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食>正文

無印良品開賣大盤雞,“性冷淡”的它會為中國人變得熱氣騰騰嗎?

文/十七醬

在無印良品吃大盤雞, 你敢想像是怎樣的一種體驗嗎?

6月3日, 無印良品全球首家餐堂——MUJI Diner在上海淮海路旗艦店正式對外營業, 但不少嘗完鮮的小夥伴表示實在是一言難盡……

“性冷淡”的無印良品竟走起了溫情路線?

據悉, MUJI Diner希望以家庭料理相關的“安全”和“精神歸宿感”, 呈現世界的家庭料理, 這張溫情牌打得實在太意外。

MUJI的大盤雞你想試試嗎?

早在開業一周前, 無印餐堂就放出了菜單, 菜品主打家庭記憶的溫情牌, 網羅了世界各地的“媽媽家常菜”, 其中新疆大盤雞也是赫然在列。

圖片來自無印良品

MUJI Diner的功能表雖然看上去不厚, 不過他們從中國新疆、日本伊賀、義大利迪賽奧媽媽的廚房裡找來的家庭料理, 實在不少。 而其中代表中國 “媽媽料理”, 是幾乎舉國皆知的名菜大盤雞。

無印良品突然動起真情, 消費者們實在需要時間適應……

裝修風格依舊簡約

在裝修風格上, 無印良品還是展現了它一貫的極簡主義。 餐堂的整個佈局是開放式的, 就餐的人能清楚看到廚房裡食物的製作過程。

MUJI Diner內的裝潢

健康輕食有點貴?

無印餐堂的食材上都標有二維碼, 只要掃一掃, 就能知道你吃的東西是來自哪塊地, 甚至哪位農民伯伯種出來的。

雖然無印餐堂主打的是“家庭式食堂型餐廳”, 但是價格卻一點也不家常。 在之前曝光的菜單中, 義大利羅勒醬意面的售價是48元, 菠菜牛油果沙拉78元, 日本媽媽帶來的的土鍋米飯定價25/70 元(小/大), 味噌茄子30元。

即便價格不菲, 來嘗鮮的人還是絡繹不絕, 據悉, 在MUJI Diner大概要排上大約1-2小時的長隊才能順利就餐。

MUJI餐廳曾水土不服

實際上, 這已經不是無印良品首次向中國的餐飲業進軍, 從最初的主打“性冷淡風”的咖啡館到如今熱氣騰騰的“媽媽菜”, 無印良品似乎“開悟了”?

無印風格之:咖啡+簡餐

2014年底, MUJI全球最大規模的旗艦店在成都太古裡開業, 店內四層的Café & Meal MUJI餐廳也悄然開幕, 據悉這是無印良品在中國大陸開設的首家餐廳。

餐廳內的佈局、裝潢保持了無印良品一貫的清新、簡約的風格,不僅如此,菜品也十分簡單利索,僅有三菜、四菜、五菜套餐這三種規格,價格輕奢,分別定在68、78、88元。

成都MUJI餐廳的環境和餐食

2016年12月,無印良品在中國的首家咖啡館在上海開張,而這也正是MUJI Diner的前身。據悉,這家Café MUJI是中國大陸地區首家主打飲品的店,店內的商品只有茶和咖啡。

上海無印良品咖啡館

MUJI餐廳被吐槽為大學食堂?

儘管無印良品的餐飲在中國賺足了噱頭,但餐廳內的飲食風格卻沒有引來消費者的買單。

這一表現讓MUJI方面也深有體會,其董事總經理山本直幸甚至直言:“我們開了Cafe & Meal MUJI之後,大家也會看到大眾點評上評價不是很好,我們也深受打擊。顧客說我們的菜就像大學裡的食堂,非常不好吃,又是冷的。”

中國大學食堂和MUJI餐廳的對比

看來,簡約式的飲食風格或許在目前的中國還不太合適,雖然中國顧客的生活用品可以簡約、冷淡,但是餐食上絕對要熱熱鬧鬧才好。

變得有溫度?

這種情況下,MUJI Diner可以被看作是Cafe&Meal MUJI的升級版。

這直接體現在餐廳的佈置上——原先商務食堂式的坐席區變成了適合情侶、家庭約會或就餐的環境,餐廳裡還單辟出了一塊面積不小的酒吧。

升級完的MUJI Diner變得更加“溫馨”、“熱鬧”

更大的改變在於服務模式。此前,Cafe&Meal MUJI主張全自助的就餐體驗,點餐、取食和清理餐桌都在廚房前由顧客自行完成。MUJI Diner則與大多數餐廳的做法一致,採用點餐制。每桌顧客落座後,只需在座位上點餐和等菜即可。

無印良品的野心

一方面要保證MUJI一貫的簡約冷淡風不跑偏,另一方面還要滿足中國消費者挑剔的胃口,無印良品在餐飲方面的部署可謂煞費苦心。

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

最重要的原因是無印良品所尋找的新利潤增長點。從邁進中國以來,MUJI經歷了多年高速發展,而如今,收入和利潤增速紛紛開始緊急刹車。

無印良品的財報顯示,截至2017年2月,公司實現利潤24.08%,增長11.1%,相比上一財年的增速44%,可謂大幅下滑,並創下三年內最低紀錄。

相比 2014 年和 2015 年,無印良品海外市場利潤增長分別為 133.6 % 和 97.8 %,而2016 年的淨利潤增長卻是 -7.6 %,而中國市場的疲軟無疑占了主要因素,隨著越來越多風格相似的雜貨鋪品牌門店開設,無印良品的獨特性漸失。

比無印良品價格更加親民的中國本土生活用品旗艦店

面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無印良品必須尋求更多的利潤增長點,除了店鋪的擴張,業務的拓展也十分重要。而前不久,丸子、霜淇淋等食物一年賣了18億,宜家正成為餐飲公司?的新聞讓不少人看到了零售商跨界餐飲的有利可圖,加之MUJI本身的餐飲基礎,這一步棋也是意料之中。

滲透進生活方式

和所有需要維護自身形象的品牌一樣,以生活方式、生活哲學為基礎的無印良品,也需要不斷地在衣食住行各個方面,讓品牌的形象,深植於受眾的生活中。

無印良品的生活哲學,也正是借著隨身可帶、隨處可用的產品,越來越包羅萬象的生活方式經營,像海綿一般,被慢慢吸收滲透進日常之中。

除此之外,想要瞭解顧客的喜好,體驗才是最好的方式。無但顧客會在用餐過程中直接使用無印良品的餐品用具,而這也促成了一種用戶體驗的新形式。

無印良品的野心有多大?

這種生活方式的滲透也讓人聯想到無印良品的商業野心。

除了著重發力餐飲以外,旅館酒店也是MUJI進軍的重要方向之一。2016年底,深圳和北京連開了兩家MUJI Hotel,而不久前,介紹品牌傢俱如何助力空間收納的MUJI Compact Life展覽才剛在上海大悅城結束。

從無印良品的“跨界”行為可以看出,涉及用戶日常衣、食、住各個方面,不斷跨界各種生活場景的線下業態,目的是培養使用者的“MUJI式”的生活方式。

由此可見,無印良品在中國的野心早已越過了賣文具、香薰機的階段,而是在試圖打造一個“全場景式的閉環消費生態圈”。

這麼努力地“接地氣”,顧客真的會買單嗎?

MUJI將產業的觸角越伸越遠,但對於中國的“MUJI迷”們來說,品牌的“屈尊”真的會讓他們照單全收嗎?

從點評網站的反響來說,無印餐堂的用戶體驗可謂是差強人意。菜品偏冷、口味清淡、價格偏貴是顧客們主要吐槽的點,即使餐廳裝潢堅持了一貫的“性冷淡風”,也無法彌補顧客對菜品的不滿。

大眾點評關於MUJI Diner的置頂評價

MUJI為中產階級提供了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和理念,它所宣導的低調、素雅,缺少煙火氣的極簡主義風格曾風靡一時。

但是近年來,MUJI的這種高冷似乎正在有所鬆動,之前針對中國市場的大規模降價,最近又接連宣佈經營酒店、開餐廳,MUJI正在變得越來越“接地氣”。

但如此一來,不僅無印良品自身的風格理念會有所動搖,新服務的定位也會更加模糊。因此,對於那些曾經追捧MUJI的忠實用戶來說,或許他們曾經為這個品牌買單的意義也就不再那麼重要了。

高冷or熱情,你更喜歡怎樣的MUJI呢?

餐廳內的佈局、裝潢保持了無印良品一貫的清新、簡約的風格,不僅如此,菜品也十分簡單利索,僅有三菜、四菜、五菜套餐這三種規格,價格輕奢,分別定在68、78、88元。

成都MUJI餐廳的環境和餐食

2016年12月,無印良品在中國的首家咖啡館在上海開張,而這也正是MUJI Diner的前身。據悉,這家Café MUJI是中國大陸地區首家主打飲品的店,店內的商品只有茶和咖啡。

上海無印良品咖啡館

MUJI餐廳被吐槽為大學食堂?

儘管無印良品的餐飲在中國賺足了噱頭,但餐廳內的飲食風格卻沒有引來消費者的買單。

這一表現讓MUJI方面也深有體會,其董事總經理山本直幸甚至直言:“我們開了Cafe & Meal MUJI之後,大家也會看到大眾點評上評價不是很好,我們也深受打擊。顧客說我們的菜就像大學裡的食堂,非常不好吃,又是冷的。”

中國大學食堂和MUJI餐廳的對比

看來,簡約式的飲食風格或許在目前的中國還不太合適,雖然中國顧客的生活用品可以簡約、冷淡,但是餐食上絕對要熱熱鬧鬧才好。

變得有溫度?

這種情況下,MUJI Diner可以被看作是Cafe&Meal MUJI的升級版。

這直接體現在餐廳的佈置上——原先商務食堂式的坐席區變成了適合情侶、家庭約會或就餐的環境,餐廳裡還單辟出了一塊面積不小的酒吧。

升級完的MUJI Diner變得更加“溫馨”、“熱鬧”

更大的改變在於服務模式。此前,Cafe&Meal MUJI主張全自助的就餐體驗,點餐、取食和清理餐桌都在廚房前由顧客自行完成。MUJI Diner則與大多數餐廳的做法一致,採用點餐制。每桌顧客落座後,只需在座位上點餐和等菜即可。

無印良品的野心

一方面要保證MUJI一貫的簡約冷淡風不跑偏,另一方面還要滿足中國消費者挑剔的胃口,無印良品在餐飲方面的部署可謂煞費苦心。

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

最重要的原因是無印良品所尋找的新利潤增長點。從邁進中國以來,MUJI經歷了多年高速發展,而如今,收入和利潤增速紛紛開始緊急刹車。

無印良品的財報顯示,截至2017年2月,公司實現利潤24.08%,增長11.1%,相比上一財年的增速44%,可謂大幅下滑,並創下三年內最低紀錄。

相比 2014 年和 2015 年,無印良品海外市場利潤增長分別為 133.6 % 和 97.8 %,而2016 年的淨利潤增長卻是 -7.6 %,而中國市場的疲軟無疑占了主要因素,隨著越來越多風格相似的雜貨鋪品牌門店開設,無印良品的獨特性漸失。

比無印良品價格更加親民的中國本土生活用品旗艦店

面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無印良品必須尋求更多的利潤增長點,除了店鋪的擴張,業務的拓展也十分重要。而前不久,丸子、霜淇淋等食物一年賣了18億,宜家正成為餐飲公司?的新聞讓不少人看到了零售商跨界餐飲的有利可圖,加之MUJI本身的餐飲基礎,這一步棋也是意料之中。

滲透進生活方式

和所有需要維護自身形象的品牌一樣,以生活方式、生活哲學為基礎的無印良品,也需要不斷地在衣食住行各個方面,讓品牌的形象,深植於受眾的生活中。

無印良品的生活哲學,也正是借著隨身可帶、隨處可用的產品,越來越包羅萬象的生活方式經營,像海綿一般,被慢慢吸收滲透進日常之中。

除此之外,想要瞭解顧客的喜好,體驗才是最好的方式。無但顧客會在用餐過程中直接使用無印良品的餐品用具,而這也促成了一種用戶體驗的新形式。

無印良品的野心有多大?

這種生活方式的滲透也讓人聯想到無印良品的商業野心。

除了著重發力餐飲以外,旅館酒店也是MUJI進軍的重要方向之一。2016年底,深圳和北京連開了兩家MUJI Hotel,而不久前,介紹品牌傢俱如何助力空間收納的MUJI Compact Life展覽才剛在上海大悅城結束。

從無印良品的“跨界”行為可以看出,涉及用戶日常衣、食、住各個方面,不斷跨界各種生活場景的線下業態,目的是培養使用者的“MUJI式”的生活方式。

由此可見,無印良品在中國的野心早已越過了賣文具、香薰機的階段,而是在試圖打造一個“全場景式的閉環消費生態圈”。

這麼努力地“接地氣”,顧客真的會買單嗎?

MUJI將產業的觸角越伸越遠,但對於中國的“MUJI迷”們來說,品牌的“屈尊”真的會讓他們照單全收嗎?

從點評網站的反響來說,無印餐堂的用戶體驗可謂是差強人意。菜品偏冷、口味清淡、價格偏貴是顧客們主要吐槽的點,即使餐廳裝潢堅持了一貫的“性冷淡風”,也無法彌補顧客對菜品的不滿。

大眾點評關於MUJI Diner的置頂評價

MUJI為中產階級提供了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和理念,它所宣導的低調、素雅,缺少煙火氣的極簡主義風格曾風靡一時。

但是近年來,MUJI的這種高冷似乎正在有所鬆動,之前針對中國市場的大規模降價,最近又接連宣佈經營酒店、開餐廳,MUJI正在變得越來越“接地氣”。

但如此一來,不僅無印良品自身的風格理念會有所動搖,新服務的定位也會更加模糊。因此,對於那些曾經追捧MUJI的忠實用戶來說,或許他們曾經為這個品牌買單的意義也就不再那麼重要了。

高冷or熱情,你更喜歡怎樣的MUJI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