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投資新風口:從FDA新批准的兩款藥物看「小核酸藥物」的大時代

2016年9月19日, FDA批准Sarepta Therapeutics公司的Exondys 51(eteplirsen), 用於治療外顯子51跳躍型杜氏肌營養不良(DMA)。 Eteplirsen是一種反義RNA(可與mRNA互補的RNA分子, 可抑制mRNA的翻譯過程)藥物, 通過靜脈注射給藥,

可幫助51號外顯子跳躍的DMD患者合成一些抗肌萎縮蛋白(肌營養蛋白), 延緩疾病進程, 是FDA批准的首個DMD藥物。

2016年12月23日, FDA批准Biogen/Ionis公司Spinraza(nusinersen), 用於治療成人及兒童脊髓型肌萎縮(SAM)。 Nusinersen是一種反義寡核苷酸(可與SMN前體RNA互補結合並阻斷其非正確的剪接方式的短核酸片段), 通過鞘內注射給藥, 可增加患者體內促進運動神經元存活的SMN蛋白的表達, 提高患者的運動機能, 是FDA批准的首個SAM藥物。

Eteplirsen和nusinersen的獲批具有里程碑意義, 不僅是為DMD和SAM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療選擇, 還再度點燃了醫藥行業和投資機構對小核酸藥物的熱情。

小核酸藥物的誕生背景

大家都知道, 生物體DNA上的基因片段資訊主要通過信使RNA(mRNA)傳遞到蛋白質, 而真核細胞存在一種特有的基因沉默機制來抵抗外來物質入侵、保護遺傳信息的穩定性、調節生物體的各種機能,

那就是RNA干擾(RNAi)現象。

RNAi是指反義RNA與靶基因的mRNA以堿基互補配對的形式結合而導致的序列特異性基因沉默現象。 RNAi機制由Andrew Z. Fire和Craig C.Mello教授于1998年首次發現, 在2002年被Science雜誌評為十大科學成就之首, 在2006年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 基於RNAi建立的各種技術應用被大家通稱為小核酸技術。 Eteplirsen和nusinersen通過空間位阻促進靶基因的正確表達, 作用機制本身並非RNAi, 但仍屬於小核酸藥物的範疇, 屬於第二代小核酸藥物。

傳統的藥物靶點是一種蛋白質, 包括激酶、受體、抗原等, 而小核酸技術的出現讓可開發的藥物靶點擴大到了蛋白質的上游——RNA。 可以說, RNAi的發現極大拓寬了人類藥物的來源和開發方向。 從植物、動物、礦石來源的天然藥物, 到化學合成藥物、生物藥物, 再到基因藥物、核酸藥物, 每一次的科學重大發現和技術革新都給人類帶來了更多更好的藥物選擇。

小核酸藥物的研發浮沉

RNAi的發現催生了眾多小型生物技術公司,

各大製藥企業為了搶佔技術制高點, 也在未充分評估技術障礙的情況下紛紛通過並購進入這一領域。 2006年默沙東花費11億美金收購專門開發RNAi藥物的Sirna公司。 從2005年開始至2009年, “前景誘人”的RNAi領域吸引了數十億美元的資金投入。

很快, 大家發現RNAi治療的效果遠不及預期。 2009年3月, 首家開展小干擾RNA(siRNA)藥物人體臨床試驗的邁阿密製藥公司OPKO宣佈用於濕性黃斑變性的bevasiranib因為效果欠佳而在III期終止。 RNAi藥物的給藥障礙和脫靶造成的嚴重副作用似乎無法解決, 大藥企由此變得悲觀, 紛紛割肉離場。

2010年11月, 羅氏在投入3年時間和5億美元的資金後宣佈退出RNAi領域的研究, Arrowhead接盤羅氏的RNAi平臺;2011年2月, 輝瑞和Abbott砍掉了RNAi藥物研發項目;2011年7月, 默沙東關停了三藩市的RNAi藥物研發中心;2011年9月,

諾華終止了與規模最大的獨立RNAi藥物研發公司Alnylam的5年合作關係。 RNAi藥物的研發遭遇了資本的寒冬。

大藥企的離場讓RNAi的研發急速降溫, 但仍有很多公司矢志不渝, 希望開發新的RNA遞藥技術來解決siRNA藥物成藥性不佳的難題。 2013年, 賽諾菲旗下Genzyme公司靶向ApoB-100蛋白的硫代磷酸寡核苷酸藥物Mipomersen被FDA批准上市, 用於治療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 此時距離1998年FDA批准第一個反義RNA抗病毒藥物fomivirsen(ISIS2922)上市已過去了15年。

或許是沉寂得太久, 整個醫藥行業對小核酸藥物的信心並未完全恢復。 2014年, 諾華以3500萬美元的白菜價將大部分RNAi資產甩賣給了Arrowhead。 此後, 儘管宣稱有望功能性治癒乙肝的RNAi藥物ARC-520的消息時好時壞, 反義RNA藥物eteplirsen的上市歷程也是一波三折, 而且2016年9月上市之後仍然爭議不斷,但是醫藥行業對小核酸藥物的認識卻在不斷加深。

到了2016年底,百健/Ionis針對第2大“常見”罕見病SAM的反義寡核苷酸nusinersen被FDA批准上市,距離其2011年首次開始臨床試驗僅過去5年時間,而且行業分析師普遍都給出了理想的市場預期——銷售峰值近20億美元。整個醫藥行業對RNAi藥物的看法似乎一下子有了根本性的改觀,也重新恢復了對“基因療法”的熱情,掀起了小核酸藥物領域新一輪投資合作浪潮。

2017年1月6日,諾華與Ionis旗下Akcea簽訂總額16億美元的戰略合作,包括7500萬美元首付款、1億美元股權投資、5000萬美元近期付款以及各種里程金,共同開發其降血脂RNA藥物AKCEA-APO (a) -LRx和AKCEA-APOCIII-LRx,宣佈回歸小核酸藥物陣地。

2017年2月,OPKO公司的Khorkova等人在Nature Biotechnology發表綜述,對小核酸藥物在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的光明前景進行了展望。

2017年3月,國內的小核酸藥物龍頭企業蘇州瑞博生物技術順利完成B輪2.7億融資。2017年4月,瑞博生物又宣佈與核酸製藥巨頭Ionis簽署合作協定,獲得Ionis3個分別用於治療代謝疾病和癌症的RNA靶向藥物在中國的全部研發和商業化權利。

小核酸藥物— —投資新風口

一項新的重大科學理論發現或技術在從實驗室向產業轉化時難免會經歷盲目追捧、遭受質疑、重新認知、廣泛應用的過程,製藥產業這方面的例子不勝枚舉,時下最熱的PD-1藥物也是在被發現20年後才迎來大規模的工業應用,並被賦予極高的臨床地位。Eteplirsen和nusinersen的批准上市是否意味著小核酸藥物在經歷了一段低迷後也將迎來大時代?

RNAi藥物(反義RNA)可以看作是第一代小核酸藥物,DNA形式的寡核苷酸(ODNs)可以看做是第二代小核酸藥物。如今,靶向微小RNA(microRNA)的第三代小核酸藥物憑藉安全性和功能上的優勢也露出頭角,顯示出廣闊的應用前景,成為投資新風口。

關於microRNA的一些研究新發現也改變了大家對一些常見慢性疾病的認知。《Science》雜誌6月1日刊登了歸國創業的彭長庚博士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的關於疼痛的最新研究成果(DOI: 10.1126/science.aam7671),顯示miR-183家族(microRNA)控制了80%已知的參與神經性疼痛的基因,miR-183家族的表達量與疼痛的敏感度呈負相關,提示miR-183家族是治療神經性疼痛的一個非常有潛力的靶點,有望為複雜神經性疼痛這一醫療需求遠未得到滿足又很常見的疾病提供新的治療選擇。

據瞭解,彭長庚博士創立的公司有一個擬開發用於治療糖尿病腎病和脂肪肝的microRNA候選藥物(代號PJ150021)已先後2次接受製藥巨頭禮來的考察。以小核酸藥物為代表的基因療法乘風起勢,相信國內不少佈局小核酸藥物的初創公司很快都會贏得資本的青睞。

為了讓大家對第3代小核酸藥物有更深入的瞭解,醫藥魔方第一時間聯繫了長期專注於微小RNA(microRNA)研究的彭長庚博士,為大家做更深入的講解。

醫藥魔方:彭博士您好,醫藥魔方也是通過其他報導瞭解到了您剛剛在《Science》上發表的關於microRNA的最新成果,對於“80%的疼痛相關信號基因是都有microRNA參與調節”這一研究結論也感到非常新奇[1],您能給大家詳細介紹一下microRNA嗎?

彭長庚:第一個microRNA是1993年線上蟲中發現的lin4,開始以為是個例。直到2001年發現很多物種中保守存在大量的有共性的一類功能性的小RNA,因而命名為微小RNA(microRNA)。 雖然microRNA也是下調靶基因(最近也有報導上調靶基因的,是否是microRNA共性的功能有待更多的資料驗證),但與大家熟知的RNA干擾(RNAi)的作用機制不同。RNAi是通過19~21個核苷酸與靶RNA完全配對引起後者降解,而microRNA只需要5‘端2-8位的7個核苷酸的配對就能識別和調節靶基因(抑制翻譯和或降解RNA),其它位置的核苷酸配對只是增加其結合靶RNA的親和力。

microRNA的功能非常強大,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靶基因多:microRNA主要通過5‘端2~8位的7個核苷酸配對來識別靶基因,而人的基因組有30億個堿基對且只有A/G/C/T四種堿基重複,這使得在理論上一個microRNA在人的基因組中有很多靶基因,因為海量的基因組中出現連續7個堿基序列相同的概率非常大。事實上,實驗證明很多microRNA的靶基因有成百上千個,這使得microRNA通常是作用於一個面,而非一個點。而且有的靶基因上有數個microRNA結合位點,這可以讓microRNA在短時間內在蛋白質水準上關停特定的靶基因,這讓很多microRNA在細胞週期或發育中起重要作用。

2)靶基因的功能協同性強: 轉錄組測序證實一個microRNA可以在細胞內調節很多靶基因,而且靶基因往往富集分佈在整個基因網路中,是全面的系統的調節整個生物事件的功能大小。雖然一個microRNA對其單個靶基因調節的幅度通常不大,但當把所有靶基因被調節的幅度疊加再加上它們協同作用後的功效放大後,一個microRNA對一個生物事件的調節能在整體水準上引起顯著的變化。舉例說,我研究的miR-183家族,在感覺神經元中敲除後能使小鼠對機械刺激的靈敏度增加近一倍,最令人驚訝的是它調節神經性疼痛誘導的基因網路中80%的基因,且對其調節的促進疼痛的基因都是抑制的作用,這體現了其靶基因在功能上的高度協同性。

3)功能高度保守:很多microRNA的序列及其靶基因上結合的序列在單細胞到多細胞,或者在植物到動物,或者在所有脊椎動物中高度保守。不管是億萬年的進化使然還是高智慧的造物主設計使之,保守的microRNA通過調節其保守的數目眾多的靶基因達到在功能上的保守。而這些保守的microRNA留存至今說明其功能是經過數萬年的自然選擇考驗過的。

醫藥魔方:聽起來microRNA藥物和RNA干擾(RNAi)都是從RNA層面對基因表達進行調控,從而治療相關疾病。您剛才介紹了microRNA的強大功能,從成藥前景上看,microRNA靶向藥物相比RNAi藥物有什麼優勢嗎?

彭長庚:microRNA靶向藥物和基於RNAi技術開發的各種藥物本質上都屬於小核酸藥物的範疇,但二者在作用機制上還是有很大不同的。簡單來說,基於RNAi開發的第一代(反義RNA)或第二代(寡核苷酸)小核酸藥物往往只能作用一個基因靶點或影響一條信號通路,而對單個靶點大幅度的下調可能會導致非病變器官出現嚴重的副作用,同時機體容易產生代償性改變而使藥物失效。microRNA作用於一個協同的網路而非單條通路,這使得靶向microRNA的第三代小核酸藥物在功能和安全性上更有優勢。 同時,由於microRNA比較短小(通常18-25nt),靶向microRNA的小核酸藥物既可以輕易地抑制其功能,也可以通過補給microRNA恢復或增強其功能,達到正負雙向調節的自由性,這比前兩代小核酸藥物只能單向調節一個物理靶點的實用性要強。

醫藥魔方:microRNA藥物的成藥前景如何呢?大家知道,RNA藥物的研發投資從最開始的一片火爆,到2009年開始降溫並跌至冰點,最大的應用障礙就是RNA不穩定,極易容易被酶解,藥物遞送技術是一大難題。這個問題現在是否得到完美解決了?

彭長庚:先回答第一個問題,microRNA藥物的成藥前景是非常光明的,Nat Rev Drug Dis今年三月發表了micorRNA 治療開啟癌症和其他疾病治療的新時代[2]。可見主流科學媒體和科學家都認為其前景是光明的。

第二個問題:二十多年的RNA修飾研究,已經可以讓RNA小核酸藥物在血液中維持較長時間了,但離完美解決還有一段距離,也許很難達到完美,因為修飾雖能增加穩定性,但降低RNAi的效率。其實第一代小核酸藥物——RNA小核酸藥難成還有另一個原因,就是產生microRNA樣功能的毒副作用。

醫藥魔方:彭濟凱豐是一家專注於microRNA藥物研發的初創公司,有什麼自己的技術優勢?

彭長庚:說來我與microRNA註定有緣,也許註定是一個要見證microRNA藥物大時代的人。我06年申請國外讀博時拿到的第一個offer就是做microRNA研究,因其它原因我拒絕了。後來面試幾個地方後最後還是選擇了microRNA研究。找博後職位時我拒絕了很多其它的offer,在最後我又只好選擇了microRNA研究。十來年的經驗積累和不斷思考,讓我們自主研發了有發明專利的、世界一流的microRNA原位雜交探針和定量PCR試劑盒,也擁有microRNA的藥物設計和篩選技術平臺。

醫藥魔方:FDA去年先後批准了eteplirsen和nusinersen這兩個小核酸藥物,您認為這是偶然事件(比如迫于DMA患者和社會輿論壓力),還是說小核酸藥物的工業應用即將進入大量開花結果的時候了?

彭長庚:小核酸藥物研發成功案例的出現是這二十多年研究努力的必然結果。相信未來有更多的小核酸藥物上市。但要注意的是eteplirsen和nusinersen的作用機理是改變RNA的剪切而非RNAi的功能,屬於第二代小核酸藥物。

醫藥魔方:國內的製藥工業雖然整體水準上仍落後歐美國家一截,但從近兩年的發展趨勢來看,國內藥企跟進國際前沿研究成果的能力讓人驚歎,比如PD1、PARR、IDO、CAR-T等熱門靶點和新興療法上都見到了國內藥企的迅速跟進佈局。對於小核酸藥物的研究開發,國內目前處於什麼狀態。

彭長庚:科學知識的快速傳播讓我們在生物新興前沿的領域裡容易追上領跑不遠的歐美國家,並在未被完全開發的領域裡佈局尋寶。小核酸藥物研發的公司不少,在國內也有開始做臨床的,但國內目前還沒有靶向microRNA的小核酸藥物在做臨床研究。

醫藥魔方:能否透露一下彭濟凱豐相關藥物的研發進展情況,以及公司發展情況

彭長庚:我們公司發展四年了,創建了microRNA藥物研發平臺、積累了重要資料和申報了一批專利。我們研發方向的佈局分為三個方面:一是糖尿病腎病和代謝類疾病;二是癌症,主要是肝癌和肺癌;三是慢性神經性疼痛。這三大類的疾病多是由多基因影響的,microRNA藥物應該是最有可能的治本的藥物。專案都有智慧財產權,在臨床前階段。我們的1.1類小核酸潛在新藥PJ150021治糖尿病腎病在動物體內的效果非常好,是治本之藥。

醫藥魔方:感謝彭博士接受專訪,希望公司研發的藥物早日成功上市,造福患者。

彭長庚:謝謝醫藥魔方的採訪和祝願!

參考文獻

1. Rajesha Rupaimoole, Frank Slack. MicroRNA therapeutics: towards a new era for the management of cancer and other diseases. Nature Review Drug Discovery. March 2017.

2. Changgeng Peng, Lili Li, Ming-Dong Zhang, et al. MiR-183 cluster scales mechanical pain sensitivity by regulating basal and neuropathic pain genes.Science. June 2017.

彭長庚博士簡介

彭長庚,德國慕尼克工業大學優秀博士,師從國際著名基因遺傳學家 Wurst 教授。2012-2017年在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研究員做博士後,師從國際著名疼痛和膠質瘤研究專家 Ernfors 教授。2013年註冊成立了昆山彭濟凱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專注於研發微RNA相關的小核酸新藥、保健品和微RNA科研試劑。構建了小核酸藥庫並篩選到一批原創性的治療糖尿病和癌症的潛在1.1類小分子核酸新藥。

而且2016年9月上市之後仍然爭議不斷,但是醫藥行業對小核酸藥物的認識卻在不斷加深。

到了2016年底,百健/Ionis針對第2大“常見”罕見病SAM的反義寡核苷酸nusinersen被FDA批准上市,距離其2011年首次開始臨床試驗僅過去5年時間,而且行業分析師普遍都給出了理想的市場預期——銷售峰值近20億美元。整個醫藥行業對RNAi藥物的看法似乎一下子有了根本性的改觀,也重新恢復了對“基因療法”的熱情,掀起了小核酸藥物領域新一輪投資合作浪潮。

2017年1月6日,諾華與Ionis旗下Akcea簽訂總額16億美元的戰略合作,包括7500萬美元首付款、1億美元股權投資、5000萬美元近期付款以及各種里程金,共同開發其降血脂RNA藥物AKCEA-APO (a) -LRx和AKCEA-APOCIII-LRx,宣佈回歸小核酸藥物陣地。

2017年2月,OPKO公司的Khorkova等人在Nature Biotechnology發表綜述,對小核酸藥物在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的光明前景進行了展望。

2017年3月,國內的小核酸藥物龍頭企業蘇州瑞博生物技術順利完成B輪2.7億融資。2017年4月,瑞博生物又宣佈與核酸製藥巨頭Ionis簽署合作協定,獲得Ionis3個分別用於治療代謝疾病和癌症的RNA靶向藥物在中國的全部研發和商業化權利。

小核酸藥物— —投資新風口

一項新的重大科學理論發現或技術在從實驗室向產業轉化時難免會經歷盲目追捧、遭受質疑、重新認知、廣泛應用的過程,製藥產業這方面的例子不勝枚舉,時下最熱的PD-1藥物也是在被發現20年後才迎來大規模的工業應用,並被賦予極高的臨床地位。Eteplirsen和nusinersen的批准上市是否意味著小核酸藥物在經歷了一段低迷後也將迎來大時代?

RNAi藥物(反義RNA)可以看作是第一代小核酸藥物,DNA形式的寡核苷酸(ODNs)可以看做是第二代小核酸藥物。如今,靶向微小RNA(microRNA)的第三代小核酸藥物憑藉安全性和功能上的優勢也露出頭角,顯示出廣闊的應用前景,成為投資新風口。

關於microRNA的一些研究新發現也改變了大家對一些常見慢性疾病的認知。《Science》雜誌6月1日刊登了歸國創業的彭長庚博士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的關於疼痛的最新研究成果(DOI: 10.1126/science.aam7671),顯示miR-183家族(microRNA)控制了80%已知的參與神經性疼痛的基因,miR-183家族的表達量與疼痛的敏感度呈負相關,提示miR-183家族是治療神經性疼痛的一個非常有潛力的靶點,有望為複雜神經性疼痛這一醫療需求遠未得到滿足又很常見的疾病提供新的治療選擇。

據瞭解,彭長庚博士創立的公司有一個擬開發用於治療糖尿病腎病和脂肪肝的microRNA候選藥物(代號PJ150021)已先後2次接受製藥巨頭禮來的考察。以小核酸藥物為代表的基因療法乘風起勢,相信國內不少佈局小核酸藥物的初創公司很快都會贏得資本的青睞。

為了讓大家對第3代小核酸藥物有更深入的瞭解,醫藥魔方第一時間聯繫了長期專注於微小RNA(microRNA)研究的彭長庚博士,為大家做更深入的講解。

醫藥魔方:彭博士您好,醫藥魔方也是通過其他報導瞭解到了您剛剛在《Science》上發表的關於microRNA的最新成果,對於“80%的疼痛相關信號基因是都有microRNA參與調節”這一研究結論也感到非常新奇[1],您能給大家詳細介紹一下microRNA嗎?

彭長庚:第一個microRNA是1993年線上蟲中發現的lin4,開始以為是個例。直到2001年發現很多物種中保守存在大量的有共性的一類功能性的小RNA,因而命名為微小RNA(microRNA)。 雖然microRNA也是下調靶基因(最近也有報導上調靶基因的,是否是microRNA共性的功能有待更多的資料驗證),但與大家熟知的RNA干擾(RNAi)的作用機制不同。RNAi是通過19~21個核苷酸與靶RNA完全配對引起後者降解,而microRNA只需要5‘端2-8位的7個核苷酸的配對就能識別和調節靶基因(抑制翻譯和或降解RNA),其它位置的核苷酸配對只是增加其結合靶RNA的親和力。

microRNA的功能非常強大,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靶基因多:microRNA主要通過5‘端2~8位的7個核苷酸配對來識別靶基因,而人的基因組有30億個堿基對且只有A/G/C/T四種堿基重複,這使得在理論上一個microRNA在人的基因組中有很多靶基因,因為海量的基因組中出現連續7個堿基序列相同的概率非常大。事實上,實驗證明很多microRNA的靶基因有成百上千個,這使得microRNA通常是作用於一個面,而非一個點。而且有的靶基因上有數個microRNA結合位點,這可以讓microRNA在短時間內在蛋白質水準上關停特定的靶基因,這讓很多microRNA在細胞週期或發育中起重要作用。

2)靶基因的功能協同性強: 轉錄組測序證實一個microRNA可以在細胞內調節很多靶基因,而且靶基因往往富集分佈在整個基因網路中,是全面的系統的調節整個生物事件的功能大小。雖然一個microRNA對其單個靶基因調節的幅度通常不大,但當把所有靶基因被調節的幅度疊加再加上它們協同作用後的功效放大後,一個microRNA對一個生物事件的調節能在整體水準上引起顯著的變化。舉例說,我研究的miR-183家族,在感覺神經元中敲除後能使小鼠對機械刺激的靈敏度增加近一倍,最令人驚訝的是它調節神經性疼痛誘導的基因網路中80%的基因,且對其調節的促進疼痛的基因都是抑制的作用,這體現了其靶基因在功能上的高度協同性。

3)功能高度保守:很多microRNA的序列及其靶基因上結合的序列在單細胞到多細胞,或者在植物到動物,或者在所有脊椎動物中高度保守。不管是億萬年的進化使然還是高智慧的造物主設計使之,保守的microRNA通過調節其保守的數目眾多的靶基因達到在功能上的保守。而這些保守的microRNA留存至今說明其功能是經過數萬年的自然選擇考驗過的。

醫藥魔方:聽起來microRNA藥物和RNA干擾(RNAi)都是從RNA層面對基因表達進行調控,從而治療相關疾病。您剛才介紹了microRNA的強大功能,從成藥前景上看,microRNA靶向藥物相比RNAi藥物有什麼優勢嗎?

彭長庚:microRNA靶向藥物和基於RNAi技術開發的各種藥物本質上都屬於小核酸藥物的範疇,但二者在作用機制上還是有很大不同的。簡單來說,基於RNAi開發的第一代(反義RNA)或第二代(寡核苷酸)小核酸藥物往往只能作用一個基因靶點或影響一條信號通路,而對單個靶點大幅度的下調可能會導致非病變器官出現嚴重的副作用,同時機體容易產生代償性改變而使藥物失效。microRNA作用於一個協同的網路而非單條通路,這使得靶向microRNA的第三代小核酸藥物在功能和安全性上更有優勢。 同時,由於microRNA比較短小(通常18-25nt),靶向microRNA的小核酸藥物既可以輕易地抑制其功能,也可以通過補給microRNA恢復或增強其功能,達到正負雙向調節的自由性,這比前兩代小核酸藥物只能單向調節一個物理靶點的實用性要強。

醫藥魔方:microRNA藥物的成藥前景如何呢?大家知道,RNA藥物的研發投資從最開始的一片火爆,到2009年開始降溫並跌至冰點,最大的應用障礙就是RNA不穩定,極易容易被酶解,藥物遞送技術是一大難題。這個問題現在是否得到完美解決了?

彭長庚:先回答第一個問題,microRNA藥物的成藥前景是非常光明的,Nat Rev Drug Dis今年三月發表了micorRNA 治療開啟癌症和其他疾病治療的新時代[2]。可見主流科學媒體和科學家都認為其前景是光明的。

第二個問題:二十多年的RNA修飾研究,已經可以讓RNA小核酸藥物在血液中維持較長時間了,但離完美解決還有一段距離,也許很難達到完美,因為修飾雖能增加穩定性,但降低RNAi的效率。其實第一代小核酸藥物——RNA小核酸藥難成還有另一個原因,就是產生microRNA樣功能的毒副作用。

醫藥魔方:彭濟凱豐是一家專注於microRNA藥物研發的初創公司,有什麼自己的技術優勢?

彭長庚:說來我與microRNA註定有緣,也許註定是一個要見證microRNA藥物大時代的人。我06年申請國外讀博時拿到的第一個offer就是做microRNA研究,因其它原因我拒絕了。後來面試幾個地方後最後還是選擇了microRNA研究。找博後職位時我拒絕了很多其它的offer,在最後我又只好選擇了microRNA研究。十來年的經驗積累和不斷思考,讓我們自主研發了有發明專利的、世界一流的microRNA原位雜交探針和定量PCR試劑盒,也擁有microRNA的藥物設計和篩選技術平臺。

醫藥魔方:FDA去年先後批准了eteplirsen和nusinersen這兩個小核酸藥物,您認為這是偶然事件(比如迫于DMA患者和社會輿論壓力),還是說小核酸藥物的工業應用即將進入大量開花結果的時候了?

彭長庚:小核酸藥物研發成功案例的出現是這二十多年研究努力的必然結果。相信未來有更多的小核酸藥物上市。但要注意的是eteplirsen和nusinersen的作用機理是改變RNA的剪切而非RNAi的功能,屬於第二代小核酸藥物。

醫藥魔方:國內的製藥工業雖然整體水準上仍落後歐美國家一截,但從近兩年的發展趨勢來看,國內藥企跟進國際前沿研究成果的能力讓人驚歎,比如PD1、PARR、IDO、CAR-T等熱門靶點和新興療法上都見到了國內藥企的迅速跟進佈局。對於小核酸藥物的研究開發,國內目前處於什麼狀態。

彭長庚:科學知識的快速傳播讓我們在生物新興前沿的領域裡容易追上領跑不遠的歐美國家,並在未被完全開發的領域裡佈局尋寶。小核酸藥物研發的公司不少,在國內也有開始做臨床的,但國內目前還沒有靶向microRNA的小核酸藥物在做臨床研究。

醫藥魔方:能否透露一下彭濟凱豐相關藥物的研發進展情況,以及公司發展情況

彭長庚:我們公司發展四年了,創建了microRNA藥物研發平臺、積累了重要資料和申報了一批專利。我們研發方向的佈局分為三個方面:一是糖尿病腎病和代謝類疾病;二是癌症,主要是肝癌和肺癌;三是慢性神經性疼痛。這三大類的疾病多是由多基因影響的,microRNA藥物應該是最有可能的治本的藥物。專案都有智慧財產權,在臨床前階段。我們的1.1類小核酸潛在新藥PJ150021治糖尿病腎病在動物體內的效果非常好,是治本之藥。

醫藥魔方:感謝彭博士接受專訪,希望公司研發的藥物早日成功上市,造福患者。

彭長庚:謝謝醫藥魔方的採訪和祝願!

參考文獻

1. Rajesha Rupaimoole, Frank Slack. MicroRNA therapeutics: towards a new era for the management of cancer and other diseases. Nature Review Drug Discovery. March 2017.

2. Changgeng Peng, Lili Li, Ming-Dong Zhang, et al. MiR-183 cluster scales mechanical pain sensitivity by regulating basal and neuropathic pain genes.Science. June 2017.

彭長庚博士簡介

彭長庚,德國慕尼克工業大學優秀博士,師從國際著名基因遺傳學家 Wurst 教授。2012-2017年在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研究員做博士後,師從國際著名疼痛和膠質瘤研究專家 Ernfors 教授。2013年註冊成立了昆山彭濟凱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專注於研發微RNA相關的小核酸新藥、保健品和微RNA科研試劑。構建了小核酸藥庫並篩選到一批原創性的治療糖尿病和癌症的潛在1.1類小分子核酸新藥。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