古人,也將息媯說成紅顏禍水。甚至有後人議論,將息媯定為桃花夫人,也隱約有譏諷之意。其實,息媯的故事,是女性生活的悲劇,“千古艱難惟一死,傷心豈獨息夫人”。唐代詩人王維更以一首《息夫人》“莫以今時寵,忘卻昔日恩,看花滿眼淚,不共楚王言”清透地道出了息媯的艱難。只不過美若桃花而已呀。

但,並非美者就沒有定力,相反,愈是美者,定力愈強。桃花,就是如此,她的鎮靜安定作用令人嘆服。

明代醫藥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引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古代有一位女子,因丈夫亡故,日夜思念,以致精神失常,得了狂症,成天手舞足蹈,甚至登高上牆。家人只好把她鎖在房中。一日夜晚,她破窗而出,攀上桃樹。當時正值桃花盛開,狂女一夜之間,竟將一樹桃花盡數吃光。次晨家人發現,趕緊把她接下樹來,而她的狂病竟然痊癒了。這也正符合古代醫家所言,桃花有消積散瘀的功效,能夠治癒狂症。

所以,貌似柔弱的東西,往往蘊藏著強大的力量,仿佛水一般,有著柔軟的堅強。息媯無疑是痛苦的,但她卻沉默地堅持。堅持,有時候就好像在烈日炎炎之下行走在沙漠中,近無幫助,遠無希望,卻還得繼續走下去。只是,那傳說中的結局,太過沉重淒涼。

相比之下,《詩經·周南·桃夭》裡那輕靈活潑的句子“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更容易表達桃花的美好與輕盈。小桃樹兒笑盈盈,紅花朵朵真鮮明。鮮豔的桃花襯出那即將成為新娘的女孩兒的嬌羞和純美。用這樣的句子和場景來表達桃花美容養顏的功效,似乎更為親切和圓融。

身為女子,大概更多的人願意像那即將成為新娘的女孩兒那樣,擁有簡單的幸福,而不願意遭遇息媯那樣複雜的悲劇吧。正如桃花,她願意盛開在明媚的春天裡,展示無限甜美與嬌柔,而不願意在陽光之中枯萎、凋零、輾轉入泥。

可惜,終歸是要凋零的。也許,我們可以,透過朦朧的淚眼,記住那“人面桃花相映紅”的唯美時光。

以上內容選自

為了給大家送更多的福利

為大家解答更多的問題

deng~deng~deng~deng~

請添加

rmcbs1921

或掃描下方二維碼直接添加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